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95319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六一即为:一老翁,陶醉于读书、集古、弹琴、弈棋、饮酒五物之中。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领袖,在文坛上独领风骚,开创了一代文风。
散文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圆融轻快。
欧阳修的尺牍、题跋、随笔、札记,涉笔成趣,优美而隽永, 具有摇曳的六一风神。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是宋代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散文500余篇,其散文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本书精选其散文小品83篇,体式涵盖了杂记、信札、题跋、铭诔、辞赋、碑志等,勾画出欧阳修平生主要遭际和创作的心路历程。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他一生创作散文五百余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写得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有笔记小品集《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俗和士大夫的趣事逸闻,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欧阳修散文创作中的杂记类,有相当大部分是记游抒情之作,其中有不少是小品文字,如 《非非堂记》《养鱼记》《游鲦亭记》《卖油翁》等, 无论状物写景,还是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楚楚动人。
欧阳修的政论散文,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不仅富于现实意义,而且语言婉转流畅,是“古文”中的名篇。
卷一 浮生三千 人情世态知多少
开宝寺塔
鲁宗道私入酒家
和凝询价
君臣互信
杨亿失宠
李汉超誓死效忠
卖油翁
功臣末路
小鬼难惹
宋庠改名
曹彬其人
真宗取士
钱氏笔格悲喜剧
蜡烛与油灯
孙仅幸免文字狱
元昊之死
田元均司库务
君子笃学
盛肥、丁瘦、梅香、窦臭
吕蒙正拒贿
卷二 文人雅事 平生意趣足堪寄
游大字院记
画舫斋记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菱溪石记
月石砚屏歌序
《七贤画》序
《集古录目》序
三琴记
《石鼓文》跋
跋永城县学记
《龙茶录》后序
仁宗御飞白记
记《旧本韩文》后
砚谱
南唐砚
题青州山斋
六一居士传
卷三 友义亲情 诚挚心意存尺牍
送陈经秀才序
与高司谏书
与尹师鲁书
送曾巩秀才序
送杨寘序
与十四弟书
送徐无党南归序
《苏氏文集》序
与十二侄(通理)书
书梅圣俞稿后
与大寺丞发书
卷四 人间正道 沧桑道义相砥砺
非非堂记
戕竹记
夷陵县至喜堂记
偃虹堤记
相州昼锦堂记
尹师鲁墓志铭
樊侯庙灾记
泷冈阡表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卷五 生死哀乐 愁绪满怀无处诉
述梦赋
黄杨树子赋并序
山中之乐并序
螟蛉赋并序
哭女师
秋声赋
憎苍蝇赋
祭叔父文
祭尹师鲁文
祭资政范公文
祭梅圣俞文
祭石曼卿文
卷六 骨鲠忠正 至论名言标千古
贾谊不至公卿论
伐树记
养鱼记
纵囚论
朋党论
伶官传序
富贵贫贱说
诲学说
廉耻说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卒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颇有建树的政治家。
一般而言,我们熟悉的是那个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欧阳修,他官至翰林学士,他名列唐宋八大家,他被称为欧阳文忠公。可是,他也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爷爷、一个朋友……他不只是书上的那个名字,他也曾是一个鲜活的人,行走在大宋的天空下。本书中收录欧阳修散文近八十篇,从这些极具个性化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欧阳修。
欧阳修四岁时,其父欧阳观去世,他在母亲抚育下长大。欧阳修母亲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识礼,对欧阳修学业督教甚严,有“画荻教子”的典故。在《泷冈阡表》一文里,欧阳修通过转述母亲的家常话,记叙了一些家庭往事,真切地再现出父亲的仁厚之心与母亲坚毅的教养精神:“其(欧阳观)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欧阳修母亲追忆亡夫时说的这段话,实实在在,没有半点儿溢美之词,真实再现了欧阳修家的家风。欧阳修成人以后,深深感念父母的懿德。母亲是欧阳修一生至亲至敬的人,也是他拼搏进取的动力。当郑老夫人七十二岁病故时,欧阳修肝肠寸断,在《与十四弟书》中,他极度哀伤,甚至竟认为母亲病故,全因自己“罪逆深重”,骂自己“不孝深苍天、罪逆深苍天”。其实,中国古代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且郑老夫人体质一直就不好,又少寡,独自一人抚养幼子,一生遭受的艰辛苦难可想而知。她最终能够享寿七十二,与欧阳修平日悉心照料,是密不可分的。
