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95302
与苏轼亦师亦友,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鉴书赏画。情义,万代流芳。
他的小品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洁净晓畅,深婉而淡远,含蓄而舒朗。
他的小品文是诗化的散文,是其“诗意地栖息”的人生之真实写照。
他的散文小品直追苏轼, 充满了禅气。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与苏轼并称“苏黄”。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散文的重心已从军国大事、治世方略等重大主题转向文人生活的私人领域,展现文人在读书修身、作文从世、游山玩水、参禅悟道、品鉴名物、事亲交游、进退出处、聚散晤对等方面的体悟感受,随感而发,涉笔成趣。
山谷文中每有生动的人物描写,散见于各体文中,如《小山集序》之写晏几道的天真痴绝,《跋东坡字后》之传苏轼的率性放达,《董隐子传》之述主人公的“狂而不悖”,《庞安常〈伤寒论〉后序》之叙庞氏的任侠仗义;还有其墓志碑铭中写传主的勤政爱民等高行尚义,无不服务于凸显高尚的人格境界。山谷文中还有众多题写器物的作品,尤其是关乎文人生活的笔、墨、纸、砚及酒、金、药、果等类事物的小品,都体现出文人的雅趣。
卷一 序跋
王定国文集序
小山集序
训郭氏三子名字序
道臻师画墨竹序
庞安常《伤寒论》后序
跋欧阳文忠公《庐山高》诗
跋与徐德修草书后
跋元圣庚《清水岩记》
跋东坡《水陆赞》
跋东坡书
跋东坡论画
题李汉举墨竹
题摹《燕郭尚父图》
跋秦氏所置法帖
书郭伋杜诗传后
书韩愈送孟郊序赠张大同
书王周彦东坡帖
题摹《锁谏图》
题魏郑公《砥柱铭》后
跋画山水图
题自书卷后
书徐浩题经后
书缯卷后
跋颜鲁公壁间题
书王元之《竹楼记》后
跋亡弟嗣功《列子》册
题李白诗草后
书家弟幼安作草后
卷二 尺牍
上苏子瞻书
寄苏子由书
与王立之承奉直方
与太虚公书
与洪甥驹父(二则)
与王子予书
与王子飞书
答僰道尉三帖
与王周彦长书
与王观复书
卷三 记
东郭居士南园记
松菊亭记
黔南道中行记
忠州复古记
阆州整暇堂记
大雅堂记
承天院塔记
卷四 杂著
南园遁翁廖君墓志铭
毁璧
祭舅氏李公择文
濂溪诗并序
苏李画枯木道士赋
白山茶赋
跛奚移文
解疑
论书
论作字
书萍乡县厅壁
写真自赞(三则)
家戒
书幽芳亭
《论语》断篇
前 言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在中国文化史上,黄庭坚是在多方面卓有建树的文化巨匠之一。他在诗、词、文、书法等领域皆有高超的造诣。他的诗开创了宋代的“江西诗派”,书法名列“宋四家”之一,与另一位大师苏轼并称“苏黄”。虽然有此殊荣,但他的一生却是在党争和贬谪中度过的。
他生于仁宗庆历五年(1045),早年在家乡优游林泉,养成了清高耿介的品格,对此他终生持守不渝。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先后任汝州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在北京大名府时与苏轼订交,从此毕生以师礼事之,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此后又曾知吉州太和县,监德州德平镇。庭坚出任地方官正值王安石新法在各地推行之时,他对官府的横征暴敛持强烈批评态度,在诗歌作品中多有反映。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改号“元祐”,起用反变法人士,史称“元祐更化”。苏轼、黄庭坚等知名文人受到荐拔,入京供职。庭坚以校书郎召,入史馆参与校定《资治通鉴》,撰修《神宗实录》,与诸文士共奉苏轼为文坛宗主,交游唱和,度过了他们生平中唯一的一段黄金岁月。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又与陈师道、李廌合称为“苏门六君子”。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政局丕变,庭坚因参与修史获罪,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绍圣二年(1095)四月到黔州,元符元年(1098)春,为避外兄张向之嫌又移戎州,直至元符三年。此年徽宗继位,庭坚得赦,十二月离戎东归,流寓江陵。崇宁元年(1102)政局又变,元祐党人遭全面整肃,庭坚也因为撰写《承天院塔记》而被诬为“幸灾谤国”,于崇宁二年“除名编管宜州”,最终于崇宁四年卒于宜州,享年六十一岁。
