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95296
名传千古的吃货,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他在孤寂与悲凉的人生境遇里,不忘创造美食,传播美食。他用那颗洞察世事的心创造了只属于他的人间烟火气。吃饱喝足起身来,又是个美妙的世界。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数次被贬蛮荒之地,未能泯灭他与生俱来的豁达,以超脱的胸怀对待苦难,把霜风冷雨的红尘烟火活成了至真至纯的一世清欢。
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他对儒学经典、诸子百家、中医中药、佛教道教、音乐舞蹈、饮食养生、天文博物等方面都有深湛的研究。
东坡小品如行云流水,纯任本真;萧散简远,高风绝尘,不求妙而自然高妙。
苏轼的文中有*真实的人间情。他敬重自己的师长,《贺欧阳少师致仕启》的字里行间是为天下叹息身为老成大臣的欧阳修的离开,更深的意思则在为欧阳修明哲保身而喜,虽为骈体,读来却觉得有古文之风,潇洒自然。《记与欧公语》中,却又不失谐趣。《答秦太虚书》写家常琐事,平直动人,他宽慰他的学生秦观,虽“廪入既绝,人口不少”,但终究“胸中都无一事”。他爱他的朋友们,赤壁下、石钟山中、黄山上、安国寺内,都有他们一起谈文、写字、作画、唱词、喝酒的经历。
苏轼一生中*为重要的情感依靠来自家人,他们往往因日常的琐碎生活入文。他会自得于妻子王闰之不仅能诊断出牛的病症,还能够对症下药;自嘲于收获大麦后吃大麦时的“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欣然于和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爬山看瀑布、观火烧云、看山月。而弟弟苏辙往往是他的*倾诉对象,他会向苏辙分享自己的文学见解,探讨陶渊明诗歌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也会分享生活的趣事和美食。拮据的惠州生活中,苏轼从屠夫那里买来羊脊骨剔肉而食,调侃这是尚在庙堂之中的苏辙体会不到的美味。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间,家人给予他度过人生苦难的力量。在无常的人生中,他们互相取暖、彼此慰藉。
从生活中得到生命的真谛,是苏轼经历了万里飘摇、坎坷起伏之后的体悟。他的散文中有他的惊悸和难过,有坦然与豁达,有人生中永难逃脱的孤独和空漠,以及无常世界中的疲惫应对。他的才华、聪明、风趣,纵横捭阖在这文字间,成为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读“明月几时有”,与他一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不管你的人生是得意还是失意,是高朋满座还是众叛亲离,是花团锦簇还是人走茶凉时,都能与苏轼的文字相遇。
卷一 游记
喜雨亭记
墨妙亭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快哉此风赋并引
游桓山记
黄州安国寺记
灵壁张氏园亭记
记游定惠院
记游松江
赤壁赋
后赤壁赋
游沙湖
记承天寺夜游
记游庐山
记樊山
石钟山记
题罗浮
游白水书付过
记游松风亭
书海南风土
记过合浦
卷二 题跋
书黄筌画雀
书戴嵩画牛
韩干画马赞
四菩萨阁记
净因院画记
墨宝堂记
邵茂诚诗集叙
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宝绘堂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飞白赞
石氏画苑记
书唐氏六家书后
王定国诗集叙
书吴道子画后
书陈怀立传神
跋宋汉杰画
跋汉杰画山二首
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书东皋子传后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题李岩老
晁君成诗集引
书黄子思诗集后
书《孟德传》后
卷三 尺牍
谢欧阳内翰书
上梅直讲书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与鲜于子骏三首(之二)
答黄鲁直书
答秦太虚书
与章子厚
与佛印禅老书
答参寥书
上荆公书
别文甫、子辩
答贾耘老四首(之四)
答毕仲举书
与子由弟四首(之四)
与子由书
与程秀才二首
与谢民师推官书
临皋闲题
卷四 其他
后杞菊赋并叙
方山子传
二红饭
怪石供
后怪石供
北海十二石记
赠张鹗
谢鲁元翰寄暖肚饼
措大吃饭
醉乡记
书临皋亭
书黄泥坂词后
老饕赋
菜羹赋并叙
真一酒法
在儋耳书
儋耳夜书
记三养