欧阳修十七岁那年参加科举考试,因赋文出韵没有考中,三年后再考,取得了参加礼部会试的资格,然而次年的会试,又没考中。连遭两次科场失败,无奈之下,他去洛阳谒见大学士胥偃,请求对方给予文章方面的指导。胥偃极为赏识欧阳修的文才,并认定其必成大器。经胥偃保举,欧阳修得以应试开封府国子监,并连中监元、解元和省元。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以殿试甲科十四名及第,得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金榜题名的同时,他还收获了与胥偃之女的美满姻缘。天圣九年(1031),欧阳修到洛阳赴任,娶胥氏为妻。胥氏出身大家名门,端庄贤惠,欧阳修对妻子疼爱有加,小夫妻感情极好。然而,结婚不到两年,胥氏便因产后卧病,不治而终,身后留下一个刚出生的儿子,这孩子也不满月就夭折了。接连遭到生离死别打击的欧阳修,无法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他痛断肝肠,在《述梦赋》中用饱蘸血泪的笔墨,追记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抒发了对爱妻骤然去世的无尽哀思。
欧阳修很爱孩子,他舐犊情深,然而天不成全,有好几个子女未及成年便夭亡了。其中有个女儿叫欧阳师,长到八岁病故了。欧阳修悲痛不已,写了一篇伤逝之作《哭女师》。“暮入门兮迎我笑,朝出门兮牵我衣。戏我怀兮走而驰”,平淡的日常,多么温馨美好的时光啊。想到女儿“髡两毛兮秀双眉”的可爱模样,欧阳修悲情难抑,他极度自责,“于汝有顷刻之爱兮,使我有终身之悲”,做父亲的,感觉自己过去给女儿的爱实在太少了,只能算是“顷刻之爱”,现在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欧阳修也很关心隔代人,其心思的细腻,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有一次,他得知孙子患病,便马上给大儿子写了《与大寺丞发书》,叮嘱说要给孩子吃青黛丸或豆蔻丸,甚至连药方的成分、哪种适合小孩子服用,他都不厌其烦地细心嘱咐。这絮絮叨叨的家信,洋溢着浓浓的骨肉深情,读这样的家书,又有谁能看出这出自一位享誉文坛且官居宰辅的北宋名臣的手笔呢?
欧阳修讲义气,忠于友情。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上《百官图》,指责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触怒了吕氏集团。吕夷简由此攻击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并以辞官相要挟。最后,宋仁宗贬范仲淹为饶州知州。此时,左司谏高若讷诋毁范仲淹,甚至说范仲淹此番遭贬是咎由自取。这让欧阳修忍无可忍,于是,他写了《与高司谏书》,为范仲淹伸张正义,并讽刺高氏“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平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怒斥其“饰己不言之过”,“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这实际是“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文章最后,欧阳修不忘挖苦,“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这简直就是撵高若讷下台的话了。高氏看到此信后,老羞成怒,第二天就把这封信上报给朝廷,欧阳修因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
欧阳修是忠心正直的臣子,他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一生宦海沉浮,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政治理想。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极力支持。庆历五年(1045),新政失败后,欧阳修受牵连被贬为滁州太守。此后,他在扬州、颍州、应天府等地方为官辗转了十二年,直到至和元年(1054)八月,才又回到汴京,次年担任了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擢为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神宗即位以后,因不赞成王安石推行新法,他被迫出任青州、蔡州等知州,熙宁四年(1071)致仕,退居于颍州,次年病逝。
欧阳修求真务实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史论、政论文章上。在《纵囚论》里,他的辩锋直指千古帝王楷模唐太宗。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一事,实属沽名钓誉之举。在他的逻辑里,没有谁是权威,他信奉的是真理、道义和常识。《富贵贫贱说》提出君子可以用非常之手段谋取非常之事,体现出政治家的务实与铁腕精神。在千古名篇《朋党论》中,他坦诚革新派是朋党,并理直气壮地说朋党“自古有之”。全文没有一个字为革新派辩解,他希冀的是皇帝能够辨清“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差异,最重要的是,他论述了小人实则无朋,君子才是真朋,原因在于小人喻于利,“利尽而交疏”,君子喻于义,守道义、行忠信、惜名节,“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他赏识、举荐王安石,但作为地方官,他从百姓利益出发,激切指责王安石的青苗法绝非“惠政”,而是官府硬性向农户放债取利。在朝政改革问题上,他与守旧势力的代表吕夷简有很多矛盾,但他非但没有利用职权之便,打击报复吕夷简的儿子吕公著,反而还向皇帝荐举吕公著有宰相之才。这就是欧阳修,他是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儒家思想内化到了灵魂深处,让他在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儒雅风范。
