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47238
★著名地图专家、皇家地理学会会士 重磅作品
作者爱德华?布鲁克-海钦,英国著名地图专家,皇家地理学会会士。家学渊源,深受古旧地图和藏书文化的熏陶。
《星空5500》(The Sky Atlas)在英国亚马逊地图与地理榜单持续在榜。布鲁克-海钦出版的《世界奇幻地图》也曾在欧美掀起地图热潮,广受赞誉;《地图4000年》(The Golden Atlas)入选爱德华?斯坦福写作奖。
★一部关于宇宙的想象和发现的非凡纪事
这本图集收录了从古巴比伦、古希腊、古中国到近现代的人类对星空探索的大事记,甚至涵盖了可能与星空有关的各种史前遗迹,佐以惊心动魄的故事和壮观的插图,讲述了包括古希腊人的水晶宇宙、天空之上的中世纪海、幽灵行星等有趣故事。从历史、宗教、艺术等领域讲述人类与广袤宇宙连结的历史,跨越时间和文化,形成一部关于宇宙的想象和发现的非凡纪事。
★绝美星图图集,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本书收录5500年来的200余幅绝美星图,涵盖全球各个文明、国家、地区在不同时代对星空的认识,展现人类千百年对星空的迷恋与努力探索,解密隐藏在星光中的秘密信息。每一幅星图都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们或灵活、或独特、或瑰丽。星图惊艳了时光,它们的美穿透了时代,直到现在依旧闪烁着光芒。
★精美装帧设计,极具收藏价值。
本书采用硬壳精装,锁线装订,可180度平摊,无障碍阅读;用纸纯厚、有质感,完美呈现星空闪耀之美。
本书是一本天文学科普图集,汇集5500年来各个时代的星图,串联起关于宇宙的神话和科学,对天体制图史进行了辉煌总结。作者梳理了人类自古以来对天空的视觉认识发展过程,从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四个阶段,历数世界各地对天体的痴迷文化,以及故事和传说,结合及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哈勃等历代科学家的贡献,将天体神话、宇宙哲学,以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里程碑性发现,配以远古星图岩画、中世纪手稿、世界名画、各种星图、卫星照片,以及古董仪器等实物珍品照片等200多张精美插图,浓缩成一次5500千年星图的图解之旅。
古代人眼中的星空
史前观星
古巴比伦人
中国古代的星象家
古埃及天文学
古希腊人
天球论
托勒密的地心宇宙观
印度耆那教的宇宙
中世纪的天空
伊斯兰天文学的兴起
“摄星仪”星盘的发明
伊斯兰天文著作影响欧洲
欧洲的天文学
对星空的新研究
苍穹之上的汪洋
捕捉宇宙:机械钟表技术和印刷机
天文现象:第一部分
中美洲
科学的天空
哥白尼的革命
第谷• 布拉赫
约翰内斯• 开普勒
伽利略• 伽利雷
笛卡尔的宇宙
约翰内斯• 赫维留测绘月球
牛顿物理学
哈雷彗星
近代的天空
威廉• 赫歇尔和卡罗琳• 赫歇
“就叫它们小行星吧!”
