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35636
★知名茶人静清和老师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的经典代表作;
★全面修订,增补4万余字,增加60多张精美图片;
★本书内容为作者实践经验总结,通俗易懂,接地气,可操作性强,是了解、学习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的必备书。
借由一盏茶,可以含道映物,安顿性灵,滋养身心,使庸俗的日常的生活艺术化、审美化成为可能,以此使人在无聊繁琐的漫长生涯中,能够获得些许的感性快乐和审美愉悦。茶席是为品茗构建的一个关于人、茶、器、物、境的茶道美学空间,借茶之“清味”,通过一席茶、一炉香、一瓶花,营造出与世俗有所隔离的生活之美。这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自我觉醒的审美,本也是禅宗的“一花一世界”。茶席,也是在庸常、枯燥的日常生活中,辟出的一方心灵净土,一方纯粹的精神享受与审美空间,以“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颐养性情,乘物以游心。茶作为天地间至清之物,越众饮而独高,虽有出世之妙,也有入世之美。因此,我们既需学会健康地去泡茶,又要学会更美地去喝茶。
茶为国饮,随着国内爱茶喝茶人士的越来越多,国内的茶会、雅集层出不穷,花样繁多。鉴于此,作者在系统研究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对历代茶席设计、茶空间设计、茶道美学、传统插花、茶具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人体工学原理、视觉极简原理,把陆羽提出的“茶性俭”作为茶席美学与设计的原则,详细客观地把茶席密码层层解密,文图结合,让大家一读就会,方便了茶文化爱好者的自学和参考。
序言
茶为席魂,心饮为上
茶席历史,繁简素丽
当下饮茶,温润泡法
基本茶席,贴心设计
基本茶席、道涵章法
人体工学,规圆矩方
感官审美,少即是多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左手茶席,平衡简洁
右手茶席,异曲同工
茶席构成,阴阳和合
煮茶炉,苦节君子
煮水器,腾波鼓浪
泡茶器,大度注春
匀杯,调和公道
茶杯,温润啜香
壶承,承载容纳
茶托,隔热衬托
茶荷,负荷染香
茶则,增减计量
滓方,有容乃大
席布,一方天地
洁方,受污拭盏
盖置则置,心所安处
茶仓,藏娇贮香
都篮,整理收纳
花器,移花栽木
茶席美学,诗情画意
茶性本俭,衣着素雅
腹有茶汤,气质自华
茶姿婀娜,犹如佳人
茶汤瑰丽,春意盎然
茶景如画,蕉荫竹翠
茶器雅赏,温润以泽
茶烟袅袅,透窗荡尘
逻辑构架,形生势成
空间层次,俯仰生姿
色彩格调,对比调和
虚实相生,光影变幻
隔与不隔,含蓄直观
画面之感,意境清美
茶席插花,茗赏者上
文人插花,如花在野
构图简洁,疏密有致
比枝配色,花宜半开
瓶插碗盛,疏影横斜
常见茶席,精彩纷呈
一人之席,独品得神
二人对酌,得趣言欢
珍鲜馥烈,三人得味
五人之席,严谨方正
七人之邀,品杯分区
四季茶席,春华秋实
春之翠席,生机盎然
夏之暑席,无上清凉
秋之美席,绚烂之极
冬之素席,内敛养藏
主题茶会,突出席意
野外茶席,瞰泉临涧
茶席禁忌,古今有之
自序
《茶席窥美》作为国内首部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专著,自2015年4月出版以来,至今累计印刷了11次,在此,向给予本书支持与厚爱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厚爱亦是鞭策,鞭策是督促我不敢懈怠、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然后知不足。值《茶席窥美》再版之际,结合自己近五年来的茶学实践与系统思考,正好对该书存在的不足与遗憾之处,进行一番必要的补充和修正。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这是我们不断获取智慧与知识,进而感而遂通的根本。以古为鉴、与古为新,才能真正明晓事理、学以致用。