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907838
当下,由于大环境的关系,父母们的焦虑日甚一日,各种“科学育儿”的理念层出不穷。父母们常常陷入一种“书上说要这么做,可到我家孩子这儿怎么就行不通”的困惑中。作者杨陶如以自己与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为案例,将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活生生的育儿实践相结合,用心写作了这本书。书中有故事,有日记,更有作者的反思和成长。
本书作者杨陶如有着15年家庭教育及亲子教育实践,她以自己和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为案例,将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活生生的育儿实践相结合,写作了这本实操解决方案书,家长们一学就会。
目录
序
自序
招 理解感受并真心接纳
1 不要用“勇敢”压制孩子的感受
2 哭吧,哭吧,不是罪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情绪、表达情绪
3 告别小白——陪孩子面对宠物死亡
4 我不想写作业
——对情绪大爆发的接纳与宽容
5 面对糟糕的模拟考成绩
6 令人抓狂的求完美
7 宽容接纳中,对抗越来越少
8 我的情绪我负责,你的心情你调整
第二招 找到行为背后的需要
1 解开烦躁的结
2 进入追求完美敏感期的孩子该如何面对“不完美”
3 是坏脾气吗?
4 她为什么哭?
5 顺应发展中的“自己来”
6 孩子不肯去幼儿园怎么办?
7 躲着吃方便面
第三招 温和而坚定赢得合作
1 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2 温和有力地对孩子说“不”
3 吼叫管用吗?
4 一颗糖的“考验”
5 能再多玩一会儿吗?
第四招 延迟满足与自控力
1 摇摇车,明天见!
2 我能玩你的滑板车吗?
3 要娃哈哈还是要酸奶?
4 自由与自律
5 自制是这样炼成的
第五招 学习承担自己的责任
1 为什么不能喝牛奶?
2 你上课还是我上课?
3 替代生活之天热穿衣
4 自己剪坏了头发,怪老妈吗?
5 赌气不吃饭,饿的是自己呀!
6 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准备
7 你喜欢兴趣班,你自己去上啊!
8 由课外书引发的冲突
9 找到帮助孩子的度
第六招 遇到问题把人和事分开
1 是馋嘴吗?
2 我道歉了
3 孩子故意口吃怎么办?
4 化解爷孙气
5 是粗心吗?
——谈谈视觉广度与视觉敏锐度
6 吃槟榔的欣
7 打破轮回魔咒:用手机看小说到半夜
第七招 每件事至少有三个解决办法
1 除了生气和烦躁,还有什么办法?
2 波妞,笑笑!
3 我不想去“×× 人家”吃饭
4 找到解决问题的三个办法
5 被人“放鸽子”了怎么办?
6 学古筝的一道坎
第八招 相信自己,获得安全感
1 我能自己吃饭
2 四十片拼图地垫
3 我会吐鱼刺啦!
4 开学天,谁更焦虑?
5 我的作业我做主
第九招 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1 抠鼻子
2 我要自己刷牙
3 不愿意就大声说出来
4 表扬,是为了谁?
5 差点忘记的听写测试
6 真心的表扬
第十招 突破困难积累自信
1 在试错中建立自信
2 突破自己,大胆尝试
3 泪水浸着“努力的能力”
——遭遇写字的问题
4 哭着也要自己走下山
5 战胜害羞的成功体验
第十一招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1 输不起的孩子
2 逃避困难,还是螺旋式前进?
3 藏卷子的孩子
4 放弃还是坚持?
5 数学不好的孩子还是好孩子吗?
第十二招 一站二看三通过
1 遭遇脏话欣
2 切断难听话的传递链
3 孩子不愿看书怎么办?
4 不肯去上学
5 评价或观察?