广武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六十五岁。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喜爱。他身为北宋文坛领袖,在散文方面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甚至有“诗到苏黄尽”之说;在词上则与后来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是宋词豪放一派的代表。此外,苏轼也精通书、画,有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还有著名的《竹石图》和《枯木怪石图》等。他对诸子百家、中医中药、佛教道教、音乐舞蹈、饮食养生、天文博物等方面都有深湛的研究,可以说,“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苏轼年仅二十一岁便因嘉祐二年(1057)的科举名动京师,然而这不过是他起起落落人生的开端,“路长人困蹇驴嘶”才是生活的真相。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对文字的追求,磨难和才华的碰撞,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就其小品文而言,其中有人生之路上观风赏月的且行且吟,有对妻子、弟弟、朋友最真切的信任与思念,有赏评书画的精到,也有专注于种稻、酿酒的闲暇之趣,也倾注了对烟火生活的全部热爱。
他一生走过的地方众多,不管是任职的地方如凤翔、徐州、湖州、杭州、密州,还是被贬谪的地方如黄州、惠州、儋州,或是迁徙途中路过的名胜古迹、自然山水,都留下了不少笔墨。游记中有苏轼初入官场时在凤翔久旱逢甘霖与民同乐的喜悦,有在徐州放鹤亭与张天骥饮酒观鹤、看草木际天、千里一色的清雅闲放,也有因“乌台诗案”流落到黄州后的伤感。
虽然“平生文字为吾累”,但苏轼的文字对得起经历过的苦难。当他在黄州的坡地上尽心尽力成为一名农民时,也能从黄州山中的一株海棠上看到造物者的深意。苦难不仅使其能与陶渊明真正进行对话,也使他的文字有了风花雪月外的自由与朴拙。他还是会在夜晚起身去看至美的月光、至丽的竹影,也希望能放浪江海间看白云左绕、清江右洄。他感慨“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用闲人之趣拥抱这世间万物。一篇篇游记中能感知到清风明月间的白芷秋兰、纵情山水间的肆意、贬谪时光中的悲凉。他爱这世上的山石竹木、水波烟云,信笔写来才能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在苏轼笔下,许多无生命的事物都与生命、岁月和情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酒、明月、江海、石头莫不如是。仅就酒而言,他笔下有酿酒、品酒、独酌、共饮,每一种都能够自得其乐,又能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似乎可以将所有的喜悦、悲伤都融入酒中。即便是石头,在他笔下也有不少新意:他用饼换来小孩子手中的怪石,然后收集起来送给佛印作为供品,僧俗对话间,颇有玄理。苏轼还曾画怪石古木让贾耘老“饱腹”,谐趣的语言间可见他早已超越对物的热爱,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苏轼的文中有最真实的人间情。他敬重自己的师长,《贺欧阳少师致仕启》的字里行间是为天下叹息身为老成大臣的欧阳修的离开,更深的意思则在为欧阳修明哲保身而喜,虽为骈体,读来却觉得有古文之风,潇洒自然。《记与欧公语》中,却又不失谐趣。《答秦太虚书》写家常琐事,平直动人,他宽慰他的学生秦观,虽“廪入既绝,人口不少”,但终究“胸中都无一事”。他爱他的朋友们,赤壁下、石钟山中、黄山上、安国寺内,都有他们一起谈文、写字、作画、唱词、喝酒的经历。
苏轼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情感依靠来自家人,他们往往因日常的琐碎生活入文。他会自得于妻子王闰之不仅能诊断出牛的病症,还能够对症下药;自嘲于收获大麦后吃大麦时的“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欣然于和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爬山看瀑布、观火烧云、看山月。而弟弟苏辙往往是他的第一倾诉对象,他会向苏辙分享自己的文学见解,探讨陶渊明诗歌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也会分享生活的趣事和美食。拮据的惠州生活中,苏轼从屠夫那里买来羊脊骨剔肉而食,调侃这是尚在庙堂之中的苏辙体会不到的美味。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间,家人给予他度过人生苦难的力量。在无常的人生中,他们互相取暖、彼此慰藉。