约翰• 赫歇尔和“月球大骗局”
证认海王星
幽灵行星——祝融星
光谱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诞生
天文现象——第二部分
珀西瓦尔• 洛厄尔看见了火星上的生命迹象
寻找X 行星和冥王星的发现
将群星分门别类:“皮克林女子天团”
宇宙的新视角:爱因斯坦、勒梅特和哈勃
20 世纪以后天文学的突破性进展
后记
译名表
致谢
序言
关于宇宙的起源,我们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一位现代宇宙学家肯定会回答由比利时神父乔治? 勒梅特在1927 年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详见第206 页“宇宙的新视角:爱因斯坦、勒梅特和哈勃”),勒梅特提出一种猜想:现在的宇宙是从一个“宇宙蛋”(或称“原初原子”)的爆炸中产生的。在百亿年以前,所有的时间、空间和能量挤在一个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的“奇点”中。这个“奇点”在不到10-24 秒内,经由一次“大爆炸”而膨胀,我们的宇宙由此诞生,不断膨胀至目前直径930 亿光年的规模。
如果问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他可能会争辩说,“大爆炸”可能不是宇宙的真正起源,因为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大爆炸理论,只能描绘在奇点之后发生了什么,但对之前的事一无所知。实际上,存在两个“大爆炸”理论,其中只能有一个为真。另一个“大爆炸”理论假设,时间和空间诞生得更早,在“大爆炸”之前,还存在一个极短的“ 暴胀” 时期, 这个时期内, 驱动宇宙发展的并不是物质和辐射,而是其内生能量,即尚不可见的“暗能量”(详见第216 页“20 世纪以后天文学的突破性进展”)。虽然暗能量的存在目前也只是猜想,但它产生的效应明显是可观测的。如果再多问几位天体物理学家,他们可能会将爱因斯坦定律与近些年的量子方程模型相结合,给你另一个答案,即从来就不存在创世点,宇宙永远存在,没有起始也没有尽头。这个观点居然和2300 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无二致(详见第34 页“古希腊人”),神性简直是宇宙永恒说的最佳佐证。
那么,关于宇宙的起源我们到底知道些什么呢?人类对宇宙起源的好奇心古已有之,所以世界各文化的发源地都有创世神话。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盘古是个毛发浓密、奇大无比的巨人,他在混沌中等了一万八千年,大斧一挥,将混沌一分为二,形成了天地。之后,他的四肢变成了群山,血液变成了江河,而呼吸则变成了风。
史蒂芬? 霍金特别喜欢在他的演说中引用刚果(金)库巴人的创世神话:曾经有一个叫作姆邦博神(也被称作布姆巴神) 的巨人,他独自站在黑暗和水中,忽然感到一阵胃痛,就吐出了太阳、月亮和群星。太阳的照晒蒸干了水分,陆地便显露出来。接着,他又吐出了九种动物,最后,一阵干呕后,人类被吐了出来。
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关于创世的故事,比如在匈牙利的神话传说中,银河被称作“勇士之路”。传说,如果塞凯什人(居住在特兰西瓦尼亚的一个匈牙利部族)遭受了威胁,匈奴王阿提拉之子乔鲍将经由此路,率部营救。再比如,现今的伊拉克地区,差不多4000 年前在此居住的古巴比伦人就有了《巴比伦史诗》(详见第10 页“古巴比伦人”)。据史诗记载,体形巨大的最初几代神灵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宇宙由此诞生。
翻阅《圣经》,可以在《创世记》中看到这样的描述:在创造光之前,上帝之灵运行在无边黑暗的渊面上。(《旧约》明显受到《巴比伦史诗》影响,二者在叙事上的相合之处不胜枚举。)人们对《圣经》中的这类信息深信不疑,做了很多死板的直译,因此出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结论。比如当时人们认为地球是四方扁平的;还有一个早被遗忘的中世纪理论——苍穹之上的汪洋,人们认为水手们操控船只飞翔在天空之上(详见第82 页“苍穹之上的汪洋”)。到了17 世纪,大主教詹姆斯? 乌雪(1581—1656)经过反复考证和推算,居然算出了上帝创造宇宙的精确时间——公元前4004 年10 月22 日下午6 点前后。不仅如此,17 世纪还出现了另外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术士罗伯特? 弗拉德认为,创世之前宇宙一片虚无。弗拉德在他的《两个世界的历史……》(1617年)中,还描绘过这片虚无(见第5页图)。