6 谎言的背后
7 平静就是力量
附录 特别推荐:在游戏与阅读中静待花开
后记 只是因为爱你
我真心喜欢杨陶如的这本书。陶如是13年前我们心育心公益心理网站的来访者。那时候,她还是一个伤痕累累、满心困惑的年轻姑娘。看着她十几年一步步成长至今,不但营造了自己家庭的幸福,还在做起帮助他人的心理支持工作,实在让我欣慰、感动。
中国社会100年来变化太快了。让生活其中的我们兴奋、眩晕,很多时候不知所措。大门忽然敞开的中国社会,东西南北风吹进来,让不同代际的人际关系,更是变得复杂、纷乱。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家长,夹在年幼儿女与年迈父母之间作难。西方传入五花八门的育儿方略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教育方式,搅合在一起引起不少冲突,使得我们陷入困境。杨陶如这本书没有太多说教,主要把她的女儿从出生到12岁的真实成长故事,讲给大家听。当然,其中也介绍了她学到有用的理论知识,融合在育儿实践中,如何帮助了她和女儿共同成长的好经验,以及有营养的教训。相信年轻的家长读了会受益。
近年来,我注意到很多女性的心灵成长,是从关注自己孩子的心理成长开始的。因为这些妈妈们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己,或者是整个家庭关系的问题引起的。只要改善了自身的行为心理模式,不但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自然而然地消失,甚至带动了丈夫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改变。家庭关系和睦、充满正能量,孩子则越来越健康、快乐、向上。这就像一棵幼苗,你只要给它充分的阳光、水分、肥料,幼苗就会长得好、长得壮,因为你给予了它需要的生长环境。同样道理,家长与老师的心理状态恰恰是孩子、学生成长的心理环境。环境良好,孩子自然长得好。所以,当下不少中小学校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其实是个误区。需要学习和修正行为心理模式的是家长与教师,特别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出现的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折射出家庭与学校存在的问题。
另外一个误区是“早教”。40年来的市场经济改变了我们几千年的生活节奏,激烈竞争不是中国民众习惯的生存方式,使得人们产生不适应状态。这种不适应带来了普遍的焦虑情绪。特别是喜欢比较,感觉自己不如他人的家长们,不是把劲儿使在增强自身能力上,却是一股脑地将能量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说是“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学校也跟着发神经。中学的教材“下放”到小学,小学的内容“下放”到幼儿园,连胎儿都不得正常安宁地发育。有的孕妇把音乐贴在肚子上播放,造成孩子先天性耳聋。因此,早教培训和幼儿园的费用竟然比大学学费还贵,甚至孕妇早早就缴费预订“早教”位置。这样荒唐的拔苗助长现象,只在中国出现。为了赚钱,各种培训机构生出各种招数应对家长的焦虑,干扰孩子们的正常生长。
还有一个情况也需要与大家交流,就是对于素质教育的误解。曾经学校有招收“特长生”的潜规则。家长们不问自家孩子有没有兴趣,给他们报了一大堆“兴趣班”。还说是提高孩子的素质。学钢琴、学提琴、学芭蕾舞…… 假如孩子喜欢学还好说,假如不喜欢,被逼着学,就很扭曲了。音乐首先需要欣赏,父母没有听音乐的爱好,硬逼着孩子弹巴哈,拉帕格尼尼,美妙音乐变成了苦工、劳役。对音乐是亵渎,对孩子是摧残。
现在*门禁止学校招收特长生了,家长把这股劲用在报数学班、英语班等等方面。为的还是升学考试。请家长们特别注意,在今后10-20年当中,恐怕社会需要的是人的思维的产生性和创造力。这种填鸭、记忆式学习的结果,是人工智能超越人类千万倍的能力,相关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呀。在你的孩子练就机器能做得比人类更好的本领的同时,却毁坏了他们的好奇心与发明创造能力,因此断送了孩子们的生路和前途。
更加令我担忧的是,现在的小学老师动辄就给活泼好动的学生扣上一顶“多动症”(学名:感觉统合失调)的帽子,要求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扬扬就是这样一个男孩。母亲带扬扬去北医六院做了系统检查,明确诊断孩子很正常。但是老师依然希望家长带孩子去做什么“感统训练”。还吓唬家长说,如果不及早纠正扬扬的“异常行为”,他的智力和能力发育都会有障碍。我仔细询问扬扬,为什么老师上课,你会跑去操场玩耍。孩子回答:“她讲的东西我早就学过了,没意思。”进一步沟通、观察,我发现扬扬是个非常聪明、好奇心很强的孩子,而且能量过剩,缺少释放的机会。回想起我小时候和他有些相像。我的儿子方方在美国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也遇到同样问题。常常被带到校长办公室问话。但是没有人说我们有“多动症”,需要看病。我仔细查看后,发现学校教的内容实在太过简单,方方感到无聊乏味,于是开始做各种动作,扰乱课堂教学。我给他跳了一个年级,还是不行。教学内容依然赶不上他的智力和知识范畴。无奈,只好由他去。继续跳班在其他方面可能会不匹配,影响他的社会交往。直到中学,儿子还是在课堂上“吃不饱”,但是已经学会不扰乱他人了。
老师应该明白,人与人的发展、发育是很不相同的。班里有个学生与其他孩子有点不同,需要你耐心地发现原因。成年人往往忘记自己小时候是多么好动,不能因为自己方便管理,就期望孩子像成人一样“坐得住”、“乖”、“听话”。我非常庆幸自己和儿子没有在今天的中国上小学,当下的环境太不适合孩子发展了。查看百度百科,在“感觉统合失调”名目下居然写着:“现代化都市家庭中,感统失调的孩子高达85%以上,其中约有30%的孩子为重度感统失调。”真是胡说八道!是现代都市病了吧。我在北京长大,小时候没有人有这种病。今天,你去农村看看,如果孩子需要帮助父母辛苦劳作,也不会患有“多动症”。对于智力有些超前的孩子,如何没有人歧视他们,不把他们当作病人对待,通常三、四年级之后,他们也没有什么“问题”了。
假如你真的挚爱自己的孩子和你的学生,请给他们一些玩耍的时间,所有高级动物都是在童年玩耍中学习与同类形成关系的。假期让孩子去乡村走走,帮助那里贫困的儿童。看到不同的生存状态,你的孩子才知道珍惜自己得到的条件。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育慈善友爱之心…… 甚至让他们养成做家务劳动的好习惯,都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很大助益呢。家长以为高大上的环境能够造就超级孩子。其实,平常心是保证他们幸福的基本要素。我们当下社会缺少,缺少的是平常心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