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51811
十二款古法手工江南节令小食,在朱应的精心还原、制作和描绘中,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息息相通,仿佛都有了生命和灵性,承载着多少人儿时的美好回忆。
那些日渐被遗忘的传统仪式与慢生活,都在这一笔一画、一糕一点中获得新生。
在都市,在乡野,总有那些才华横溢、心灵手巧的女子,像朱应和李子柒一样,守护、传承和创新着中国式生活美学。
- 作者说
本书以“当代呈现”为切入点,不混同于泛泛的闲情逸趣之什,寻找审美价值的发现。
将二十四时与十二食作为支点阐发的书意,从字开始,看着读着有所感动和启发。这样的美学思想,就像是散步走路,就像是呼吸,沐浴阳光,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跟着节气过日子,是生活的希望和祝福。字画食衣,文创住行,美的信仰,这些表达里有我的性情、思绪和生活态度。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归于日常,在日常的表相里看见自己的独立思想,找到生活智慧的审美意境,天人合一,四时顺焉。
这是一部独特的关于二十四节气,关于民间时令小食的原创图文作品。生活家艺术家朱应,在每个节令里,循古法制传统小食,比如立春的名糕、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和松子糖等,同时伴有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书画创作,以这样的方式传承传统的节令文化,传递那些被日渐遗忘的传统小食和仪式感。朱应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坚持,在浮躁的城市里别造一种心灵的风景。小食里的光阴,有大人们难忘的童年回忆,也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故事。
这是一部熔文学、工艺、手作、美食、书画于一炉的唯美之作,传递着中国式生活美学的精髓,为我们在拥挤忙碌中的疲惫心灵提供一份温柔的滋养。
朱应是跟着节气过日子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她生活中春的温煦,夏的热烈,秋的澄澈和冬的肃穆。她的生活是有节奏的,是天地的节奏和自在的韵律。她记录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读她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写字画画姑娘的幸福,会被她感染。
——鲍鹏山(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这本《小食里的光阴》有字画,有食品,有物件,有天空,有大地和四季,有温暖的日常。就像一个小小的家,有着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带着四季花开的园子,映射出温润美好的海上风情与江南文化。
——胡建君(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作家,策展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生活家艺术家朱应以二十四节气为循环往复的纵向时间轴,以江南文化腹地为空间架构,冶文学、工艺、手作、美食、书画于一炉,进行当代语境下的生活美学叙事,这一当代呈现反映了对传统文化基因“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视野和审美意识。
朱应有意无意间通过自己的日常修为和美学理念建构一种“过日脚”的秩序,不惊不咋,她依托的还是老祖宗的二十四节气。她那些书画的养成都成了这种日常生活的滋养。可以说,生活方式的重塑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理念显现。归于日常,让素朴的身体与素朴的灵魂于素朴的物事之间融会贯通。朱应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坚持,在浮躁的城市里别造一种心灵的风景。默会于心,心手相契。
——徐明松(出版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看朱应书画展览时读着的这句,至今依然记得。朱应是我的远房亲戚,也是曾经的邻居,多年后再见,经历过一番人生风雨的她,独力把两个小娃都拉扯成了小男子汉,而她自己更让我吃惊,在家带娃看书,写字画画,居然自成了一派格局,笔下四季,纸上春风,身边也有了更惜之爱之的人。艺术是讲不清爽的事情,但朱应的从容确眼见着是一种力量,这是奇妙的自觉,从朴素生活里独步而出,如同花开花落四季流转一般沉默执着,任性生长,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马良(当代艺术家)
初次见到朱应的书法,我很吃惊,看上去像孩子写的,有种天真、拙朴的率性,仔细打量,又觉得在天真和拙朴中,还有一份成熟和淡定。看到朱应画的小女孩,我立即想到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插图,把孩子的懵懂、可爱、圆润画得淋漓尽致。
她家世深厚,从小跟着父亲学习书法,她是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下长大的。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我感到她浑身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在朱应的身上我看到了两个层面,熏修书法打下的烙印,以及顺应现代文明焕发出来的活泼精神。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常年从事儿童教育,深知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重要性,可是如何切入日常的生活和教学?朱应带着儿子,用了好几年时间,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记录自己家乡的食物,这是*鲜活的传统文化教育。食物是生命的根基,透过食物,现代人可以感受到以前的人是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也可以反省当下的快餐文化,是否缺失了什么。
