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107790
作者权威专业
本书作者郭连荣是鞍山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以及心理咨询工作近三十年,主编和创作多部教材,有着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
内容全面覆盖
0~8岁科学育儿手册,包含婴幼儿10项重点培养能力、5个典型教养难题、26条亲子教育指南,揭示婴幼儿感知觉、思维、记忆、行为表达和情绪管理的发展秘密。
语言浅显易懂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句,描述和解释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帮助父母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秘密,培养聪明、自信、乐观的孩子。
操作简单高效
本书集理论、实际和应用于一体,根据婴幼儿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教养目标,并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父母掌握孩子的身体语言,突破教养难题,为孩子打好成长基础。
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每一位父母都是初学者,为了避免因为不当的教育方法给孩子造成永久的心灵伤害,父母需要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秘密,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本书的创作便旨在帮助父母把后天教养的作用发挥到*。
本书集理论、实际和应用于一体,详细介绍了0~8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力图用浅显易懂的语句,描述和解释婴幼儿在感知觉、思维、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本书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为读者提供了科学育儿的对策,可以帮助父母在育儿的初始阶段为孩子打好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一章 人生初体验:这个世界熟悉又陌生
第一节 感觉:世界如何进入大脑 003
第二节 知觉:我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 019
第三节 观察力:小观察成就大思维 025
第四节 动作:充分锻炼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032
第五节 认生:这是天性,不是缺陷 044
第二章 思维的培养:好奇宝宝上线
第一节 认知思维:我会观察,我会懂 051
第二节 语言思维:我会模仿,我会说 062
第三节 记忆力:我会储存,我会用 072
第四节 心理理论:你的感觉,我都懂 080
第五节 学习:我学知识,我最棒 088
第六节 自我意识:这是我的 103
第七节 性别意识:原来我们不一样 111
第三章 行为的塑造:读懂孩子的行为
第一节 游戏:亲子沟通的艺术 121
第二节 攻击:动不动就打人怎么办 127
第三节 说谎:我的鼻子真的会变长吗 136
第四节 注意力:专注到底有多难 144
第五节 同伴交往:我真的需要你 149
第四章 情绪的表达:洞察孩子的需要
第一节 情绪: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回应决定他的情商 159
第二节 哭闹:为什么哄劝都没有用 163
第三节 依恋:母婴关系塑造孩子一生的情感 167
第四节 道德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176
第五章 教养的迷思:父母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第一节 环境丰富性:可以促进智力发展 183
第二节 四种教养方式:你是哪一种 192
第三节 “中国式父母”:越努力越糟糕 197
第四节 隔代抚养:正慢慢影响孩子一生 204
第五节 二胎家庭:烦恼与幸福同在 213
前 言
我在讲授心理学课程时,时常和学生们分享养育孩子的点点滴滴。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我们自己的样子。我有时也会突然意识到,孩子在不经意间说出了我的口头禅,用了和我一样的拟声词。孩子和妈妈流着一样的血液,拥有高度
相似的脱氧核糖核酸序列,这都让我们难以否认和忽视遗传对我们成长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随机把他们训练成不同职业的人,可以是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甚至是乞丐和贼,而不管他们的天赋、兴趣、能力及血统如何。”后天教育可以让我们超越天赋,打破遗传劣势对我们的限制。我们必须认识到,后天教育和遗传一样,都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比遗传所起的作用更大。因此,本书将从婴幼儿的感觉、知觉、观察力、思维、记忆、行为、情绪情感和教养方式等方面为各位父母与教育工作者介绍心理学知识,以期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可以把后天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本书既不是一本只关注心理学技术的应用心理学书籍,不仅仅着眼于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婴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本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心理学科普书籍,不只局限于学科领域中抽象又晦涩的理论。相反,本书关注婴幼儿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涉及方方面面,试图将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章从婴幼儿基础的感知觉入手,带领读者从婴幼儿的视角再一次重新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并且讨论育儿相关的热门话题——胎教和早教。通过科普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作发展的相关知识,能更好地让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对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初体验有明确的了解。
第二章重点讲述婴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孩子成长的发展规律,3 ~ 7 岁是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如果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能在这个阶段抓住机会,对孩子的认知、语言、记忆和学习等能力进行科学养育与引导,那么他们的育儿焦虑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第三章是读懂婴幼儿的行为“密码”。婴幼儿在没有学会说话,或者无法用语言精准表达自己的需要时,只能通过动作来传达信息。父母只有破解婴幼儿这些丰富的身体“密码”,才能充分了解他们真正想表达的需要,也才能及时做出回应,给予孩子最好的呵护和陪伴。
