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95326
著名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诗、词、文俱佳,现存作品数量近一万。一生郁郁不得志,然不管身处庙堂之上,还是居江湖之远,都无法湮灭他炽热的爱国之心。
宋孝宗时,陆游诗名日盛,被时人称为“小太白”。他言官弹劾“不拘礼法”,索性自号“放翁”。
他是*会写诗的猫奴,他是深情不移的爱人,他是“泪溅龙床请北征”的勇士,他是豪迈不拘礼法的狂士。
他的作品风格多变,婉约时清丽缠绵,豪放时慷慨雄浑,飘逸时豪迈奔放。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著名的词人、史学家和散文作家。他以其绝妙的创作艺术、崇高的思想境界、洒落的人格魅力,被梁启超先生盛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本书精选陆游小品文七十余篇,这些文章的创作时间横跨半个世纪。全书按照创作时间分为三卷,每卷取陆游一句诗作为标题:卷一“早岁那知世事艰”,卷二“此行何处不艰难”,卷三“莫笑狂生老更狂”。另外,《放翁自赞》(四则)作于人生不同时期,是他在不同年龄阶段对自己的评价,一定程度上也是陆游的一个小传,我们将其作为全书首篇。
他的小品文写得精整雄快,颇具特色,如《跋李庄简公家书》,仅数十字,便勾勒出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如在眼前,十分动人。 陆游的《入蜀记》与范成大的《吴船录》相仿,按日纪行,随行随记,颇具风致。
放翁自赞(四则)
卷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
云门寿圣院记
灊亭记
烟艇记
跋杲禅师《蒙泉铭》
复斋记
过柯桥馆、梦笔驿
过东流县
过澎浪矶、小孤山
登秋风亭、白云亭
巫山神女峰
谷帘水
卷二 此行何处不艰难
跋《关著作行记》
东屯高斋记
对云堂记
乐郊记
《东楼集》序
跋《岑嘉州诗集》
红栀子华赋
自闵赋
跋《晁百谷字叙》
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
跋《东坡诗草》
书巢记
焚香赋
跋《李庄简公家书》
天彭牡丹谱风俗记
姚平仲小传
卷三 莫笑狂生老更狂
严州重修南山报恩光孝寺记
重修天封寺记
跋东坡《七夕词》后
跋《渊明集》
《佛照禅师语录》序
居室记
镇江府驻扎御前诸军副都统厅壁记
南园记
祭朱元晦侍讲文
跋《槃涧图》
跋《王右丞集》
跋韩晋公《牛》
《普灯录》序
祭周益公文
东篱记
跋司马端衡画《传灯图》
《送岩电道人入蜀》序
天童《无用禅师语录》序
桥南书院记
万卷楼记
跋程正伯所藏山谷帖
笔墨纸砚
暴书及照书灯烛
饮食养生
京师贵戚香满尘
老儒闻人茂德
去国二十七年复来
苏东坡笑对人生
王仲信以书为命
僧法一掷钗谏友
黄鲁直平生快事
有米何须巧妇
晁之道恨无著文章处
唐仲俊老而不衰
长夜之饮
诗谶盖有之
思鲈亭
苏东坡为赵令畤改字
肃王使人骇服
潘逍遥诗
世言东坡不能歌
王性之怀才不遇
李白有索客之风
孙少述、王介甫之交
何须出处
李廌遇东坡而不第
前 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著名的词人、史学家和散文作家。他以其绝妙的创作艺术、崇高的思想境界、洒落的人格魅力,被梁启超先生盛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学渊源颇深,祖陆佃、父陆宰都是学问渊雅且出仕为官之人,其母唐氏是唐介的孙女,唐介曾任参知政事。而他本人又少年早慧,以恩荫授登仕郎,可以说他的人生本应是一帆风顺的。然而,陆游在二十九岁参加锁厅试时,取为第一,名次在秦桧之孙秦埙之前,因此得罪秦桧。次年,参加礼部试,名列第一,又以论恢复而语触秦桧。从此被秦氏忌恨,只得闲居故乡山阴,直至三十四岁方初入仕途。
绍兴二十八年(1158),已三十四岁的陆游被任命为福州宁德县主簿,次年,调福州决曹,又过了一年,调至都城临安。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孝宗即位,十月,赐陆游进士出身。乾道元年(1165),陆游调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第二年以“结交台谏,鼓唱是非”的罪名被罢官。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为夔州通判。两年后,他又应召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乾道七年(1171)十月,王炎幕府解散。此后几年,陆游先后在川中的成都、蜀州、嘉州等地任职,直到淳熙二年(1175),好友范成大知成都,陆游入范成大幕府。二人诗酒唱和,成莫逆之交。 有言官参劾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