朝堂之下,欧阳修也多才多艺,有很多高雅的爱好。欧阳修爱花,他写的《洛阳牡丹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牡丹的专著。文章品评牡丹等次、解释花名由来、讲解时人玩赏牡丹的风俗和牡丹栽培方面的窍门等,体现出了十分严谨的专业性。他喜欢游山玩水,《丰乐亭记》《醉翁亭记》都是著名的游记散文。作为滁州太守,他为收成大好而陶醉,为琅琊美景而陶醉,为淳朴的民风而陶醉,为当地醇香清冽的美酒而陶醉。欧阳修好集古,是金石收藏大家,大概从庆历五年(1045)至嘉祐七年(1062)的十余年的时间里,他收集金石拓片多达千卷,并且常常为所藏拓片写序跋文字。金石收藏确乎带给欧阳修无穷兴味,以至于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他说“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大有人生路漫漫、金石常相伴的味道。欧阳修还喜欢收藏名砚,他写了《砚谱》,将中国各地出产的名砚一一列举出来,从产地、色泽,到纹理、发墨性能,再到前人以及时人的评价,全都娓娓道来。此外,欧阳修还收藏名琴,但他的兴趣却不在琴的等次上,而只是弹琴来自娱心性;他酷爱书法,写出的干墨方字,别具一番神韵,甚至在酷暑天里仍兴致勃勃地练习书法来求得心静清凉;他还爱好诗词,喜欢结交文友,他与梅圣俞、石曼卿、尹师鲁等人,都是至交……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他一生创作散文五百余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写得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有笔记小品集《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俗和士大夫的趣事逸闻,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本书精选其哲思深刻、意趣清雅、情志深厚的近八十篇散文,并依据这些文章的内容意蕴,分为六卷。第一卷,浮生三千,人情世态知多少,选录的是欧阳修晚年写的《归田录》中的笔记小品文。第二卷,文人雅事,平生意趣足堪寄,选录的是寄寓着文人雅趣的小品文。第三卷,友义亲情,诚挚心意存尺牍,选录的是流露作者真情实感的赠序信札。第四卷,人间正道,沧桑道义相砥砺,选录的是道义感强的杂记和碑志类文章。第五卷,生死哀乐,愁绪满怀无处诉,选录的是情深意切的祭文和赋体文。第六卷,骨鲠忠正,至论名言标千古,选录的是立论忠正的论说文。可以说,这些文章是欧阳修真性情的表达,平易自然又耐人寻味,堪称欧阳修散文创作的精华。本书选文的文字部分参考上海辞书出版社《全宋文》、中华书局点校修订本《新五代史》以及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各篇注解、赏析或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欧阳永叔如春服乍成,酾酒初熟,登山临水,竟日忘归。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文理自胜。
——张芸叟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
六一婉丽,实妙于苏。欧阳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
—— 尤展成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
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王安石
欧阳修的渊博和睿智,可与英语文学中的塞缪尔·约翰逊相提并论。
——
秋声赋
欧阳子①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②,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③,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④,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⑤也,于时为阴⑥;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⑦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⑧。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⑨然丹者为槁木,黟⑩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注释】
①欧阳子:欧阳修自称。
②砰湃(pēng pài):同澎湃,波涛激荡的声音。
③鏦(cōng)鏦铮铮:金铁撞击声。
④衔枚疾走:古代秘密行军,因为害怕弄出声音,故令士兵口中衔着像筷子一样的东西,悄悄前进。
⑤刑官:《周礼》中将掌刑的官称作秋官。
⑥于时为阴:《汉书·律历志》中有“秋为阴中,万物以成”。古人用阴阳二气来配春夏秋冬四季。于时,于四时之中。
⑦商声:宫商角徵羽五声之一。古代用五声配合四时,商为西方属秋,角为东方属春,徵为南方属夏,羽为北方属冬,宫居中央属季夏。