第四章主要讲述的是情绪管理和表达的能力,这项能力并非生来就用,发脾气、哭闹、摔东西、跺脚、微笑、依恋等都是孩子的情绪表现。婴幼儿开始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4 ~ 8岁是孩子情绪管理的重要阶段,父母是教给孩子情绪技能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如何应对孩子的各种情绪,是父母的重要课题。
第五章讲述的是家庭因素对孩子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当下存在的典型问题,父母应该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犯错并不可怕,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也是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过程中成为父母的,优秀的父母懂得尊重和爱孩子。
《请回答1988》剧中爸爸曾愧疚地对二女儿说:“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的女儿稍微理解一下吧。”“爸爸”“妈妈”其实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词,它们蕴藏着巨大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爸爸、妈妈,总会思考:要怎么样才能给孩子健康且快乐的童年?要怎么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要怎么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很多人逐渐意识到父母这个角色所要承担的责任。父母,不应该只是一种身份。养育孩子,不能仅仅为了传宗接代,而是应该成为一门学问。任何人在成为父母之前其实需要先认知自己,修正、完善自身,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相关的知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时刻谨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充分给予他们爱与自由。被承认、被理解和被接纳,是孩子重要的情感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在童年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成年后要走的路会更曲折。
本书详细介绍了婴幼儿发展变化的各个方面,力图用浅显易懂的语句为读者描述和解释婴幼儿行为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更好地提供养育婴幼儿的指南。
第一节 游戏:亲子沟通的艺术
研究认为,游戏具有以下含义:游戏是由内部动机驱动而不是由诸如饥饿、他人赞赏等外部动机所支配的活动;游戏是自发产生的,不会受到外部状态和自我设定的影响;游戏与探索活动不同,游戏倾向于了解事物的作用,而探索活动主要关注事物是什么,其次才是事物的作用;游戏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则,不受外部规则的约束;游戏中的主体是积极参与的。
游戏在孩子的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我们可以借助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今,有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游戏可以为他们提供宝贵的社会交往经验和丰富的语言表达机会。游戏过程中不可少的分享、合作以及发生争执后的应对过程都可以帮助孩子摆脱思维上的“自我中心”,令其社会化水平得到有效发展。在和同伴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逐渐丰富自己的词语量。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提出人们可以通过游戏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在游戏中扮演现实社会准则中不能接受的角色,来发泄欲望和冲动。比如,孩子可以通过扮演奥特曼来满足自己“除恶扬善”的追求,还可以通过模拟
开赛车的场景来满足自己对速度和刺激感的渴望。而且在游戏
过程中,孩子通过动手摆弄、拆卸和组装玩具,不仅锻炼了手
部的精细动作,还了解认识了更多新事物,并开发了物品的种
种用途,思维的发展得以促进。
一、假装游戏
我想问问各位读者是否见过孩子自言自语,对着空气说话还不亦乐乎的现象呢?有些父母在目睹这类现象后,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太孤独了或者是不是一直活在一种虚幻的世界里。父母不必太过担心,这只是孩子在玩“假装游戏”而已。假装游戏是指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需要利用一个现实中的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事物或者赋予其新的特征,或者构想出一个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会玩假装游戏意味着孩子开始具备概念化的能力。
孩子在玩假装游戏时,常常需要扮演角色,这就意味着孩子开始认识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角色,有利于思维上的去自我中心。孩子在游戏中需要扮演某个特定的角色,在游戏后需要及时地脱离角色,回到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去,这也有助于孩子思维“可逆性”的发展。比如,有些孩子在玩耍中喜欢扮演诸如“困在城堡里的公主”“前来拯救的王子”等童话故事中的角色,这就需要孩子的脑海中要设计好一个故事,将实际生活的环境条件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并对故事的发展有一定的控制。随着孩子这方面理解能力的增强,他们在以后会更容易理解生涩的概念,也更懂人性。
假装游戏要求孩子体会不同的角色,去模仿某个角色的语调、姿势和表情等,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理解世界。这类游戏可以让孩子了解更多人内心的想法和动机,有利于孩子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更融洽地与同龄人相处。
一般而言,孩子的假装游戏往往是以身边的事物为中心的。例如,原来不会弹钢琴的孩子看见钢琴就会开始想象自己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家。父母陪孩子一起玩假装游戏时,不妨引导孩子从身边常见的事物开始展开想象:“孩子,看见医药箱你能想到什么呀?”孩子玩假装游戏时想象出的情节常常出自生活,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目睹了父母照料自己的场景才会假装自己是“妈妈”“爸爸”或“孩子”。为了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思维,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多引导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角色,比如,“芭蕾舞演员每天表演完以后需要做什么呢?”“警察叔叔为什么会不惧危险地抓小偷?”
