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3097829
商业银行会在未来5年内消失吗?
信用和刷脸会成为下一代支付方式的标配?
货币会被信用点所替代吗?
神奇的互联网金融真的早已硝烟弥漫了吗?
未来支付到底会演变成怎样?
火币大学校长;前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大力推荐
中美*后决战之秘密战略决策
这是一本预测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奇书。今天在这个世界上,一场改变未来的无硝烟战争一触接发,导火索可以从AI技术;支付方式;物联网经济,乃至人体科学开启。之后,我们将走入一个超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生活的世界,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只是从一个小小的支付方式的变迁开始的……
001 序
001 导言 即将到来的 2025 年 4 月
感觉不到在进行银行交易的舒适体验 / 004
通过去现金化实现社会自动化 / 005
价值观的变化改变着金融 / 006
撰写本书的初衷 / 008
第1编 重新审视“金融应有的样子”
第1章 竞争格局
即将到来的世界 / 014
去现金化的本质和价值观 / 016
围绕霸权的3场战役 / 020
新一代金融业的主要参与者 / 022
第2章 新规范
可以模拟复制金融的时代 / 034
银行的作用和担保主义的界限 / 037
基于数据的本质性审查 / 039
现有金融机构的优势 / 041
第3章 基于金融工作经验的自我约束和问题意识
雷曼破产的元凶 / 044
“金融即是科学”的边界 / 049
忽略客户的商业模式 / 052
金融真的能创造价值吗 / 054
第2编 金融颠覆者的战略
第4章 亚马逊银行的诞生
“万能公司”的金融业务 / 060
全球最忠实于客户的公司 / 063
低价格 丰富的产品阵容 快速配送 / 068
大胆的愿景和超高速PDCA模式 / 070
“ DAY 1”的精神 / 073
始于“一键”的结算和金融业务 / 074
无意识支付的科技 / 078
面向商家的融资——“亚马逊贷款”的革新 / 083
基于层状结构的精准预测 / 086
第5章 引领中国成为全球最先进金融科技大国的
阿里巴巴与腾讯
以金融为业务核心拓展生活服务 / 094
比现有金融机构更接近金融本质 / 096
基于PEST分析不断发展的中国商业环境 / 097
第6章 阿里巴巴:以构筑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为目标
担任盈利核心的蚂蚁金服 / 110
一切始于“支付宝”/ 112
一站式资产管理服务——“蚂蚁财富”/ 114
面向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评分机制 ——“芝麻信用”/ 116
支援中小企业的“网商银行”/ 118
独创的保险产品——“相互保”/ 119
理解蚂蚁金服的两个关键点 / 120
第7章 腾讯:从社交;游戏到金融业务的展开
最大的优势是亲密且频繁的客户接触点 / 131
涵盖投资;银行;保险和信用评分 / 135
扩张平台的良性循环 / 137
中美分裂时代出现的风险 / 140
世界上最先进的金融科技大国——中国的今天 / 143
第8章 日本的金融颠覆者
构筑平台,扩大规模经济范畴 / 148
乐天 :“经济体的超扩张”蓝图 / 150
LINE: 在客户接触点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 162
雅虎软银联盟 : 推出热门话题的PayPay支付 / 173
SBI: 继续“颠覆”的指数型成长公司 / 180
第3编 现有金融机构的反击
第9章 高盛和摩根大通的决定
雷曼冲击和金融科技的崛起 / 196
大型金融机构的反省和摸索 / 200
高盛 :“最优秀与最聪明”的选择 / 203
摩根大通 : 对IT年均投资1万亿日元 / 211
第 10章 日本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摆脱传统银行业务 / 216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 打破创新困境 / 219
瑞穗金融集团 : 积极与有潜力的科技公司合作 / 224
三井住友金融集团 : 致力于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 / 228
日本的大银行还剩下什么 / 229
失去汇款手续费的收入 / 230
海外业务是大银行最大的风险因素 / 234
绝不能输的战斗 / 236
第11章 “便于最佳数字银行”——星展银行
“自我毁灭”的重生 / 240
公司核心业务的数字化 / 242
最强城市国家——新加坡的宿命 / 245
“自我毁灭”的议程 / 248
甘道夫转型计划 / 253
杰夫·贝佐斯如果有银行的话,他会怎么做 / 253
通过开放 API 创建“隐形银行”/ 256
数字化转型的成果 / 260
第12章 “金融 4.0”来自日本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近期设想 / 272
我预想的 2025 年新一代金融蓝图 / 274
对日本金融机构的建议 / 278
新一代金融场景的关键点一——区块链 / 286
新一代金融场景的关键点三——新的价值观 / 290
“金钱”到底是什么 / 297
新金融系统——“金融 4.0”/ 300
序
欣闻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田中道昭的新书《新金融帝国:智能时代 全球金融变局》中文版即将付梓。承蒙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我在第一时间详细阅读了本书的清样,阅读后,深感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金融和科技从业者详细阅读的好书。这是因为,日式的金融科技创新虽然长期被我国金融业忽视,但却又是特别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的“合规样板”,其长期发展潜力更是绝对不容忽视。下面从我本人多次赴日考察学习的实际体会,谈谈为什么日本的金融科技领域非常值得关注。