对茶、茶器、茶席设计、茶道美学的学习与探讨也是如此,都无法脱离滋润国人数千年的那段波澜瑰丽的发展历史。否则,便如东汉王充《论衡》所言:“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因此,特别又对茶席的历史发展部分,再次进行了系统而周严的梳理;尤其是对明代初期茶与器的审美,为什么会如此深刻地受到宋代的影响,做出了更为严谨而深入的比较与探讨。对茶席构成的茶器部分,也进行了重新的溯源和考证,以便让大家更为详尽地去了解每一件茶器的前世今生及发展变革的来龙去脉。掌握了这些系统而必要的知识,对于茶类的瀹泡、茶器的选择、茶席的设计、茶道美学思想的建立等,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考虑到与曾经出版的《茶味初见》、《茶路无尽》、《茶与茶器》、《茶与健康》所苦心孤诣构建的独特的茶学知识体系,在此次《茶席窥美》的修订过程中,删除了《水为茶母,清轻甘活》一章,重点突出和深入挖掘了茶器美学与茶席美学的有关内容,使全书的脉络、布局更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这也算是有效抵制当下自媒体刻意误导、断章取义,治愈知识碎片化的一剂清凉药方。另外,大幅度地增加和替换了很多图片,力求图文并茂,文图相关,以图释文,相得益彰。
茶,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翠竹碧梧,苍苔红叶中,一茶席,亦是人在草木中的诗意栖居。一盏在手,纳山川丘壑之灵禀于心,祛襟涤滞,致清导和,洗尽尘心,其兴难尽。意犹未尽的,不仅有清润苍生的啜苦咽甘、含英咀华,还有一席茶中蕴含的妙心禅意与美学趣味。
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明代陈眉公曾感叹道:“凡福易享,只有清福难享。”可见,这清福并非人人可享,它有自身修为有关。什么是清福呢?清福是清闲安适,无事于心;是般般放下,事事都休;也是一味疏慵,万古淳风。有好茶喝,需要缘分、需要慧眼,方不为茶所累。会喝好茶,需要见识,需要审美。是“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是佳客、幽坐、泉甘、器洁、清供、会心、赏鉴。
茶,根于山而长于水,从本质上讲,茶品味的还是生态,是自然气息的返观内照。忙里偷闲,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通过一席茶,还原出茶的本真香气、清透滋味,其身心愉悦和回味的,不就是幽野清芬和山水清音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古今中外的所有茶事活动中,令人醉心的,就是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抽离出来的这种山水精神、人文情怀。这种山水精神,即是茶的精神。借由一盏茶,可以含道映物,安顿性灵,滋养身心,使庸俗的日常的生活艺术化、审美化成为可能,以此使人在无聊繁琐的漫长生涯中,能够获得些许的感性快乐和审美愉悦。使人生处穷独而不闷,居庙堂而不骄。而寓于山水花木之间的茶席,正是跨越在世俗与清雅、纷扰与安闲的一扇审美之门。槛外是滚滚红尘、物欲情累;槛内则是耳目清旷、水流花开。以茶为“隔”,即是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对于我们今天所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闲停茶碗从容语,醉把花枝取次吟。茶席是为品茗构建的一个关于人、茶、器、物、境的茶道美学空间,借茶之“清味”,通过一席茶、一炉香、一瓶花,营造出与世俗有所隔离的生活之美。这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自我觉醒的审美,本也是禅宗的“一花一世界”。
茶作为天地间至清之物,越众饮而独高,虽有出世之妙,也有入世之美。因此,我们既需学会健康地去泡茶,又要学会更美地去喝茶,此次修订的《茶席窥美》,正是基于人体工学原理及实用且美的原则,抛砖引玉,以期对有志于健康饮茶、风雅喝茶的朋友有所启发。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愿《茶席窥美》是那束光,让我们在品茶、泡茶的闲逸中,感受到生活之美之趣;于闲赏中品味到一席茶的味外之味、韵外之致,如此,才不负光阴不负卿。
