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95289
天才少年,家世显赫,世称“河东先生”“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颠沛流离,却从未放弃诗与远方。
仕途失意,乃寄情山水之间,善用文字摹山画水,作《永州八记》,成就山水游记文学一代宗师之称。
大文豪苏轼是他的粉丝,“诗豪”刘禹锡是他的知己,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其小品雅淡而意味深长,观察入微,情至其间,即便是小处,亦可见奇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与韩愈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
其山水游记,雅淡而味深长,语言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他善从小处着笔,发现山水之奇美。常借山水写心境,抒发失意的情怀,表达对现实的感慨。他的山水游记既像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又像是一首真挚深沉的抒情诗,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将山水游记小品推向了一个高峰,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杰作。
其事理性情,多为寓言讽刺小品,巧用嘲谑、讽刺、反语、夸张等手法,文思机智,言语幽默、想象丰富,以幽默风趣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弊端和不正之风的讽刺与抨击。
他写有一些人物传记、论事、祭文等,他是*个用大量笔墨为平民立传的文学家,其传记小品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略带夸张虚构,有小说化的倾向,读起来引人入胜。
卷一 山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潭记
钴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游黄溪记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卷二 说文论道
与李翰林建书
与韩愈论史官书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
与友人论为文书
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复杜温夫书
送薛存义序
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
送僧浩初序
卷三 事理性情
蝜蝂传
设渔者对智伯
愚溪对
序棋
鞭贾
梁丘据赞
捕蛇者说
谪龙说
罴说
观八骏图说
瓶赋
牛赋
囚山赋
骂尸虫文并序
哀溺文并序
敌戒
三戒并序
卷四 其他
愚溪诗序
永州铁炉步志
全义县复北门记
宋清传
种树郭橐驼传
童区寄传
梓人传
段太尉逸事状
吊屈原文
祭弟宗直文
前 言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贞元十四年(798),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顺宗时擢为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奉诏回京,旋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卒于任上,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出身显宦世家,良好的家风祖训对他的影响很大。柳宗元少有才名,早有大志。韩愈曾赞其“少精敏,无不通达”“虽少年,已自成人”。他甚至13岁时就代一个叫崔中丞的人写贺表(《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今见的该贺表只余残稿153字,但文字就已经非常精熟了。刘禹锡为《柳集》作序,也说“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中”。柳宗元在长安高中进士后,更是意气风发,钦慕者众,韩愈谓其“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
安史之乱后,唐国力锐减,由盛而衰。一方面,宦官干政益甚,使得朝政更加腐败。另一方面,战乱使整个社会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生产力迅速削弱。再加上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唐朝中央政府已无法有效地掌控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内外忧患,李唐王朝已是江河日下。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年轻的柳宗元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贞元十七年(801),他被任命为蓝田尉。贞元十九年(803)十月,奉诏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加广泛。与此同时,他对政治的黑暗内幕和制度的腐败开始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激发了他力求改革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他写了许多揭露时弊、表达政见的文章,如《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等。此时的柳宗元在朝廷内外已有很高的声望。心高气傲、未及而立之年的他已经开始跃跃欲试,力图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只是,这个年轻的文学家根本没有预料到政治斗争会来得那么快,而且那么残酷。
