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44190
新晋的藏地旅游热门目的地
西藏,一直以来都是热门的目的地。昌都作为西藏的“东大门”,是四条进藏路线的必经之地。处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昌都,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拥有不可错过的精彩。
多种风景的集结地
三江并流、干旱河谷、高寒山地、原始森林、雪山冰川……这里拥有震撼的垂直自然景观,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在进藏的路途中能欣赏多样、多变的风景。
户外行摄专家的经验分享
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副社长才华烨主编、四位拥有多年户外行摄经验的作者撰写,将昌都“二花二草”“三江三山”“四路四桃源”的特色一一呈现,给读者以直观的视觉享受,为“西藏游”提供*易得的路线指南。
原创的手绘实用地图
实用又直白的路线地图,展示四条路线上极具特点的景观。不会迷路,也不会错失风景。
昌都,地处大横断与大香格里拉的交会处,拥有三江并流的*风景和鲜为人知的超大冰川群,是国道317、318、214、349(川藏中线)四条进藏路线的必经之地。本书以四条进藏路线为线索,邀请在几条路线上拥有多年探索经验的作者谢罡、卡布、孙吉、老鱼撰写,将“二花二草(两大草原和两大花海)、三江三山、四路四桃源(四条路线与四个桃源)”的昌都重点推介内容贯穿其中,在大家关注的西藏重点探索目的地上加上一个“昌都”。
01 G214昌都段:纵越昌都的景观大道 自然地质景观与多样人文观赏之旅
通达主路
从芒康到类乌齐:丰富多样的康巴腹地景观
东坝:撩人的世外桃源
盐井:散落在茶马古道旁的历史遗珍
深入辅路
察雅:拥有丰富人文的探索地
02 G317昌都段:横断天路 象雄文化与古冰川地质探寻之旅
通达主路
江达:入藏门户
卡若:水流交汇的重镇
丁青:鲸浮出水面的脊背
丁青孜珠寺:传说中的外象雄中心
深入辅路
贡觉三岩:传说中的帕措和民居
波罗古泽木刻:藏族木刻之美
03 G318昌都段:重新定义的深度人文之美 冰川桃源与历史人文体验之旅
通达主路
芒康:从“亚洲的天堂走廊”进藏
左贡:“小三江并流”与“三大寺”
八宿:草原、神山与冰川桃源
深入辅路
八宿之北:摄影新天堂与昌都文物第一寺
04 G349昌都段:历史厚重的人文大道 古道遗址与自然风光探索之旅
通达主路
洛隆:沿着古官道前行
边坝:“吉祥火焰”照耀的宁静之地
深入辅路
金岭乡:翻越天险才可进入的秘境
从康巴人到康巴腹地
在藏区的俗语中,向有“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之说。从我第一次入藏,到如今也有16年了。虽然走过了藏区的很多地方,但是对康巴人始终保持着好奇和探究的热情。
康巴人在哪里?我们从地理区域上标注康巴藏区,它大致包括了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市,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康”还有“边地”的意思,这个边地是对于卫藏地区而言,因此这个字将康巴地区的历史地理信息描绘得清晰明了。康巴藏区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得生活在这里的康巴人较早地接受了来自青海、甘肃等地的黄河文化,来自四川的巴蜀文化、长江文化,以及来自彝族、纳西族、白族等多民族文化的精粹,并将其融入自有的民族文化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与康区独特个性交汇、具有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康巴文化。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的康巴汉子。那是在2004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川藏线活动中,车队在昌都市芒康县境内路边休息时,一位高大帅气又略带羞涩的康巴汉子经过,他头上红色的“英雄结”最先抢入眼帘,接着是他的鼻子,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好看的鼻子!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康巴汉子,他们魁梧的身材和棱角分明的面庞,尤其是挺拔的鼻子,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了解康巴汉子是在2012年5月,藏族朋友多吉就是生活在金沙江畔的典型康巴汉子。