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68408
本书是专门介绍清代宫廷饮食的名著,作者爱新觉罗·浩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先生的夫人。原书自1961年在日本出版后,50年来曾在日本多次再版。这是该书1996年日本学生社增补新版的中译本。全书主体部分是作者向晚清宫廷御厨和皇室人士学过并会做的166种宫廷菜点的来历、用料、做法、注意事项和食用方式等内容,同时还有清朝简史、明清宫廷秘闻、清朝皇帝的饮食生活等。本书融宫廷饮食文化与实用生活知识于一体,可供美食爱好者、专业厨师、饮食文化爱好者和历史学者阅读。
国烹调中的思乡情 何大章
《食在宫廷》与我的母亲 福永嫮生
回到中国后 爱新觉罗·浩
开篇 清朝的宫廷
清朝的历史与食事
皇帝的生活
鱼类菜
鸡类菜
肉类菜
时蔬类菜
斋菜
冷菜
花果类菜
锅子菜
汤菜
宫廷点心
承德避暑山庄的回忆 爱新觉罗·浩
爱新觉罗·浩女士与中国烹调 马迟伯昌
译者后记
回到中国后
——爱新觉罗·浩
我把这本书的手稿作为礼物从日本带来,于1961年5月17日回到了16年来日夜思念的中国首都北京。虽然东京的朋友们临别时说:“您又开始了新的漂泊啊……”
丈夫和亲戚早在一个月前,就在广州的大群饭店等我们 (母亲、四妹、嫮生、宫下)。由于我次经香港回国,因此英国领事馆也很担心。还有各种原因,所以直到11日出发的那天还没有签证。
当进入广东的手续齐备后,入境时我和孩子早一天、母亲第二天才入境。12日,我和孩子在广州站终于见到了分别16年的丈夫。庆幸团聚之际,丈夫见到的竟是慧生的骨灰,我歉疚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心疼的泪水不住地往下淌。丈夫也激动得说不出话,他紧紧抱着生前曾无比思念他的女儿的骨灰,热泪滴落。
我们三口悲喜交加,就这样默默地回到饭店。
那天晚上,我们叙说着16年来的一天、一天又一天,一家三口彻夜未眠……
亲戚们还像16年前那样真诚地待我们、欢迎我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而尽力,应当是我后半生的工作。我不禁感到,从现在开始,我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了。不管怎么说,那广袤的大地、宽阔的胸怀,其气魄之宏伟,是日本不能比拟的。
在广州时,尽管人们再三说:“不尝尝猴头和蛇餐吗?”但我始终没有拿出那种勇气。朋友们还劝我们在广州多待几天,但是由于我们想早一点儿见到亲戚,便谢绝了他们的美意,刚过三天便乘上了北去的列车,就这样终于来到了北京。在北京站,我们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当时的情景真是激动人心啊!
北京建起了一幢幢崭新的西式大厦,宽阔而清洁的马路,故宫的殿顶金光闪耀,金水河边的古树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我们呼吸着新中国的清新空气,伴着古都北京那多姿的身影,不知不觉中便到了家门,心中真是舒畅极了。
我们住的地方是父亲——醇亲王——生前购置留下的房子。其外表是纯中国式的,里面是在政府的关照下改建而成的西式装修,其中的物品还留着。到家后,我立即把从东京带来的贞明皇后赐的宫廷树苗栽植在庭院中,亲戚们也移植了一些过去宫中的树。
为了使我能有写作的时间,我们请了一位女士来料理家务。有了这位女士,我就用不着下厨房了。但是由于亲戚等天天招待我们,所以我连写信的时间也没有,更不用说写书了。因此,本想在6月写完的这本书,却没能交稿。
我在北海公园品尝了正宗的北京菜,我觉得这些菜点与本书中记叙的宫廷美味非常相似。
在这里主理厨政的师傅,据说是当年宫廷的御厨师。出自他们手中的菜点,依然散发着宫廷美味的清香。我们品尝的妙馔中,还有些是本书未提到的。如以各种水果做的果汁和用栗子精制而成的小点心等。我们在湖边一边品味着这些宫廷珍馐,一边想起了16年前……
由于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制作宫廷菜点所需的原料奇缺,因而无法做出这些宫廷菜点的特殊风味,但周围的景色却依然是那样秀丽。这令我们感慨万千,不禁吟出这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们还品尝了广东菜、四川菜以及各地的名菜。广东菜中不少小点心同北京的不一样,而且很少见。四川菜用的辣椒特别多,吃起来很辣。正好我回北京的时候大街上卖荔枝,买来后与孩子边吃边聊,还聊起了当年杨贵妃每日命驿骑从广东不断送荔枝的故事。