顺宗李诵为太子时,就有变革新政之志。贞元二十一年(805)一月,李诵即位,他旋即任命王叔文为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又任命王伾为左散骑常侍,充翰林学士。王叔文则引荐了刘禹锡、柳宗元、韦执谊、程异、凌准、韩泰、韩晔、陈谏等人,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柳宗元则迁为礼部员外郎,专门起草诏书和奏章等重要的文件。33岁的柳宗元就这样成了“永贞革新”改革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改革派“谋议唱和,日夜汲汲如狂”(《资治通鉴》),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但在宦官和藩镇的联手打击之下,这场改革只持续了短短的一百多天。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永贞革新”宣告失败,革新的核心人物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伾不久死于贬所,叔文翌年亦被赐死)。到了九月,贬刘禹锡为连州刺史,柳宗元为邵州刺史。未及到任,十一月,再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就这样,柳宗元也开始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涯,而且再也没能够回到他所期望的权力中心。
政治上的失败是柳宗元个人世界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之前,他一直怀抱理想,专心政治,致力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当然,也疏于文字,如其所谓“仆之为文久矣,然心少之,不务也”。但在远离权力中心的永州,他便有时间,也有精力投入到思想文化领域。仕途失意形成的独特时空反使他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留传下来的700多篇作品,绝大多数是在贬谪之后所写。
柳宗元诗文兼擅。诗歌现存163首,各体兼备。然文章的成就更高。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高举“复古”大旗,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一改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之风。
他重视艺术形式的作用,认为为文要有文采,但更强调注意道与文的主次关系,尤其要以文明道。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对于为文之道有很明确的阐释,他从个人的创作经验出发,少年时追求“以辞为工”,到成年后则始悟“文者以明道”,表明了后者才是为文的目的。《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更是尖锐地批判了当时不重“及物之道”的浮华文风,以及“粉泽以为工”的错误方向,指出只有去掉“好辞工书”的弊病,才能使“及物之道,专而易通”,弘扬“及物之道”。作者借阐明“书”“辞”“道”之间的关系来辨明文学的价值,非常明确地指出文学的价值是“道”。这显示了柳宗元对为文之道的超识灼见和深刻的洞察力。
柳宗元的散文创作非常丰富,寓言讽刺文和山水游记是其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两类。他把《庄子》以来仅作设譬之用的片断寓言,发展为完整的、更富于文学意味的独立短篇,而且直接用来讽刺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如《哀溺文》《三戒》《蝂传》《罴说》等。在《蝂传》中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紧紧地将蝂的特性“好上高”、善负物与人事结合起来,从行为方式到态度,再到最终结局,无不形神一致、高度契合。官员们的“遇货不避”即为“行遇物,辄持取”“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就是“好上高”,寥寥数语,“世之嗜取者”雁过拔毛似的贪婪和追求高位、至死不悟的疯狂一览无遗。
柳宗元的讽喻不是无病呻吟、为文造情,而是建立在他对时局的关注、对黎民疾苦的关心和对自身处境的感叹的基础上的。他虽遭贬谪,但内心的追求从未改变过。在其名作《捕蛇者说》中,非常真切地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现出来,凸显了繁重的苛捐杂税之掠夺人性命,比之毒蛇,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残酷的社会现实。《囚山赋》虽是表达自身的绝望与苦痛,但也刻画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百姓极为艰难的生活状况。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对百姓们遭遇的同情,这是多么博大的情怀!
还有柳宗元最为出色的山水游记散文。他的山水游记文,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了自然山川,表现了人对自然的健康的审美感。但又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有新的拓展。他借山水写心境,抒发失意的情怀,表达对现实的感慨;也借景言志、情理交融,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和思辨意味。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杰作。《始得西山宴游记》开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直接点出了自己作为罪人的身份和心态。及至“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短促的句式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内心急于摆脱忧惧的急切,可以看出作者表面是在游山玩水,实际上却是要借景浇愁、寻求解脱。“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自是全文之文眼。西山地处偏远,却没有自惭形秽,自己贬谪远地,也不应该愁苦终日,更不应该偏离自己原先的立场与小人为伍。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西山就是作者自己,西山的高峻就是对作者要坚持自己高洁品性的昭示。