淳熙五年(1178),陆游诗名日盛,奉召返回临安,受到孝宗召见,先后任命为福州、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后因被给事中赵汝愚弹劾,陆游愤然辞官,重回家乡山阴。闲居山阴五年之后,淳熙十三年(1186),六十二岁的陆游被任为朝请大夫、权知严州事。两年后任满入京,官升军器少监,掌管兵器制造与修缮。绍熙元年(1190),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陆游多次进言,痛陈备战、励治、减税、治民的道理,最终以“吟咏专嘲风月”之罪名被罢官。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此后二十年,除了曾经短暂赴京参修国史外,其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山阴的田园农村中度过的。嘉定二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因疾与世长辞。临终之际,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去世时八十六岁,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寿星,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高产作家和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词风格多样,有的清丽缠绵,真挚动人,与婉约派相近;有的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是豪放一派,“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陆游散文兼善众体,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他散文的成就。《会稽续志》称:“(陆游)学问该贯,文辞超迈,酷喜为诗;其他志铭记序之文,皆深造三昧;尤熟识先朝典故沿革、人物出处;以故声名振耀当世。”
陆游佳作极多,限于篇幅,只得割爱。本书精选陆游小品文七十余篇,这些文章的创作时间横跨半个世纪:起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陆游三十三岁,即出仕前一年;迄于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陆游八十四岁。这半个世纪,也正是他走出个人生活、走向仕途、最终又回归本真的半个世纪。全书按照创作时间分为三卷,每卷取陆游一句诗作为标题:卷一“早岁那知世事艰”,卷二“此行何处不艰难”,卷三“莫笑狂生老更狂”。另外,《放翁自赞》(四则)作于人生不同时期,是他在不同年龄阶段对自己的评价,一定程度上也是陆游的一个小传,我们将其作为全书首篇。
陆游曾做过我家乡瑞安的县主簿,入列瑞安名宦祠。瑞安还有多处纪念陆游之所,如旧县署西有陆公祠、放翁亭,两者连檐而建,祠前为亭。瑞安近年新建的明镜公园,其名也取自陆游诗《泛瑞安江风涛贴然》(一名《过瑞安江》),诗曰:“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邑人将陆游的主簿署址改为“瑞安公园”,陆公祠、放翁亭等皆为园中之重要景物。借辟建公园之际,取陆游此诗之语,以名桥、池、阁、厅,曰:仰青桥、明镜池、蓬莱阁、一帆厅。
或许是有了这样的因缘,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陆游,写毕此书,好像是了了一桩深埋心底许久的心事。掩卷忽又长叹,好似前缘尚未曾了……
噫!亘古男儿一放翁!
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 ——(宋)刘克庄
放翁激发忠愤,横极才力,上法子美,下揽子瞻,裁制既富,变境亦多。
——(清)姚鼐
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
——《唐宋诗醇》
(陆游)学问该贯,文辞超迈,酷喜为诗;其他志铭记序之文,皆深造三昧;尤熟识先朝典故沿革、人物出处;以故声名振耀当世。
——《会稽续志》
生识前辈,年登耄期,所记见闻,殊可观也。
——《直斋书录解题》
放翁自赞(四则)
其一
遗物以贵吾身①,弃智以全吾真②。剑外江南③,飘然幅巾④。野鹤驾九天之风,涧松傲万木之春。或以为跌宕湖海之士⑤,或以为枯槁陇亩之民。二者之论虽不同,而不我知则均也。(淳熙庚子,务观自赞。时在临川,年五十有六。)
其二
名动高皇,语触秦桧。⑥身老空山,文传海外。五十年间,死尽流辈。老子无才⑦,山僧不会⑧。
其三
皮葛其衣,巢穴其居。烹不糁之藜羹⑨,驾秃尾之草驴。闻鸡而起,则和宁戚之牛歌⑩;戴星而耕,则稽氾胜之农书。谓之瘁则若腴,谓之泽则若癯,虽不能草泥金之检,以纪治功,其亦可挟兔园之册,以教乡闾者乎?(周彦文令画工为放翁写真,且来求赞,时年八十。)
其四
进无以显于时,退不能隐于酒。事刀笔不如小吏,把锄犁不如健妇。或问陈子何取而肖其像,曰:是翁也。腹容王导辈数百,胸吞云梦者八九也。(陈伯予命画工为放翁记颜,且属作赞。时开禧丁卯,翁年八十三。)
【注释】
①遗物以贵吾身:泯灭物我的界限,舍弃对外在事物的执着,以保养自己的身心为重。
②弃智以全吾真:抛弃智巧,以保全自己最初的那份天性。
③剑外江南:即蜀中和江南。剑外,四川北部有剑门关,关南的蜀中地区称剑外。陆游此前在蜀中将近十年,此时任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治所在今江西抚州,属广义上的江南地区。
④幅巾:不戴帽子,用方巾束住头发。是儒雅潇洒的装束。
⑤湖海之士:形容豪放的江湖游侠。
⑥“名动”二句:意指作者二十九岁遭秦桧所黜之事。陆游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参加锁厅试时,被取为第一,秦桧之孙秦埙则列为第二,秦桧大怒。次年,陆游参礼部试,名列第一,为秦氏黜落。由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受阻。详见《宋史》本传。
⑦老子无才:这里指学道,意即无学道之才。
⑧山僧不会:这里指学佛,意即不能领会佛法的妙旨。
⑨不糁(sǎn)之藜羹:即没米的藜菜羹,泛指粗劣的食物。糁,米粒。
⑩宁戚之牛歌:宁戚,春秋时卫国人,少时家贫,怀才不遇,为人挽车,曾自作《饭牛歌》。后为齐桓公所重用,任齐国大司田。
