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60722
《互联网心理咨询实战手册》是一本翔实的互联网心理咨询实战案例集,既有科学实用的心理疗法作为理论基础,又有作者根据心理服务平台等在线咨询记录整理而成的案例分析、对话调整和调整说明,还有互联网上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回答,涵盖家庭、情绪、情感、婚恋、工作人际等多个方面,纵深而立体地呈现互联网心理咨询工作的步骤、要义等内容。可以为读者排忧解难,也可以给予心理咨询师一定的工作指导。
如今,人们利用移动互联网查找、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作为各类咨询服务的媒介。互联网心理咨询也因其更加即时、便捷、保密的显著优势而受到有咨询需求的人群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有需求的人开始把互联网心理咨询作为*。 《互联网心理咨询实战手册》分五章由理论到案例,再到案例解读、督导记录,详细阐述互联网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互联网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施要义、互联网心理咨询案例对话调整、互联网心理咨询案例督导记录,以及互联网常见心理问答汇总。有理有据,由浅入深,科学实用,指导性强,可作为互联网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手册,也可以作为有心理困惑的人群的科学指南,还可以作为心理咨询爱好者的手边书。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叙事疗法概要
第二节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概要
第三节 辩证行为疗法概要
第二章 互联网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施要义
第一节 服务目标与伦理规范的说明
第二节 咨询前的准备工作:个案概念化
第三节 互联网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步骤之一:与你的来访者共情
第四节 互联网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步骤之二:促进来访者的顿悟体验
第五节 互联网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步骤之三:让来访者进入行动
第六节 特殊情况应对
第三章 互联网心理咨询案例对话调整
第一节 因丈夫身处异地而感到孤单委屈的妻子
第二节 因工作家庭双重压力而烦躁易怒的妈妈
第三节 因无法陪伴弟弟而非常内疚自责的姐姐
第四节 因浪漫期待落空而感到失望不满的女友
第五节 渴望陪伴却又自责不够体贴的矛盾女友
第六节 因被家人索取而感觉不被家人爱的姐姐
第七节 要助人却不知如何应对语言障碍的义工
第八节 因家庭长年积怨而内心愤恨难平的老人
第四章 互联网心理咨询案例督导记录
第一节 才能得不到施展且婚姻受挫的工程人员
第二节 因生二胎而有产后抑郁情绪的妈妈
第三节 因丈夫突然离世而茫然无措的妻子
第四节 因后悔离婚而产生负面情绪的男性
第五节 因照顾男友情绪而自我不满的女友
第五章 互联网心理咨询中常见心理问答汇总
第一节 家庭问题案例
第二节 情绪困扰案例
第三节 感情婚恋案例
第四节 工作人际案例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6年,全球几乎每4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罹患心理疾病;17人中有1人忍受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全球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同时国内亦有数据指出,国内的心理健康医疗市场的潜在客户有2亿人左右,8000万人需要“心理治疗”,其中3000多万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300万接受治疗。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备受情绪和心理问题困扰。
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即时性与发展性。因此,互联网心理咨询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它能够突破面对面心理咨询的限制,更加充分地利用现有咨询师资源,逐渐占据更大的市场。互联网心理服务需求广泛,对医疗机构硬件的依赖程度低。而中青年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他们对移动互联网的接受度最高,特别注重隐私,这对互联网心理咨询的应用有利。有数据显示,互联网心理咨询正在逐步抢夺传统心理咨询的份额。
来访者选择互联网心理咨询,或许是出于地理因素的考虑,例如家住偏远地区,身边可接触到的咨询师很少,难以找到咨询师。还有一些来访者可能是由于需要照顾家人而不便于出门,亦有繁忙的上班族没办法找到固定的时间进行面对面心理咨询。此外,来访者也会出于情感因素而选用互联网心理咨询,他们可能觉得这样比面对面心理咨询更容易说出羞于示人的感情或经历。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在接触不到面对面心理治疗时才会求助互联网心理咨询。事实上,越来越多有需求的人开始把互联网心理咨询作为首选。如今,人们利用移动互联网查找、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作为各类咨询服务的媒介;互联网心理咨询也因其更加“即时、便捷、保密”的显著优势而受到有咨询需求的人群的广泛关注。
