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48524
本书系美国威利出版社“犯罪学与刑事司法手册”系列丛书之一,代表了当代美国乃至全世界在犯罪学与刑事司法测量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犯罪类型测量,罪犯犯罪与受害,刑事司法组织与成果以及专业测量技术四大部分。其中,*部分侧重于对犯罪类型的衡量,包括暴力犯罪、网络犯罪、性犯罪、白领犯罪、人口贩卖和仇恨犯罪等主题。第二部分涵盖了罪犯和受害情形,由帮派犯罪、犯罪的性别途径、康复与治疗方案以及各种受害测量等主题组成。第三部分讨论了关
于刑事司法组织的*研究结果,涉及社区警务、刑事案件处理与法庭判决、量刑结果与差异、矫正干预、犯罪成本、犯罪与警务、校园犯罪与安全、路检中的种族问题等章节。第四部分介绍了自我报告犯罪、监狱访谈面临的挑战、犯罪空间分析与网络分析等专业测量技术。各章节由包括*犯罪学专家和新兴学者在内的不同学科的专家负责撰稿,从多学科角度和全球化的视角探讨了与犯罪学和刑事司法测量相关的现状、程序和挑战。
导 论贝思·M.许布纳 蒂莫西·S.拜纳姆
第一部分 犯罪类型测量
第一章 暴力犯罪尼古拉斯·科萨罗
一、引言
二、个人层面的暴力
三、暴力犯罪者群体:帮派犯罪的情形
四、暴力犯罪案件
五、暴力犯罪的地理分布
六、可用于减少暴力犯罪的刑事司法策略
七、结语
第二章 网络犯罪托马斯·J.霍尔特
一、引言
二、网络犯罪的定义
三、网络犯罪的种类
四、网络犯罪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五、可作为数据源的网络媒介通信工具
六、结语:网络犯罪的数据收集与研究前景
第三章 青少年犯罪与欺凌行为肖恩·P.瓦拉诺 约瑟夫·M.麦肯纳
一、引言
二、青少年犯罪的测量问题
三、结语
第四章 强奸与其他性犯罪
韦斯利·G.詹宁斯 布里安娜·哈恩·福克斯
一、引言
二、性犯罪者类型
三、性犯罪者类型研究
四、对性侵犯罪的理论阐释
五、性犯罪的风险因素
六、性犯罪的专业化与通用性
七、性犯罪的累犯行为
八、《性犯罪者登记与通知法》及其影响
九、结语
第五章 白领犯罪与公司犯罪
迈克尔·L.本森 杰伊·肯尼迪 马修·洛根
一、引言
二、白领犯罪测量
三、公司犯罪测量
四、结语:展望未来
第六章 人口贩卖艾米·法雷尔 凯瑟琳·布莱特
一、引言
二、有关人口贩卖问题的研究概况
三、人口贩卖的范围估计
四、开放源式的人口贩卖估数
五、人口贩卖受害与行动研究
六、抽样之外的研究问题
七、评估刑事司法制度的有效性与民间对人口贩卖问题的回应
八、结语
第七章 测量和理解仇恨犯罪所面临的挑战
杰克·麦克德维特 贾尼斯·A.伊娃玛
一、引言
二、研究背景
三、仇恨犯罪的定义
四、联邦调查局《〈统一犯罪报告〉仇恨犯罪统计方案》
五、《全国案件报告系统》
六、《全国犯罪受害调查》
七、研究建议
第二部分 罪犯、犯罪与受害
第八章 帮派与帮派犯罪克里斯·梅尔德
一、引言
二、界定帮派、帮派成员身份与帮派犯罪
三、使用警方的官方数据
四、界定帮派犯罪:成员身份或动机?