……
【赏读】
赞,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是对某人或对某事的赞颂,如像赞、赞评等。从宋代开始,“自赞”逐渐流行,我们所熟知的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陈亮等名家,都有自赞传世。按照“赞”这种文体的本意,“自赞”就应该是自己赞颂自己,但如果真的这样自吹自擂、自卖自夸,则又不免自掉身价,甚或令人作呕,适得其反。因此,作者在“自赞”时往往要煞费一番苦心。既要“赞”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又不能显得过于露骨;既要“自赞”,又要略带一点“自嘲”。而佛门偈语式的偈赞,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偈赞可以一本正经,也可以嬉皮笑脸;可以把自己踩在地,也可以把自己捧上天。在雅俗相杂、散韵结合的用语里品味其中的禅机,实属妙不可言。放翁老先生的这四篇自赞,就是经典之作。
第一篇赞作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作者五十六岁。早在四年前,他就带着“放翁”这个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别号离开了蜀中,结束了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亲临前线的军旅生涯。他自称“放翁”,当时是颇含着一把辛酸泪的。所谓放翁,就是放浪形骸、甚至是被放逐的老翁。事实确实是这样。在离开蜀中前,他任知嘉州事,有人告他在任内颓放,遂遭罢免,改主管台州崇道观。这是一个有职无事的闲差,也叫给祠禄。旋又除叙州事。未到任,又奉诏回京,除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到福建不满一年,又奉诏回京,改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不满一年,又奉诏回京,才到严州,许免入奏。未几,改给祠禄,回乡闲居。
第一篇自赞是他在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的短期任上所作的。其实上述的频繁调任虽然只是这前后数年间之事,但却是放翁整个宦海生涯的缩影。放翁先生很知道得失、用舍、行藏、进退之间的微妙关系,所以他一开篇就说“遗物以贵吾身,弃智以全吾真”。物我两忘、贤愚不问,剑外也好,江南也罢,我就飘然束一幅巾,像野鹤乘驾九天之风,又好似涧松傲视万木之春。有人见我这样子,或以为是跌宕湖海之士,或以为是枯槁陇亩之民。等读者诸君都以为放翁会继续顺着他们说的时候,谁知老先生笔锋一转,呵呵一声,你们都错了,你们都不懂老夫!于是大家都惊呆了。正想知道老先生会说些什么,然而此篇已经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无限的回味。
第二篇自赞,作者没有署明年月,也没有说时年几何。但距他二十九岁遭秦桧所黜算来已有“五十年”,此时的放翁早已过了古稀之年。“五十年”前语触秦桧的往事,现在回忆起来可以很潇洒,但当时是怎么过来的呢?当年就名动高皇的陆游,此刻早已文传海外,但又怎么样?只不过是身老空山,于世何补?但要执着的老先生真的放空自己又谈何容易?有人说可以学道,学道老夫无才;有人说可以学佛,学佛老夫不会。那么,老先生可以做什么呢?这就是第三篇自赞要说的话题了。
第三篇自赞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陆游八十岁。暮年的放翁,生活算不上清苦,但也不能说富裕。因此,第三篇自赞开头就说自己穿的是皮葛之衣,住的是巢穴之所,吃的是没米的藜羹,骑的是秃尾的草驴。闻鸡而起,戴星而耕,尚能自食其力,不须摇尾乞怜。你说他瘦,身上还有点肉;你说他胖,称起来其实也没几两。袖口里虽只剩下清风,肚子里倒还有些墨水,虽不能为皇帝封禅大典献泥金牒册之劳,不是还能给乡里蒙童教些识文断字之法嘛!
第四篇自赞作于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陆游八十三岁,即去世前两年。此篇立意更高,更带有自我总结的性质。老先生自认为自己这一生,进无以显于时,退不能隐于酒,玩弄刀笔不如衙门一小吏,下田耕作又不如农村一健妇。老友陈伯予请人给放翁画像,那么,很尖锐的问题来了: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老翁,你要画工怎么画?画什么?陈伯予笑道:“不要慌!坐在你面前的这个老翁啊,肚里装得下数百个像王导那样的人物,胸中藏得住八九个气象万千的云梦之泽。”这话当然是放翁的自道,只不过借老友的口说出来而已。
将这四篇自赞合看,更可以体会出放翁先生自晚年以来心境的变迁与升华。第一篇还在似自嘲非自嘲、似自赞非自赞的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阶段。说明他对仕途还有留恋,对家国还很放不下心。第二篇就转而公然以自嘲为主,学道、学佛让别人学去,我就是我。第三篇其已进入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老先生重回现实,天生我材必有用,起码还能教教村塾蒙童。第四篇,八十余年的岁月,在历史长河中确实不过是极为短暂的一瞬间,但对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算短。放翁何以能历经宦海沉浮,而始终保持微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放翁老先生的一生,是执着的一生;放翁老先生的一生,也是潇洒的一生!