和面对面心理咨询一样,互联网心理咨询是两人之间的谈话或者对话,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能建立起怎样的关系。虽然换了一种形式为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但无论咨询师采取何种手段进行咨询,都不能也没有借口降低咨询水平。
咨询师在尝试通过互联网进行心理咨询的伊始,可以直观地感觉到这种咨询方式与面对面心理咨询的显著差异,亦可能因此而产生一些困惑或疑虑。
首先是咨访关系的建立。在互联网心理咨询中如何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和安全,让来访者产生足够的信任感?其实在具备开展互联网心理咨询资质的平台上、网站上或者手机应用软件里,互联网心理咨询过程中传输的信息一定是经过加密处理的,只有具备相关权限的人才能调取咨询记录。
其次是互联网心理咨询过程中对技巧的选取和运用。初始时,咨询师可能很难想象如何通过语音、文字和影像来揣摩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与来访者产生联系;或者如何在互联网上使用有创造性的方法来弥补不足。这本书中列举的诸多案例可以为咨询师提供参考,我们会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也会有详尽的咨询记录和调整说明。
最后是对咨询服务成效的评估。在短短几十分钟的互联网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咨询师的回应中有某点触动来访者,或者让他讲出了以前不敢讲的东西,或者给了他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角度,来访者就会感到比较满意。
本书是一本翔实的互联网心理咨询实战案例集,是根据心理服务手机软件“心灵e站”的在线咨询记录整理而成的。基于保护来访者的隐私权,本书所引用的案例,皆对来访者的身份进行保密并隐去可能推测出来访者个人信息的内容,将原咨询记录进行改写以用于本书的编撰。
本书可作为互联网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手册。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伦理规范、工作步骤说明和分解、互联网心理咨询的对话内容和补充说明,以及互联网上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回答。
参与本书编写的是“心灵e站”的督导与咨询师队伍。写作的过程比较漫长,但也见证了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和进步。参与撰写的咨询师伙伴们在书稿成型过程中坚持定期的团体督导,并在督导后整理相应的案例,加以总结,作为书稿的备用材料。对于我们团队来说,本书撰写完成并非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互联网心理咨询领域的探讨需要更多有兴趣的专业人员涉足并深耕,比如,互联网心理咨询的适用性、在互联网心理咨询中文字、语音和视频效果的干预比较、合适的督导及督导形式的选择。期待本书能够抛砖引玉,开启业界进一步积极的讨论。
我们真诚地希望本书可以给予对心理咨询有兴趣的朋友以启发,给予在互联网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参与实践的同行以协助。我们也期待所有人一起努力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最后,谢谢所有参与本书撰写的督导与咨询师的辛勤付出。
体验的七个阶段
马乔里·克莱恩(Marjorie Klein)等人把体验分成七个阶段来定义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于体验的深入程度。这个“深入”表达的就是一个自我摄入的程度。这七个阶段其实就是一个流动的经验。
1. 第一阶段:不带个人色彩,事不关己
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和方式是将个人抽离的,是不带有个人色彩的。谈论的内容和本质是非个人的、抽象的、表面化的。来访者就好像一个记者在报道一件事情,他在陈述时是不介入个人情感的。
遭受外力侵犯身体的来访者常常会从这个阶段起步,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恐惧或疼痛太大了,所以他们就形成了一种身心分离的机制,陷入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当你听他们叙述事情时,你会觉得他们好像是在讲别人的事情,那件事情好像不是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的身体与情感是抽离的。那么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地、真实地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在此阶段,咨询师可以尝试提出几个问题,帮助个案体验提升,如,“你当时做了什么?”“你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告诉我当时还发生了哪些事?”。
2.第二阶段:表达行为与自我认知的描述
来访者与内容之间的关联是清楚的,来访者是整个叙述的核心或者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但来访者所有的意见、联想、反应和话语如同在交代一个故事或想法,对于自身的感受完全不去提及或界定。