我本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博士毕业,2018 年之前在中央 部委下属的研究机构工作,曾任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后来,我还应邀主编出版过《2018 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等一系列行业报告。可以说,我对金融科技特别是区块链领域的关注由来已久,从 2013 年起,我便开始深入研究区块链等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在 2018 年,我本人更是“All-in”(全身心地投入) 区块链”,以“链接产业;赋能实体”和普及“区块链思维”为初心,创办了“火币大学”,专门从事以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教育。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曾多次率领由中国新锐企业家和投资人组成的火币大学“全球区块链领导者课程 GBLP”游学团到日本考察学习,重点考察日本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区块链应用以及相关监管法律政策的最新进展。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与日本金融厅综合政策局政策立案总括审议官松尾元信,日本央行 Fintech 中心负责人副岛丰,日本参议院原议员;原外务大臣政务官滨田和幸等高级政 治家和监管官员交流了日本金融科技领域的立法思路和监管原则;我们向上智大学法学院教授森下哲朗;一桥大学法学院教授小川宏幸等金融科技领域顶级专家学习了日本前沿理论和最佳实践;我们和东海东京金融控股公司金融科技业务负责人全俊,日本区块链领军企业 EMURGO CBO Yosuke Yoshida,火币日本 CEO 陈海腾,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野村证券金融科技业务负责人等日本知名金融科技领军 企业家研讨了中日金融科技的行业趋势和最新机遇。
经过和这些顶级专家的多次研讨交流,日本金融科技特别是基于 区块链和加密资产的数字金融的产业形态,及其背后的日式创新逻辑也越发清晰,之前我们研讨的 2020 年行业趋势中的一部分正在成为现实,还有一些趋势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原因推迟了,但我相信在未来一两年内也会一一实现。 恰巧我也看到,田中道昭先生的新书《新金融帝国:智能时代全球金融变局》更是通过大篇幅,系统性描绘了正在发生的日本和全球金融科技变革图景。其中不仅包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瑞穗金融集团;SMBC 集团这些日本老牌金融机构自我变革的案例,更有乐天;LINE;雅虎软银联盟;SBI 等“跨界竞争”的新金融颠覆者的成长故事,读来有趣又有益,更有启发性。除此之外,他还花了不少篇幅系统性总结了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的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其中重点描绘的案例包括亚马逊银行;DBS 银行以及中国的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腾讯等。田中道昭先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以解读这些案例,深入浅出地提出了一些可参考;可借鉴;可利用的理论模型,读起来非常精彩。我觉得,读读日本专家眼中的中国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实践,也是一件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事情,无论是金融科技领域的从业者,还是刚刚开始了解这个行业的“小白”,都能从中获得不少启示。
同时,我在书中也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日本经历了“失去的 20 年”,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非常严重。同时日本近年来在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金融科技领域也没有特别显眼的成果,因此有些企业家认为日本创新势头已经大不如前,甚至认为日本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掉队”了,也就是已经落后于中国。但是,根据我之前的实际考察交流和深度研讨的结果,可以认为,书中所说的这种日本“掉队论”是站不住脚的,更是一种严重的误解,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中日两国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逻辑和环境存在重大差异。尽管日本企业在具体的实践案例方面的知名度不如中国,相关企业的数量也少于中国,但是日本作为在金融科技特别是加密资产和数字金融领域率先 立法和监管的国家,在立法原则;监管逻辑;应用普及等方面在全球 范围内具有领先性。这种较为扎实;严谨;开放的监管环境,从长期 看,是有利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因此未来亚洲金融科技的“领头 羊”在哪里,这个问题现在还有一定悬念。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严肃认真地研究日本学者对于金融科技的 思考和研判,细致周到地观察理解日本数字金融领域最新案例,全面 深刻地理解日式创新文化,并准确深入地把握日本对金融科技的监管 逻辑,这对补齐我们的业务短板;规避风险;推动行业长期的稳健发 展将会大有裨益,而文化和认知的“同频”,才能让我们真正有机会 与日本领军企业深度合作,进军极具潜力的日本市场。