云门寿圣院记
云门寺①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复②,依岩跨壑,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相觌③也。入寺,稍西石壁峰为看经院,又西为药师院,又西缭而北为上方。已而少衰,于是看经别为寺曰显圣,药师别为寺曰雍熙,最后上方亦别曰寿圣,而古云门寺更曰淳化④。
一山凡四寺,寿圣最小,不得与三寺班⑤,然山尤胜绝。游山者自淳化,历显圣、雍熙,酌炼丹泉⑥,窥笔仓⑦,追想葛稚川⑧、王子敬⑨之遗风,行听滩声⑩,而坐荫木影,徘徊好泉亭上,山水之乐,餍饫极矣。而亭之旁,始得支径,逶迤如线,修竹老木,怪藤丑石,交覆而角立,破崖绝涧,奔泉迅流,喊呀而喷薄,方暑,凛然以寒,正昼仰视,不见日景。如此行百余步,始至寿圣,崭然孤绝。老僧四五人,引水种蔬,见客不知拱揖,客无所主而去,僧亦竟不知辞谢。好奇者或更以此喜之。
今年予来南,而四五人者相与送予至新溪,且曰:“吾寺旧无记,愿得君之文,磨刻崖石。”予异其朴野而能知此也,遂与为记。然忆为儿时往来山中,今三十年。屋益古,竹树益苍老,而物色益幽奇,予亦有白发久矣,顾未知予之文辞亦能少加老否?
寺得额以治平某年某月,后九十余年,绍兴丁丑岁十一月十七日,吴郡陆某记。
【注释】
①云门寺:在绍兴城南三十余里处,始建于东晋,陆游少时曾读书于此。
②重复:重重叠叠,形容楼塔之多。
③觌(dí):见,相见。
④“于是”四句:意为看经院独立于云门寺,自成一寺,名为显圣寺;药师院独立为雍熙寺;上方独立为寿圣寺;而古云门寺则更名为淳化寺。
⑤班:同等,并列。
⑥炼丹泉:相传葛洪曾在此炼丹。
⑦笔仓:实云门寺一枯井,相传王献之曾隐居于此练字。
⑧葛稚川(约281~341):即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道士、医学家、炼丹术家。
⑨王子敬(344~386):即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子,东晋书法家、散文家、诗人。
⑩滩声:水激滩石发出的声音。
……
【赏读】
此文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陆游三十三岁。
陆游早年的人生颇不顺利。二十九岁参加锁厅试时,取为第一,名次在秦桧之孙秦埙之前,因此得罪秦桧。次年,参加礼部试,名列第一,又以论恢复而语触秦桧,复为秦氏黜落。从此被秦氏忌恨,只得闲居故乡山阴,此文便作于此时。
有学者以为此文是陆游“赴福州宁德县主簿任,道经云门寺”时所作,盖可商榷。陆游初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事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彼时心境与此文有很大的不同。有其赴宁德途经温州瑞安时所作的《泛瑞安江风涛贴然》(一名《过瑞安江》)为证,诗曰:“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这是陆游首次出仕,其内心的激动之情与远大的政治抱负,借助江天一色的广阔景象,在诗中表露得淋漓尽致。而反观此文则不然。
云门山是陆游儿时往来之所,至今三十年。“屋益古,竹树益苍老,而物色益幽奇”,且徜徉其间,“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沿途更可以“酌炼丹泉,窥笔仓,追想葛稚川、王子敬之遗风,行听滩声,而坐荫木影,徘徊好泉亭上,山水之乐,餍饫极矣。而亭之旁,始得支径,逶迤如线,修竹老木,怪藤丑石,交覆而角立,破崖绝涧,奔泉迅流,喊呀而喷薄,方暑,凛然以寒,正昼仰视,不见日景”,似乎无限风光在山中。但是,他觉得自己老了,老得已经“有白发久矣”。受到排挤,看不到出路的陆游,经过儿时旧游之地,故有此今昔之慨。
走笔至此,笔者不禁想起前不久也曾重返那个让我度过少年时代的老屋。后与某友闲谈,友忽曰:“兄有白发矣。”某愕然,若有所失。今又重览此文,不禁慨然。
灊亭记
灊山道人广勤①庐②于会稽之下,伐木作亭,苫之以茅③,名之曰灊亭,而求记于陆子。
吾闻乡居邑处,父兄子弟相扶持以生、相安乐以老且死者,民之常也。士大夫去而立朝,散之四方,功名富贵,足以老而忘返矣,犹或以不得车骑冠盖雍容于途,以夸其邻里,而光耀其族姻④为憾。惟浮屠师⑤一切反此,其出游惟恐不远,其游之日惟恐不久,至相与语其平生,则计道里远近、岁月久暂以相高。呜呼!亦异矣。勤公⑥之心独不然,言曰:“吾出游三十年,无一日不思灊。”而适不得归,未尝以远游夸其朋侪⑦。其在灊亭,语则灊也,食则灊也。烟云变灭,风雨晦冥,吾视之若灊之山。樵牧往来,老稚啸歌,吾视之若灊之人。疏一泉,移一石,蓺⑧一草木,率以灊观之,恍然不知身之客也。
夫人之情无不怀其故者,浮屠师亦人也,而忘其乡邑父兄子弟,无乃非人之情乎?自尧、舜、周、孔,其圣智千万于常人矣,然犹不以异于人情为高,浮屠师独安取此哉?则吾勤公可谓笃于自信,而不移于习俗者矣。故与为记。