实际上,这张图展示的那片创世之前黑沉沉的虚无,有人认为这就是“天空”最初的形象,这也是本书创作灵感的来源。本书本质上是以整理一份天空的可视化历史为出发点,结合天文学、天体物理学领域中里程碑式的发现,将遍布世界各地错综复杂的天空神话和哲学宇宙学,浓缩成一个跨越千年的人类对天空认知发展变化的旅程,并随附了精美的插图。虽然这本书收集了各种绘画、仪器和照片,以便按年代顺序一步步揭开宇宙这部大戏中藏着的秘密,但它本质上还是一部天空制图学领域的星图集。
在我看来,天空制图在制图学领域中是最不受重视的一类。在制图学的历史中,即便传统上是天空类制图和地球类制图并重,描绘天空的制图作品数量也远远少于地图。这恐怕违背了这样一个假设:虽然陆地地图描绘了君主制和帝国统治下的探索和政治阴谋,天空制图却在反映尘世景象方面无能为力。而由于缺乏历史内涵,现代也确实存在将天图的使用范围仅仅缩小到装饰物的趋势。(当然了,天图曾经与伪科学占星术的历史关联也没起什么正面作用。)荒谬的是,人们还认为天图是只有做学术研究的科学家才会感兴趣的一种死气沉沉的技术图。在本书中,我们将了解到以上观点实际上是对事实的极度扭曲。天空地图是生机勃勃、富有故事性的一类图,和其他的图没什么两样,而天图在艺术性上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当然,天图和地图展现出的发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制图传统上也大相径庭。地球制图扎根于人类对地球积极探索的渐进过程中。自初次尝试冒险开始,人类在地理上的认知范围扩张就是通过在地面上一步一步地丈量、在水面上一艘艘船的开拓实现的。人们根据记录和测量的结果,将地图上空白区域本来的样子一点一点地描绘出来。而在天图这边,从一开始,天穹就将它壮丽的景象全部展现在人们眼前。在天幕中数不清的可见恒星的映衬下,太阳、月亮及其他在天穹“游荡”的行星早就将它们的运动和相位变化毫无保留地展示给我们了,即便那时人类尚不清楚为什么星体会有这样的运动。
制图师们面对的就是这浩瀚无垠的壮观景象,对他们来说,天空本身是一块画布。注目天穹时,人类的大脑会本能地在混乱中搜寻认知中已有的图样,制图师便将脑海中所有的神话传说、恐惧元素和宗教幻想都投射到这块画布上去。苦于没有“船只”去探索天穹这片最壮阔的“海洋”,天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只能挑出那些亮度超群的恒星,再用已知的东西(比如神、神话传说和动物)给星座赋形和命名。黄道十二宫星座符号的出现比古罗马人书面记录的时代还要早。而古罗马人从古希腊人那里继承了星座划分模式,古希腊人又是从古巴比伦人那里吸收了这个想法。以此类推,我们便可以一直回溯到史前那片未知的迷雾之中。
本书将从考古天文学领域的一些史前遗迹说起,但有关天文学故事的文字记载,是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开始的(比如,史上第一位写相关故事的具名作者是一位月亮女祭司)。随后,我们的旅程将穿行到古埃及,然后再去看看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天空的惊人看法和观点。而在那些希腊化时期的观点中,最奇妙、被人们奉行时间最长的就是水晶天球论了(详见第40 页“天球论”)。水晶天球论认为,宇宙由一层层嵌套在一起的透明的物理天球层构成。天球层由内向外依次增大,行星、太阳和月亮等星体就分布在这些天球层中,每层都有一颗,宇宙的最外圈则是恒星背景。从现代的角度看这个观点的确很奇怪,但这一观点其实是有逻辑可循的。当时人们是根据地球已知的运动表现去推断、解释天体的运动,于是他们判定,要让物体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一直保持运动状态,只有一种可能——它们是被什么东西带动着在运动。
实际上,天球论还给人们带来了一项重要启示——真正的突破性进展往往就是将那些显而易见的、已经为人所知的、合乎常理的理论放到一边,创造性地提出一个违反直觉的理论。纵观天文学发展的历史,大部分突破性进展都属于这一类型。哥白尼可能是这条规律的拥护者中最出名的那一位了(详见第104 页“哥白尼的革命”),在上帝创造的宇宙里,他将处于中心位置的地球换成了太阳,在当时的宗教组织和社会机构中引发了震动,并触发了一场科学革命。于是我们发现,天文学家们的终极目标是获得认识宇宙的客观视角,厘清宇宙中错综复杂的力学原理,而想象力可以说是他们最重要的工具。