——吴蓓(中国华德福教育的先行者)
朱应老师的文字、书法、绘画,有生命,有生活,有生机,她立足此刻,回接传统,连通未来,完成了这样一本好看的书。书中动人又可爱的时节之美,小食之趣,光阴之味,有如缤纷落英,纷纷扬扬,构成了属于她的*好的应舍美学。
——冷玉斌(全国优秀教师,“亲近母语”《家庭学校》主编 ,
《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这是一本带着温度而又有爱的“小”书,之所以称“小”,是书里有着艺术家骨子里很多的“小钟爱”,在节气的给予中交织并放出小光芒,如烛火,小而有穿透力,照进生活暖入内心。更使人在分享和实践中,有着小小的生生不息的幸福感。
——雷迦(三个孩子的母亲,资深媒体人、策展人和美育传播者)
应时·日常(代序)
胡建君
生于江南古镇、长于艺术世家的朱应是温暖有爱的,她关照着喜欢的每一位朋友,在每个节日和生日,都会送上惊喜的祝福和美食,甚至贯穿了整个春秋冬夏。仿佛她一年四季都在做蛋糕,做月饼,做蜜饯,做粽子,做芝麻糖,做八宝饭,又香又暖,满满东东都是爱。每一种包装也都是极致用心的,或者精致的木盒子,或者文艺的纸袋子,或者质朴的布兜子,上面都有可爱的字画,或写或绣或印,可以陪伴一辈子。
朱应说一切源于古镇带给她的记忆和动力。小镇里的人,能感知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滋味,那里几乎每个节气都有当季的小食:立春的名糕、清明的春团、寒露的青豆、立冬的芝麻糖……她小时候爱穿梭在曲曲折折的弄堂间,将百家味道都留在舌尖心底。后来搬迁到城市,她心心念念想把江南古镇那些素朴的小食,用正宗的食材,传统的古法手作,一一还原。一把米,一片叶,一勺油盐,需要多少火候,多少步骤实现,一点都不能含糊。如此,单纯的食材就饱含了密密的情感寄托,造就了美食的经典品质,才可以代代传承。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朱应希望在家庭教育中融入这种爱的传承和力量。每做一款小食,她都会带着孩子去寻觅古法小食手作人,同时翻古书,寻典故,琢磨古人对生活的极致用心。她带着孩子亲手设计小食包装,在一个个日夜里一遍遍绘制有爱的字画,用生活美学的态度再造那些温情的美食,让大家对传统节日有了新的感知和憧憬。这样的心手传递,她称之为“有态度的传承”,饱含着人与人的温情。
她又始终在忙里偷闲地写字。6岁开始习书法,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她,从没有过一天的懈怠。她写下“成长”“遇见”“浪漫”“天真”“从容”“无事”“欢喜”,都是手舞足蹈的模样,配上小小的充满生活情趣的画,仿佛它们的眉眼之间都有着不同表情,那真是万种风情。她也写长长的《道德经》,写《心经》《兰亭集序》,铁画银钩,字正腔圆,仿佛直接可以做字帖,一看就是受过童子功训练的。勤奋与用心,不舍昼夜,那是照亮她前路的光。
朱应也做有品质的公众号,里面的图文也美得发光。她说:“真实质朴地生活,把那些平凡时光的深情和温暖分享给大家,倾心相遇,安暖相伴——是我的愿心。”她的内心阳光而纯真,会被美好的一切打动,望向人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可谈风月,但问耕耘。连两个儿子都在她的教化下,在包装纸上写了童真十足的“豆”“糖”等,传播到四方,感觉写字的心情都是甜的。同样平淡天真的她,总是用美文美食向她喜欢的大家汪曾祺或丰子恺致敬,内心总是灿烂光明的。
朱应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生活家。她想把自己对生活与美的态度,把收获的心得与经验更多更好地传递出来。2016年,她创办了独立文化品牌“应舍”,法尚应舍,行藏在我,无住无执,无上欢喜。“应舍”专注于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美学、传统习俗的研究实践与传播。她说:“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懂得自己发光发热,滋养他人,这样存在是有价值的。”她认为美育是伴随一生的事情,更希望把传统文化与美好的生活方式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幸福永驻。
与成立“应舍”的初衷一样,这本《小食里的光阴》有字画,有食品,有物件,有天空,有大地和四季,有温暖的日常。就像一个小小的家,有着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带着四季花开的园子,映射出温润美好的海上风情与江南文化。天何言哉,四时行焉,星云流转,万物生焉。天地万物本身,日常的每一天,就是神授的艺术。她说:“感恩有当下的美好,也有彼岸的可爱。用每一天的认真相待,长出扎实的生活。因为有心,更需感恩。”对她影响的人是从小朝夕相伴、有着大爱大慈悲的外婆,她从此一直都在感恩,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感恩日升月落的每一天。
朱应说:“跟着节气过日子,是生活的希望和祝福。字画食衣,文创住行,美的信仰,这些表达里有我的性情、思绪和生活态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给大家呈现来自日常的中国式生活美学。”她的美食、美物、设计、字画都一样,让人充满美好生活的勇气与力量,来自广阔的愿力与纯净的初心。她说她要写会呼吸的字。她的字,她的画,她的节令小食,就像有爱的人,把深深浅浅的情意,宽宽广广地布施,有如阳光普照,水泽万物,令日常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