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15798
一本口袋书,民诉法教学、考试、办案常用查询需求全满足!
本书为新民诉法汇编作品,根据作者多年教学、实务经验及对国家法考的深入理解,将学习、律师实务和法考中*重要、常用的法律、司法解释、重要文件等,按照统一的思路架构进行精心编排,以符合读者对民诉法法条学习、实务和考试中使用的要求。本书力争做到精炼、实用、准确、便捷,成为法律人案头常备的经典参考用书。
Ⅰ、法 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A第一编 总 则
B第二编 审判程序
C第三编 执行程序
D第四编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Ⅱ法规、解释
A总 则
通则
A1-1 繁简分流试点决定(2019)/
A1-2 民诉解释(2015)/
A1-3 互联网法院规定(2018)/
诉讼主体
A2-1 级别管辖异议规定(2010)/
A2-2 军事法院管辖规定(2012)/
A2-3 合议庭规定(2002)/
……
A2-7 代理人阅卷规定(2002)/
证据
A3-1 证据规定(2020)/
A3-2 公证规定(2014)/
A3-3 委托鉴定规定(2002)/
A3-4 技术调查官规定(2019)/
辅助制度
A4-1 邮寄送达规定(2005)/
A4-2 无法送达批复(2004)/
A4-3 财产保全规定(2016)/
……
A4-8 流程公开规定(2018)/
A4-9 文书公开规定(2016)/
调解制度
A5-1 法院调解规定(2004)/
A5-2 特邀调解规定(2016)/
B审判程序
诉讼程序
B1-1 登记立案规定(2015)/
B1-2 法庭规则(2016)/
B1-3 民刑交叉规定(1998)/
……
B1-6 简易程序规定(2003)/
救济程序与检察监督
B2-1 再审解释(2008)/
B2-2 重审再审规定(2015)/
B2-3 检察监督规则(2013)/
公益诉讼程序
B3-1 环境公益诉讼解释(2015)/
B3-2 消费公益诉讼解释(2016)/
B3-3 检察公益诉讼试点办法(2016)/
B3-4 两高检察公益诉讼解释(2018)/
B3-5 生态赔偿规定(2019)/
非讼程序
B4-1 司法确认规定(2011)/
B4-2 督促程序规定(2001)/
C执行程序
C1 执行解释(2009)/
C2 执行规定(1998)/
C3 执行异议规定(2015)/
C4 委托执行规定(2011)/
C5 执行和解规定(2018)/
……
C19 限高规定(2015)/
C20 失信规定(2017)/
D涉外民诉
D1 涉外管辖规定(2002)/
D2 司法协助规定(2013)/
D3 涉外送达规定(2006)/
……
D9 与香港执行家事判决安排(2017)/
E仲 裁
E1 仲裁解释(2006)/
E2 仲裁司法审查规定(2018)/
……
E7 与香港执行仲裁安排(2000)/
Ⅲ、规范类文件
A总 则
A1 繁简分流试点办法(2020)/
A2 司法责任制意见(2015)/
A3 法官行为规范(2010)/
A4 裁判文书制作规范(2016)/
A5 立审执意见(2018)/
A6-1 级别管辖通知(2015)/
……
A7 送达意见(2017)/
A8 委托鉴定评估拍卖规定(2007)/
B审判程序
B1 民事案由规定(2011)/
B2 防范虚假诉讼意见(2016)/
B3 审理公益诉讼实施办法(2016)/
B4 再审立案意见(2002)/
C执行程序
C1 规范执行通知(2018)/
C2 执行立案结案意见(2014)/
……
C6 执行检察监督规定(2017)/
C7 执行信访意见(2016)/
C8 制裁规避执行意见(2011)/
D涉外民诉
D1 涉外级别管辖通知(2018)/
E仲 裁
E1 贸仲规则(2015)/
E2 北仲规则(2019)/
E3 深国仲规则(2019)/
附 录
附录一 最新民诉法律规范/
附录二 民事诉讼法修订历程
索 引/
后记:认真对待民诉法条/
编 写 说 明
这是一本编者拟自用的法条汇编书。同时,也可供法科学生学习法律,以及从事争议解决的法官、律师、仲裁员和企业法务人员查阅法律使用。
