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65481
▼ 写给所有阅读者与亲历者的实践之书
从有思想有创意到实践是一条漫长的路途,书中设置普洱茶的七堂课,只为拉近思想创意到实践的距离。
▼多维度视角认识普洱茶,周重林的首度普洱茶公开课
本书精读41篇经典作品,深入解析7个普洱核心主题,以独有的观察路径,带领你重新抵达普洱茶的历史现场,了解普洱茶的当代发展状况,书中既有经典文献,也有开创性的高见,不拘泥于旧,不盲目于新。
▼ 精装典藏
从全书品质到装帧设计,作者均亲自把关,严谨校订。裸脊锁线精装,潘通色印刷,进口品质纸,以松木纸浆为原料,拥有植物纤维,纸色护眼,精致双封呈现。
一本书呈现普洱茶精华课程。
本书精读41篇经典作品,深入解析7个普洱核心主题。通过对普洱茶以及茶马古道的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导读,还原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历史与现场;解读了普洱茶的拓荒者与植物学家对普洱茶发展的贡献,同时探讨了普洱茶自身的特点和疑点,包括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由来与熟茶的特质,通过实地走访和考察,探寻了普洱茶的产地与销地,并通过对话普洱茶的底线守望者、传承者,探索与思考普洱茶的未来。
目录
第一堂课:普洱府
导读:普洱茶的历史和现场
经典原文一:清代贡茶的使用
经典原文二:普洱茶记
经典原文三:滇海虞衡志 ? 卷十一志草木
第二堂课:茶马古道
导读:普洱茶缔造的遗产——茶马古道
经典原文一:茶马古道的缘起与内涵
经典原文二:亲历马帮之旅
经典原文三:六大茶山分述之易武
经典原文四:滇茶藏销
经典原文五:马帮文化
经典原文六:普洱茶
经典原文七:双江的茶业
第三堂课:拓荒者
导读:凭信仰而战斗的普洱茶拓荒者
经典原文一:创办佛海茶厂的回忆
经典原文二:佛海茶业概况
经典原文三:茶的都市——佛海
经典原文四:云南之沱茶
第四堂课:植物人
导读一:茶也有祖国
经典原文一:茶的祖国
导读二:那一代茶人的空间视距
经典原文二:野生大茶树的不断发现
经典原文三:茶树原产地的异议
经典原文四:茶的始用及其原产地问题
经典原文五:中国名茶
导读三:经典植物分类学视角下的古茶树
经典原文六:茶树原产地——云南
经典原文七:山茶属的形态特征
经典原文八:普洱茶(变种)
第五堂课:越陈越香
导读一:芳村风云四十年
导读二:为什么历史选择了芳村?
导读三:芳村传统市场里的新势力
经典原文一:越陈越香——普洱茶高品味的探讨
经典原文二:普洱茶漫谈
第六堂课:熟茶的故事
导读:那一脉相承的味道——专访邹炳良、卢国龄
经典原文一:云南普洱茶
经典原文二:红汤普洱茶(熟茶)历史
第七堂课:帝国往事
导读:古人眼中的普洱茶
经典原文一:茶经 ? 七之事
经典原文二:滇云历年传 ? 卷十二
经典原文三:黎歧纪文
经典原文四:滇系 ? 山川
经典原文五:鸿泥杂志 ? 卷二
经典原文六:信征别集 ? 卷下
经典原文七:易武茶案断案碑
经典原文八:道光普洱府志稿
经典原文九:光绪普洱府志稿
经典原文十:清朝通典 ? 食货八杂税附
经典原文十一:采茶曲
经典原文十二:茶庵鸟道
经典原文十三:普茶吟
经典原文十四:长句与晴皋索普洱茶
经典原文十五:梵天庐丛录 ? 普洱茶
普洱茶的历史和现场
(节选)
在中国,没有哪一类茶会像普洱茶这样缺乏完整而精准的表达,主要原因在于,普洱茶的话语权、解释体系被历史、地域、人群以及商业稀释,显得零散而混乱。
具体而言,典籍同历史中的普洱茶,还有当下所言的普洱茶,并非一种传承关系,普洱茶的原产地以及其主要消费地的人群长期以来对普洱茶有各自的表述,难以取得共识,而商业力量的崛起,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普洱茶的面貌、工艺乃至存在形式,这些都增加了普洱茶的认知成本。也因为如此,普洱茶反而显得魅力四射,让人横生重塑欲望,余秋雨和他的《品鉴普洱茶》可视为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认识普洱茶的常规路径,往往与历史有关,这也是早期和当下研究者角逐最多的领域。他们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开创了一个连他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普洱茶时代。在遥远的边陲云南,能够发现的古代典籍可谓麟角凤毛,有限的云南茶信息只有借助历史语言学的放大镜,才能一步步被挑选并还原。