作者在宏大山水里获得了自我解脱的密钥,但实际上,他对人们所未能感知的细小之景也有非常独到的理解和感受,如钴潭颇有特色的激流飞瀑、愚丘很是奇异的争为奇状的山石、小石潭令人释然的鱼人之乐,甚至是一般人眼里根本看不上的石渠的水流和树石,作者皆不肯放过,心思细密,探幽访胜,用心于此,情至其间,即便是小处,亦可见奇景,在作者的笔下别是一番风味。确如林纾所言:“子厚才美,虽纪小景,亦有精神。”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宋)苏轼
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宋)苏轼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金)元好问
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宋)杨万里
子厚才美,虽纪小景,亦有精神。
——林纾
始得①西山②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③,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⑤,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⑥若穴,尺寸千里,攒蹙⑦累积,莫得遁⑧隐。萦青缭白⑨,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⑩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释】
①得:发现。
②西山:在今湖南永州西。
③僇(lù)人:罪人。
④“意有”二句:意为平时意愿中想要达到的境界,梦中也会有同样的意趣。
⑤法华西亭:法华寺的西亭。寺在零陵城东,亭为作者出资兴建。
⑥垤(dié):蚂蚁做窝时堆积在洞口的浮土。
⑦攒蹙(cuán cù):紧密聚集。
⑧遁:隐匿。
⑨萦青缭白:青山白水,萦回缭绕。
⑩培(pǒu lǒu):小土丘。
……
【赏读】
柳宗元左迁永州是其人生的一大转折。永州荒僻,但山水幽胜,这给了柳宗元很好的创作素材。他寄情山水,遣怀言志,开启了其文学创作的全盛时期。其中,被明人吴讷称之为“体之正”的《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本文即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文章很短,但颇具匠心。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文章“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但本文的首段与古人常使用的开门见山的手法大不相同。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抒写文章的主旨,而是先表达出自己的心情“恒惴栗”。此句甚为关键。其时,作者已经贬居于此五年了,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但这一定律似乎在作者身上不起作用,可见其“惴栗”之深、痛苦之甚。文章一开始即表明这种情绪,既显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程度,也为后文寻觅西山,进而改变忧惧之情留下了伏笔。
为了排遣这种痛苦,作者“日与其徒”寻觅胜境,“无远不到”。但奇怪的是,作者既是特意为了排忧而去,该段却无一字描述其所见之景,反而花了大量的笔墨不厌其烦地细细描述自己游览西山之前的经历。实际上,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仅写自己的表现,一方面,当然可以看出作者对所游之处的失望和厌倦,一无可看,只好“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看情形,游览未解愁情,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喝酒浇愁而已。另一方面,也是呼应文章题目中的“始得”二字。此二字如清人浦起龙言:“‘始得’有惊喜意,得而宴游,且有快足意,此扼题眼法也。”因为西山难得,美景难遇,故之前的无趣经历才能凸显出西山的特立独行与作者见到西山时的那种欣喜与欢悦。
第二段郑重交代出游的时间,足见此行与往常大不相同,给自己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一系列短促句式的使用很是巧妙,一石三鸟。一般而言,短促的句子,通常在场面紧急时出现,如《荆轲刺秦王》描写秦庭行刺的精彩片段:“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句式短,语速快,气氛之紧张、动作之迅捷,跃然纸上。此处的事件并不紧急,但亦可看出作者急于摆脱内心忧惧之情的迫切与期待。同时,此句明写前往西山道路的艰难,也暗示了西山位置的偏远,这实际上暗合了自己与西山的共同处境。
登临西山,作者的表现与之前也迥乎不同。“箕踞”,两腿张开坐着之意。唐代正规礼仪仍然是以“正坐”为主,宋代以后才开始流行今天的坐姿。作为士大夫的柳宗元不会不知道正确的坐姿,此处特意强调“箕踞”,正是凸显了作者来到西山后暂别郁闷与愁苦之情,内心处于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放松的状态,“始得”之意得以彰显。
有了自由的心态,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周遭的美景。
西山之美,在于高峻。古人登高望远,多有感佩,也多有佳句。如“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李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但作者并没有在此抒情,也没有对此进行正面刻画,而是以他物衬之。
先总写登临西山后的开阔视野。目力所及,一览无余,“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再辨析出平日所见的山地、峡谷“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山峰像个小土堆,极言其小,反衬出西山之高也!更有甚者,西山以下,山水相连、云雾缭绕。如此壮美之景,慢慢消解了作者内心的郁闷与忧惧,更为重要的是从中悟出了“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这一哲理。此句应是全文之文眼。西山地处偏远,却没有自惭形秽;自己贬谪远地,也不应该愁苦终日,更不应该偏离自己原先的立场与小人为伍。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西山就是作者自己。近人林纾在《古文辞类纂选本》中一语中的:“‘不与培为类’,是知‘道’后远去群小也。”可见,西山的高峻就是对作者要坚持自己高洁品性的昭示。这么一触动,作者豁然开朗,神清气爽,胸中的郁结之气也随风消散,直至脱落形骸,神游天外。“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两句赋文的笔法,就再也没有了前文短句所呈现出的紧张与急迫,而是多了一种从容、淡定、洒脱与欣喜。