在收录对象上,本书力争收录在中国从事争议解决工作所需的与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相关的各类法条,但为了平衡篇幅,在具体收录时按以下标准进行取舍:(1)失效的法条一律不收录。本书只收录现行有效的法条,对于经过修订的法条,也只保留其最终的有效版本。(2)内容重复的法条只收录一次,并且原则上以一般法和新法优先。一些单行性的司法文件,由于其内容已经被其他法条吸收,本书不再收录。(3)太过地域化和行业化的法条不收录。一些只针对某一类特殊行业或者某一个地域才适用的法条,由于适用范围太窄,本书不再收录。在涉外民事诉讼部分,我国存在港澳台三个地区的区际司法协助,同一性质的文件,往往存在三个安排。从实务的角度看,由于香港地区的业务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因此本书只收录了与香港地区的各种区际司法协助安排。(4)只涉及法院系统内部操作的法条基本不收录。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各类与民事诉讼相关的文件中,有大量涉及人民法院内部的操作规范。从受众来说也仅仅针对法院干警,而与广大法学研究者和律师基本无关,本书基本不收录此类法条。(5)已被《民法小全书》收录的法条,本书不再收录。作为系列书,本书可与《民法小全书》配合使用,从而实现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因此重复的法条不再收录。
在编排体例上,本书采取与《民法小全书》类似的编排:(1)横向上根据法条的效力层级分为三个板块,分别对应法典(《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法规和解释(行政法规、两高司法解释)、文件(两高和仲裁机构的其他文件),以罗马数字I、II、III编号。(2)纵向上根据法典的体系结构,按照总则、审判程序、执行程序、涉外民诉程序和仲裁程序的顺序分为五编,分别以A、B、C、D、E编号,在每编之下,又可能根据具体内容再做细分,例如审判程序中区分为诉讼程序(B1)、救济程序(B2)、公益诉讼程序(B3)、非讼程序(B4)。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层级属于司法解释,内容属于审判程序中的诉讼程序的立案环节,其对应编号就为IIB11。
在具体内容上,完全按照全国人大、两高公报和仲裁机构官网所列条文的原貌收录,未再做任何改动。编者原希望从美观上,统一全书条款序列号的符号(两高的一些文件未使用第×条的表述,而是直接用阿拉伯数字),但最终为了体现对法条的尊重,依然放弃直接在正文中修改的做法,只在页眉处作出标志。
在检索技巧上,编者根据自己从事教学研究和实务工作的体会,筛选了两百余个对于理解中国民事诉讼较为重要的关键词,放置在本书最后作为索引。希望在不改变法条原貌的前提下,体现编者对于中国民诉法条核心内容的认识。
法律需要稳定,但也会一直发展。未来编者还会根据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的修订变化,结合自己的民诉教学和实务,持续更新、完善本书的编写。而本书是否真的方便实用,更有待读者诸君的检验和建议。
后记:认真对待民诉法条
(一)
近年来,法教义学在中国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中的强势崛起,已经不用赘述。但也必须看到,这种以中国法律规范为依托,以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等为主要方式的法学研究和法律适用方法,其阵地还多集中在实体法。
这种现象的根源,或许还是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理念。很多人都自然地认为,实体价值要高于程序价值。实体法的规范关系着最终的人身和财产利益,理应小心谨慎地对待相关规范的内容。相比之下,程序法更多是诉讼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即便违反了相关规则,也并不直接产生实体权利义务的改变。因此,在面对诉讼法的问题时,我们往往并不关注法条规范本身的要求,而是用一种“自然公正”的朴素法律观来看待并解决,甚至将其美化为反对僵化形式主义的“程序柔性”。
但是,仍然有必要强调,只要从事争议解决工作——无论是法官、仲裁员,还是律师或企业法务——就必须认真对待民诉法条。