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在讲述天文学领域重大发现、各式各样神话文化的同时,还搜罗了一些错误的天文冒险故事和科学迷思——例如,珀西瓦尔? 洛厄尔观测到火星上有外星人修造的运河(详见第194 页“珀西瓦尔?洛厄尔看见了火星上的生命迹象”)、勒内? 笛卡尔涡旋宇宙理论(详见第126 页“笛卡尔的宇宙”),或是追捕祝融星等幽灵行星的离奇行为(详见第182 页“幽灵行星祝融星”)。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虽然最终被证伪,但我们从中汲取的经验和知识绝对不比我们从成功案例中学到的少。随着天文学领域一点点地向前推进着发展(偶尔也会误入歧途),我们还需要了解一门用形象化的手段记录下改革和创新的艺术——天空制图艺术。这门艺术在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机的助力下蓬勃发展,并作为制图艺术的一部分,使得人们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对测量和精确描绘形状的热忱在短时间内发酵、扩散,掀起了一股热潮。到了15 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帷幕缓缓升起,制图学的黄金时代如期而至。在地球制图方面,新国度、新大陆的发现使得地图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也使得地图的细节越来越丰富,天空制图在这些方面也不遑多让。天空制图的进步让人们对几种宇宙结构的理论莫衷一是,争论不休。17 世纪,天空制图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个时期,安德烈亚斯? 策拉留斯出版了《寰宇秩序》,这本图集是公认的有史以来最美丽的星图集之一。
稍晚些时候,光谱学的发展又让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人们意识到恒星正是通过它们发出的光向我们透露其化学构成。由此,天体物理学兴起,加之同时期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天空测绘制图的范围也发生了转变。到了20 世纪,各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天文学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了,广义相对论又影响了前面提到过的勒梅特神父关于“宇宙蛋”的想法。接下来,埃德温? 哈勃(详见第206 页“宇宙的新视角:爱因斯坦、勒梅特和哈勃”)发现那些在夜空中发着微光的星云实际上是一个个完整的星系,并不是银河系的一部分,离我们非常非常遥远。哈勃还发现这些星系中有许多正在远离我们,这个发现证实了宇宙膨胀的理论模型。直到1998 年,人们才发现宇宙膨胀的情形和之前的推测完全相反,宇宙的膨胀并不是在逐渐放缓,而是在加速,各个星系正在相互远离。这个现象就好比你向空中投掷了一块石头,然后发现这块石头加速着越飞越远,令人十分困惑。虽然宇宙加速膨胀的具体原因目前还是个谜,但人们算出了宇宙的膨胀率,再反向推算,得出宇宙的年龄应该在100 亿年到200 亿年之间。再后来,哈勃太空望远镜顺利进入了运行轨道,大大拓展了天文观测的视界。仅仅在大主教乌雪宣布他估算出宇宙已经有5650 岁高龄的350年后,人们就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回的数据,将宇宙的年龄进一步精确到了现在人们普遍认可的数值——138 亿年。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视线可以到达诸如大熊座GN-z11 这样的超级遥远的星系(详见第216 页“20 世纪后天文学的突破性进展”)。GN-z11 星系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我们知道它的诞生仅仅比大爆炸晚了4 亿年1。
再回过头来看看开篇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或者说是“宇宙第一问”——关于宇宙的起源,我们知道些什么?首先,我们现在知道已经有空间探测器飞越了太阳系的边际,进入了星际空间,向宇宙的更深处进发1, 就像过去探险家们向未知世界推进,点亮地图上的阴影区域那样,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一天比一天更深入。我们还知道空间望远镜大幅拓展了人类的视界,并将观测的灵敏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再回过头来看看人类关于宇宙的那些主要问题——除了地球以外,宇宙中是不是还存在着其他生命?宇宙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宇宙的最终命运是什么?我们离解开与这些问题紧密相关的数不清的未解之谜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我只希望届时人类还没有灭绝。除此之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学到了应该保持积极的怀疑态度,怀疑一切我们自认为已经了解的事物。我们现在所有理论的基础是只存在一个宇宙,可谁又能保证这就是真理,而不是人类受认知水平限制做出的短视论断呢?毕竟100 多年前,天文学家们还笃信太阳系就是这浩瀚宇宙间唯一的星系呢。