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游览西山的前后都喝醉了酒,但显然,这两次醉酒有着本质的不同。前之醉酒,乃是借酒浇胸中块垒;而登西山后的“颓然就醉”,则是从中感悟了人生真谛之后的愉悦了。
钴潭①记
钴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②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③,流沫成轮④,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⑤私券⑥之委积,既芟山⑦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⑧,延其槛,行⑨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潨然⑩。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注释】
①钴(gǔ mǔ)潭:潭名。钴,熨斗,因此潭形似之,故名。
②冉水:即愚溪、染溪。详见《愚溪诗序》。
③毕至石乃止:意为因水流冲刷而不断扩大水面,直至遇到石头才停止扩大。
④流沫成轮:水面浪花激起的白沫形成车轮似的漩涡。
⑤官租:官府的赋税。
⑥私券:私人之间的契约。这里指债务。
⑦芟(shān)山:除草开荒。芟,除草。
⑧台:指用以观览潭水的高台。
⑨行:这里指引导水流。
⑩潨(cóng)然:形容水声。
……
【赏读】
本文描写的是一个无人问津、袖珍精致的小景,语言简约精练、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全文看似平淡质朴,无丝毫雕琢之感,然字字珠玑,很显一番功力。
寻获西山之后,作者与友人在西山的西边寻得钴潭这番好去处。它是冉溪的一个深潭,形状酷似一个钴(圆形的熨斗),故取名为“钴潭”。
作者先从冉水落笔,其从南至北奔流如注,来势汹汹。“奔注”二字将冉水的迅猛强势刻画得淋漓尽致,然即便这样,碰到屹立不倒的山石阻隔,却也只能作罢,曲折向东流去。“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由于水流上下游巨大的地势落差,使曲折奔腾、峻急汹涌的水流猛烈地冲击着岸边的岩石,一个“啮”字让人感觉像一条凶猛的恶犬在撕咬石涯,奔注之水全部冲荡到山石后,开拓出“旁广而中深”的水潭才肯罢休,足见水势之汹涌。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流沫成轮”,非常生动地刻画出水流形成漩涡的状态。至此,作者的笔势也由三四字的峻急描写,转而平缓起来,“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用这样较长的散句进一步描画出潭四周清丽开阔的自然景致。仅是湖面宽广,恐还不合作者之意,四周还有青树翠蔓环绕,更妙的是,还有一股山泉自高处垂悬而下。作者虽未对此加以描述,但开阔的视野、清幽之境以及潺潺水声已是让人感受深刻“天然幽旷”(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是也!
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写景过渡到叙事。此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是“俟罪非真吏”(《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也就是说,他是戴罪之身,与阶下囚没什么区别。名义上是一个司马,但他唯一能够自主的,便是寻山访水。所以,他的目的是想寄情于这与它遭遇相同的山水之间,让心灵得到放逐,去化解现实中的矛盾冲突,排解苦闷,寻找慰藉。然而,这尖锐的社会矛盾,一直扩展到山巅水涯,如何逃避?钴潭边上居住的人家因受不了官租私债的沉重负担,要躲避到山里去开荒,情愿把潭上的田地卖给作者,以缓解当前的困境。作者短短数语,不免让人想起作者在《捕蛇者说》中比毒蛇还毒的赋税之毒。作者即便身在山水之间,也不能完全逃避现实的黑暗,更无法完全消解政治上的失意。
买完田地,作者还对之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改造,使钴潭焕然一新,更宜于“中秋观月”,更宜于站在潭上见“天之高、气之迥”了。“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此句,作者将冷峭的情感和劲峭的文势都藏进了字里行间。作者说因此潭而忘故土,真的能忘却了吗?表面上说因此潭而忘故土,实则故土并不能忘。他在政治上所遭受的挫折是他久久不能释怀的。一个“乐”字,反将其哀怨凄楚的情绪形容尽致,他将一腔的幽愤都藏进这个“乐”字中,以乐写哀,更觉其哀,不觉让人潸然泪下。
钴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③,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④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⑤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⑥。”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⑦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⑧,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⑨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⑩,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注释】
①鱼梁:一种捕鱼设施。以土石拦河筑堤,中间留一缺口,放置竹编器具以拦捕游鱼。
②偃蹇(yǎn jiǎn):高耸的样子。
