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107512
本书是为配合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而出版的古籍专业学术集刊,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旨在为古籍工作者搭建一个交流古籍保护工作与业务研究成果的平台,有利于广泛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及时发表古籍保护研究成果,推进并指导古籍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本书设有“古籍保护综述”“普查与编目”“保藏与修复”“再生与传播”“版本与鉴定”“人才与培养”“历史与人物”“名家谈古籍”“书评与书话”“研究生园地”等10栏目,收录有关古籍保护工作的论文20余篇,不少文章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籍保护与研究的*成果。
古籍保护综述
2019 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情况综述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001
2019 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宣传工作综述
………………………………………………… 安 平 陈怡爽 赵洪雅 007
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古籍数字资源服务
———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中心…………………………… 赵文友 021
民族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机制探索 ……………………… 黄金东 029
普查与编目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收尾及发展方向 ………………………… 洪 琰 037
“国际视野下的图书馆古籍编目”高级研修班综述 …… 李 理 姚小燕 042
中国古籍编目标准化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 鲍国强 049
保藏与修复
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综述 ……………………… 庄秀芬 杨照坤 063
中国古籍纸张老化特性研究 ……………………………………… 吕淑贤 073
藏文古籍修复的探索与实践
———以纳格拉藏经的修复为例 ……………………… 杨敏仙 张庆尧 089
论宋代蝴蝶装的两种改装形式 ………………………… 邱晓刚 邱 敏 098
再生与传播
试论古籍的“传承性保护”
———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 …………………………… 田 晨 周余姣 107
“古籍”名称英译刍议 …………………………………………… 罗 彧 118
版本与鉴定
五台徐氏批校抄本《敦艮斋时文》考述…………………………… 凌一鸣 127
国家图书馆古籍著录订误一则
———兼及《室名别号索引》失收二例…………………………… 翟新明 137
人才与培养
鉴往知来 作育英才
———谈古籍版本鉴定人才的培养 ……………………………… 沈 津 142
历史与人物
藏书楼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历史地位
———以天一阁、文澜阁、遐园为中心的调查 ………… 李勇慧 马晓钰 161
名家谈古籍
发明于清代的活字泥版和锡活字印书技术略述 ………………… 李国庆 170
书评与书话
《陆心源全集》前言………………………………………………… 陈东辉 181
研究生园地
略论哈佛燕京图书馆齐如山藏书的再生性回归及价值 ………… 黎冬瑶 188
编后记 ……………………………………………………………… 王振良 201
编后记
王振良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古籍保护研究》,改由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承办之后,已经连续推出第四辑和第五辑,社会反响十分积极。编辑部再接再厉,完成了第六辑的编辑工作。本辑共刊出稿件20篇,分别纳入10个栏目。
“古籍保护综述”栏目刊文4篇。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2019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情况综述》,回顾了2019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按照《“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要求,推进古籍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全年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在古籍普查、名录评审、人才培养、数字化、保护修复、整理出版和开发利用、古籍保护工作宣传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进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安平、陈怡爽、赵洪雅《2019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宣传工作综述》在量化2019年宣传报道数据基础上,分析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活动策划和宣传策略,为新时代古籍保护事业的推广提供了建设性思路。赵文友《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古籍数字资源服务———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中心》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基于文献开放共享理念,介绍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古籍数字资源发布共享实践并带动全国古籍收藏单位资源发布共享的情况,指出古籍资源共享面临着总体数量不高、服务意识较弱、跨系统资源共享困难、缺乏统一检索利用平台等问题。这为古籍数字资源发布共享的进一步推进指明了方向。黄金东《民族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机制探索》,基于文献调研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和保护实践,指出了民族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存的问题,探讨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机制,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建议。“普查与编目”栏目刊文3篇。洪琰《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收尾及发展方向》介绍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现状和《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报告》编制进展,指出今后普查编目将向两个维度延伸:一是普查对象向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碑帖等其他类型古籍以及宗教系统收藏的古籍延伸;二是在完成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础上,对基础数据进行分类编排,编纂出版各古籍收藏单位分类目录及提要等。