静清和
2020年7月7日于静清和茶斋
茶为席魂,心饮为上
茶,止渴清心、倦解慵除,以品为上。茶滋于水,水籍乎器。茶汤无形,无器不盛。器,为茶之父。器以载道,道由器传。所谓茶道,其本质就是关于茶的艺术,或是茶的美学。形而上者谓之道。而形象的直觉即是美。技可进乎道。只有技艺精熟了,上升到美,就近乎“道”的范畴了。于此可见,由茶与器之门径而入的茶道,就是一门极富情趣化的雅致的生活艺术。而茶席则可视为是茶道有规则、有秩序的外化的具体表达。
老子《道德经》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借用到茶席,非常贴切适用。此处的“有”,是指具体的茶席,通过茶器,为我们构建一个舒适便利的品茗空间。“无”,是指茶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可以窥探传统之美的诗情画意的窗户,借由茶席的画意、茶汤的色彩、茶汤的香气、茶汤的滋味、茶汤的气韵,让我们神态安然地平静下来,真切地用心去感受茶的“幽薄芳草天真气”,感受茶的“人生百味寓其中”,进而提高我们品茗的境界以及中正淡和的审美体验。无寓于有,无用之美,恰是我们人生的乐趣与涵养性情的源头活水。
茶席,狭义地讲,它是一个品茗的平面;广义地讲,却是为品茗构建的一个人、茶、器、物、境的茶道美学空间。它以茶与茶汤为灵魂,以茶器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构成的具有独立主题、并有所表达的艺术组合。茶席,也是在庸常、枯燥的日常生活中,辟出的一方心灵净土,一方纯粹的精神享受与审美空间,以“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颐养性情,乘物以游心。
茶席的存在,不是刻意地“摆”,是用心地去“布”。应天之时,载地之气,加以材美与工巧,借以实现自然与人、人与茶、茶与器、器与器的协调呼应、相得益彰。器具之间,不是干枯的罗列展示,彼此有着生命的相生相惜,有着气韵流动的相互映照。茶席不是作秀,是为了让我们更美更风雅地去喝茶。茶席是实用且美着的艺术,二者不可孤立与分割。茶席的存在,首先是实用,其次才是美。茶席营造衍生出的美感,是为实用去服务的。日本工艺大师柳宗悦说过:“随着使用,器皿之美与日俱增。弃之不用,器皿便会失去意义,美亦将不复存在,故而美是用的表现。”因此,茶席是有思想、有表达、有诗情、有画意的茶道艺术组合。
既然茶席是一个以茶为灵魂的茶道美学空间,那么这个空间里的所有载体与构件,都要服从和衬托于表达茶与茶汤这个主体,而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了茶之本质及趣味的表达。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知蓄书史,能亲笔砚,布景物有趣,种花木有方,名曰清致。”茶席的清致与美,与陈眉公所言又是何等的相似!
茶的品饮,又以汤色、滋味、香气和气韵为主,而感受这四个要素,必须依靠与调动我们的感觉和知觉,去细细体会与品味。“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为道日损,喝茶本是对身心做些减法,损减了人生的过多欲望,我们自会容易归于淡静。只有不断地削减茶道空间里,那些影响眼、耳、鼻、舌、身、意的干扰因素和信息冲击,我们的身心才能变得松弛、沉静;我们的直觉和感觉,才会更加敏锐、精准。因此,茶席的设计,要力求简古通幽、质朴素雅。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说:“美就是净化过剩的过程。”茶席的清致与否,在于你如何剔除那些影响美丽的因素。这个观点,与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不谋而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心的愉悦沉静与否,还与茶席平面的大小,泡茶人的坐姿,泡茶人在茶席空间内的最大伸展能力,以及身心能够承受的负荷,茶席的色调,煮茶器、泡茶器、品茶器把持的舒适性,泡茶、分茶的逻辑秩序等因素紧密相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