《黄州寒食诗帖》《西楼帖》《枯木怪石图》《竹石图》既是苏轼个人才华的展现,也是他精当独到的鉴赏能力的来源。所以他的题跋将自己对唐代文化的感悟渗入到唐诗评论中,将自己的书法创作体会融入书法评论中,又将学画的经验运用到画作的评论中,最终又将文学与艺术融通。所以他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讲究画作的“虽无常形,而有常理”,他品评文同的“成竹在胸”,他指出“贵神似而不重形似”,全都切中艺术的要害。
苏轼是善处困境的人,即便是经历南北奔走不定的困苦,身心都蒙受极大的伤害时,他也记叙了一地又一地的生活片段,最终都证明了“此心安处是吾乡”。他明白到不了的地方,或许可以停下感凉风有信而秋月无边,何必拘泥于到或者不到呢?因此,苏轼在六十二岁的高龄,万死投荒之余远赴儋州时,仍能安于自己的内心。“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谁又不是在人生的孤岛之中呢?看着这远离大陆的海岛上粗疏的竹木、细碎的雨水,坦然接受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既不必为理想所累,也不看破红尘,只是庆幸“尚有此身,付与造物”。他还是活得那样有滋有味:酿酒、读书,彻底融入这“民夷杂糅,屠酤纷然”的人间生活中。
从生活中得到生命的真谛,是苏轼经历了万里飘摇、坎坷起伏之后的体悟。他的散文中有他的惊悸和难过,有坦然与豁达,有人生中永难逃脱的孤独和空漠,以及无常世界中的疲惫应对。他的才华、聪明、风趣,纵横捭阖在这文字间,成为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读“明月几时有”,与他一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不管你的人生是得意还是失意,是高朋满座还是众叛亲离,是花团锦簇还是人走茶凉时,都能与苏轼的文字相遇。
本书依照全套丛书的安排,选取苏轼作品中篇幅相对短小的文章近百篇。其中卷一为游记,卷二为题跋,卷三为尺牍,卷四则是涉及生活方面的一些趣文。对所选的文字,主要采用卷首冠以项煜序的《东坡先生全集》为底本,此外一些文字选自通行的涵芬楼铅印本《东坡志林》,以《苏文忠公全集》等为校本,因非学术著作,不再出校记。限于笔者的学识,其中肯定仍有不少问题,敬请方家指正。
宋室文章风流藻采,至苏长公而极矣。语语入玄,字字飞仙。其大者恣韵泻墨,有雪浪喷天、层峦迤地之势,人即取之;其小者命机巧中,有盆山藴秀、寸草函奇之致。
——凌啓康
东坡小品兼有魏晋之洒脱和六朝之隽永,而自成一 家。苏黄之妙,*妙于题跋 其次尺牍,其次词 。
——陈继儒
今东坡之可爱者,多在小文小说,其高文大册,人固不深爱也。
——袁宏道
魏晋的尺牍是一种美的享受,几乎不可复制,降而至于苏黄的尺牍亦让人流连,或清净,或枯淡,或萧远,无不足以醉人。
——宗白华
冷泉亭记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①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②,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③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④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⑤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⑥,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⑦,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⑧,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⑨。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⑩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
①“东南山水”六句:这种写法,后人效之者颇多。如邓牧《冲天观记》云:“两浙山水之胜,最东南;由浙江西,杭最;由杭西,余杭最。逆天目大溪,上有十八里曰洞霄宫者,是为大涤洞天,又余杭最胜处也。”史鉴《韬光纪幽》记云:“环西湖之山凡三面,西山为最佳;据西山之佳,惟四寺,灵隐为最胜;领灵隐之胜,有五亭,韬光为最幽。”灵隐寺,《咸淳临安志》卷八十:“(景德灵隐寺)在武林山东,晋咸和元年梵僧慧理建。旧名灵隐,景德四年改景德灵隐禅寺。”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评云:“出冷泉亭,如剥蕉心。”
②蠲(juān)烦析酲(chénɡ):免除烦恼,消解酒后的疲惫。蠲,除去,免除。
③“山树”四句: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评云:“绝妙好辞。作者其有赋心乎?”