在一次宴会上,我还尝到了来自松花江的鳇鱼唇和银耳汤,这在东京是难得的佳肴。在周总理的招待宴会上,还上了我在书中提到的鲥鱼。有些地方好像没写到,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鲥鱼是一种长约一尺五寸、像鲤鱼那样的有鳞的鱼,整条鱼加上料酒、精盐、大葱和鲜姜上笼蒸熟。
不去鳞,鳞片可以吃是这个菜的一大特色,其味如加吉鱼(鲷鱼),放过油的鱼肉雪白而鲜嫩,非常可口。如果用鲥鱼做生鱼片,回到中国后相信一定会好吃。
老舍先生和曹禺先生等著名文人也同席在座,周总理以“王宝钏”的故事(等了丈夫18年,夫妇终于团圆,那时丈夫当了皇帝,妻子成了皇后)为例,笑着说:“你们不是当了皇帝,而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的公民呀!”“比起王宝钏,你们还早两年呢!”总理早年曾在日本留学一年,住在神田,非常喜欢日本的炸虾大碗盖浇饭、鸡素烧和羊羹。总理又说:“下次到你们家,可要请我们品尝日本菜呀,也要请老舍夫妇啊!”谈到我回东京的娘家时,总理说:“到了日本如果叫我,那么我一定去,不过你们不会让我在门外久等吧。”
因为不了解北京的情况,所以有关日本宴席的餐具和烹调器周恩来总理接见载涛、溥仪、溥杰等人。前排右起:溥杰、浩、周恩来、嵯峨尚子(浩的母亲)、载涛、老舍、溥仪具这次一样也没带来,况且原料也没有。像调味用的木鱼干和海带菜啦等。我想起了临回国时吃的日本著名的“辻留” 美味,但一想味道是由水来决定的,并且现在什么鲜鱼也没有,看来这道菜也做不了。同席的廖承志部长说:“那就从东京运点日本酱和酱油之类的东西吧!”还说:“日本船正不断地到中国来。”
总理家乡的豆腐菜非常好吃。那是将豆腐放进砂锅里,然后上火煮,再放入泥鳅,泥鳅在锅内乱窜,就会钻进豆腐中,于是豆腐就变得格外可口了。这在日本菜中也有,记不清什么时候了,我曾向餐馆的厨师打听用这种方法做成的豆腐居然不碎是否有什么秘诀。据今天这位师傅说,豆腐有老有嫩,先把泥鳅弄晕,它就会乖乖地往豆腐里面钻了。
在这里,自己经常要做面筋,颇有日本京都风味。现在,人民正在克服连续两年的旱灾,满怀豪情地从事国家建设,高级干部们也都去乡村支援农业,情景十分感人。从这以后,大街上逐渐听不到叫卖声,像从前那样在路上几乎没什么卖东西的了。
7月5日,“宣统帝”(溥仪)到我家来玩,并在庭院同我们一起共进晚餐。过去“宫内府”的人也来帮忙烹调,周总理还派人送来人参酒和贵州的茅台酒。相隔很久,我们又吃到了当年家里面的菜。酒的品种很多,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也想谈谈酒。我本想写一下这天的菜单,但是太长了,印象中光冷菜就做了八道,热菜十五道,主食五样,后还上了干菠菜馅的包子。
回到中国菜的发源地,我想不论多少总是能够学会几样的。因为庆幸能来到这样得天独厚的地方,所以便满怀种种希望而快乐地生活着。丈夫也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写完了一本巨著,将在明年以他哥哥的名义出版。他今年一年已有写作计划,因此在烹调爱新觉罗·浩和女儿嫮生与温师傅在北京的家中留影。温师傅是周总理派来专门教她们做点心的北海公园仿膳饭庄的师傅,曾在清宫为西太后做点心。写作方面就不能帮我的忙了,但我却因为有了帮手而感到高兴。如果日本料理的老师们也能到这里来并出版著作,那将会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我也是怀着这样的想法来研究中国菜,并希望能将成果传播到日本。
现在,北京虽然有各种民族风味的餐馆,却没有一家是日本风味的。因此朋友们来到我家,我想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只要是日本饭菜,不管什么都可以。
愿中日两国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1961年7月10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