③负土而出:形容石头破土而出的样子。负,背,顶着。
④嵚(qīn)然:峻峭奇险的样子。
⑤罴(pí):一种似熊而大的猛兽。
⑥货而不售:想卖而卖不出去。
⑦李深源、元克己:作者的两位朋友。
⑧器用:这里指锄、铲、刀、斧之类除草伐木的器具。
⑨熙熙然:和谐欢乐的样子。
⑩谋:会合,接触。这里比喻景物与人似乎心心相印,彼此交流。
……
【赏读】
本文乃《永州八记》第三篇,文中所说的“小丘”,即为作者在《愚溪诗序》中提及并命名的“愚丘”。
文章开篇交代了作者发现小丘的时间和地点:“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结合题目,一个“得”字便将“八记”的前两篇自然相连。“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这23字,均为短句,且“为鱼梁”“生竹树”结构相同,十分紧凑。当然,这些竹树并非重点,作者把重点放在了鱼梁的“石头”上。这些极富情趣、状态万千的石头才是真正吸引作者的地方。
“突怒偃蹇”先对石头形态做了全景扫描,“负”字、“争”字将众石拟人化,把它们竞相表现自己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争”仿佛是在说……可谓妙矣。
柳宗元擅刻画“奥境”,即清幽深邃之小景。那么,这小丘究竟又有多小呢?小丘不到一亩,小到甚至可以把它装到袖子里带走占有。然而,这么袖珍可爱的小丘遭遇如何呢?作者眼中充满了生机与灵性的小丘,在别人眼里只是一块毫不起眼、不值得珍惜的“弃地”,价格仅有区区“四百”,足见其低贱。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竟然如此荒凉冷落,无人问津。从同行者“皆大喜”可以看出此地本不低贱,此价格才令人“出自意外”。从《愚溪诗序》可知子厚将自己与周遭的山水融为了一体,用山水来写文章,用山水来写人生,用山水来表达心灵深处的思想,山水成了他灵魂的一种寄托或是象征。因此,他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把山水当作自己的知己,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与山水进行对话,以他特有的感受融入山水之间,表达着自己的失意感伤。这小丘仿佛是他的影子一般,遭遇相似,处境相同。在作者看来,这么美丽的景致无人问津就好比他怀才无处施展,不为所用。他既是为小丘的悲惨境遇而感到不平,或也是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悲哀吧。
……
“铲刈秽草,伐去恶木”后,“嘉木”“美竹”“奇石”便显露了出来。嘉木卓然挺立,美竹亭亭净植,奇石千姿百态,小丘焕然一新,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者有意将美丑二者前后呈现表述,两相对照,加之排比的短句,内心的痛快之情显露无遗。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重获新生的小丘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态。柳宗元在这温馨和谐的动态画卷之间,找到了世外桃源。他不禁铺席展枕躺在丘上,清凉明丽的山水与双目相亲近,潺潺的流水之声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四个排比句式的“谋”,把景物人格化了,显得活泼轻巧,极其传神。前两句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后两句写神之所游、心之所感,彻底地展示了作者在辛劳之后一种久违了的全身心的放松。小丘的美让作者达到了一种“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的境界,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和寄托。
……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①,近岸卷石底以出②,为坻③为屿④,为嵁⑤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⑥,参差披拂⑦。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⑧不动;俶尔⑨远逝,往来翕忽⑩,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①全石以为底:潭底是一整块石头。
②卷石底以出:潭底石头上翘卷起而露出水面。
③坻(chí):水中的高地。
④屿:小岛。
⑤嵁(kān):高低不平的山岩。
⑥蒙络摇缀:覆盖缠绕摇曳连缀。
⑦披拂:随风飘荡。
⑧怡然:安适自在的样子。
⑨俶(chù)尔:忽然。
⑩翕(xī)忽:轻快疾速的样子。
……
【赏读】
虽说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恒惴栗”,但经过了西山的彻悟,忧愤苦闷之情消解了不少。本文不过二百余字,但作者以虚静之心“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突破了六朝以来对自然景物作客观摹写的旧习,融情于景,实现了“自然的人化”。读之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或是心情的改变,抑或是出于对自然的喜爱,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便听到了潺潺流水声,犹如玉环碰击时发出的声响,清脆悦耳。环珮之声在古典诗歌和散文中多与美好的品格联系在一起,不仅传递声音之美,而且有品格之美的联想。并且,这水声,是隔着密密的竹林才听到的,这篁竹宛如一道屏障将外界隔开,颇似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障景,使人不能一览无余,有着层次感和纵深感。作者深受感染,“心乐之”,于是“伐竹取道”,发掘潭水之美。潭水的特质在于“清冽”,但文章题为《小石潭记》,潭中之水本该是主角,但是除了“水尤清冽”这一句外,就未有正面提及潭水了,而只写潭中之鱼,这是全篇极为精彩的关键,历来为人称道。