不过在我看来,起码有两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第一件就是,细致严谨而又理性的想象力依然是我们探索宇宙奥秘最有力的工具。正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磨出第一台望远镜的镜片,才能重新给行星排定位置,才能用满满一黑板的方程将宇宙的恢宏和壮美囊括其中。而另一件确定的事就是,天空地图必将流芳百世、隽永不朽。在本书中我们附上了大量的图片,希望能够直观地展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描绘天空方式的不同。也想请读者们仅仅通过天图的存在,就可以感受到人们在绘制天图这件事上矢志不渝的决心又是何其相似。无论将来制图学采用哪种先进的天文摄影形式,也不论人类的制图水平会超出我们史前先祖在洞窟墙壁上涂画的第一幅星图多大一截,天图一直都是人们用来记录天文学成就、找到前进道路的工具。
后记
至于以后会怎样,只需回看自1900 年起相对短暂的一百多年间发生在天文学领域那些惊人的创新和迅猛的发展势头,便知未来可期。20 世纪初,天文学家们的计算工具还是对数表和计算尺,从有限的数据集中推算一颗彗星的轨道要用三周的时间;而今,同样的工作使用计算机不用三分钟就能完成。那时候,我们认为太阳系是宇宙中唯一的行星系统,人们对原子内部是什么样的一无所知,尚未发现电子和中子;量子力学才刚刚起步,还没来得及涉足光谱学和电磁辐射的研究;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教学黑板也还没写上E=mc 2 ;核聚变和核裂变的概念更是闻所未闻。现如今,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在世界各地落成,还有一大堆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X 射线空间望远镜、紫外空间望远镜、红外空间望远镜在轨道中一圈圈地运行。迄今已经有十二名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散过步,太空旅行的商业化也只差那么临门一脚。有了地基天文台和诸如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系外行星探测卫星之类令人惊叹的航天器的帮助,我们已经在2792 个系外行星系中共计确认了3726颗系外行星(太阳系以外的行星)。而在这些系外行星中,有些由于离它们系统内的恒星太近,就是一团团液态的熔浆;有些比木星还要大;还有的则和月球一样小。(有些围绕双恒星系统运动的系外行星因为和《星球大战》中卢克? 天行者的故乡塔图因类似,而被称为“塔图因”行星。)现在人们认为,太空中行星的数量比恒星要多,随着NASA 韦布空间望远镜等下一代空间计划的逐步实施,预计在未来几年中还会发现更多的行星。
2018 年11 月26 日,NASA“洞察号”无人着陆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撰文之时,“洞察号”已经在火星表面漫游,开始研究这颗行星的“内心深处”了;而NASA 的另外一台无人飞行器——帕克太阳探测器,也正向着太阳进发,去完成人类首个太阳外冕探测任务。帕克太阳探测器将飞到离太阳中心仅有9.86 个太阳半径(430 万英里/ 约690 万千米)的轨道位置,预计在近日点时速度将达到约43 万英里/ 时(约69.2 万千米/时)。此外,2015 年就飞过了冥王星的“新视野号”探测器也在2019 年1 月1 日首次飞掠了太阳系最最外围,位于柯伊伯带的绰号“天涯海角”、由冰和岩石组成的神秘天体。如果一切运转正常,它将在2038 年加入“旅行者号”航天器的任务,一起探索外日球层,或许还会冲过边界进入星际空间。
天空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可以算是人类这个热爱探索的物种有史以来获得赞誉和回报最多的一代,科学进步的势头必然会紧紧将我们包围,这种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激动也将一直伴随在我们的左右。就像1887 年赫胥黎写道的那样:“已知是有限的,未知才是无限的。从智慧的角度来看,我们只不过是站在无边无际、无法解释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我们每一代人都只能通过努力扩大一点点已知的范围,把这座小岛增大一点点而已。”