五、人种学研究的应用
六、自我报告方法的使用
七、结语
第九章 性别视角下的犯罪朱莉·英玲
一、引言:途径视角论
二、常见途径
三、研究方法论概述
四、对未来开展研究的一些建议
第十章 心理健康与身体疾病研究达里尔·G.克罗纳 马兰达·奎林
一、引言
二、心理健康测量问题
三、应用研究中的心理健康测量
四、开展身体健康方面的研究
五、结语
第十一章 康复与治疗方案费伊·S.泰克斯曼 布兰迪·L.布拉斯科
一、引言
二、影响(预测)方案结果的因素
三、治疗方案:结构、组成部分与特点
四、治疗进展方面的测量
五、当事人层面的相似度测量
六、结语:对有效治疗方案与服务原则的测量
第十二章 受害测量:问题与新的发展方向
利亚·E.戴格尔 杰米·A.斯奈德 邦妮·S.费希尔
一、引言
二、受害测量的典型方式
三、正在测量的犯罪受害类型
四、应该接受调查的对象和不应该接受调查的对象
五、测量策略:二阶段论对一阶段论
六、定界与伸缩
七、问题的措辞与排序
八、数据收集模式
九、未来研究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十、结语
第三部分 刑事司法组织与成果
第十三章 社区警务与警务干预迈克尔·J.凯尔 约瑟夫·A.谢弗
一、引言
二、界定社区警务、警务干预及预期结果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论:挑战与最佳实践
四、结语:未来研究展望
第十四章 刑事案件处理与法庭判决研究中的测量问题
布莱恩·D.约翰逊 克里斯蒂娜·D.斯图尔特
一、引言
二、刑事处罚的(错误)测量
三、分析方面的挑战与方法论进展
四、结语
第十五章 量刑结果与差异杰瑞德·M.埃里森 波林·K.布伦南
一、引言
二、量刑改革与现有数据综述
三、有关司法决策的理论观点
四、量刑差异实证研究综述
五、种族与族裔因素对量刑的直接影响
六、性别因素对量刑的直接影响
七、调节(情境)效应
八、调节(间接)效应及重要考量因素
九、量刑立法的影响
十、结语:总结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第十六章 矫正干预与结果埃里克·格罗蒙 杰森·里德伯格
一、引言
二、第一步:理解干预措施
三、累犯率:最低要求
四、相关结果与附属结果:当代囚犯回归社会关注点的贡献
五、结语
第十七章 理论如何指导测量:公众对犯罪和警务的态度
乔纳森·杰克逊 约尼·库哈
一、引言
二、章节结构安排
三、美国民意的发展趋势与轨迹
四、理论如何指导方法:概念厘清的价值
五、理论如何指导测量:过程厘清的作用
六、理论如何指导测量:组织框架的角色
七、结语
第十八章 犯罪成本的测量马特·德利西
一、引言
二、方法论与实质性的挑战
三、未来研究方向
四、结语
第十九章 校园犯罪与安全
托马斯·莫文 约翰·布伦特 亚伦·库普奇克
一、引言
二、校园犯罪的趋势
三、校园安全防范措施的发展趋势
四、方法论与实质性考虑因素
五、校园犯罪与安全研究的未来
六、结语
第二十章 路检、种族与测量凯尔·麦克莱恩 杰夫·罗杰克
一、引言
二、数据收集因素
三、测量路检执法数据的差异
四、使用路检执法数据来测量路检拦停后行动的差异
五、结语
第四部分 专业测量技术
第二十一章 自我报告的犯罪与违法行为
斯科特·梅纳德 丽莎·C.鲍曼-鲍恩 陆怡芬
一、引言
二、快照或动态图像?横向与纵向自我报告研究
三、测量对象:抽样个体(或个人聚合体)
四、测量的内容:抽样行为
五、测量的方式:改变违法行为的规模
六、测量效果:自我报告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七、测量的幅度:纵向自我报告研究中的其他问题
八、其他需要测量的内容:自我报告研究的未来需求
第二十二章 犯罪与生命历程李·安·斯洛克姆
一、引言
二、终身犯罪数据
三、用于收集纵向数据的研究设计
四、测量生命周期内的犯罪所遭遇的挑战
五、测量与方法学的新视野:遥测研究(Telemetric Research)
六、结语
第二十三章 狱中定性访谈:挑战与经验教训
克里斯汀·卡蓬-洛佩兹
一、引言
二、从之前的监狱研究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三、将经验教训放到特定语境中
四、一些已经学到的经验教训(艰难之路)
五、发展融洽关系
六、得到“事实真相”
七、提出敏感问题……然后离开
八、结语
第二十四章 犯罪的空间分析史蒂文·M.拉迪尔
一、引言
二、空间数据的属性
三、区域空间数据
四、点空间数据
五、结语
第二十五章 网络分析欧文·盖洛普
一、引言
二、什么是网络分析
三、如何将社会网络分析应用于犯罪学之中
四、主要的研究工作
五、方法论问题
六、研究发展的新方向
索 引
术语一览表
人名一览表
译 者 序
2017年5月,我本人组建的翻译团队有幸在法律出版社的全球译者招募中经过一番激烈竞争后胜出,负责《犯罪学与刑事司法测量问题手册》(The Handbook of Measurement Issues in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的翻译任务。本书在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后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犯罪学与刑事司法测量问题手册》系美国威利出版社“犯罪学与刑事司法手册”系列丛书之一,代表了当代美国乃至全世界在犯罪学与刑事司法测量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犯罪类型测量,犯罪、罪犯与受害,刑事司法组织与成果以及专业测量技术四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侧重于对犯罪类型的衡量,包括暴力犯罪、网络犯罪、性犯罪、白领犯罪、人口贩卖和仇恨犯罪等主题。第二部分涵盖了罪犯和受害情形,由帮派犯罪、犯罪的性别途径、康复与治疗方案以及各种受害测量等主题组成。第三部分讨论了关于刑事司法组织的最新研究结果,涉及社区警务、刑事案件处理与法庭判决、量刑结果与差异、矫正干预、犯罪成本、犯罪与警务、校园犯罪与安全、路检中的种族问题等章节。第四部分介绍了自我报告犯罪、监狱访谈面临的挑战、犯罪空间分析与网络分析等的专门测量技术。各章节由包括顶级犯罪学专家和新兴学者在内的不同学科的专家负责撰稿,从多学科角度和全球化的视角探讨了与犯罪学和刑事司法测量相关的现状、程序和挑战。
