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特种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19656
这些随笔或为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全解析,或为饱含感悟和回忆的抒怀随笔;有和陈晓卿、沈宏非、邵忠等老友的交往趣事,也有诗文中的美食掌故和作者的即兴诗作,读起来颇有趣味,体现出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特色。
本书为北京烤鸭代言人——大董的美食随笔集,以每天一个菜谱的形式分享美食心得,倡导“文化的美食”,弘扬“美食的文化”。
按照季节和节气有顺序、有重点地记录,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从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比如秋天是吃蟹的季节,作者详细记录了各种蟹的*食用时间和料理方法,花蟹、黄油蟹、奄仔蟹、大闸蟹、阿拉斯加帝王蟹轮番上阵。还有描写北京“三烤”烤白薯、烤肉、烤鸭以及糖炒栗子,一副北京胡同的秋日景致跃然纸上。炸酱面讲究大,酱、面、菜码一个都不能马虎,一碗炸酱面让萧瑟的冬日充满咸鲜味。下册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到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春天的鲜味目不暇接,素的有竹笋、香椿、荠菜,荤的有鳜鱼、鲫鱼、鲅鱼。吃过*后一顿炸花椒鱼儿,意味着春天的结束,不久后就是黏腻的夏天,但滋啦滋啦的烤肉可让人痛快淋漓,烟火气正浓。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大董总能让我想起百丈禅师。百丈制定清规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此僧侣自力更生,于是有了丛林的共修制度。
大董看起来是在锦衣玉食的场所,但却有一颗苦修的心。苦修的一个特点是专注,人若能专注于某样事物,如鼠啮木,“但从一处用力,久自得出”(虚云语)。据说有人访问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用一个词总结为什么成功,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专注。
专注就是一场心灵越狱。如果我们要从此地而到彼地,却又插翅难逃,向往彼地之境界而不可攀——除了挖地洞,似乎别无选择。这也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大受欢迎的内在原因:锲而不舍、坚韧不拔,这样的精神,原来是大众挂在嘴边却又说得行不得的啊。
所谓专注,就是把一个课题咬住不放,直至弄懂、弄通、弄好为止。它需要对抗的是疲劳、懈怠、自我放弃的诱惑,以及精神不济的应付。因此专注这项能力并非人人可以得到的。专注至少需要两项训练:一项是让思维中的杂念消除;一项是让身体处在精神饱满的状态。
前者对应于《佛遗教经》所言:制(心)之一处,无事不办。这个“制心于一处”,针对的是人心妄动,容易散乱。不在昏沉,即落掉举。于是不免日日闲过、伤春悲秋。在佛教的另一本经典教材《金刚经》中,则给出了训练方法:其一是“降伏其心”,意谓将杂念消除;其二是“念起心觉”,当杂念冒出时,内心有个观伺觉察,看其自生自灭。久久练习,自可回到一心恒用的状态。
我最羡慕大董的一点,是他身上有圣人酬酢万变而天运不息的气质。人似走马灯,而中心不移。这段话在《传习录》中则是这样讲述的:
欧阳崇问王阳明:“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王阳明答:“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长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熄,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换作他人,则应酬亦忙、管理亦忙、做菜亦忙、摄影亦忙、写作亦忙、开店亦忙、管闲事亦忙。大董亦自嘲:狗拉八泡屎,泡泡舔不干净。但据我观察,他在做每一件事情时,仍是能做到专注的,不免有气定神闲的气度出现,酬酢万变而常是从容自在——有时他吃着吃着忽然冷了场,原来是在手机上写一日一菜。于是一桌食客都开起了选题策划,眉飞色舞、兴致勃勃。文章还未发表,正反馈便已先至,大董获得了心理能量的支撑。鼓励、赞美、点赞、支持、顶,对于一个人的奋发向上,的确有正面积极的力量。有一次艺术家徐冰跟我开玩笑:“我做那么多的艺术作品,不就是希望你们说句好吗。”夸奖两句,心里美滋滋。一个男人不管走多久,内心还是那个男孩。
专注的事情还未说完,该说后一项了:除了消除杂念外,生理机能的调适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的精神状态靠的是生理基础。精神不振盖因身体不适、四大不和;精神过振,往往是躯体过劳失控之象。要保持专注,精力是个大问题,精力不济,则疲惫懈怠,人会时时打退堂鼓;精力亢奋,则夜不能寐很快烧完了。精力的“火候”,如何化用,这真是一门大学问,庖人尤有发言权。抑郁时,读读尼采;躁狂时,读读叔本华,这是药。反过来读,就便成了毒。
人的精力与体质,多由天生。大凡成功者,皆是精力过人之辈。这是老天给的格局。所以说,命运的一大部分,已由天定。但是道家提出来了一个理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个理论认为,通过后天的修持,人能改变命运格局,甚至长生不老。因此发展出了“无为顺应”的观念,这是省力模式。而唯物主义哲学观则以“人定胜天”“愚公移山”来理解专注模式。专注模式和省力模式原无二异,因为专注是最省力的。专注到忘我的地步,便进入无为的化境了。
西方的心理学家则为专注写了两本书:一本叫《深度工作》,教众人如何能够专注工作;一本叫《心流》,解释专注工作带给人的忘我感和幸福感。
我们要追问大董的,是他写“一日一菜”时,是否体验到“心流”的感觉?这个时辰类似于马斯洛所言的“高峰体验”。因专注而忘我,因忘我而入造化之机,因造化之机而人天共运,与其说是作者在写,不如说是老天假作者之手在写。李白有“大块假我以文章”之喟,真是深深明白此等道理。
如若读者读到“一日一菜”时,也进入到沉浸式的体验,忘我,专注于字里行间的审美意味,或是各种感觉被调动起来,嘴巴大张流涎而不知,那则是大董的成功。他用文字进行了审美上的“移情”处理,将美食的感官化通过文字的摄取,直接对人的中枢递质发挥作用,从而实现了“不食而食,美美与共”的美食文章的理念。
但是我私底下知道,诸多中国的大厨,对他的“一日一菜”是暗暗地收藏,悄悄地当功课来做。朋友们亦会劝他,那些机关决窍,不要搂不住,在文字中透露了消息。多年的经验与心得,就这么付诸公布了出来。但大董心肠好,搂不住,掏心掏肺,遂有金玉良言之布。
读大董的“一日一菜”,要做个有心人,则必有大获。否则,春风过牛耳,枉费了一场关切之情。
我本想说,一日一菜总关情。但情之一项,却又是另外的大题目,于是在此,仅言专注之情。至于其日作一篇,至三百篇不缀的励志故事,已迹近于神话,却是亲眼所见的事实。外人多不信为其所写,大董哈哈一笑,更加得意。我是知道其写作方式的,桌上、车上、床上。也时时找我查证把关,我是第一读者。每日不胜其扰,多以“无改”“几无改”敷衍塞责。他有时表达不满,想听点中肯的意见,发来几个字:评价几句。我硬着头皮,也不知说了什么靠谱或不靠谱的话,于是他下一篇文章便有变化。这也是让我领教过他的悟性的。
文章一道,除了多读多看,实在是别无良策。君权是神授的,君权牛逼。作者权何尝不是神授的呢?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作者权。成佛或成为大作者,花时间,专注,制心于一处,从当下就开始。
千万别让大董给超越了。
我*羡慕大董的一点,是他身上有圣人酬酢万变而天运不息的气质。人似走马灯,而中心不移。
——胡赳赳
前三十年看西方,后三十年看我们东方,东方的餐饮要引导世界潮流,就是要有大董这样的人。
——麦广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