要理解黄庭坚的文学艺术成就,必须把握其哲学伦理思想。如果说后者是植物的根和茎,那么文学艺术就是其枝叶和花朵。在儒道佛三家思想趋于融合的时代语境下,黄庭坚以其独特的方式构建起他的人生哲学。简言之,就是以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为本,吸收佛道随缘任运、适性逍遥的处世态度,表现为内刚外和的人格境界。黄庭坚的诗学观、艺术论都可以追溯到他的这一人生思想,他所标举的艺事的最高境界“韵”,其实质就是这一“不俗”的人格境界。
作为一本黄庭坚的散文选集,理应对他的散文特色与成就作一些介绍和阐述。山谷的文名为其诗名所掩,所以后来者多关注其诗歌与诗学。其实他的散文成就也是卓然可观的。近年来关于山谷散文的研究成果也呈扶摇直上之势,尤其台湾学者盖琦纾的专著《黄庭坚的散文艺术》更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从中国古代文章发展演变的历史来考察,韩柳的古文对传统的骈文是一变,苏黄的小品对古文又是一变,在文章发展史上实具里程碑的意义。在唐代古文的写作中,主流仍是关乎国事政经的策、论、传、记之类的文章,正如叶适所言“韩愈以来,相承以碑、志、序、记为文章大典册”(《习学记言》卷四十九),而非主流的边缘化作品则被归为“杂著”。及至苏轼,在其典重宏大的文章之外,已颇着力于随笔、小品之类的写作,扩展了杂著的阵容;而山谷在乃师的基础上更有开疆拓土之功,成就了杂著的蔚然大观。据统计,山谷散文今存两千八百余篇,体裁近二十种,其中策问、论体各仅三篇,而书信多达一千二百篇,题跋六百余篇,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概言之,小品随笔成了山谷散文的主体,或曰他将散文写作小品化了。
这种散文的小品化集中表现为对传统文体的修正与改造,即不循文体的常规来写作,宋人称之为“破体”,今人所谓“跨界”差可拟之。有论者指出晚明小品“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之中,在旧有的文类名目之下,作者可能尝试新的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而产生相互包容、重叠的现象”(曹淑娟《晚明性灵小品研究》)。其实早在宋代黄庭坚就已进行这样的尝试了。他试图打破某些文体的畛域,注入新的内涵,形成新的风格。如论说体本是散文中的重要门类,向以政论、史论等高文大典为主体。山谷散文中也有以“论”为题的作品,但鲜有策论、奏议之类的庙堂文章,转而多写日常起居、谈艺论文、治学修身、品鉴人物等主题,与题跋文几乎合流。鉴于此,其甥洪炎为他编文集时就不设“论”体,表明山谷之论与一般的论体文异趣,他自己也明言“至于议论文字,今日乃当付之少游及晁、张、无己”(《与秦少章觏书》),非其所长。至于其他文体,山谷也多有破体的尝试,于此不赘。
要之,黄庭坚散文的重心已从军国大事、治世方略等重大主题转向文人生活的私人领域,展现他们(包括创作者主体)在读书修身、作文从世、游山玩水、参禅悟道、品鉴名物、事亲交游、进退出处、聚散晤对等方面的体悟感受,随感而发,涉笔成趣,脱略格套,在讲究章法典则的古文之外别成一格。……山谷散文的小品文转向实与其诗学转型异曲同工。值得注意的是,山谷在贬谪之后诗作明显减少,更多地倾注精力于小品文的写作,有学者指出“山谷游记、行记、题记几乎皆作于他晚年贬谪期间”(陈善巧《黄庭坚入蜀及蜀中创作研究》)。可以说,山谷的文就是其诗的境界的延伸。
山谷的游记纯以记叙手法纪行,不涉议论,也不濡染忧怀世情,但内在却充盈了丰厚的道德精神。山谷文中的这些主题类型均可与其诗境对应。要之,无论是抒怀论艺,还是写人品物,它们都指向了表现人格境界的同一个主题。这种人格境界既有仁者风范,又有超越之致,甚至有侠义之风。这种境界表现在文学风格上就是一种平淡简远的韵致,也就是山谷反复致意的艺事的最高境界“韵”。自山谷标举“韵”以来,它日益成为士人企慕的标的,其弟子范温更以一千五百余字的长文阐释之(见《潜溪诗眼》),揭示出它以简淡悠远的风格表现道德人格的含义,故他最后将审美风格意义上的韵推及人格风范,归结为“有余之韵”。范氏此论正说明了山谷之“韵”的底蕴即是其所介的“不俗”人格,是其诗和散文共同企求的境界。质言之,山谷的文就是诗化的散文,是其“诗意地栖息”的人生之真实写照。