测量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的通用语言,而犯罪测量则是犯罪学和刑事司法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犯罪测量作为犯罪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借助犯罪调查和犯罪统计的方法,系统、全面、准确、有效地收集和分析犯罪数据及相关资料,并按照事先科学设定的指标体系,对犯罪现象规模与严重程度进行定量、定性的描述和评估,提出预防和打击犯罪的刑事政策和司法对策,从而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犯罪的发生。目前,我国的犯罪测量工作较为薄弱,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系统、成熟的犯罪统计和犯罪测量指标体系。犯罪统计指标体系过于粗略,对犯罪评估缺乏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对外发布犯罪统计数据的官方机构。公检法和狱政等机构各自为政,更侧重于工作业务量统计,对犯罪的统计指标相当匮乏。从犯罪学实证研究数据看,犯罪测量方存在缺少对照组、不重视抽样、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数据分析水平较低等问题。在犯罪测量工具方面,个别研究人员编制问卷的随意性太大,导致测量结果误差过大。由于我国犯罪学研究也担负着犯罪对策学的任务,犯罪学的研究目的总体上是为我国预防和控制犯罪提供支持。上述问题的存在会影响人们对犯罪现象的正确认识,影响我国刑事政策的制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介绍了许多国外最新的犯罪测量工具、发展方向,尤其是犯罪“热点”、网络犯罪、白领犯罪、校园犯罪与青少年欺凌、仇恨犯罪、犯罪受害、罪犯的心理健康和社区矫正等主题,会给读者带来有关犯罪与刑事司法测量的最新成果。同时,本书也展示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精神病学等基础学科是如何支持犯罪学测量研究的。这些学科之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犯罪事实作出评价,彼此能够相互补充,使犯罪学的发展趋向于综合性。因此,了解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加强犯罪测量的研究对于指导官方的犯罪统计、正确认识我国的犯罪现状、制定正确的刑事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翻译团队的部分成员因为各种原因于2017年年底退出,导致我们重建和补充了翻译团队的力量。为了保证质量,我们对以研究生为主的团队成员进行犯罪学、法学和刑事司法等方面专业的知识培训。这在客观上延迟了本书和读者见面的时间。但庆幸的是,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程乐教授和波兰雅盖隆大学东方语言学院法律汉语专家乔安娜(Joanna Grzybek)副教授于2018年下半年应邀加入,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翻译团队的力量。
其次,本书专业性极强,尽管我本人也有刑事司法专业背景知识,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第一,本书由于涉及近50位作者并且章节较多,在风格上不够统一。针对本书编排风格问题,我们根据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在不删除原文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地调整了位置或添加了标题,按照第一部分“引言”和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或者是类似于“结语”的标题,按照三级到四级目录的格式进行编排。
第二,本书采用的夹注形式,影响了读者的阅读连贯性。于是,我们把夹注形式改为脚注形式,增强了全文(正文)的通读流畅程度,但是对于特别重要的信息,仍会保留在正文之中。
第三,本书有些地方存在文字排版错误,例如第十一章“burphorine”[正确形式为“Buprenorphine”(丁丙诺啡)]的误写,导致查不到意思。对于文中的这些排版错误,我们在与原文作者或经过网上核对后做了修订,并以译者注的形式进行说明。
第四,有些脚注存在“…..et al.”和“……and colleagues”混用以及三到四个作者的文献格式不一致的情形。例如,第六章中有“Bayer,Klasen and Adam,2007”和第九章“McClellan et al.,1997”。针对这些脚注混用问题,我们逐一核实,确保每个相对独立的章节内的脚注统一,以不会造成读者把同一参考文献的误解为两个不同的文献为前提。
第五,一些专业性太强的术语存在一词多义,不好区别。例如,“crime”,“offense”和“delinquent”;“gang”和“group”;“drug use”和“incident”等词。英文“crime”,“offense”和“delinquent”均有犯罪(或违法)的意思,但最后一词强调“青少年的犯罪或违法行为”,“offense”和“crime”一个是指泛指“犯罪”一个是具体指 “犯罪”。同样,“gang”和“group”都有团体或群体的意思,但是“gang”更常指“帮派”,“group”更常指“小组或群”。“drug”既有“毒品”的意思,又有“药物”(drug)的意思。同样,“Incident” 一般是指“事件”,但是在刑事犯罪中,在中文语境下更有“案件报告(报案)”的用法。对于专业性术语,我逐一核实意思,制作了“术语一览表”,方便全书的术语统一性。对于近似词,除非必要,一般会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意思。
