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74321
《中国经济地理》丛书是一套大型系列丛书。
该丛书共计40册:概论1册,思想史1册,“四大板块”共4册,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共34册。丛书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地理学科前沿发展状况,及时跟踪国外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总结国际国内经济地理学科理论进展情况。
丛书总体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的经验教训,全面展示了不同省份生产力布局特征,准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地理学在配置资源与引导全国和不同省份生产力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不仅囊括地理空间中的所有人文现象的时空演化过程,还包括我国行政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时空演化过程。
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地理》丛书可以为读者了解中国各地区的情况提供手札,为从事经济工作和规划工作的读者提供参考资料。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多年来一直是各国经济地理学者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国外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的广义的经济活动,这种研究是在地区基础上或以一定的地区为单位而进行的;不仅研究经济活动的分布,而且联系到经济的空间结构;在联系有关因素时,把地理环境摆在重要地位,着重探讨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既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经济地理学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具有综合性特征。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因此经济地理学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所以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具有自然一社会、经济一技术相结合的特点。中国经济地理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联系一定地区的各种有关条件来论证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系统,有助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由于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领域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可以认为它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科学范围内的边缘科学。
绪论
第一章 影响中国经济地理的条件
第一节 地理疆域与地形地貌
第二节 气候、资源与生态环境
第三节 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第二章 中国经济地理的空间格局
第一节 中国经济地理空间格局概述
第二节 中国经济地理空间格局的变化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总体布局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 第一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第三节 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第四节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第四章 原材料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矿产资源的优势与空间分布
第二节 石油化学产业发展与地理分布
第五章 现代制造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与地理分布
第二节 轻工、食品工业地理分布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地理分布
第四节 机械制造业地理分布
第六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总体布局
第二节 高技术产业地理分布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理分布
第四节 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第七章 能源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第二节 能源资源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能源主要行业的发展与地理分布
第四节 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地理分布
第八章 农村发展与农业布局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的发展
第二节 农业地理的演变
第三节 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第九章 服务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中国服务业分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我国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第三节 服务业重点行业的发展与布局
第十章 交通运输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概况
第二节 公路发展及布局
第三节 铁路发展及布局
第四节 机场、港口和管道发展及布局
第十一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群布局
第一节 我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群空间布局
第三节 国家中心城市
第十二章 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地理
第一节 生态情况
第二节 环境污染情况
第三节 海洋经济发展概述
第四节 我国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第一节 经济区及经济区划的概念
第二节 四大板块的划分
第三节 经济类型区与部门经济区
第四节 新型经济区
第十四章 新时代中国经济地理重塑
第一节 “十三五”以来我国的经济地理态势
第二节 我国经济地理的新模式与新格局
第十五章 未来展望:协调发展的经济地理新空间
第一节 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实施重点
第三节 协调发展的未来目标
参考文献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受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影响,人们的时空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深邃的远古到缥缈的未来,从极地的冰寒到赤道的骄阳,从地心游记到外太空的探索,人类正疾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世界在变,人类在变,但我们脚下的土地没有变,土地是留在心里不变的根。我们是这块土地的子孙,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我们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之大,有种类繁多的地貌类型,地上和地下蕴藏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14亿中国人民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文明历史,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国情。”又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地理测绘队员的信中指出:“测绘队员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山河,为祖国发展、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克强总理更具体地提出:“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要围绕服务国计民生,推出更好的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
我们认识中国基本国情,离不开认识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的基本奈件,为国家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是经济腾飞的本底要素。当前,中国经济地理大势的变化呈现出区别于以往的新特点。第一,中国东部地区面向太平洋和西部地区深入欧亚大陆内陆深处的陆海分布的自然地理空间格局,迎合东亚区域发展和国际产业大尺度空间转移的趋势,使我们面向沿海、融入国际的改革开放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第二,我国各区域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相向分布,使经济地理主要标识的区内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异常突出,为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开发战略、促进协调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第三,以经济地理格局为依据调整生产力布局,以改革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经济发达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为导向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规划,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
因此,中国经济地理在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坚实的存在感,日益发挥出重要的基石性作用。正因为这样,编撰一套真实反映当前中国经济地理现实情况的丛书,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在西方,自从亚历山大·洪堡和李特尔之后,编撰经济地理书籍的努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中国,《淮南子》可能是最早的经济地理书籍。近代以来,西方思潮激荡下的地理学,成为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所看到的最初的东西。然而对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却鲜有鸿篇巨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地理的书籍进入大爆发时期,各种力作如雨后春笋。1982年,在中国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奠基人孙敬之教授和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刘再兴教授的带领和推动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启动编撰《中国经济地理》丛书。然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自两位教授谢世之后,编撰工作也就停了下来。
《中国经济地理》丛书再次启动编撰工作是在2013年。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经过常务理事会的讨论,决定成立《中国经济地理》丛书编委会,重新开始编撰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地理》丛书。在全体同人的努力和经济管理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下,一套全新的《中国经济地理》丛书计划在2018年全部完成。
《中国经济地理》丛书是一套大型系列丛书。该丛书共计40册:概论1册,思想史1册,“四大板块”共4册,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共34册。我们编撰这套丛书的目的,是为读者全面呈现中国分省区的经济地理和产业布局的状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