⑧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十二乐律名之一,古人用十二乐律配合十二个月,其中夷则配七月。
⑨渥(wò):沾湿,沾润。
⑩黟(yī):黑色。
星星:这里形容须发花白。左思《白发赋》里有“星星白发,生于鬓垂”句。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这里是说人和草木不同,草木凋零,尚且可以怨恨是秋天残害,但人因为忧劳太甚而摧残了自己,就跟秋天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赏读】
此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作者时年53岁,仕途颠簸近三十年,此时的欧阳修身心俱疲,自认为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天。因而,他会对自然之秋异常敏感,发而为文,满纸秋怀。
本来,秋声无形,难以捉摸言状,但欧阳修却能独辟蹊径。他描摹深夜窗外的声音时而小时而大、时而显时而隐,以此引发读者的探索兴致,接着采用问答形式,以一句“悲哉!此秋声也”给出答案。而后,作者由秋声进而写“秋之为状”,他分别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描绘出自然界的秋天是“其色惨淡”“其容清明”“其气栗冽”“其意萧条”。正是由于作者的心绪灰暗凄凉,所以他笔下的秋状也是清冷、萧瑟的,这也正好从另一个角度烘托出秋声之悲的主题。最后,作者又探讨了一下秋之“所以摧败零落者”,原因在于秋“常以肃杀而为心”,并用刑官、兵象、音乐作了比附,以象征的手法,表达秋之为心肃杀,故万物逢秋而兴悲。
作者从秋声、秋状、秋心三个方面,摄秋之魂、言秋之质,意在抒发悲秋之情。草木逢秋尚且飘零,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闻此秋声、见此秋状、想此秋心,能无悲乎?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作者“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呢?事实上,嘉祐年间,欧阳修的官阶不断升迁,但他的内心却非常苦闷,“庆历新政”失败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作者心头,让他深陷无法排遣又难以名状的彷徨抑郁之中。深夜,因物起兴,欧阳修再次陷入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道的无限叹息中,而结尾一句“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将智者忧思之深,与俗物默然自处,作了鲜明对比,其中暗含了作者无尽的人生伤感与无奈。
悲秋是个古老的文学主题,晋代潘岳就曾写过《秋兴赋》,但比较起来,欧阳修这篇《秋声赋》“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其以秋声写秋韵,因物起兴,将景、情、理三者紧密交融在一起,绝非前代悲秋之作所能比拟。更兼形式上,此赋虽用散体,但字句严整、词采丰赡、音韵铿锵,实为辞赋中的神品。
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②,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③,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④尽矣。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⑤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⑥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
①修既治滁之明年:欧阳修在庆历五年(1045)贬知滁州,这里所说明年,就是庆历六年(1046)。
②“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二句:据《资治通鉴·后周纪》记载,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上命太祖皇帝倍道袭清流关,皇甫晖等阵于山下,方与前锋战。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太祖皇帝跃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晖整众而出,太祖皇帝拥马颈突阵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晖,他人非吾敌也。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并擒姚凤,遂克滁州”。
③清流之关:清流关在今安徽滁州市西北清流山上,军事要地。
④遗老:经历过这件事情的老人。
⑤畎(quǎn)亩:田地。
⑥庆历丙戌:此指庆历六年,即公元1046年。
【赏读】
本文不是一篇单纯的游记散文,它深寓了作者的古今之叹。
通观全文,作者感叹滁州之美,并没费什么笔墨。他仅仅叙述了一下滁州南丰山耸然特立、直插云霄;山下的清泉,甘甜爽口;泉下窈然山谷,苍翠幽深。如此高山幽谷、竹树环绕、泉水潺湲的佳境,令人流连忘返,于是太守欧阳修便“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建了这座“丰乐亭”。非常简单的几句话,便把亭事的时间、地点、起因,全都介绍清楚了。