到了第二阶段,咨询师会发现来访者好像比第一阶段更像一个有血肉的人,但是他还是在距离比较远的地方,他还是在陈述他做了哪些行为,或者是很理性地说了整件事情,虽然他不像第一阶段那么抽离。咨询师可以尝试提出以下问题,帮助个案体验进一步提升,如,“对于那件事情,你有什么感觉?你如何反应?”“那件事对你有什么影响?”“对你来讲,那件事有何重要性?”。
3.第三阶段:有限地提及对外在事件的反应与感受
内容通过外在或行为来描述。在此阶段,感受和个人反应显得较为清楚,但仍受限于本身的观点。来访者拥有这些感受反应,但感受反应是经常环绕或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
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可以较多地去表达自己的感觉,他不太会用情绪性的字眼去描述这样的感觉,但是他会提到他在这些事件上的一些行为反应,咨询师可以察觉到他的一些情绪。咨询师可以尝试提出几个问题,如,“那种感觉像什么?”“当你处于那种状态或有那种感觉时,你觉得自己像什么?”“专注地去觉察当下你的状态,你觉得自己像什么?”“你能不能以一种更属于你自己的观感再谈谈?”。
4.第四阶段:描述个人经验与感受
来访者所描述的是其主观的经验,不再只是事件或抽象的概念。内容是有关自我的内在观点或情感,但焦点不是有目的的自我检讨或推敲。
来访者会比上一阶段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但是还没有到一种反思升华的地步。通常很多咨询师接触到的来访者大多处于这个阶段。来访者可能会说自己真的很难过,真的很生气。来访者会使用一些情绪性的字眼去描述个人的感觉和经验,但是还没有办法反省自己可以负起的责任,也不能向内检视自己的观点。她可能会说:“我很生气,因为我老公是个混蛋;我很难过,因为他对不起我!”咨询师可以尝试提出几个问题,如,“你可以怎么应用这种观感?你可以怎么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这种经验和你曾经感受到的哪些困境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它是否带给你痛苦?是不是有一种不清不楚的感觉?如果有这种感觉,现在请你专注地去面对并体验它。”“持续停留并充分体验那种感觉之后,你是否觉得有些惊奇?它是否和你的其他经验有些关系?你还可以领悟或发现些什么?”。
5. 第五阶段:对一个不清楚的内在提出疑问
来访者有目的地推敲或探索其情感和经验,这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来访者必须以情感的字眼提出或界定有关自我的问题、观点和疑问;第二,来访者必须以个人的方式探索或处理问题,其探索、推敲的内容与原观点假设有关,且能扩展其经验的觉察。
基本上,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开始有一个反省。虽然这个反省是模模糊糊的,但是至少他已经开始内省了,不再把眼光投射到外面去。咨询师可以尝试提出几个问题,帮助个案体验进一步提升,如,“那种感觉是否改变?你是否感受到感觉在蜕变或迁移?现在正在出现的是什么样的感觉?”“停留在体验的那种感觉,看看是否有更多新的东西出现。”“有一些新的感受出现吗?试着跟着它。”。
6. 第六阶段:专注在一个解决步骤
来访者用不同的方式去感觉内在的参照对象,体验到“在那里,但尚未被完全发现”的感觉,有种不清楚但具有生命的感受、无法用既有的感受字词说出此深刻的感受、超越可辨识的感受。
在上个阶段,来访者开始发现自己可能错了。在这个阶段,来访者开始发现,这件事情的发生也许有某种意义。那个意义到底是什么?他还没有完全找到,但是他好像隐隐约约有感觉。比如,来访者自己可能得了不治之症,感到非常难过。但到了这个阶段,他开始发现,上天好像通过这个病要让他理解一些事情—“虽然我在病痛中,但我是有力量的” 。
又如,来访者的家人因意外而半身不遂,他在照顾家人时,一开始心情非常低落,但后来他发现好像自己的内在慢慢地产生力量,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觉得本来这是一件很倒霉的事,厄运让家人从此卧床不起。但他在照顾家人时,会从“怨恨命运为什么这样对自己和家人”慢慢地转变为“也许这件事情的发生是有意义的,我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咨询师可以尝试提出几个问题,如,“现在你已经找到它了,你要不要说说看它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体验的整体图像对你来说像什么?”“它是否在逐步扩展?是否可以和其他部分连接起来?”。
7.第七阶段:顿悟
来访者对此时此刻的情绪和内在心理有稳定且持续扩展的感觉,可以清楚地呈现内在的转换与联结,并整合感觉的细微差异,更深入地探索。
“顿悟”的感觉就像太阳从微微亮到整个日出,天空一片光明。在此阶段,来访者会从他所经历的事情中发现一种意义。这个意义不只是一个理性的发现,他是真心地感觉到了,也愿意去实践。在此阶段,来访者能够重新诠释他的经验,觉察自己、明白自己,他是活在当下的。例如,中国企业家李开复先生,曾经在苹果和微软就任很高的职务,曾经却被医生宣判只剩下100天可以活,因为他的身体里长了20多颗肿瘤。他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很怨愤到感谢这些肿瘤的存在,从一开始不愿意接受、很难过到后来感谢这些肿瘤让他真正知道他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和他最爱的亲友多些相处时间。顿悟之后,他愿意重新去学习,过好生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