如果说山谷的散文以破体为创辟的话,其中也不乏所谓“尊体”,即传承古法的成分。对于这两个方面,他都曾有所论说,体现了他的理论与创作中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值得关注的是山谷对赋体的传承。他曾自言:“心醉于诗与楚辞,似若有得。”(《与秦少章觏书》)对于辞赋的写作他不无自负,其作品的成就确也不俗。《文心雕龙·杂文》揭示出辞赋家开创了三种文体,分别为宋玉之“对问”,枚乘之“七体”及扬雄之“连珠”。此三体不仅为辞赋家所用,也影响到古文家的写作。……山谷由于学识渊博,腹笥丰厚,故在文中驱遣典故,贴切达意,增强了言说的权威性和联想性;更有甚者,则将典故别作新解,另出新意,诚如其诗论中所云“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为了体现山谷文的这一写作特点,本书也适当收录了他的一些辞赋作品,其散体的序文本身就是一篇篇佳构妙文。
黄子文章妙天下。
——(宋)张耒
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宋)苏轼
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骑风驭气,以与造物者游。
——(宋)苏轼
中州士大夫文章翰墨颇宗苏、黄,盖唐有李、杜,宋有二公,遒笔快句,雄文高节,今古罕俪,宗之宜矣。——(元)徐明善
鲁直于治心养气,能为人所不为,故用于读书、为文字,致思高远,亦似其为人。
——(宋)晁补之
(黄庭坚散文)将修身处世心得箴铭化,其文辞精练工整,具修辞美感,为诗化的语言,但又相当生活化。
—— 台湾学者盖琦纾
小山集①序
晏叔原,临淄公之莫子也②。磊隗权奇③,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摹④,常欲轩轾⑤人,而不受世之轻重。诸公虽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⑥,遂陆沉⑦于下位。平生潜心六艺⑧,玩思百家⑨,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⑩。余尝怪而问焉,曰:“我槃跚勃窣,犹获罪于诸公,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士大夫传之,以为有临淄之风尔,罕能味其言也。
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虽若此,至其乐府,可谓狭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
余少时间作乐府,以使酒玩世。道人法秀独罪余以笔黑劝淫,于我法中,当下犁舌之狱。特未见叔原之作耶!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购千金,家求善本,曰“独不得与叔原同时”耶!若乃妙年美士,近知酒色之娱;苦节臞儒,晚悟裙裾之乐,鼓之舞之,使宴安鸩毒而不悔,是则叔原之罪也哉!
【注释】
①小山集:北宋词人晏几道词集。
②“晏叔原”二句:晏叔原,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临淄公,晏殊,爵封临淄公。莫,通“暮”。此指排行小。
③磊隗:即磊块,犹言磊落,喻人之俊伟。权奇:奇特不凡。
④规摹:即规模,此指文章的体制风格。
⑤轩轾(zhì):轻重高低,指褒贬、批评。
⑥小谨:注意细枝末节,即谨小慎微。望之:期望他。
⑦陆沉:语出《庄子·则阳》,原义无水而沉,此指沉沦,埋没。
⑧六艺:儒家六经。
⑨百家:诸子百家。
……
【赏读】
山谷为晏几道的词集作序可能在元祐中,其时几道己五十余岁,退居京城赐第。其《小山词》自序称:“七月己巳,为高平公缀缉成编。”据学者考证,范姓望出高平,宋人称范仲淹父子为“高平公”,几道所称殆范纯仁,纯仁于元祐四年知颍昌府,是年七月适有己巳日(参见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二晏年谱》)。山谷序当作于此年或其后。
此序运笔夭矫奇崛,异于一般的应酬之作。作为一篇序文,它不是仅评介其作品,而是首先着墨于作者的人品,从而提示作品风格的内在底蕴,体现了“文如其人”这一传统的古训。因而此文不妨可作为人物特写来欣赏。人品与作品这两个方面交织于序文中,成为其基本架构。第一、第二两段均由人品写至其作品。几道原本出身富贵,以后却遭遇家道败落。但身为贵介公子,他仍保持了耿介独立、豪俊不羁的性格,以至于陆沉下位,潦倒以终。第一段一上来就概括了几道的为人和为文,如高屋建瓴,笼罩全篇。第二段描述几道的四“痴”,连类排比,气盛笔酣,从不同的侧面更具象化地展现了他超群拔俗、赤诚真率的性格特征,在尘世浊流中尤显其性情中人的人格魅力。基于这种人格境界,小山词虽多以艳情为主题,却寄寓了真性情、高品格,不可目为单纯的艳歌。如果说第一段中主要从风格的层面来评介其词,那么第二段则上升至境界、品位的层面。故无论是人品还是作品,第二段对第一段皆是一种递进和深化。第三段转换笔法,乃由作品而及于人品。写作品则以自己早年的“笔墨劝淫”反衬叔原作品之格高,写人品则视角转至作品的接受者。其一是富贵好文者能受其作品的感染熏陶,其二是贪图酒色者,他们的作为不能由小山负其罪咎:从正反两个不同的方面深化了他作品的价值与品位。如此就从另外的角度总结了叔原的人品与词品。