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记。
【注释】
①灊(qián)山道人广勤:即广勤和尚,字行之,灊山人。灊山,今属安徽。
②庐:结庐,居住。
③苫(shàn)之以茅:用茅草覆盖在亭子上。苫,覆盖,遮蔽。
④族姻:即宗族和姻亲。
⑤浮屠师:佛教徒,和尚。
⑥勤公:对广勤和尚的尊称。
⑦朋侪(chái):朋辈,朋友。
⑧蓺(yì):种植。
【赏读】
此文作于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陆游三十六岁。
是年正月,陆游自福州北归,过温州,到临安行在任敕令所删定官。这是一个八品小官,主要负责官府各种政令文件的校对工作,因而他“系官都下,职事多闲,风雨芸窗,友朋颇广”。其所交之友较著名者有周必大、郑樵等。请陆游作此记的灊山道人广勤和尚,或是旧交,或是新知,虽难以确考,但从文中可以看出陆游对真正的佛教徒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全文以一个“灊”字贯穿首尾。这个“灊”,原本来自广勤和尚的原籍灊山。广勤和尚本身也是一个妙人,他巧妙地用原籍地名“灊”,来命名他在会稽山下所构之亭,唤作“灊亭”。这里的“灊”既可以用来纪念原籍,同时又赋予它“潜”的新意。而陆游也紧紧抓住这个“灊”字,将广勤和尚与世人乃至普通出家人进行多方位的对比,以突显其世外高人的形象。广勤和尚说:“吾出游三十年,无一日不思灊。”他出游三十年,不可谓不久,但从来不曾以远游夸示于人。在陆游看来,广勤和尚已无处不“灊”:“其在灊亭,语则灊也,食则灊也。烟云变灭,风雨晦冥,吾视之若灊之山。樵牧往来,老稚啸歌,吾视之若灊之人。疏一泉,移一石,蓺一草木,率以灊观之,恍然不知身之客也。”
记得笔者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在著名的海天佛国,寺院星罗棋布。其中离学校较近的祖印寺是我常去的,也曾体验过他们的早课、晚课。祖印寺并非藏身深山老林之中,而是坐落在闹市的正中心,格局完整,规模宏大,虽置身俗尘之间,却颇有动中取静之意趣。从喧嚣的尘世中暂时抽身出来,置身古寺之中,确如饕餮大餐之后的一盏清茶,实在妙不可言。
过柯桥馆①、梦笔驿②
乾道五年③十二月六日,得报差通判夔州。方久病,未堪远役,谋以夏初离乡里。
六年闰五月十八日,晚行,夜至法云寺④。兄弟⑤饯别,五鼓始决去。
十九日,黎明,至柯桥馆,见送客。巳时⑥至钱清⑦,食亭中,凉爽如秋。与诸子及送客,步过浮桥。桥坚好非昔比,亭亦华洁,皆史丞相⑧所建也。申后,至萧山县⑨,憩梦笔驿。驿在觉苑寺旁,世传寺乃江文通⑩旧居也。有大碑,叶道卿文。寺额及佛殿榜,皆沈睿达所书,有碑,亦睿达书,尤精古。又有毗陵人戚舜臣所画水,盖佛后座大壁也。卒然见之,觉涛澜汹涌可骇,前辈或谓之死水,过矣。县丞权县事纪旬、尉曾槃来。曾原伯逢招饮于其子槃廨中,二鼓归。原伯复来,共坐驿门,月如昼,极凉。四鼓,解舟行,至西兴镇。
【注释】
①柯桥馆:又称“柯桥驿”。绍兴府馆驿名,在法云寺旁。《嘉泰会稽志》:“柯桥驿,在(山阴)县西二十五里。”
②梦笔驿:绍兴府馆驿名,在觉苑寺旁。《嘉泰会稽志》:“梁金紫光禄大夫江淹宅。……又萧山县东北一百三十步有江淹故宅,今为觉苑寺,寺前有梦笔驿,亦以文通得名。”
③乾道五年(1169):这一年作者四十五岁。乾道,宋孝宗赵眘年号。
④法云寺:在绍兴府东北。《嘉泰会稽志》:“大中祥符寺在府东北三里二百步,唐中和二年,僧可瑫建号中和水陆院……开宝七年改法云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此时法云寺已经改名为大中祥符寺,这里是作者沿袭旧称。
⑤兄弟:此处指堂兄弟陆洸、陆演等。
⑥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⑦钱清:河流名,又名西小江、浦阳江。
⑧史丞相:南宋高宗、孝宗时的丞相史浩。乾道四年(1168)至乾道六年(1170)曾为绍兴府知府。
⑨萧山县:即今浙江杭州萧山区。
⑩江文通(444~505):南朝辞赋家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相传江淹当浦城县令时,有一天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梦见神人授他一支五彩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时人称为“梦笔生花”。
……
【赏读】
本文及以下五篇均选自《入蜀记》,题目为编者所加。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底,陆游四十五岁,他得到通报,他被任命为夔州通判。当时陆游正在病重,无法立即赴任,直到第二年闰五月中旬,才由故乡山阴启程,乘船西行,十月二十七日到达夔州。入蜀途中,他一路观赏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游览了大江两岸的名胜,“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沿途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逸闻轶事、诗文掌故等,他一一逐日记载,汇为《入蜀记》一书,森罗万象,美不胜收。