让我们放弃去汉唐追溯普洱茶的缘起,直接切入普洱茶成名的清代时期。
普洱茶命名的起源,被采纳最多的说法是因为普洱府的建立。 1729 年(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今天的宁洱县设置了普洱府,普洱茶因为在此地交易、流通,因而被人所熟知。普洱茶在历史上留下的只言片语,无法令人满意,解释起来往往也令人困惑,关于这一点,早在道光年间,阮福(1801—1875 年)就强烈地表达过。
阮福乃经学大师阮元之子,云南的金石学家,他在《普洱茶记》里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然而他到了云南才发现,这个大名鼎鼎的茶叶,在历史典籍中的记录可谓少之又少。
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不过是记载了茶与云南地理的对应关系。清乾隆年间的进士檀萃也只不过在地理上作了六大茶山的分类,他在《滇海虞衡志》中称:“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漫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在历史典籍的基础之上,阮福进一步记录了普洱茶的分布路线图。
如果没有朝贡贸易,普洱茶即便是在清代享有盛名,也不会有太多的笔墨记录在案。因为这些早期书写者,没有一个人抵达茶山深处,因此我们无法获得茶山现场传达出的任何细节。尽管如此,阮福还是从《贡茶案册》与《思茅志稿》里转述了一些他比较关注的细节:
……
经典植物分类学视角下的古茶树
(节选)
对于植物的认识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难怪世人会将百年、千年视为“古”,人的寿命最多也不过百余岁,又怎能经得住那些千年古树的傲视?但这个问题对于经典植物分类学而言,常常表现出一种无辜的慨叹。很多老师坦言,研究这门学科十年八年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得二十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过去研究植物学的人被并入博物学家的范畴,穷尽一生,也不过认识世界的沧海一粟。
当我们的视线距离目标越来越远的时候,视线里的画面会越来越大。当“旅行者”号在离开太阳系的时候回望地球,那颗蓝色的星球在它的镜头里不过就是一粒宇宙尘埃。天体物理学家、著名科学作家卡尔?萨根就此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
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 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我们回头想想,那些左右历史的伟人,身上不管拥有何其闪耀的光环,在百年之后,也不过是融入这一粒被黑暗宇宙包裹着的尘埃之中。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依然时刻充满了未知。也许,那些博物学家的谦卑就是在这种浩瀚星海中反复眺望时所练就的。
接下来,我们不妨带着这种谦卑把视线缩小,缩小到世人所认知的千百年历史中来。
就植物学而言,早期的印记充满了抒情与想象,那是我们的祖先与山河大地对话的证据。而且对话的内容十分频繁、十分深情。我们列举一组数据就足以说明!
《诗经》,出现了 138 种植物;
《山海经》,出现了 100 多种植物;
《楚辞》,将植物与人的精神气质高度关联,并且也出现了100 多种植物。
一草一木总关情,这是我们的老祖宗一路踏歌而行给我们留下的。
当然,在抒情之外,植物也曾很严肃地出现在我们的公共记忆里,又一组数据也足以佐证: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收录有药效的植物 365 种;
成书于唐代的《唐新修本草》,收录有 844 种药用植物;
成书于宋代的《证类本草》,收录有药效的植物 1748 种;
成书于明代的《本草纲目》,收录有药效的植物 1892 种。
若说植物学很艰深,很神秘,其实这一门学问距我们并不遥远,就在生活娱乐之间,我们日用而不知。佛语云:“一沙一世界,一粒一菩提。”当我们的视线走出太阳系,整个地球都不过是一粒尘埃,而当我们面对身边的每一棵植物时,里面装着一个完整的世界正待我们走进。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