这篇序文笔致腾挪,笔法多变,叙中寓议,既有精辟概括,又有生动勾勒,其中还穿插不同类型的问答。在表述上,时拗崛其意,尤其第三段,作者不从正面去表述其意,而是罗列出几种不同的情况,让人琢磨出它的言外之意,有深折的韵味。
跋东坡《水陆赞》①
东坡此书,圆劲成就,所谓“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恐不在会稽之笔②,而在东坡之手矣。此数十行又兼《董孝子碣》③《禹庙诗》④之妙处。
士大夫多讥东坡用笔不合古法。彼盖不知古法从何出尔!杜周云:“三尺安出哉!前王所是以为律,后王所是以为令⑤。”予尝以此论书,而东坡绝倒也。往时柳子厚、刘禹锡讥评韩退之《平淮西碑》⑥,当时道听途说者亦多以为然,今日观之,果何如耶⑦?
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此又见其管中窥豹⑧,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⑨。今人未解爱敬此书,远付百年,公论自出,但恨封德彝辈无如许寿及见之耳⑩。
余书自不工,而喜论书。虽不能如经生辈左规右矩,形容王氏,独得其意味,旷百世而与之友,故作决定论耳。
【注释】
①东坡《水陆赞》:山谷所跋为东坡《水陆法像赞》十六首,载《东坡后集》卷十九。水陆,指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是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又称《梁皇忏》)发展而来。元祐八年(1093)东坡为亡妻设水陆道场,作此赞。
②“所谓”二句:参见《书徐浩题经后》注①②。
③《董孝子碣》:陈思《宝刻丛编》卷十三:“明州:唐《董黯孝子碣》,唐明州刺史任殷撰,前吏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徐浩书。孝子后汉人,名黯,字叔达,句章人也,和帝时杀其乡人以报亲仇,召拜郎中不受。大历中,殷为刺史,葺其祠宇,以大历十二年二月立此碑。”赵明诚《金石录》卷八作“崔殷撰”。
④《禹庙诗》:徐浩撰并书,诗原题“谒禹庙”,书迹为小楷,法度谨严,结体疏朗。参见《宝刻丛编》卷一《京畿》及卷十三《越州》。
⑤“杜周”数句:语出《史记·酷吏列传》,稍有异。杜周,汉武帝时人,举为廷尉,善迎合上意,专以人主意为狱,不循律法,人有质疑者,杜周遂发此言。三尺,指法律。
……
【赏读】
山谷对东坡毕生以师礼事之,对其人品节义、文学艺事评价极高,可谓终生不渝。仅就其赞东坡书法的文字而言,不仅不吝笔墨,数量众多,且探其胜处,精辟中肯,足证其执弟子之礼甚恭。本文即是其诸多论东坡书法文字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篇。
……
东坡书法的杰出成就不仅在于其师承传统,更表现为超越传统、自我作古的创新精神。这一点也是本文所强烈突出的一个题旨,它体现了书法美学中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辩证法,可以说此点贯串于山谷书论的各个方面。当世士大夫每每讥讽东坡书不合古法,殊不知一切的法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革故鼎新的创辟。山谷举出韩愈《平淮西碑》的例子来说明了这个道理。有人批评东坡书法中每有“病笔”,山谷指出,这正如西施因病心而皱眉,其病态亦自成妍。山谷在另一则题跋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子瞻作‘何时及州’字,岂所谓‘柳家新样元和脚’者乎?然亦是西子捧心,邻女不可学也。”(《书子瞻写诗卷后》)“柳家新样”乃出于刘禹锡诗,说的是柳宗元的新创书风。刘禹锡家子弟二人向柳求教书法,柳作诗应之,刘复诗云:“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付官奴。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牙敛手徒。”(《酬柳柳州家鸡之赠》)山谷在此正是用刘、柳的典故肯定了东坡书法的创辟之功。
山谷进而指出,东坡书法的这种价值虽不被某些人所认可,但在将来必能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其光芒必是炳耀后世,可惜的是世人无此长寿而及见了。山谷表达此意不止此一处,他如《跋东坡墨迹》:“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数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论者。”《跋东坡书帖后》:“今日市人持之以得善价,百余年后,想见其风流余韵,当万金购藏耳。”