本文是《入蜀记》的开篇,交代了入蜀的缘由及时间,从山阴出行写起,沿途所经柯桥馆、梦笔驿,作了详略得当的交代。寥寥几笔 ,道尽一天行程 ,颇得写意勾勒之妙 , “桥”“驿”“寺”“碑”“画”“月”,意象丰富 ;别客、读碑、评画、招饮、品月 ,娓娓道来,不蔓不枝,文气婉转流畅 ,诗意盎然。
过东流县①
二十八日,过东流县,不入。自雷江②口行大江,江南群山,苍翠万叠,如列屏障,凡数十里不绝。自金陵③以西,所未有也。是日,便风张帆,舟行甚速。然江面浩淼,白浪如山,所乘二千斛舟④,摇兀掀舞,才如一叶。
过狮子矶⑤,一名佛指矶,藓壁百尺,青林绿篠⑥,倒生壁间,图画有所不及。犹恨舟行北岸,不得过其下。旁有数矶,亦奇峭,然皆非狮子比也。至马当⑦,所谓下元⑧水府⑨,山势尤秀拔,正面山脚,直插大江。庙依峭崖架空为阁,登降者,皆自阁西崖腹小石径,扪萝⑩侧足而上,宛若登梯。飞甍曲槛,丹碧缥缈,江上神祠,惟此最佳。
舟至石壁下,忽昼晦,风势横甚,舟人大恐失色,急下帆,趋小港,竭力牵挽,仅能入港。系缆同泊者四五舟,皆来助牵。早间同行一舟,亦蜀舟也。忽有大鱼正绿,腹下赤如丹,跃起舵旁,高三尺许,人皆异之。是晚,果折樯破帆,几不能全,亦可怪也。入夜,风愈厉,增十余缆。迨晓,方少定。
【注释】
①东流县:在今安徽东至境内,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
②雷江:长江支流。
③金陵:即今江苏南京。
④二千斛舟:承载二千斛的大船。
⑤狮子矶:在今安徽东至境内长江岸边。矶,水边的大岩石。陆游《入蜀记》卷二:“凡山临江,皆曰矶。”
⑥筱:小竹,细竹。
⑦马当:山名,在今江西彭泽东北马当镇东,邻近安徽,北临长江。两峰相依,山形似马,故名。今作“马垱”。
⑧下元:道教称水中为下元,亦指水府。
⑨水府:神话传说中水神或龙王所居之处。
⑩扪萝:攀援葛藤。扪,攀援。萝,女萝,体呈丝状,直立或悬垂,色青灰,缘松柏或其他乔木而生,亦有寄生石上者。
……
【赏读】
本文写舟行大江的快意和惊险。开篇为宏观描写,视野开阔,江南群山,苍崖翠壁,千重万叠,秀色参天,如锦屏绣障,迤逦排开,绵延数十里不绝。此日顺风,扬帆疾驶,江面浩然无际,云水渺茫,白浪如山,所乘二千斛的大船,在洪波巨浪中,颠簸掀舞,竟如一叶飘零。寥寥几笔,令人顿时感到宇宙之寥廓,生命之渺小,它仿佛也象征着人的生命历程,轻如一叶的自我,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奋力拼搏,逆流而上。
继而以浓墨重彩,具体描绘山崖水涘的瑰玮奇观。狮子矶,苔藓蒙壁,崚嶒百尺,青葱的林木,欹斜的绿竹,倒挂在石壁间,姿态横生。至马当山,峰峦秀拔,直插大江。神庙依悬崖峭壁架空而建,楼阁峥嵘,登降此阁都从阁西崖腹中的小石径,攀援女萝,侧足而上,胆战心惊,宛若登上天梯。从舟中遥望神庙,飞甍碧瓦,九曲栏杆,丹碧生辉,缥缈于云霞掩映之际。神庙之奇诡宏丽,匪夷所思。
篇末,写江上风涛,倏忽之间,白日如晦,狂风横肆,怒涛汹涌,舟人大惊失色,急避入港。妙趣横生的是:忙中穿插一笔,忽有大鱼,正面色绿,腹下赤如丹,在舵旁跃起,高三尺许,大约是不祥之兆吧,是晚,果然樯折帆破,岌岌可危。
登秋风亭、白云亭①
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②。但井邑③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④,了无片瓦。权⑤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谒寇莱公⑥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⑦飘,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⑧;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予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⑨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⑩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注释】
①秋风亭、白云亭:在今湖北巴东,北宋名臣寇准任巴东县令时所建。
②秭归:县名,今属湖北宜昌。
③井邑:市井。
④茅茨:茅屋。
⑤权:暂时代理官职。
⑥寇莱公:即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曾任巴东县令。辽军攻宋,寇准坚决主战。两度为相,封莱国公。后被丁谓等人陷害遭贬,客死雷州。