“结合了神话和科学,用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了人类对天空的痴迷。书里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图片,从*早的洞穴星图到现代高分辨率星空照片”——《每日邮报》
“惊艳”——Space.com 网站
“一本漂亮的书,令人惊叹,用星图讲述了我们曾经相信的关于宇宙的所有神话故事”——BBC广播二台
“一本美丽、漂亮的书。画,画,地图-非常精美。太多精彩的故事了。”——Georgina Godwin,《单片眼镜》作者
“这本有着精美插图的书跨越了天文学和天体制图学的历史……布鲁克?海钦在使这一复杂的科学主题易于阅读并使读者感到兴奋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艺术、星体图和照片,有着宝石般的颜色,使这本书发光。读者们会想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畅想一番”——《书单》杂志
“继《世界奇幻地图》(The Phantom Atlas)和《地图4000年》(The Golden Atlas)之后,布鲁克?海钦的*作品以同样华丽的插图和学术成就与它们相匹配”——《外交官》杂志
“一本送给你生命中的历史爱好者的书。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天体制图宝库,其中包括*伟大的天文发现、古代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有翅膀的月球生物、云层之上的海洋以及一位爱德华时代的贵族绘制了火星上的外星生命图”——《先驱报》
“如此美丽的一本书,关于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星、外星人、神话……尤其推荐”——Jen Campbell,《书店的书》作者
“一本漂亮的新书。天空地图集上有无数精彩难忘的故事。如此诗意…充满了地图和插图”——Cerys Matthews,BBC广播6台音乐节目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宇宙地图、绘画和手工艺品的集合,它们描绘了我们在整个历史中对天堂的想象”——《Big Issue》杂志
古代人眼中的星空
天穹是永恒的奇观之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达的古老信念,用现代语言读起来依旧熠熠生辉,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天空的一次次回应,也在现代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们在天穹这个巨型的舞台上,找到了众神、巨怪,学会了度量时间,发现了化学成分的秘密,甚至受到了神的告诫;而悬在人类头顶的宇宙无边无垠,让这一切又有了令人心生敬畏的意味。天穹还有一种神秘的魔力,像催眠术一样让人无法自拔,天空的奥秘一层又一层仿佛没有穷尽,人类破解掉一层,还会有更多的新谜团出现,破解的谜团越多,我们就越是被深深吸引。有史料记载的人类问天的历史最早是从苏美尔人开始的,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后文会展开叙述。那么在有史料记载之前呢?人类和天空的关联是怎样的呢?
考古天文学就是研究上述问题的学科,这是一门通过研究遗存下来的零星物证,破解史前人类与天空之间谜一般关系的学科。我们应该将考古天文学和后文会提到的古代天文学学术传统区别开来。近些年来,尤其是在欧洲,远古天文学文物的发现,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人类生活图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们现在知道了,远在文字体系和辅助观测的光学仪器发明之前,人类已经掌握了复杂精妙的数学和天文学的知识,而我们显然低估了那个时代的认知水平。
史前观星
1940年,在法国西南部蒙蒂尼亚克附近,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正在和宠物狗嬉闹,偶然发现了一个小洞口,这就是拉斯科洞窟的发现过程,史前最伟大的艺术品就此展现在世人面前。据其中一个名叫马塞尔? 哈维达的孩子回忆,他们发现“洞窟的墙上、洞顶上画着成群结队的动物,比现实生活中的动物要大”,哈维达还补充道:“仿佛每只动物都在动。”据统计,拉斯科洞窟的内墙和洞顶遍布着600 多幅矿物颜料彩绘和约1500 件线刻作品,被誉为“史前西斯廷教堂”。好几代人共同努力,终于将这些艺术品的创作年代确定为距今大约17000 年。洞窟包含如下几个区域:公牛大厅、边廊、亡者通道、线刻厅、彩绘长廊及猫科动物厅。其中,公牛大厅因其区域内绘有一头17 英尺高(约5.2 米)的公牛而得名,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洞穴艺术作品中尺寸最大的动物画像。洞窟中的线描还体现出动物在不同时节的状态,带有一些季节性特征,比如秋季发情期的鹿、交配中的马、正在产崽的马。(奇怪的是,这里一只驯鹿的形象都没有,要知道在创作这些壁画的年代,驯鹿可是最主要食物来源。)