一方面,民事诉讼既是实现民事实体权利的工具,但也是民事实体权利打折的过程。没有依照民诉规则按时提出主张或证据,可能会导致相关主张或证据无法在本案中得到处理;没有依照民诉规则选对管辖法院或列明当事人,可能会导致诉请得不到正式处理;没有依照民诉规则及时提出各种异议,可能会导致财产被保全甚至执行……总之,诉讼法的确不像实体法那样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处理结果,但一旦对其不重视,却可能导致实体权益的减损或解决成本的提升。
另一方面,程序法规则的刚性决定了一旦违反规则,就必然构成错误,从而成为有效的上诉、再审、撤裁或其他异议的理由。与实体处理结果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同,程序法的规则一般更加明确、清晰,因而如果不认真对待民诉法条,似是而非地处理程序问题,最终可能导致全部程序被推翻重来。在浪费巨大成本的同时,也会给实体权益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这些理由,法学初学者往往体会不深,可能需要亲历过数次惨痛的教训后,才会深刻地感悟到,必须认真对待民诉法条!
这或许就是成长为法律老手的代价吧。
(二)
也有很多人认同认真对待包括程序法在内的所有法条的理念。但是,一个普遍的感受是,与民事实体法相比,民事诉讼法的法条规范既不体系,又不稳定。
这一感受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实体法的体系性和封闭性都要强于程序法。民法典明确的总分结构,使我们在面临具体问题时,能够相对容易地定位所涉问题在法条中的具体位置,并由此延伸开去展开解释和讨论。相反,民事诉讼法的法典体例编排没有明显的逻辑线索,法条之间的链接关系不清晰。例如,“管辖异议”的规范,既存在于阐释“管辖”制度的章节中,也存在于规定具体行为和程序的“诉讼程序”的章节中,还可能因为涉及其他程序中的管辖异议,因而在“救济程序”“非讼程序”“执行程序”中也有其身影。体系的缺失使得民诉法条及其蕴含的知识内容显得有些支离破碎。
另一方面,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迄今尚未结束的司法改革,一直以程序法为重要阵地。不管是中央决策部门,还是各地司法机构,都以“改革”为名,对诉讼程序的具体操作加以各种改造。这不仅降低了民事诉讼规范的效力品级,也造成了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内容本身的不稳定。法条内容前后不一,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更可能得出不同的解释方案。
上述客观现象的确增加了查阅、研究和适用民诉法条的难度,但并不构成不认真对待民诉法条的理由。我们需要的是合适的工具,在熟练掌握民诉法条及其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会贯通,从而做到一体化的整体理解和高效率的准确运用。
(三)
对民事诉讼法的学习和运用来说,合适的工具十分重要,简明扼要的教材、浩繁全面的体系书、不断更新的案例集以及对前沿问题深入分析的论文……都是法律人需要准备的工具。除此之外,一本理想的法条汇编,更是认真对待民诉法条必不可少的武器。
可能有人会认为,在信息化时代下,法条汇编乃至上述所有的工具都已经被各类数据库收录,纸质版本更新不及时,检索不方便,还占据物理空间,应该被历史淘汰。仅就纸质版的法条汇编来说,这一观点不能成立,原因恰恰在于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民诉法条”。
首先,认真对待民诉法条需要保持对法条体系的模糊思维。数据库虽然可以方便地查阅检索,但目前的检索方式,都是在人们遇到问题后,向数据库提出具体指令和关键词,进而返回具体的结果。而要能梳理出关键词,往往需要大致把握法条的体系,对其大概的位置有所了解。这其实是一种只有人类才能具有的“模糊思维”,目前的人工智能并不能自动直接输出相应的结果。而这种对法条“模糊思维”的养成,恰恰只有通过熟读法条方能做到,具体而言,就是保持快速浏览纸质版法条的习惯,保持对法条体系的熟悉感。
其次,认真对待民诉法条需要保持查阅法条的惯性思维。数据库虽然不占物理空间,但无论是通过电脑还是智能手机,查阅起来都需要经过开机、打开浏览器/app、检索关键词等多个步骤,虽然每个步骤都不繁琐,但耗费的时间必然降低查阅的频次,最终就是依靠大脑的记忆。相反,手不释卷才能降低查阅法条的麻烦度,让我们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保持惯性思维,时刻考虑法条究竟是如何规定的。
