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663151
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标志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程度、方式和战略发生重大转变,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一是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国虽然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中美关系非正常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风起云涌,中国经济的外部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是我国经济的内部格局与条件也发生了变化,从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要务,在全面实现小康的背景下,释放中国的大国需求迫在眉睫。三是我国同时兼具全门类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超大规模的国内消费市场,具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基础条件。实践证明,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度依赖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发展方式,已不能解决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国经济继续依赖要素成本优势、出口导向战略、模仿借鉴外国技术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须转变到构建完整内需体系、高水平创新产业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深度激发市场活力的内生驱动式道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具有深刻的实践指导意义。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是中央始终强调的“办好自己的事”的底线思维的体现。越是外部环境风险加剧,不可控性上升,越是要保持战略定力,稳住发展大局。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在经济建设中,中央连续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营经济纾困、营商环境优化、区域布局调整、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新基建发展等重点领域,把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运行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取得显著成效。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绝不等同于抛弃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故步自封。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是中国经济的一体双翼,缺一不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基础,在外部环境不可控性上升的大背景下,只有国内大循环高水平畅通,才能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只有形成以高水平国内大循环为基础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有效反制贸易保护主义。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抢占核心技术、核心地位、核心规则,以自主核心技术创新,促进国内外技术革命与创新网络深层次合作发展;以占据国际产业链上游核心地位,促进国内外高技术产业深层次融合升级;以深度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核心规则修订,促进国内外经济市场深层次互动
《双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旨在有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大的空间,有利于我们掌握国际分工主动权,保障我国经济体系安全稳定运行,是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保障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
本书立足于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深度剖析“双循环”经济格局的时代背景、本质内涵与经济逻辑,从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带一路、自贸区战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六保”“六稳”等维度出发,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了“双循环”经济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思路与实践举措,帮助读者读懂中国经济趋势、把握宏观政策,时代脉搏的跳动中寻找机遇。
Contents | 目录
第1 章 双循环:读懂中国经济的演进逻辑 / 3
何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3
国际经济大循环与“沿海发展战略” / 7
供给侧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 1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确立 / 14
第2 章 行稳致远:双循环的战略深意 / 19
全球化重构时代的中国选择 / 19
双循环的制度逻辑与战略抉择 / 23
国内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28
国际循环: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 / 31
第3 章 大国担当:重塑全球价值链循环模式 / 34
立足内需:打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 34
以“内循环”促进“双循环” / 38
拓展全球资源配置的空间 / 41
构建主动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44
第4 章 国内大循环: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 49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的内涵 / 49
全领域、多层次、动态性 / 54
我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 57
把握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 / 60
第5 章 深化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 / 63
消纳产能: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 63
改善民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67
区域协调: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 70
体制改革:激活社会资本投资活力 / 74
第6 章 创新驱动: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 78
从0 到1:打通全流程创新链条 / 78
“补短板”与“锻长板” / 81
大国重器:构建本土科技供应链 / 84
新基建: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 88
第7 章 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95
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95
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型 / 98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举措 / 103
“逆全球化”下的中国方案 / 108
第8 章 “一带一路”:重塑全球经济贸易格局 / 113
“一带一路”:重构全球贸易体系 / 113
“一带一路”的“五通”目标 / 116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选择 / 123
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创新网络 / 127
第9 章 自贸区战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 130
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 130
制度创新:自贸区建设的核心 /
133
营商环境:建设自由贸易新高地 / 137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全球化使命 / 140
第10 章 战略路径: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 147
全球产业链重塑下的战略机遇 / 147
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 151
我国供应链安全战略的对策建议 / 154
国际视野下的供应链政策及启示 / 156
第11 章 “双循环”格局下的供应链建设 / 162
构建“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 162
“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 166
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 / 169
第12 章 推进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实践对策 / 173
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 173
把准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 / 177
我国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 180
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 182
第13 章 后疫情时代的我国供应链安全战略 / 187
疫情肆虐下的全球经济态势 / 187
国际层面:稳定全球供应链 / 191
国内层面:制定供应链安全战略 / 193
推进制造企业供应链转型升级 / 196
第14 章 做好“六稳”:推动高质量发展 / 203
守底线、稳增长、提信心 / 203
增长动力培育、结构调整及空间拓展 / 206
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 208
第15 章 落实“六保”:稳住经济基本盘 / 211
“六保”: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 211
“六保”任务的内涵和重点 / 214
确保完成“六保”任务的对策建议 / 218
参考文献 / 220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李稻葵
内循环和外循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循环的内涵包括大幅度提升中国的*终需求、建立统一大市场和科技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内循环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的、主要的动力来源,能够提升中国的经济总量。外循环带来质的提升,要求我们持续学习,让中国开始领先的科技走向世界,*终做大做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罗雨泽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依法确立两者运行边界,应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发挥好在营造环境和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作用,两者既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黄群慧
要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继续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外资外贸工作前提下,更为关键的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经济供给质量,挖掘我国消费潜力,在提高我国国内自我经济循环量的同时,还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这本质上也就是促进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 程实
从全局思路来看,“双循环”体系对内以深化改革为根本手段,通过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实现规模的扩张、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对外以扩大开放为主要渠道,既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也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改善外部环境,实现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彭文生
当前背景下提出内循环为主的命题,凸显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国内市场竞争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对内应进一步放松管制,打破行业准入的制度性壁垒,推进国企改革、实施竞争中性,通过强化内部竞争提升效率;对外需要同时促进出口和进口,保持通过外部竞争推动供给侧效率提升的渠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