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16016
法学界“思想的狐狸”陈虎(陈少文)教授分享注意力短缺时代的阅读和思维心法
领读17本中外学术名著,见证不止17个“洞穴奇案”
对经典法律命题、社会热点问题及刑事司法核心问题进行多元思考
以开阔的视野和生动的文笔,开启知识“圈层”新的认知视角
本书是著名刑诉法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虎(陈少文)教授的全新专栏文集。
全书以法律多元为方法和旨归,围绕法律制度的形成和运作,结合17本中外学术名著,对怎样看待美国禁酒令、死刑能否废除、乞讨是不是一项权利、真实版的“洞穴奇案”如何上演等数十个经典法律命题、社会热点问题及刑事司法核心问题“相对而论”,对其背后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综合开放的思考和抽丝剥茧的分析。
本书所收录的篇章,既有作者独立思考的原创成果,也有作者对学界研究成果的通俗演绎,主旨在于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法律问题的分析,传递一种观点,即法律从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也许可以对所有曾经坚信不疑的传统认知重新进行审视,从而获得远高于信息差异的认知优势,体味法律多元思维的魅力。
本书触角敏锐,视野开阔,信息丰富,文笔生动,充分展示了“一只思想的狐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知识“圈层”开启新的认知视角、获得注意力短缺时代的思维心法具有启发意义。
目录
做一只思想的狐狸(总序) 001
开放理论下的法律多元(推荐序) 001
作为一个过程和一种事业的法律(推荐序) 001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代序) 001
01 苏格拉底的死亡
02 偶然性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反思录
03 野蛮的神判法?
04 言论自由的讽刺
05 政府真的越小越好吗?
06 禁酒令的意外后果
07 证明标准的背后
08 事与愿违的良法
09 汉德公式的功过是非
10 死刑能够废除吗?
11 无罪推定原则的迷思
12 判决书中的猫腻
13 你有权焚烧国旗吗?
14 政府能禁止公民乞讨吗?
15 颠覆三观的“三振出局法”
16 税收就是保护费?
17 真实版的“洞穴奇案”
附录 历史上的法案
01 1919年美国禁酒令
02 1815年英国《谷物法》
后记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代序)
陈虎(少文)
1
5年前,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台北旅游。
6天的行程,我一共去了四趟诚品书店,其中一次,偶然得知当晚“诚品讲堂”有杨照先生的讲座“中国革命中的日本人”,于是匆匆吃完晚饭,早早赶到现场。
但是没想到,讲座居然是收费的。该主题系列一共6场讲座,每场收费450元新台币。我们当晚听到的,是其中第三场。
书店举办讲座还要收费?这样一个专业、严肃,而且和现实生活并无多少关系的题目,免费尚且未必会有多少人感兴趣,又要收一笔并不算低的费用,还不是周末,真的会有人来听吗?
我对这些问题都十分好奇。但是现场情况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现场200多个座位基本全部坐满,而且在预定讲座时间快要开始的时候,所有预付了费用的听众都已经落座,安静地等待杨照先生的出场。在整整两个半小时的讲座过程中,没有一人中途退场和接听电话。在讲座结束的互动环节,听众所提的问题也都相当专业而深入,俨然具有一个学术研讨会的认知水平,而不像是一场面向大众的普及型讲座。
我承认,那一刻,我被深深触动了。讲座彻底颠覆了我对知识付费的看法。从此,我对知识付费的心理障碍一扫而空。
这种通过付费筛选的受众群体,这种不需要夸张言辞、不需要调动兴趣的课堂,对于当时还在培训机构里浸润的我而言,正是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磁场。
2
未曾想,5年后,知识付费的模式在大陆蔚然成风,再也不是什么新鲜观念。
卓老板聊科技、罗振宇论网络、吴晓波侃商业、宋鸿兵讲金融,各种知识付费节目铺天盖地,可唯独法律领域,虽然有那么多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又妙趣横生的内容,却从来没有人加以深入的挖掘和言说。
这个工作早晚会有人做。法律观念的普及者和法律文化的传播者,以及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的人士,只有分工不同,而无高下之别。
用高晓松的话说,他们一个是performer(表演者),一个是musician(艺术家),各自都有自己存在的逻辑和价值。
我曾戏言,在这个注意力短缺的时代,一切能引起人们短暂兴趣的事物,都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之一:
第一,要有“逗逼”的笑料;
第二,要有“苦逼”的励志;
第三,要有“装逼”的情怀;
第四,要有“牛逼”的干货。
不论你承不承认,正是这些看似娱乐化的知识服务而不是严肃的学术探讨,在完成这个时代对年轻一代的知识启蒙。只要知识服务追求的是通俗,而不是取悦。
3
经常有律师朋友问我,该如何高效地阅读和学习?
我说,如果你做了律师,仍然每天坐在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可能你自以为充实的生活,在我看来,反而是虚度。
律师和学者不同,后者多交一个朋友就要少读一本书,而前者多交一个朋友就等于多读一本书。进入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必须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你需要学习的不是随时可以查到的信息,而是无论哪里都查不到的认知。
这个时代,能把人区分开来的绝对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认知差,而非信息差,才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
很多知识的载体,如果只是信息的汇总,你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舍弃,而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用三言两语提升你认知水平的内容之上。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接到“觅法LawPlus”平台开设专栏的邀约后,我几乎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在多年以来的阅读和游历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刷新认知的法律观念,我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分享我的这些感悟。
专栏名字最终确定为《法律相对论》,意思是,法律从没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我们也许可以对所有曾经坚信不疑的传统认知重新进行一番审视,从而获得远高于信息差异的认知优势,体味法律背后的思维魅力。
因此,本书选题的标准唯在开启读者和听众新的认知视角,而这本小册子所收录的篇章,部分是我独立思考的原创成果,部分是对学界研究成果的通俗演绎。内在的逻辑,都在提倡一种多元的认知。
在开启您的阅读之旅前,有一句提示,请诸君牢记:
不要把视角当世界,不要把启发当结论。
那是本书不可承受之重。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是为序。
2020年3月20日
作者为读者精心推荐17本中外学术名著,每一篇书评都是一篇玲珑的学术评论,每一篇评论都有特定的研究问题。作者是一位很具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学术评论人,他的问题的*终落脚点都是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了解中国现实的关键在于对细微的问题、对故事的细节的挖掘。通过通俗的演绎去发现制度的内在逻辑,由此发现真理是简单的,正义是朴实的。
——傅华伶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院长,陈志海基金教授席(人权与责任)
本书笔触朴实,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博学、通透和睿智。然而不要指望马上能从书中发现解决自己的问题的现成答案,也不要急着找寻某个观点、某段论述是否与自己既有认知中的“法律”相契合。在阅读过程中,你甚至会感到疑惑,感到不确定,进而对曾经确信的结论“再回首”,作些反思。认知上的刷新、思维上的拓展、视角上的丰富以及阅读中的乐趣,便来源于此。
——黄 山 广东广悦律师事务所主任,广州市律师协会会长
学术思考,既可以用正规的方式也可以用灵活的方式来表达。对法律问题而言,后者可能更重要。因为灵活的方式可以自然地影响更多人参与法律事业。《法律相对论》正是这样一种书写。
——刘 星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法律相对论》是一本充满思辨意味的专栏文集。作者希冀做一只思想的狐狸,不为陈见所固,不求*正解,在每一个众所周知的法律故事中,重新挖掘理解的视角和文本的含义。作者豁达的人生理念和高超的表达技巧,不仅会引导读者进入一次思辨探险之旅,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轻松愉悦的阅读乐趣。
——车 浩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