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45506
编辑推荐
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出发点都是不同的,所以同样的一杯茶,在不同人的眼中就有了不同的样子。有人觉得淡,有人觉得浓;有人品茗悟道,也有人饮之以解渴;有人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也有人把它作为求真求是的信仰。每个人爱的茶里,都有一个自己。有人爱绿茶的清新,有人爱红茶的温润,有人爱乌龙茶的热烈,有人爱白茶的清新,有人爱黄茶的甜醇,有人爱黑茶的长情……
品茶,我们有理性的品鉴体系,还有眼耳鼻舌身意的东方感知。
内容简介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里载着神州大地的山川风物,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做茶制茶的智慧,盛着唐宋以来中国文脉的喜怒哀乐。
知识只有扎根在泥土里,才能开出美丽的花。这位80后的茶人踏遍国内外的茶区和终端市场,从土壤、气候、小环境研究起,再探究地方文化对一杯茶的影响,尽可能用通俗易懂和有趣的语言把茶里的事儿讲给你听。
目 录
[目 录]
普洱茶
茶之野
普洱熟茶
易武茶区
勐海茶区
临沧茶区
普洱茶与普洱市
普洱茶的老茶江湖
薄荷塘的源起
茶之细腻
茶中之苦
乌龙茶
大红袍
香不过肉桂
醇不过水仙
漳平水仙
东方美人
凤凰单丛
潮汕工夫茶凤凰单丛
白 茶
秋白茶
云南古树白茶
福鼎之外建阳、政和白茶
宋脉•政和白茶
绿 茶
绿茶大国
西湖龙井
安吉白茶
被遗忘的荒野茶
红 茶
云南野生古树红茶
武夷山与红茶中国
红茶国际
黑 茶
安化黑茶
边销茶
黄 茶
蒙顶黄芽
再加工茶
茉莉花茶
茶树和茶叶
回归土地看见茶
免费在线读
自 序
茶路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幸而这一路多有良师益友同行。从业当老师的第一天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80后的新生代茶人,茶里能做些什么。当年的培训市场,没有人教茶源头和本质的东西,为了寻根溯源,这些年踏遍了国内外的大部分茶区以及终端市场,遍访茶农、茶人,也因此成就了第一本茶书《寻茶问道》。
作为一个茶文化的传播者,深深地知道大众传播的本质是把晦涩的、难懂的知识变得有趣、易懂,从而让更多的人去认知茶、走进茶。所以从《寻茶问道》,再到这本书,尽可能从轻松的、易懂的角度给大家阐述一些茶事,也希望更多的人,因此感兴趣、喜欢进而爱上茶。
写这本书的时候,希望多讲一些知识,同时又怕专业度太高,把想入茶门的你吓跑,所以折衷成现在的样子,《寻茶问道》里已经涉及到的茶类和知识,此书中不再赘述,本书里言之不尽的,留给我们微信或者线下进一步交流。
感谢茶路上,给过我帮助的所有人,也一定将这份爱,在茶里、茶外继续传递下去。
白子一 深圳
成为品茶高手的“武功秘籍”
平日里喝茶,大家习惯性用的是鼻子和口腔,谈论最多的是茶的香气和滋味,香气和滋味是茶之美好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茶之美可不止这些。我们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去品饮一款茶呢?
形。茶的外形是我们对于茶的第一感知,也是茶之美的首要体现,一如你我彼此初见的第一印象。你看竹叶青芽头挺拔秀丽像小家碧玉,西湖龙井光滑扁平剑片状里带着几分英气,碧螺春弯曲呈螺带着江南烟雨的羞赧;你再看铁观音壮实沉重有着青蛙腿和蜻蜓头,岩茶根根如条索,普洱茶经常压成饼、砖、窝头或者宝焰一样的沱……茶之形是我们品茶、识茶的第一步,另外我们在茶的鉴别和审评的时候,外形状况及匀、净、整、碎、色泽、紧结程度等都能给我们很多重要信息。
香。茶中令人愉悦而千变万化的香气让众多人为之倾倒。它是绿茶青嫩里带着的幽兰鲜香,是滇红温暖甜香里明媚的柑橘气息,是武夷肉桂里辛锐香气里迷人的水蜜桃香,是凤凰单丛里的蜜兰香、芝兰香、柚花香、桂花香、鸭屎香,更是易武茶区古树普洱茶里如花似蜜中的木质香……我们品茶之香,会热嗅其干茶香、汤香、杯底香,也会冷嗅干茶、杯底香的变化,用心体味香气入汤的程度,观察香气在口腔中的留存度。好的茶,香气纯正无杂,汤香、杯香持久、茶香入汤,口腔留存持久。所谓“香气入汤”是指茶不仅闻着香,茶汤里都是满满的香气。
色。茶之色包括干茶颜色和茶汤颜色。干茶颜色:台湾高山乌龙砂绿,祁红工夫乌润有宝光,金骏眉黑灰黄三色相间,白毫银针满披银毫;茶汤颜色黄绿、金黄、橙黄、橙红、红艳……好的茶汤颜色是明亮的、愉悦的,另人赏心悦目的,质感油润者往往是茶中上品。
汤感——茶汤在口腔中的感受。关于汤感,苏轼在中《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用了“骨清肉腻”一词,乾隆皇帝在《冬夜烹茶诗》中说“气味清和兼骨鲠”。日常里我们常用来描述茶汤汤感的词还有稠厚、饱满、柔、顺、滑、细腻等等,很多茶人也会“水路细”或者“水路粗”来描述汤感。对于茶来说滋味易得、汤感难求,汤感好的茶,内含物质丰富而平衡,这需要有天时、地利、不过度采摘,还需得制作精良。
滋味。茶中的滋味主要有:酸、甜、苦、鲜,“涩”从严谨意义上属于口腔的感受,不属于滋味之列,但是习惯上,大家还是把苦和涩放在一起讲。我们经常讲“不苦不涩不是茶”或者说“苦涩是茶的本味”,苦和涩在一定的阈值内,与其他的滋味综合,能增加味道的强度和层次。但是只有苦和涩,或者苦涩不化的茶就一定在原料、制作工艺等环节上有各种问题。
生津回甘:生津回甘的有无、快慢、持续及其他的表现。每款茶的生津回甘表现都不一样,比如生普里老班章古树茶的生津来的猛烈,而薄荷塘古树茶的生津回甘细密而悠长,更有很多极品茶饮罢喉咙都会有甜凉。
口腔的留存度:茶饮完以后滋味、甘韵、香气等在口腔里的表现和留存。早在元代虞伯生就用“三咽不忍漱”来描述龙井茶的口腔留存度,宋代李虚已在《建茶呈使君学士》说建茶“清味通宵在,余香隔座闻”,南宋袁枢在《茶灶》中说“清风已生腋,芳味犹在舌”,白玉蟾在《茶歌》中说“绿云入口生香风,满口兰芷香无穷”……一般说来茶饮完以后口腔留存度越好,茶越好。
耐泡度:一般说来,在茶品类别、克数、冲泡手法等条件等同的前提下,茶品香气、滋味等各项指标衰减的越慢,则茶的耐泡度越好,品质也相应更好。
体感:关于描述喝茶身体感受的文字,千百年来排在第一位的是卢仝的《七碗诗》,在诗里卢仝这样描述了自己喝茶时的身体感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好的茶,不仅仅能给大家带来口腔的满足,还能带来身体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
总结至此,唯愿,君下次与茶同坐,试着从以上角度,打开眼耳鼻舌身意,享受这杯茶的美好。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