⑦(liú):风疾速的样子。
⑧见:同“现”。
⑨听事:厅堂。
⑩阙令:空缺县令。阙,同“缺”。
【赏读】
陆游入蜀之前,曾写有《通判夔州谢政府启》:“今将穷江湖万里之险,历吴楚旧都之雄,山巅水涯,极诡异之观;废宫故墟,吊兴废之迹……”可见他沿途寻幽访胜,有抚今追昔、凭吊兴亡之意。
秋风亭、白云亭都是寇准所建,陆游此番登临,已是距寇准在巴东百年之后。对于这位力主抗战的名相,陆游十分崇敬,《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诗之二“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尽可惊”,就是在寇莱公祠堂得句。此日,彤云密布,初雪微茫,天气阴冷,悲风猎猎,联想到秋风亭的命名,顿时一股萧瑟秋意袭来,蓦地使人怅然,感慨万千,始有天涯流落之叹。此时他已将至任所,回首家山,乡关万里,水远山长,飘零天末;而祠堂中那位令人缅怀的先贤,虽然曾经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却终不免远窜南荒,客死异乡,让人不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
白云亭,幽丽奇秀,风致绝佳,被陆游许为“绝境”最高境界。自吴入楚,所见亭台楼榭之佳妙,莫过于此。山峦、古木、飞瀑、溪流,构成一幅丰韵天然的图画。凭栏临眺,重峦叠嶂,回环四合,云横岚岫,苍然翠色,时现时隐;亭周古木森森,浓绿蓊郁,傲干虬枝,松涛阵阵;栏外更有飞流双瀑,宛若两条白龙,从青峡间破壁而出,凌空直下,泻石涧中,跳珠溅玉,清清泠泠,砭人肌骨;下临则是清溪一曲,奔流直入大江。
白云亭就在县衙的厅堂后面,巴东这个地方简直没有公事可办,当县令的可以在白云亭中睡觉吃饭,尽享人间仙境,其乐无穷,陆游言下不胜神往。可是县令出缺,往往两三年无人肯来替补,又是为什么呢?
对云堂记
巫故郡,自秦以来见于史。其后罢郡,犹为壮县①。杜少陵扁舟下白帝②,过焉,为赋“归”字韵五字诗③。诗传天下,由是巫县名益重。宋建中靖国④之元,黄太史⑤始脱钩党⑥,自蜀之荆,访少陵遗迹,客县治之东堂,留字壁间,有“坐卧对南陵云山阴晴变态”之语。距乾道辛卯⑦,逾一甲子,无举出者。鄄城⑧李德修来为令,风流儒雅,翩翩佳公子,因废址作堂,与客落之,举酒属山阴陆务观曰:“子为予名,且记复兴之岁月。”
务观既取太史语名之⑨,且曰:“仆行年五十,阅世故多矣,所谓朝夕百变者,奚独云山哉!一日进此道,幻翳⑩消,情尘灭,真实相见,虽巍乎天地,浩乎古今,变坏不停,与浮云游尘,空华眚晕,初无少异也。德修方吏退时清坐堂上,试以仆言观之。”德修名普,务观名某。
腊月乙卯之夕,大醉中,秉烛梅花下记。
【注释】
①壮县:富庶繁华的大县。
②白帝:即白帝城。
③“归”字韵五字诗:指杜甫《巫山县汾州唐使君十八弟宴别兼诸公携酒乐相送率题小诗留于屋壁》:“卧病巴东久,今年强作归。故人犹远谪,兹日倍多违。接宴身兼杖,听歌泪满衣。诸公不相弃,拥别借光辉。”
④建中靖国(1101):宋徽宗赵佶年号,此年号仅用一年。
⑤黄太史(1045~1105):指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曾任神宗实录检讨官,主编《神宗实录》,故称“太史”。
⑥钩党:指相交接为同党。这里指黄庭坚在宋哲宗元祐初年始任官期间,成为以苏轼为中心的元祐文人群体的重要成员,后被列为“元祐党人”,遭受排挤与打击。
⑦乾道辛卯(1171):即年号与干支合用纪年法,宋孝宗赵眘乾道七年。
⑧鄄城:今山东鄄城。
⑨取太史语名之:指“对云堂”之名取自黄庭坚“坐卧对南陵云山阴晴变态”之语。
⑩幻翳(yì):佛教用语,指虚幻的假象遮蔽眼睛。
……
【赏读】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朝廷重新起用陆游为夔州通判,主管一州学事兼管内劝农事。“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的陆游携家眷由山阴逆流而上至夔州(今重庆奉节),采撷沿路风土民情,撰写的著名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游记。
陆游居官夔州不足三年,虽从军报国杀敌的豪情未减,但报国无门,其内心是极其悲愤的。散文《对云堂记》正是这期间其于夔州下辖的巫山县创作。
“对云堂”非普通厅堂。在距此七十年前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门四学士”之一的诗人黄庭坚曾居住在此。黄庭坚对巫山秀美风光赞誉有加,尤其是对每日开窗即见的巫山云流连忘返,在墙上写下“坐卧对南陵(山),云山阴晴变态”的赞誉。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七十年悠悠岁月,斯人驾鹤西去,厅堂也颓圮。巫山县令李普(字德修)在旧址重修此堂,落成之际邀集文人雅士宴饮庆贺,并请夔州通判陆游命名题记。