但是,描写滁地之美只是作者萌生思古之情的引子,作者由眼前美景联想到的是九十年前,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场大战。后周显德三年(956),赵匡胤奉周世宗之命,在这里大败南唐中主李璟的十五万雄师,所谓“圣人出而四海一”,这一战换来滁州此后近百年的和平安定。但是,令人唏嘘的是,当年的古战场旧事,早已湮没无闻,以致作者不得不慨叹“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换句话说,就是现今安逸的滁州百姓,都不知道这里曾是五代时的用武之地,当年这里虽然兵祸连连,而今却是“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的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欧阳修之所以慨叹这来之不易的安逸生活,是有原因的。在贬知滁州前,欧阳修曾任河北都转运使,负责河北路全线财税及沿路各州、府官员的考察,因其地处宋辽边境,故而此职是备受朝廷重视的。也正因为职责所在,欧阳修非常详实地了解了北地边民生活的动荡不安。与北地岌岌可危的生存苦状相对比,滁州真算得上人间福地了。
作为封建时代的正直官员,欧阳修因这次贬谪,从而摆脱了复杂的中央政局的漩涡,转到生活如此安闲的滁州,可谓是不幸中的大幸,也是他本人始料未及的。精神上一下子轻松下来的欧阳修无比高兴,他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说:“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地方好、民风好、收成好,这对于地方官来讲,就是最大的满足,所以他要专门写这篇抒情散文,并命名为“丰乐亭”,以志其乐也。
三琴记
吾家三琴,其一传为张越琴,其一传为楼则琴,其一传为雷氏琴①。其制作皆精而有法,然皆不知是否。要在其声如何,不问其古今何人作也。琴面皆有横文②如蛇腹,世之识琴者以此为古琴,盖其漆过百年始有断文,用以为验尔。其一金晖③,其一石晖,其一玉晖。金晖者,张越琴也;石晖者,楼则琴也;玉晖者,雷氏琴也。金晖其声畅而远,石晖其声清实而缓,玉晖其声和而有余。今人有其一已足为宝,而余兼有之,然惟石晖者,老人之所宜也。世人多用金玉蚌琴晖,此数物者,夜置之烛下炫耀有光,老人目昏,视晖难准,惟石无光,置之烛下黑白分明,故为老者之所宜也。
余自少不喜郑卫④,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⑤。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寝不忘,今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琴亦不必多藏,然业已有之,亦不必以患多而弃也。
嘉祐七年上巳后一日,以疾在告,学书,信笔作《欧阳氏三琴记》。
【注释】
①张越琴、楼则琴、雷氏琴:张越、楼则以及雷氏家族三代人,都是唐代著名的制琴大师。
②文:通“纹”。时间久了,琴漆干裂形成的断纹,是判断古琴年代的参考依据之一。
③晖:通“徽”。原指琴上系弦的绳,后来指琴弦音位的标志。即古琴面嵌有一排圆星点,共13个,以金、玉或贝等制成。
④郑卫:春秋时代郑、卫两地的音乐。此地民俗轻靡淫逸,音乐亦浮华淫靡,有违清雅之道,正人君子所不屑。
⑤《小流水曲》:即下文所说的《流水》,古琴名曲。
【赏读】
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雅士必备的修身技能,被称为“文人四友”。其中,琴指古琴,由于古人认为“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故而,琴成为文人修身的首选器物。欧阳修也不例外,他极其喜欢琴,家中收藏了三张名贵古琴。
然而,有趣的是,欧阳修对这三张琴并没花心思研究,他既讲不清楚三张琴的精妙之处,也不敢推断琴的真假,只是含糊地说自己的琴都有横断纹,应该是有年头的古物了。可见,欧阳修并不在意琴本身的价值,他看重的是“其声如何”。这就是欧阳修“藏琴”的心态,虽然与世俗风尚迥异,但却得到北宋鉴琴名家陈伯葵的肯定。陈伯葵曾在《琴说》中说:“近世王公贵人之好琴者,往往以断相尚,而不知琴之所主者在声。”以此衡量,欧阳修乃真知琴者。
事实上,一生宦海沉浮、看尽繁华,也历尽沧桑的欧阳修,早已厌倦了世俗的虚伪与浮华,此时的他返璞归真,追求的仅仅是真实、简单。对于琴,他提出“要在其声如何”的关键标准之后,又进一步说,石徽琴比金徽、玉徽的好,原因仅仅是老年人眼花,金徽、玉徽在烛光下太炫目,影响老人视物。淡淡的口吻,道出了不执迷于金玉,“自适为贵”的哲思。不为物累、从容随意,这是人生到老,把一切都看开、看淡的境界,甚为难得。
说完琴,就该说弹奏的问题了。欧阳修认为弹琴的目的是“足以自娱”“要于自适”。在《书琴阮记后》一文中,他也曾说:“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看来,老先生强调的还是“自适”,倘若自适其意,无琴无弦都可以。实际情况也确乎如此,欧阳修确实不会弹几首曲子,他自己也坦言只有《流水》一曲始终未忘。大概此曲时而明快,好似欢泉于山涧鸣响;时而惊心动魄,好似身处万壑争流之际;曲末流水之声复起,缓缓收势。那水流云存、肆意东西的绝妙表述,恰似欧阳修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的遭际。袅袅琴音,几多感伤,乐曲与人情早已融合无间了,又怎能忘却呢!
乍读此文,真的非常诧异欧阳修的小品文怎么这般家常闲话,也曾怀疑是作者老迈、文思迟钝的缘故。但是,用心细读几遍之后,却体会出这娓娓道来的闲话里,有不尽的人生况味。通观全文:作者于琴,求其自适;于音,求其适意。乃至此文,也是学书法时信笔而成之作,没有一丝刻意,絮絮叨叨的家常闲话里流露的还是自适的心态。如此忘机之作,形散而神聚,这恰恰是散文的至高境界。苏辙曾评价欧阳修的散文风格是“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文理自胜”,足为定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