④矧(shěn):况且。
⑤“斯所以”句: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评云:“一语挽前,健峭可喜。”
⑥韩仆射皋作候仙亭:《咸淳临安志》卷二三:“候仙亭,守韩仆射皋建,久废。”查慎行《白香山诗评》:“候仙亭在灵隐寺前。”
⑦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咸淳临安志》:“裴棠棣,河东闻喜人。兵部郎中,作观风亭。”
⑧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咸淳临安志》:“卢元辅,自河南县令除杭州刺史,白集有制词。尝于武林山作见山亭。”
⑨右司郎中河南元藇:《元和姓纂》:“荆州刺史元钦之孙藇,河南洛阳县人。”元稹有《元藇杭州刺史等制》。劳格《杭州刺史考》考元藇除杭州刺史在元和十五年。
⑩“故吾”二句: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评云:“老气无敌。”
【赏读】
本文作于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三日,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冷泉亭,在杭州飞来峰下,《咸淳临安志》载:“(冷泉亭)在飞来峰下,唐刺史河南元藇建,刺史白居易记,刻石亭上。政和中,僧慧云又于前作小亭,郡守毛友命去之。”
这篇《冷泉亭记》写得笔力滋润,风神俊爽,情景交融,韵味深长。文章开头从东南山水写起,而后引向余杭,从余杭写到灵隐,从灵隐再到冷泉亭。用的是从大背景、大环境逐渐把镜头推近的手法。交代亭的地理位置、背景特征,以及冷泉亭在这个背景中所占的地位,并突出了文章重点。这样由大到小、由远而近、由面及点地一路写来,好处有二:一是可以使读者居高临下、鸟瞰全景,把文章所要描写的对象的准确位置看得清楚。二是周围的风光、景色,对所写的主要对象可以起到众星拱月般的烘托作用。
陈天定《古今小品》评此文:“惟松故朗,惟脆故爽。”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对此文评价云:“记‘冷泉亭’,夏月读之四坐风生,真造五凤楼手。文章无寄托者,大不易作。此文一无寄托,而波澜老成,经营匠心,洵称毫无遗憾。似此才情,不知何以列于八家之外?”
后代诗人咏写冷泉亭者,都难以回避白居易的《冷泉亭记》。宋人董嗣杲有《冷泉亭》诗,序云:“在飞来峰下,唐右司元藇建,刺史白居易撰记。”诗云:“小朵峰前玉镜寒,几回倚杖听潺湲。箕公饮涧非凡水,慧理呼猿是此山。亭角静依金刹古,树身凉卧石阑闲。无因可洗人间热,时御清风照影还。”明人陈贽《和韵》诗云:“一勺尝来冰齿寒,亭前终日响潺湲。灵源泻出穿西涧,别派分来绕北山。饮水黄猿携子至,窥鱼白鹭比僧闲。诗翁欲试先春味,碧瓮呼童远汲还。”明末复社诗人方文亦有《冷泉亭》诗云:“天竺下山路,皆从灵隐过。此亭临涧壑,之子任婆娑。松桧夏偏密,樵苏晚更多。当年白少傅,高咏意如何。”清朝才女王慧有《冷泉亭》诗云:“泉声檐槛外,林壑杳然深。人世热何处,我来清到心。松林藏日色,潭底卧峰阴。一自乐天记,山光寒至今。”清道光间沈丹槐《冷泉亭》诗云:“清兴健篮舆,游迹随蜡屐。一往寒烟生,其上列松柏。空山落叶深,没尽青芝迹。云是冷泉亭,清泉流白石。泠泠绿玉寒,蔼蔼苍烟积。碎作琉璃声,泻落石罅窄。画屏青巉巉,倒影浸石壁。缅怀香山翁,登临忆畴昔。游者信如斯,美人一水隔。濯罍盛冷云,扫叶烹玉液。坐久万虑捐,茶烟具空碧。”
清厉鹗《增修云林寺志》载:“冷泉亭对联:‘圆机风与溪相答,妙义人同石共谈。’”梁章钜《楹联丛话》载:“西湖飞来峰,……峰下即冷泉亭,亭匾旧传为董香光所题。……惟董香光联云:‘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彼教中机锋语也。又有书王右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句者,亦雅切。至《七修类稿》中又载一联云:‘飞峰一动不如一静,念佛求人不如求己。’则钝相矣。”宋代僧人如璧撰有《新广冷泉亭记》,感叹“逝者如流,日迁月谢”,前贤流风遗泽,固已云散梦扫,但冷泉与冷泉亭固自如也;盛衰得失相寻于无穷,后之视今,将犹今之视昔。
与微之书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①如此。况以胶漆②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③,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④,各欲白首。
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⑤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⑥。便请以代书。”
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⑦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且置是事,略叙近怀。
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⑧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⑨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⑩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注释】
①离阔:分别。孟浩然《入峡寄弟》诗:“离阔星难聚。”
②胶漆:比喻情谊极深,亲密无间。白居易《和〈寄乐天〉》:“贤愚类相交,人情之大率;然自古今来,几人号胶漆?”