(四)
当然,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纸质版的民诉法条汇编,笔者本人也购买了大多数市场上出版的法条汇编,在日常的教学、研究和实务操作中受益良多。但现在市场上的产品有三个遗憾,让笔者感觉用起来不太称心顺手:
其一是无法在内容丰富度与随身便携性之间实现平衡。目前便携的法条主要是为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生准备,因而只收录考试大纲中的法条和司法解释,并不能够满足法律实务和法学教育的需求;而非应试的法条汇编往往又过于追求内容的全面性,收录了包括批复在内的所有司法解释,导致内容太过丰富,不利于随身携带查阅。事实上,2010年之后,民事诉讼绝大多数批复的内容都已经被体系化的司法解释吸收,再行收录反而无益。相反,一些并非司法解释的文件,对于实务操作却有很大的意义,但由于效力层级不高,大多数法律汇编并不会收录。
其二是编排体例上加入了太多编辑者的主观因素。或许是为了让读者更能够感受到法条之间的关系,或许是为了帮助考生强化记忆民诉法条中的重点内容,总之,大多数法条汇编都并非忠实地收录法条原文,而是人为地对法条内容进行了改造:要么用着重号、下划线对法条内容中的关键词进行标记,要么在一个法条之下插入编者认为相关的司法解释。这种做法虽然对初学者或许有一定帮助,但对于稍微成熟的法律人而言,都会构成一种无谓的“干扰”,影响读者查阅法条的速度。
其三是割裂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联。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是推动民事诉讼顺利运行的两大法律基础支柱,司法实务中一个案件必然既涉及实体问题又存在程序正义,而在近年来的法学教育中,实体和程序的结合也愈发紧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民法学和民诉法学两个学科联合开设了“民商事争议解决”方向的法本法硕项目。2018年和2019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观题,也都采取了在一道综合性案例中一并考察民法和民诉学科知识的做法,与司法实践愈发相似。而我国的司法解释也往往是针对一类案件,既涉及实体法规则,也包含诉讼法安排。因此,如果民诉的法条汇编只收录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内容,对于读者来说,并不解渴,无法依靠这类汇编真正解决民事诉讼的相关问题。
(五)
站着说话不腰疼。虽然上述遗憾广泛存在,但笔者也并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因而一直带着遗憾,使用着这些纸质版的法条汇编。
中央民族大学的唐勇博士深耕民法教学和司法实务多年。我们既是北大校友,也因为很多其他机缘,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谈到上述法条汇编的遗憾之处,大家都心有戚戚。在民法典的立法背景下,我们都认同,应该趁此机会,将我们认为的全面法条汇编整理成集,在解决个人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大多数民事法律学习者和操作者的需要。而实体与程序的割裂,也可基于系列书的形式得以化解。
唐勇博士和我一拍即合之后,这一策划有幸迅速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郭薇薇编辑的支持,让两本在我们看来已经可以基本覆盖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常用法条的“小全书”能够迅速付梓出版。而在编辑法条的过程中,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鲁晓彤和杜思佳查阅了多个数据库,仔细认真地核对了所收法条的内容,确保了收录法条的权威与可靠。
愿这本小书能够为中国民诉法的教义学转型作出微薄贡献!
愿这本小书能够为有志于争议解决的法律人的法条查阅提供些许便利!
愿民诉法条能够在中国得到认真对待!
刘哲玮
二○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