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30107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与应对策略》共分为12章:包括基于链接分析的网络舆情演化趋势研究、Web页面逻辑链接块的识别方法、基于区块树的WEB页面链接块的识别方法、基于博弈论的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研究。网络舆情分析应用篇,主要介绍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与预案,以某地四所高校调查统计数据为依据。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与应对策略》共分为12章:包括基于链接分析的网络舆情演化趋势研究、Web页面逻辑链接块的识别方法、基于区块树的WEB页面链接块的识别方法、基于博弈论的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研究。网络舆情分析应用篇,主要介绍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与预案,以某地四所高校调查统计数据为依据。
网络舆情基础篇
第1章网络舆情概述
1.1网络舆情基本概念
1.2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
1.3网络舆情的特性
1.4网络舆情权威科研机构及知名专家学者
1.5网络舆情指标体系
1.5.1传播扩散指标
1.5.2关注度指标
1.5.3内容敏感度指标
1.5.4情感倾向指标
1.5.5微博统计参数指标
1.5.6论坛网站评价指标
第2章网络舆情基本理论及技术
2.1中文分词处理技术
2.1.1中文分词问题研究
2.1.2文档相关性及分类问题研究
2.1.3语义分析问题研究
2.2舆情热点发现与追踪系统设计
2.2.1网络爬虫相关问题
2.2.2易中网络爬虫技术设计
2.2.3系统概述与应用框架
2.2.4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
2.3网络舆情演化模型
2.4网络舆情涨落关联分析
网络舆情数据文本信息处理篇
第3章基于RGrams的文本聚类方法
3.1引言
3.2方法及原理
3.2.1RGrams聚类
3.2.2聚类合并
3.2.3聚类覆盖率
3.3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3.1实验方案与目的
3.3.2实验结果与分析
3.4结论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篇
第4章基于链接分析的网络舆情演化趋势研究
4.1网络舆情
4.2链接分析
4.3链接分析与网络舆情的演化关系
4.4实例验证及分析
4.4.1实验对象
4.4.2实验方法
4.4.3实验结果与分析
4.5结论
第5章Web页面逻辑链接块研究
5.1引言
5.2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5.3方法及原理
5.4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5.4.1实验目的
5.4.2实验方案
5.4.3实验结果与分析
5.5结论
第6章基于区块树的Web页面链接块的识别方法
6.1引言
6.2相关工作
6.3方法及原理
6.3.1基本概念
6.3.2链接块的判别
6.3.3链接块识别的评价
6.3.4链接块的发现
6.4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6.4.1实验目的
6.4.2实验方案
6.4.3实验结果与分析
6.5结论
网络舆情分析应用篇
第7章舆情分析技术应用典型案例
7.1在外温州籍智力回归问题研究
7.1.1引言
7.1.2基本数据分布方面
7.1.3关联性综合分析
7.1.4在外温州籍智力引进与回归建议
7.2温州小学生中毒事件案例分析
7.2.1事件描述
7.2.2舆情分析
第8章微博舆情系统及指标探讨
8.1微博舆情系统原理
8.1.1原理介绍
8.1.2系统概况
8.1.3微博舆情系统功能一览
8.2详细功能解说
8.2.1指标排名相关功能
8.2.2微博内容分析相关功能
8.3微博特点分析
8.4从微博内容看网络语言特性
8.5微博舆情指标深入探讨
8.5.1关于各项子指标的数量级
8.5.2指标权重设置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8.5.3指标的计数方式
8.5.4关于微博量指标
8.5.5关于主题类型及评论和转发
8.5.6关于排名黑马的解读与应用
第9章基于草根媒体舆情的应对原则及策略
9.1概述
9.2草根媒体及草根新闻
9.2.1草根新闻的特性
9.2.2草根媒体的典型表现形式
9.2.3草根媒体的发展阶段
9.2.4草根媒体的传播特性
9.2.5草根媒体产生和发展的驱动因素
9.2.6草根媒体的意义和局限
9.3基于草根媒体的网络舆情特征
9.4应对原则及策略
9.5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不仅促进人类生存状态、生产方式和信息传播格局的变革,还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组织结构等社会关系的嬗变与发展轨迹。互联网模式的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务线上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网民规模增长的推动力。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互联网的普及与手机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使互联网成为了传播舆情的主要载体,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与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主题多元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不和谐因素多而杂。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相关信息,了解网络舆情的演化态势及其演化传播网络,了解社情民意,引导其朝着健康可控的方向发展,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书以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对互联网舆情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网络舆情传播演化过程中的涨落机制,探求其涨落的驱动激励因素,帮助各级政府及时发现网络舆情热点并加以科学分析,构建网络舆情信息体系结构及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演变模型,掌握舆情演变态势,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达到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爆发、客观科学决策的目的。
本书分为网络舆情基础篇、网络舆情数据文本信息处理篇、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篇及网络舆情分析应用篇四大部分。基础篇介绍网络舆情基本概念、传播过程及核心要素; 数据文本信息处理篇研究舆情数据分析处理过程中所用的文本聚类算法; 分析技术篇从链接关系角度分析网络舆情演化趋势,从而提出Web页面逻辑链接块的识别方法和基于区块树的Web页面链接块的识别方法; 分析应用篇从在外温州籍智力回归问题、温州小学生中毒事件、微博舆情系统及指标,以及草根媒体的特性及典型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正确应对、引导舆情发展。
本书的框架和初稿是在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阶段完成的,我的合作导师何向东教授给予我很多帮助和指导,他广阔的视野,精湛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风格,丰富的高等学校管理经验,豁达的处事态度都值得我学习!他从容、乐观、以身立行的做人风格不仅使我明白了如何学习,如何研究,也让我明白了如何生活与工作,对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南大学计算机学院邓辉文教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孙道进教授、任丑教授对本书进行了审阅,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使本书内容不断完善,在此对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感谢。
感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YJAZH015)为本书出版提供经费的资助。感谢何向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016)经费和襄阳市科技攻关项目(2016AAA022)经费的支持,给我博士后阶段生活补助以及美国UML大学访学阶段的差旅资助,使我可以安心投入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中。
感谢湖北文理学院的领导和我的同事承担了我的部分工作,使我得以在访学阶段全身心投入本书稿的修改和完善中。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参考了部分图书、期刊和网络资料,在书后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列出,在此向作者一并表示感谢。尽管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由于作者水平及能力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谷琼
2019年12月31日
襄阳·古隆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