其中,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一幅绘在亡者通道墙上的线描,画面中有三个形象:一头公牛、一只鸟和一个鸟头人。慕尼黑大学的米夏埃尔? 拉彭卢埃克博士等人认为这就是现存最早的星图,其中公牛、鸟和鸟头人分别代表织女一(天琴α)、天津四(天鹅α)和河鼓二(天鹰α),也就是现在的“夏夜大三角”。这三颗是北半球盛夏的夜空里最明亮的天体之一。此外,公牛大厅还有一幅图,描绘的很可能是昴星团(也称“七姊妹星”)。画面上另有一些用颜料涂抹的小点,可能代表了其他一些小恒星。拉斯科洞窟曾在1948 年面向公众开放,但参观者的碰触和呼吸使得洞窟的内部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些史前艺术品的状态每况愈下。为了保护文物,拉斯科洞窟于1963 年关闭。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离原窟不远的复制品——拉斯科二号洞窟。拉斯科洞窟就像一座史前天文馆,让我们能够通过洞窟中的壁画,借助原始人的眼睛,看见冰河时代宇宙的样子。
无独有偶,通过观测天空来计算时间的技术可能在文字发明前就存在了。在苏格兰沃伦菲尔德地区发现的公元前8000 年前后的中石器时代“阴历”遗迹就是一个例证。2004 年,人们从空中发现了这12 个坑洞,发掘活动也由此展开。人们发现,12 个坑洞似乎是在模拟12 个月中的月相变化。而且在冬至那一天,12 个坑洞排成的弧线的开口正好能对上东南地平线上日出的位置,这可能是一种“天文校正”机制,让原始社会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的古人能够在每年冬至,用太阳的位置重新调整他们的“阴历”,更好地记录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既有象征意义,也有实际可操作性。这是一种根据天象记录时间的体系,也是这种结构体系最古老的例证。而且在之后几千年内,整个欧洲都找不出第二个能相提并论的结构体系来。
不列颠群岛上的中石器时代遗迹特别丰富, 其中巨石阵也是考古天文学重要的研究对象。据考证,巨石阵大约是公元前3000— 公元前2000 年之间“ 拔地而起”的。在它的建造过程中,人们也设置了两条与天文有关的轴线,一条大致指向夏至日日出的位置,另一条则指向冬至日日出的位置。维多利亚时代的天文学家诺曼? 洛克耶(1836—1920)曾在书中写道:“我认为,(巨石阵)这处古代遗迹建造的目的,就是观测天体从何处升起又在何处落下,并标记出这些位置。这个观点现在完全站得住脚。”在洛克耶看来,巨石阵确实承载了一些天文功能,这一点不言而喻,那么,有没有可能巨石阵就是一座古代天文台呢?由于缺乏确证,这个观点的呼声再高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近些年来对巨石阵内圈青石的研究表明,这处遗迹可能还有另外一个与声学相关的功能:巨石阵内圈采用青石是因为敲击石块时,青石发出的声音具有明显的声学特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内圈没有选用当地的石材,而要从180 英里(约290 千米)以外的彭布罗克郡大费周章运来这些巨大的青石。据说在青石的原产地彭布罗克郡,18 世纪初的马恩科洛朝格乡村教堂就已经使用青石材质的钟了。
关于巨石阵的功能,还有另外一种猜测。人们发现,巨石阵建造完成之后的500 年间,它周边埋葬了大量的人类遗骸。如果仅考虑这一方面的证据,而不强求在丧葬和天空之间建立某种直接联系的话,那么巨石阵很有可能是一个坟冢。实际上,丧葬仪式和天空崇拜之间的联系古已有之,在各个文化中都有流传。比如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祆教)会修建“ 寂静之塔”,将逝者的遗体放置在这种高高的圆形结构建筑上,供食腐的鸟类啄食。同一时期的中国西藏也有类似的丧葬传统,并沿用至今。这种丧葬仪式在西藏被称为“天葬”,将遗体放置在山顶供鸟类食用,这是因为藏传佛教认为,一旦灵魂逝去,躯体只不过是一具空壳,不如慷慨地将之供奉于天地间的生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