最后山谷表达了自谦之意,这也并非他的客套虚语。他曾说:“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余书不足学,学者即笔愞无劲气,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知为能择术也。”但自谦中也不乏自负,他自许能独得王羲之意味,旷百世而尚友之,即是其自信的体现。
题李白诗草后
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①,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②。吾友黄介读李杜优劣论③,曰:“论文政④不当如此。”余以为知言。及观其藁⑤,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连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⑥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欤⑦。
【注释】
①“余评”三句:《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黄帝曰:‘……吾奏之以人,征之于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其卒无尾,其始无首……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张,设。张乐,即摆开乐队演奏音乐。主,守。故常,原有的规范。
②“非墨工”句:墨工,木匠,因其用墨线打样。椠人,雕刻印刷木版的工人。拟议,比拟,揣度,议论。
③“吾友”句:黄介,字几复,见山谷《黄几复墓志铭》。李杜优劣论,指元稹为杜甫所作《墓系铭》,其叙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因其轩轾李杜,故宋人常有此称,如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元稹作李杜优劣论,先杜而后李,韩退之不以为然。”
④政:通“正”。
⑤藁:即稿。
……
【赏读】
在艺术创作中,山谷推崇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挥洒的化境。李白的诗歌正是这种境界的体现,其诗自然流走,变化莫测,不可端倪,非循规蹈矩者所能把握。本文的前半部分即论李白诗的这一特色,还涉及对李、杜的评价问题。中唐以后杜甫地位日隆,大有超越李白之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元稹为杜甫所作的《墓系铭》中对李杜的抑扬。宋承此风,扬杜之论持续升温,杜甫甚至有了“集大成”的美誉。如苏轼称“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后山诗话》);秦观在《韩愈论》中更谓杜甫能“集诸家之长”而成就其诗,“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崇杜成了北宋诗文革新中的主流思潮,山谷也不例外。他在此认同黄几复的观点,并非扬李抑杜,而是通过称许李白来表达其企求自由灵动的创作境界的观点,也就是文末所云“不烦绳削而自合者”。关于此点他曾反复致意,可以参见《与王观复书》。
文的后半论李白的书法。山谷指出李白的书法与其诗的风格相类,当谓其自然的风致。李白诚“不以能书传”,盖其诗名遮蔽了他的书法成就,但其书仍为后人所宝爱,宋代尚存其墨迹。《宣和书谱》称李白“尝作行书,有‘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尤飘逸,乃知白不特以诗名也”。据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七,北宋时竟有葛叔忱伪造李白书迹事。今李白真迹仅有《上阳台帖》存世。天宝三载李白与高适、杜甫前往王屋山阳台观游,欲访司马承祯,到后方知司马已死,唯睹其画,遂作《上阳台》一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今所存帖末署“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共二十五字。此帖曾入北宋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辗转至清代又入内府,民国初逊帝溥仪携出宫外,一九三七年为张伯驹以六万银圆购得,今为故宫博物院所藏。