通过增加对角色社会性行为的解释,加深孩子对角色的理解。年龄较小的孩子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常常会因注意力转移而中断,父母可以在读故事书时,引导孩子与自己一起扮演某些角色,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假装游戏中,丰富与孩子的互动。
二、非结构化游戏
不少读者看到这儿不免一头雾水,非结构化游戏是什么?非结构化游戏也就是无组织游戏,像孩子特别喜欢的“你追我跑”的追逐游戏就是其中一类,“小打小闹”的混战游戏也是其中一类。非结构化游戏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只要跟随自己的想法和知觉,就能从中体会到快乐。具体来说,非结构化游戏的特点大致有离地(游戏中可以蹦蹦跳跳)、速度(飞快奔驰)、无固定的游戏场所(游戏的发生地没有任何局限)和混乱(同伴众多)等。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公共卫生协会都曾鼓励孩子参加非结构化游戏,这不仅是孩子的权利,还是孩子和青少年健康与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玩耍过程中,孩子可以了解自己身体,如“我可以跳两级楼梯”“我在我的朋友中是跑得最快的”,从而更好地运用自己的身体。之前我们提到体适能训练时说到不建议学龄前孩子行特定的运动项目,以避免重复的动作对孩子的身体造成损伤,那么非结构化游戏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身体肌群、骨骼和心血管的游戏。
三、沙盘游戏
在这里,我要分享一个心理咨询常用的游戏——沙盘游戏。沙盘游戏,顾名思义包括沙、盘和游戏。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和对沙的天生热爱,在无意识间表露出自己的内心。沙盘游戏可以消除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隔阂,利用缓冲、投射、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来访者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体验,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微缩模具搭建一个能反应自己内心活动的、独一无二的心理沙盘作品。然后,心理咨询师会通过专业的视角来分析解读这一沙盘作品,读懂孩子的内心,并有针对性地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
沙盘游戏对孩子的情绪宣泄、内心世界的表达以及心灵的自我效能疗愈和成长有极大的帮助,对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具有攻击性、退缩不自信的孩子具有很好的疗愈效果。同时,由于沙盘游戏非言语性的特点,对语言能力障碍及自闭症的孩子也有显著效果。
如果在亲子互动的情景下加入沙盘游戏,则更能反映最真实、最本质的关系现状和沟通模式,更能暴露很多亲子间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这样在心理咨询师的解读下,他们的关系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家庭互动模式也更能照顾到每一个人。
比如,孩子在沙盘上将动物和车都朝同一个方向,并排好队,这可能说明在孩子心中需要确定的规则带来安全感。不够自由、做事一板一眼,可能会导致其在同伴交往中觉得同伴不容易配合;以权威为主导,会使孩子产生内心焦虑和矛盾冲突。如果孩子在沙盘上放置了用帐篷和围墙打造的牢房,关押着犯人,旁边有警察在监管。暗示着孩子最近有因为“错误行为”而被批评的情况,因为遭受惩罚感到有压力、情绪低落,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关心与疏导。一般来说,当沙盘中的角色显得孤立,失去了应有的陪伴,比如,沙盘中一个孩子被放在高高的椅子上,而妈妈却在隔壁的房间里睡觉,此时沙盘中所呈现的为被忽视的感觉。
如果父母想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想与孩子保持一段健康亲密的关系,或者发掘多子女家庭里孩子的心态,就都可以通过参与沙盘游戏来寻找答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