陆游身在此堂中,目睹千变万化的巫山云,感叹自己面对的不仅是云,更是错综复杂的世间百态: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成败利钝,悲欢离合,变幻不息,不正像那飘浮的云、游动的尘,像那虚幻的华、日食的晕,二者何其相似。百感交集中,诗人大醉。在满院蜡梅淡淡的幽香里,陆游秉烛疾书,依据黄庭坚的题诗,将厅堂命名为“对云堂”并作文以记之。
跋《岑嘉州诗集》
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①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今年自唐安别驾②来摄犍为③,即画公像斋壁,又杂取世所传公遗诗八十余篇,刻之以传知诗律者。不独备此邦故事,亦平生素意也。
乾道癸巳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注释】
①岑嘉州(约715~770):即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晚年曾任嘉州刺史,因称“岑嘉州”。详见本文“赏读”部分。
②别驾:官职名,汉代为州刺史的佐吏。陆游知嘉州前为蜀州通判,故有此称。
③犍为:汉代设犍为郡,当唐宋之嘉州。陆游由蜀州通判来摄知嘉州事,故称。
【赏读】
此文作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四十九岁。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缘分是注定的。这些缘分,或是一个人,或是一本书,又或是一个人的一本书。陆游就有这样的缘分。他自少时,就绝爱岑参的诗,长大后,这种热忱仍不减当年。每外出游山而醉归,便靠在胡床上,叫儿子们给他诵读岑参的诗,一直听到他酒醒,或直到他熟睡。他对岑参诗的评价极高,推崇备至,以为李太白、杜子美之后,仅此一人而已。
这样长年的浸润,如果说没有受到对方潜移默化的影响,似乎是不可能的。我们都知道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边塞诗尤冠绝一时。岑参的边塞诗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大概与他曾两度出塞、身处西域六年的经历有关。唐代边塞诗人不止岑参一位,但真正到过边塞并戍边如此之久的,大概就数岑参了,更何况他去的是遥远的西域。远在天之涯地之角的西域,人文、自然等诸多方面与中原地区大为不同。尤其是西北边塞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不仅给岑参的感官上带来了巨大的刺激,也极大地开阔了岑参诗歌的境界,这使得他笔下的西域世界,展现出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独特一面。譬如他的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就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纵横跌荡,大气盘旋”(《唐贤清雅集》)的意境,不曾亲到西域的人,是难以想象出的。
反观陆游的一生,他的足迹从未远至西域,蜀中是他一生去过最远的地方,但只要细读他的诗词就会发现,像“轮台”“天山”这样的西域意象,随处可见,俯首即是。比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当然,陆游一生主张恢复中原,梦境中虽也出现过直捣西域葱岭之事,但他诗词中的“天山”“轮台”则主要指代南宋的边境地区,而非真正的西域。可以用来指代边境的意象有很多,但从未到过西域的陆游,笔下为何频频出现西域意象?笔者以为,这与陆游自少时便喜爱岑参的诗不无关系。“天山”“轮台”等意象,都是岑参边塞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西域意象,如上引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两句就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个轮台,就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在安西北庭都护府内任判官时所驻守的地方。唐代轮台旧址在今乌鲁木齐附近,这里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之一,而岑参边塞诗中的名篇,大多作于轮台。
这篇跋文是陆游在知嘉州事任上所作的。陆游到嘉州以后,为了纪念他少年时期的偶像岑参,不仅在官署的墙壁上画了岑参的像,还搜集了八十余首岑参的诗刊行于世,总算完成了多年的夙愿。这位陆嘉州为他的偶像岑嘉州所作的跋,就是他们之间缘分最好的见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