苏子瞻书
某再拜:“某齿少且贱,又不肖,无一可以事君子,故尝望见眉宇①于众人之中,而终不得备使令于前后。伏惟阁下学问文章,度越前辈;大雅②岂弟③,博约④后来⑤;立朝以直言见排拫⑥,补郡辄上最课⑦,可谓声实于中⑧,内外⑨称职。凡此数者,在人为难兼,而阁下所蕴,海涵地负⑩,此特所见于一州一国者耳。惟阁下之渊源如此,而晚学之士不愿亲炙光烈,以增益其所不能,则非人之情也。借使有之,彼非用心于富贵荣辱,顾日墓计功,道不同不相为谋;则愚陋是已,无好学之志,予既已知之”者耳。
某天幸,早岁闻于父兄师友,已立乎二累之外;独未尝得望履幕下,以齿少且贱,又不肖耳。知学以来,又为禄仕所縻,闻阁下之风,乐承教而未得者也。今日窃食于魏,会阁下开幕府在彭门,传音相闻,阁下又不以未尝及门过誉斗筲,使有黄钟大吕之重。盖心亲则千里晤对,情异则连屋不相往来,是理之必然者也,故敢坐通书于下执事。夫以少事长,士交于大夫,不肖承贤,礼故有数,似不当如此。恭维古之贤者,有以国士期人,略去势位,许通书者,故窃取焉。非阁下之岂弟,单素处显,何特不可?直不敢也,仰冀知察,故又作《古风》诗二章,赋诸从者。《诗》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心之所期,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不得于今人,故求之古人中耳。与我并世,而能获我心,思见之心,宜如何哉!《诗》云:“既见君子,我心写矣。”今则未见而写我心矣!春候暄冷失宜,不审何如?伏祈为道自重。
【注释】
①眉宇:眉额之间,代指容貌。此指东坡。
②大雅:才德高雅。
③岂弟:即恺悌,安乐和易貌。
④博约:《论语·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即以文献典籍丰富其知识,以礼仪制度约束其行为。
⑤后来:后进,晚辈。
⑥见排拫(hén):受到排斥。
⑦“补郡”句:出任州郡地方官,考绩往往名列优等。课,考课,考绩,对官员德才政绩的定期考核。宋制,任官一年为一考,三年任满,上报朝廷,核定等第。对地方官的考核有“四善三最”的条目,优秀者称最。
⑧声实于中:声名与实质相当。
⑨内外:指朝廷与地方。
⑩海涵地负:称其才德像海一样兼容并蓄,像大地一样负载万物。
……
【赏读】
这是庭坚与苏轼订交的第一封书信,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山谷任北京(大名府)国子监教授,东坡时知徐州。早在熙宁五年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就已读到了山谷的诗作,对其才华非常欣赏,十二月东坡因事到湖州,会见了时任知州的孙觉(莘老),莘老曾是山谷的岳丈,东坡在莘老处读到了山谷的诗。后来东坡在给山谷的信中说道:“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答黄鲁直书》)东坡以其敏锐的识见,一方面高度评价了山谷的人品才华,一方面也指出了他兀傲离俗、难为世用的秉性,真可谓一语中的。山谷在获知了苏轼对他的称誉后,就在元丰元年致书苏轼,随书还寄去了《古风》二首,苏轼即有报章及和诗,称庭坚“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骑风驭气,以与造物者游”,又赞其《古风》“托物引类,真得古人之风”,自谦“轼非其人也”(《答黄鲁直书》),其虚怀若谷、坦诚真率,颇见惺惺相惜之意。从此这两位文坛巨子建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庭坚之甥洪炎为他编辑文集时,诗歌只收元祐以后作品,独以这两首《古风》冠首,“以见鲁直受知于苏公,有所自也”(洪炎《豫章黄先生退听堂录序》),可见此信及诗在庭坚及后人心目中的地位。
以书信而言,此信表达的是崇仰之情、知遇之感以及求交之愿,运笔宛曲有致,一波三折,摇曳生姿。第一层波折是,先称颂东坡的学问才华,但却不为晚学之士所重,彼辈不是热心名利,就是愚陋无知。通过这一对比突现出东坡的崇高价值以及自己不同流俗的识见。于是第二层波折就述说自己求交之殷切,故主动通书,但笔锋一转,又称自己的行为有失唐突;再一转,又以古贤者的求贤之心揣摩东坡,这样既为自己的主动之举找到了依据,又称许了东坡的好贤。最后一波归结为思交心切。先表达尚友古人之意,今有并世之贤在此,思交之心就更不待言了。是为一转。再一转为,古诗云见君子而喜,而今我却未见而已喜矣。情意之殷,灼然可见。经此层层曲折的铺垫,求交的主题终于水到渠成。文章的波峭之致值得借鉴取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