李理、姚小燕《“国际视野下的图书馆古籍编目”高级研修班综述》记述了这次研修班情况,9位业界专家围绕“古籍编目与书志撰写”“国内外文献编目发展”“特种文献编目”等主题集中授课,同时结合现场考察、分组研讨等教学形式,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古籍编目人才,同时也为古籍编目高端人才培养、古籍编目标准化进程、完善古籍编目学科建设等提供了建设性思路。鲍国强《中国古籍编目标准化工作的回顾与展望》综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籍编目工作遇到的电脑和互联网编目、元数据等数据格式与RDA编目规则出现、文献共享、数字化、“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新机遇和新问题,指出今后古籍编目标准化工作应该包括《资源描述》修订版、指印标识号、提要、书志、分类法、主题法、元数据和RDA应用以及相应的研究与推广等,具有相当的学术高度和前瞻性。
“保藏与修复”栏目刊文4篇。庄秀芬、杨照坤《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综述》从2008年“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2013年国家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挂牌谈起,分三方面讨论了古籍修复技艺在全国的传承保护情况:一是依托培训基地举办短期培训班,在古籍保护从业人员中传承修复技艺;二是依托高等院校,让传统技艺进入正规学校教育;三是依托传习所,师带徒技艺传承成效显著。最后还提出建立古籍修复技艺非遗传承长效机制的四点设想,以及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中的困难等。吕淑贤《中国古籍纸张老化特性研究》以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写印用纸为主要样品,以干热老化、湿热老化和紫外老化三种不同方式进行模拟实验,分别从光学性质、力学强度、化学性质、聚合度、结晶度、化学结构及微观形貌等层面开展检测分析,探讨各种纸张的老化特性及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古籍老化的作用机理。此项研究对古籍保护技术的完善和深化具有重要意义。杨敏仙、张庆尧《藏文古籍修复的探索与实践———以纳格拉藏经的修复为例》指出,藏文古籍修复虽遵循普遍性原则,但因纸质和装帧等特殊性,其修复技术和手法仍有别于汉文古籍。 文章以纳格拉藏经修复为例,认为人工纸浆补书法是古籍修 复技法的创新,与普通传统技法相比具有优点,值得推广。 邱晓刚、邱敏《论宋代 蝴蝶装的两种改装形式》探讨了在宋代蝴蝶装基础上经改革与创新演变而来的 “黄装”与“蝴蝶装金镶玉”。 文章通过分析张士达摘抄黄丕烈题跋的札记,发现 张氏创制的“蝴蝶装金镶玉”修复理念与黄丕烈一脉相承,但与“黄装”相比做了 大胆的革新与改进。
“再生与传播” 栏目刊文 2 篇。 田晨、 周余姣 《 试论古籍的 “ 传承性保 护”———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通过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名录中博物馆 数量及“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中博物馆馆藏古籍数据的分析,介绍了 博物馆系统的古籍保护现状,指出“传承性保护”是其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以甘 肃省博物馆为例,建议加强古籍“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的同时,积极探 索古籍展览、文化传承体验活动、古籍文创开发等多种形式,推进中华古籍的传 播与利用。 罗彧《“古籍”名称英译刍议》指出,中国古籍既是中华文化厚重记忆 的载体,又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中国古籍分散 存藏于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化参与国际交流传播的重要元素。 然而学界对“古 籍”的英译名称尚未统一,不利于对中国古籍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也给学人在国 际舞台上交流造成障碍。 因此,准确定义中国古籍的内涵,辨析“古籍”的多种译 法,进而找到准确的“古籍”英译名称十分重要。
“版本与鉴定”栏目刊文 2 篇。 凌一鸣《五台徐氏批校抄本〈敦艮斋时文〉考 述》考察了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敦艮斋时文》清抄本的作者、版本、批校等, 认为此书对研究作者徐润第生平学术、五台徐氏家族历史、清代时文、科举等都 颇具意义。 文章还辑录了该书的批校者———晚清著名学者徐继畬的珍稀文字, 对研究徐氏的思想学术亦有参考价值。 翟新明《国家图书馆古籍著录订误一 则———兼及〈室名别号索引〉失收二例》,探讨了国家图书馆所藏吴氏式古训斋抄 本《七录》的抄录时代,纠正了既往著录中的失误。 这虽是个不大的问题,但面对 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必须不断累积这类微观研究案例,推进古籍著录信息日趋 完善。“人才与培养”栏目刊文 1 篇。 沈津《鉴往知来 作育英才———谈古籍版本 鉴定人才的培养》,是作者接受《古籍保护研究》编辑周余姣访谈的文字,其中提 到的前辈版本目录学家对青年人才培养所做贡献、版本鉴定人才培养的三要件 (志向、名师、实践)、版本鉴定人才的基本功和学术修养等,均能促进学界对古籍 保护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历史与人物”栏目刊文 1 篇。 李勇慧、马晓钰《藏书楼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 中的历史地位———以天一阁、文澜阁、遐园为中心的调查》以天一阁、文澜阁、遐 园作为私人藏书楼、皇室藏书楼、公共图书馆的代表,并以遐园为中心,从藏书楼 命名由来、书楼形制、建筑布局、配套设施、管理制度、收藏特色、保存现状等七个 方面,论述了藏书楼对于中华文化载体的保护和传承意义。 “名家谈古籍”栏目刊文 1 篇。 李国庆《发明于清代的活字泥版和锡活字印 书技术略述》指出,活字泥版技术和锡活字铸造技术均为中国古代特殊印刷技 术,在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而且有实物证据留存。 文章通过对文献与实物 的分析,梳理出两种技术独特的工序,认为它们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差异。 这种具体而微的比较研究,使两种技术各自的优势、价值与意义体现得清晰明 了,有利于深化对古籍印刷技术的认识。 “书评与书话”栏目刊文 1 篇。 陈东辉《〈陆心源全集〉前言》谈的主要是晚 清藏书家陆心源的《潜园总集》。 《潜园总集》收录陆氏著述十七种,内容广泛充 实。 本文除了概述《潜园总集》内容,对其学术价值和不足之处也做了更为充分 的论说,最后还重点观照了学界众说纷纭的“皕宋楼事件”。 “研究生园地”栏目刊文 1 篇。 黎冬瑶《略论哈佛燕京图书馆齐如山藏书的 再生性回归及价值》缕述了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齐如山旧籍的再生性回归 过程,明确了齐氏作为藏书家的文化地位。 文章考察了这些旧籍入藏哈佛燕京 图书馆的时间,并对藏书的文献价值、题跋的学术价值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虽然 学术深度还可强化,但条分缕析的论述仍显示了新生代学人的锐气。 《古籍保护研究》的整体质量在提高,作为编辑,我们欣幸的同时,更大的压 力却随之而来。
第四和第五两辑出版之后,编委会和编辑部从不同渠道,接到诸 多赞誉和鼓励的信息,我们只能将其化作约稿和编稿的动力,以此来回报关心 《古籍保护研究》的读者和学人。 最后仍要感谢顾问、编委、作者的支持理解,感 谢大象出版社编校人员的辛勤付出,一如既往地感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