第六,本书原文过多地使用被动语态的句子,而我们在汉语表达中往往要求主动态,在翻译中需要添加主语。如果硬翻成被动态的句子,不易被读者理解。但是有时候,要找一个真正的主语实在太难。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语境来添加,或者在不影响意思的情况下,使用无主语的主动态句子。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部分生涩或不易懂的术语,考虑到读者的需要和扩大本书的实际影响,我在翻译中力争做到通俗易懂。比如,本书经常出现的“cross-sectional data/survey”和“longitudinal data/survey”,国内已有的译者一般是翻译为“(横)截面数据/调查”和“纵向数据/调查”,但是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处理为“横向数据/调查”和“纵向数据/调查”,既方便理解,也更加对应。再如,西方人经常用的“Hispanic”一词的意思是“西班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西班牙及其他说西班牙语国家的;拉丁美洲的”,一般译作中经常处理为“西班牙人或西班牙裔”。根据美国的民族/族裔构成,我认为翻译成“拉美裔”会更贴切,因为拉美裔美国人基本上都讲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
本书翻译分工如下:付欣负责本书导论、第一章、第六章至第十四章、第十六章至第十七章、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五章、索引等章节以及“术语一览表”和“人名一览表”,程乐负责第二章和第二十四章至第二十五章,
孟超负责第二章至第五章,乔安娜负责第十五章和第十八章,全书由付欣进行统稿。
本书能够出版,得益于诸多领导、同事、家人和学生的帮助。首先,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马庆林教授、公安学院院长程军伟教授分别从法律英语和犯罪学的角度审阅了本书译文,为本书增色不少。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陈静学副教授,她曾在2018年寒假承担了本书部分章节的译文初校工作,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修改建议,令我们受益匪浅。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一大批学生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我要感谢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本科生侯蓓蓓同学,2018级研究生伍萌、毕煜、黄嘉欣、周玉冰、郭旭辉同学,2017级研究生陈华、江钰婷、杨芮和白益洪同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2016级研究生王茁和杨芳芳同学(现北师大庆阳附属学校教师),美国蒙特雷高翻学院2019级硕士生(原布兰迪斯大学2015级本科生)李雨辛同学和美国罗格斯大学2015级本科生(现比利时鲁汶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付亦宁同学。他们先后承担了本书的初稿翻译和译文校读等任务,帮助译者分担了大量的工作。感谢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研究生王朵朵同学,2011级本科生曹文龙同学,2013级本科生侯蓓蓓、李梦远和王向琳同学,2014年本科生罗萌、王岩军、巩菁、荀宁惠、宿振华、米思思、石凌、高雨杰、袁梦等同学在文字转换和术语整理等方面提供的协助。感谢爱妻辛娜主动承担更多的家务,为我提供周到的后勤保障支持。
本书的出版还应感谢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犯罪学与刑事司法学系教授兼研究生课程主任贝思·M.许布纳博士。她作为本书英文版的主编之一,除了对本书中文版的译者序有所贡献之外,还耐心地协调撰稿人并解答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专业、详尽的解答意见,有力地保证了本书的译文质量。
本书从立项开始到出版,先后得到了法律出版社的数位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从项目立项时的项目运营中心谭宇墨凡和吕丽丽等编辑,再到项目执行中后期的袁方博士、王旭坤博士、刘文科博士、似玉和李军等编辑,他们尽职尽责,解决本书翻译时所需的各类协助事项。法律出版社编辑总监张雪纯博士和法律出版社法律应用出版分社冯雨春分社长亲自过问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虚心听取反馈意见并协调解决翻译中的难题,令人感动。值得一提的是,刘文科编辑除了认真把好译文质量关之外,精心编辑并及时提供了我们所需的外方作者信息,为译者和作者搭建沟通平台,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本书从签约到出版前后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我要感谢法律出版社的耐心。能够与这样的好编辑和出版社合作是译者的荣幸。
本书内容非常广泛,它既可以是从事犯罪学和刑事司法研究的人员,也可以是公检法、律所、狱政管理、社区矫正、司法管理、心理咨询等机构的实务人员,甚至是立法者和高校师生,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参考资料。同时,本书也是广大外语学习者提升个人专业英语水平的好读物。本书最后的索引和专业术语一览表等内容还有利于犯罪学与刑事司法学界统一术语标准。
虽然我们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本书篇幅较长,时间较为紧迫,而我们的专业水平有限,翻译出现错误也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客观地提出批评和修订意见,以便在本书再版时予以修订。
付欣
于古城西安
2020年8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