“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空”字,表面看是什么也没有,却恰恰写出了水之美:水透明到好像鱼都浮在了空中一般。其实,用鱼看似翱翔空中来突出水的明净如镜,这并非柳宗元首创。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洧水》中已有了相关的描写:“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尔后,“游鱼乘空”句常为后世文人乐道。唐人王维《纳凉》中有“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句,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亦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句,亦直状水清鱼现之景。
可见,柳宗元写作本文是有所师承的。但不同的是,……这可说是柳宗元的一大创新。
鱼儿“怡然不动”,动静相衬,“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自由自在,“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化入了庄子和惠子……柳宗元用“心”融入“空游”之鱼的自在快乐中,从而得到了大自然的反馈与相知。“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刘勰《文心雕龙》),指的就是这种微妙的审美关系。小石潭与柳宗元在游鱼这个象征背景下获得了一种自然的交流,游鱼也似乎懂得了他的情思,被贬谪的柳宗元于寂寥中也寻求到一丝安慰。
只是,这样的安慰也只是聊胜于无罢了。当目光重回到四周,“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多少又让作者的心底萌生出悲戚之意。当一个人脱离了苦痛之后,他是不愿意再次进入苦痛的回忆中的。当柳宗元刚刚从西山获得了启示、从愚溪获得了些许的欣悦之后,他当然不愿再回到寂清哀伤的过去,如此,“不可久居”就成了必然且唯一的选择了。
袁家渴①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②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③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④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⑤。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楠、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⑥而蔓生,⑦水石。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⑧众草,纷红骇绿⑨,蓊葧香气⑩;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释】
①袁家渴(hé):水名。渴,作者文中解释:“谓水之反流者。”
②永:永州,今湖南零陵。
③百家濑(lài):水名。濑,浅水沙石滩。
④间(jiàn)厕:夹杂。
⑤沸白:像沸腾似的激起白色浪花。
⑥合欢:木名,又名马缨花,羽状小叶,夜间成对相合,故称。
⑦(jiāo gé):交错纠葛。
⑧掩苒:草被风吹而倒伏或摇曳的样子。
⑨纷红骇绿:形容红花绿草随风纷乱摇动。
⑩蓊葧(wěng bó)香气:花香浓郁的样子。
……
【赏读】
《袁家渴记》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是“永州八记”中“后四记”的首篇,在写景方面别具特色。与前四记多是入笔擒题、直奔对象不同,本文劈头连用三个排比句,简述自冉溪和朝阳岩,从不同方向出发,水陆两面可供游览的赏心悦目、清幽奇丽的最佳风景点,看似繁笔,实则是使人在周览全局,感叹永州山水之胜的同时,又能优中选优,得其关键,颇具画龙点睛之妙。再者,西山和钴潭皆已在作者之前的笔下呈现其绝美的一面,今又将袁家渴与前二者并列,不禁令人对其之幽丽奇异有所期待。此众宾拱主之法与太史公书写人物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柳宗元自出机杼,用三个“可取”和“莫若”更细致地将钴潭、西山和袁家渴从众多景点中拈举出来、使作陪衬,文题集中,方向清晰。
作者对袁家渴的轮廓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之后,便把镜头拉近,定格在“水中”的一座“小山”上,形成特写,浓缩笔墨突出其斑驳的色彩。山脚下,沿溪一带“白砾”,犹如整个画幅底色浅露。山腰间,岩洞毗连,隔断上下,使整个画面又显得格外空灵。满山的“美石”,本已光怪陆离,加之枫叶流丹,楠柚凝翠,楩槠呈黄,“青丛”掩映,便使作者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绚丽多姿,同时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
柳宗元善于描摹风中之景,他用了八组的四字词语将风中袁家渴的草木、溪水的独特景象罗列了出来,景象森然、目不暇接。虽说是罗列,但其意蕴也不仅限于此。四字短语的节奏明快,造语入妙,奇警异常,“一风统众景”的艺术构思可谓独具匠心,让人不禁有身临其境之感。再仔细推敲,言约义丰。“掩苒”形容轻柔的众草倒向一边;一个“骇”字,红花绿叶则像一群骤然受惊的童稚,茫然不知所措;至于那静谧的溪水,像被唤醒的蛰龙,咆哮翻滚,等到风声渐小,才喘息着躲进幽深的洞穴。狂飙席卷之后,再回视溪谷上下,只见余风拂拂,花香弥漫,树木草丛战栗未已,“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寥寥数语便用无形的大风把小山与袁家渴融为一体,“均把水声、花气、树响作一总束,又从其中渲染出奇光异采,尤觉动目”(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镜头随着拉远:“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两句,仿佛是作者的画外之音,画面由此逐渐消逝。文中最后“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点明之所以取名袁家渴的原因,行笔又归至袁家渴。
林纾由衷地赞道:“须含一股静气,又须十分画理,再著以一段诗情,方能成此杰构。”(林纾《韩柳文研究法》)沈德潜亦谓“舟行”二句较王摩诘“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的“神来之句”还要胜出一筹(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
柳宗元实乃模山范水的能手,“非身历其境,不能见其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