③相合:文中指相聚。
④牵挛乖隔:牵挛,牵挂。乖隔,别离。
⑤熊孺登:《唐才子传》卷六:“孺登,钟陵人。有诗名。元和中,为西川从事。与白舍人、刘宾客善,多赠答。”白居易有《洪州逢熊孺登》,元稹有《赠熊士(孺)登》《别岭南熊判官》诗。
⑥白二十二郎:居易排行二十二。白居易《祭弟文》:“二十二哥居易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郎中二十三郎知退之灵。”
⑦闻仆左降诗:元稹集题作《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⑧方寸:内心,心神。《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⑨“长兄”二句: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前月中,长兄从宿州来,又孤幼弟侄六七人皆自远至。”长兄,即白幼文。徐州,指宿州符离。诸院,指同祖的各房。
⑩余习:旧习。文中指赋诗。
笼鸟槛猿:形容身不由己。
【赏读】
本文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江州。按,文中云不见微之“已三年矣”,“自到九江, 已涉三载”,《白居易集笺校》谓:自元和十年至元和十二年,“适为第三年”。
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得罪权贵和宦官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又出为通州司马。同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此时在政治上都受到了打击。白居易在这封信中向元稹介绍在江州的生活情景,表达怀念知己的心情,表现坚持正道、不畏强权、虽受挫折而无怨无悔的胸怀,同时也流露出苦闷无奈、聊以自慰的情绪。文章简洁明快,如同晤面交谈,亲切有味,真切感人。
有时候,逆境会成为我们人生的财富。从书信中提到的“三泰”,即可领略白居易在逆境中从容淡定的心态。在贬谪三年后,白居易这样形容自己的身心状况“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之所以如此,他归结为三方面:有亲情相慰以乐天伦、能自力更生以足衣食、观云水泉石以忘得失。这“三泰”来自对磨难的无畏,不仅无畏,而且善于在苦难中寻找快乐,正所谓临变不惊,泰然处之。
贺欧阳少师①致仕②启
伏审抗章③得谢,释位言还。天眷虽隆,莫夺已行之志;士流太息,共高难继之风。凡在庇庥④,共增庆慰。伏以怀安天下之公患,去就君子之所难。世靡不知,人更相笑。而道不胜欲,私于为身。君臣之恩,系縻⑤之于前;妻子之计,推挽之于后。至于山林之士,犹有降志于垂老;而况庙堂之旧,欲使辞禄于当年?有其言而无其心,有其心而无其决。愚智共蔽,古今一途。是以用舍行藏⑥,仲尼独许于颜子;存亡进退,《周易》不及于贤人。自非智足以周知,仁足以自爱,道足以忘物之得丧,志足以一气之盛衰。则孰能见几⑦祸福之先,脱屣⑧尘垢之外。常恐兹世,不见其人。
伏惟致政观文⑨少师,全德难名,巨材不器⑩。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纵使耄期笃老,犹当就见质疑。而乃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较其所得,孰与昔多。轼受知最深,闻道有自。虽外为天下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伏暑向阑,台候何似。伏冀为时自重,少慰舆情。
【注释】
①欧阳少师:即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
②致仕:指交还官职,辞官。
③抗章:呈给皇帝的奏章。
④庇庥(bì xiū):荫庇,庇护。
⑤系縻(mí):羁留,牵缠。文中为“放置”之意。
⑥用舍行藏:被任用就积极去做,不被任用就隐退。《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下文颜子即颜渊,名回,字子渊。
⑦见几: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
⑧脱屣:比喻看得很轻,无所顾恋,犹如脱掉鞋子。屣,鞋子。
⑨致政观文:欧阳修致仕前为观文殿学士。
⑩器:器重,重视。
三朝:指欧阳修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导引:导引气体。指古代医家、道家的养生术。
台候:敬辞,用于问候对方寒暖起居。
【赏读】
本文写于熙宁四年(1071),时年六十五岁的欧阳修官至太子少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累章告老,终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同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这令主张变法的宰相王安石十分愤怒。最终,苏轼为躲避政治灾祸,请求出京任职,于是在熙宁四年六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离京赴任途中,苏轼到颍州拜谒昔日恩师欧阳修,遂作此篇。
该文虽为骈体,读来却觉得有古文之风,既明白晓畅,又潇洒自然。字里行间虽是为天下叹息身为老成大臣的欧阳修的离开,更深的意思则在为欧阳修明哲保身而喜。他在《贺下不贺上》一文中曾称:“况于致仕而归,脱冠佩,访林泉,顾平生一无可惧者,其乐岂可胜言哉!余出入文忠门最久,故见其欲释位归田,可谓切矣。”对欧阳修之贺,未尝没有暗含自己对隐逸的向往。
《唐宋八大家文钞》有评曰:“欧阳公致政,为当时群小谗构,故见几而去耳。公此启和平温厚,婉转曲折。写欧公进退合道,至末始言其明哲保身,可谓措辞有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