除去书中所叙述的内容,根据我们的观察,当今日本的金融科技 行业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有预见性的立法和清晰的监管逻辑,使得日本的金融科技创 新有着完善而优越的发展环境。例如,日本是全球第一个针对区块链 加密资产全面立法的国家,其法律法规正在逐步覆盖区块链产业链上 的诸多领域,相关监管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相对领先地位。日本的 加密资产监管以反恐怖融资;反洗钱;用户保护这三大要素作为出发 点,重点针对八大问题进行监管,即加密资产盗窃风险;虚假夸大宣 传;托管机构的应尽义务;操纵市场等不正当行为 ;匿名加密资产的 洗钱风险;交易平台破产清算;保证金杠杆交易以及加密资产发行。
另外,在日本金融科技监管体系中,行业自律组织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JVCEA(Japan Virtual Currency Exchange Association) 作为日本金融厅官方授权的加密资产交易业行业自律机构,是数字 金融监管链条的重要一环。JVCEA 会员单位由日本 22 家合法持牌的 加密资产交易所构成,参照《金融商品交易法》对日本的数字货币交 易所制定规则和标准操作程序,对各家加密资产交易所及其推荐的项 目进行行业自律监管和资料审查,并有权对违反行业规则的公司采取 行动。
日本国税厅则将加密资产交易所得的收益归入了“其他收入”栏 目,这是全球首个在国家层面对于加密资产相关税收进行明确要求的 法律规定。日本的加密资产监管体系已经覆盖加密资产的发行;项目 的持续监控和信息披露;交易平台,最后以税收作为抓手,通过详细的法律法规和金融厅;国税局;JVCEA 三大机构共同协作,组成了完 整的监管闭环。可以说,日本的区块链应用;加密资产和数字金融监 管体系对于全球各国的监管当局有着重要启示和样板意义。
二是坚决采用最新技术,紧跟产业前沿变革趋势。在我们参访日 本央行的过程中,副岛丰曾表示:作为重要的金融监管机构,日本央 行持续密切第跟踪研究区块链相关应用。日本央行虽然目前暂不考虑 发行央行数字货币,但是正在密切跟踪研究区块链技术。我们看到,日本央行正在加快推进与欧洲央行合作基于 Stellar 项目的区块链跨境 支付系统。在用于小额支付的稳定币方面,日本主要由商业银行等民 间机构进行探索。例如书中就提到,日本三菱 UFJ 银行;瑞穗银行等 已经推出稳定币。很多日本大公司更是已经在充分探索后,建立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移动支付体系。在日本 52190 家店铺可以直接接受加 密资产付款,其中包括电器连锁店 Bic Camera;旅行连锁店 HIS;六 本木的奢侈品店等高知名度的商家。火币日本更是通过“区块链 公 益”的方式,为遭受火灾的世界遗产冲绳首里城进行加密资产链上募 捐。日本大型的铁路集团 JR 日本铁路公司(Japan Railways)东日本 公司发行的公共交通卡“西瓜卡”(Suica),也或将开放加密资产充值 通道。
三是将新技术迅速普及推广到更多的产业领域。原定在 2020 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虽然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原因推迟到 2021 年,但日本仍将使用区块链等技术用于食品溯源保障奥运村的食品安 全,同时将用于反兴奋剂工作中。在教育领域,日本政府与索尼公司 合作融合区块链和 AI 技术建立“智能学校平台”,旨在为每一个学生 提供行针对性的精细化教育方案。在诸多区块链的应用中,感谢经济
(Thanks Economic)也是一个很具日本特色文化的企业,有日 本公司正在尝试用通证经济方式帮助人们表达感谢,让加密资产可以 成为个体的荣誉勋章,用区块链实现“做好事,链上留名”的模式让 人耳目一新。
为什么日本区块链创新应用普及发展得如此迅速?这和日本稳健 扎实的创新风格有关。日本对区块链的包容和商业应用,正与日本企 业的经营文化——古老企业现代管理思想紧密关联,不求短期利润最 大化,只追求长期价值增长,并注重各利益相关人的紧密盟约关系, 这使得日本企业非常注重能够长期创造价值的创新转型,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日本丰富的区块链应用创新体现了这个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21
世纪 20 年代将是金融科技之大创新;大应用;大发展的“伟大十 年”。据我研究判断,2022 年中国以区块链应用为首的金融科技市场 规模将达到千亿规模。21 世纪 20 年代,区块链行业更是会加速进入 “区块链 3.0”阶段,链接产业;赋能实体;纳入监管;合规经营将成为区块链行业的主旋律。有效合理的监管会成为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 重要保障,而全球化的合规意识也将成为全行业从业者的“底线思 维”。通过观察日本这一全球区块链“合规模板”,可以有效判断在合规环境下的经营战略,从而提前布局把握“区块链 3.0”的时代先机。 是为序。
——火币大学校长,原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
21世纪 20 年代将是金融科技之大创新;大应用;大发展的“伟大十年”。
——火币大学校长,原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