他受朋友委托接待我,耐心地等我开完会,请我去吃地道的藏餐。多吉非常豪爽,大包大揽安排着我的行程,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带着我和摄影师去拍传统的手工氆氇(一种毛织品)作坊、打阿嘎(一种房屋修筑方式)的老百姓……只要是我想拍摄采访的,不管是什么犄角旮旯,多吉都会帮我找到最“原汁原味”的。一路上,我们都在聊“康巴汉子”,我的“十万个为什么”围绕着“康巴汉子随时迸发的血性”开始。多吉让我了解到:康巴人生活在高原峻拔、山峰壁立、江河奔流的地方,这里的汉子粗犷、大方、豪迈,恩怨分明,他们是这世上最不愿意跟你“废话连篇”,最“单刀直入”的男子汉。
康巴人展现出的自由、奔放、洒脱及其虔诚的信仰,十多年来一直激发着我探究的好奇心: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康巴人?我想,探秘“康巴腹地——昌都”会是很好的切入点。通过这本书,希望所有读者能和我一起了解康巴人生活的区域和环境。
昌都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是西藏的东大门,和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仅一江之隔。昌都所处的横断山区,在板块的作用下,形成了山脉南北向并行的景观,也构成了一条条进藏的通道。“大横断”“三江夹三山”“进藏古官道”“康巴腹地”等诸多标签都和这里有关。
昌都既是康巴腹地,又是横断山区与大香格里拉的交会处。它从来不缺壮阔的景观,除了三山、三江打造的景观带,昌都的西北横亘着念青唐古拉山脉,其中隐藏着少为人知的布加冰川;昌都的东南角巍然耸立着梅里雪山,大山与峡谷中遍布着迷人辽阔的景色。昌都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更在于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和相得益彰。
2019年,我再次带着摄影师和媒体采风团踏上昌都的土地,从214国道、349国道、317国道到318国道,一路的自然和人文美景,让我流连忘返。而我对昌都“二花二草、三山三江、四路四桃源”探秘路线的勾勒,也越来越清晰:类乌齐康巴花都、伊日峡谷花海和邦达草原、美玉草原,是女性特有的花海与草原情结;昌都境内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行奔流,和耸立在三江之间的三座名山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达玛拉山—芒康山(宁静山),共同架起了昌都“三山三江”的地理格局,这是男性特有的胸怀;作为交通枢纽的昌都,有四条国道穿过,分别是:317国道、318 国道、214 国道和349 国道(原303省道)。这些公路的昌都段正好跨越横断山区,恰是青藏高原向周边下降的高山峡谷区,地形复杂崎岖,景观丰富多元。在四条线路上,我们挖掘了四个独具特色的“桃源”景观:丁青县孜珠山一带独特的象雄文化传承区域、怒江峡谷的温泉果园绿洲—— 东坝乡区域、然乌湖与来古冰川一带的湖泊冰川区域,以及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茶马古道上的天主教堂文化区域。这样的构架打造出昌都的“四路四桃源的绝美风景线”,也让所有旅行者心生向往。
关于本书
去年推出的《入藏八线》备受读者好评,今年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西藏昌都,以贯穿昌都的四条进藏线路为主线,将“二二三三四四”的内容贯穿在昌都的四条路线里。我们邀请了在这几条路线上拥有多年探索经验的谢罡、卡布、孙吉、老鱼分别作为每条线路的作者,他们也是《中国国家地理》常年合作的作者和摄影师。历经一年倾心打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推出了这本内容全面、专业翔实、贴心实用的探秘书,带你进入康巴腹地。
——才华烨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副社长& 新媒体CEO
致每一位热爱西藏的朋友:
我是西藏昌都人韩红,我的母亲、我的家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昌都人、康巴人。昌都,位于藏东,是西藏东大门,是康巴风情不可错过的旅游目的地。小时候的建设路,如今热闹的昌庆街,新时代的昌都人正感受着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然乌湖水和浪拉山,它们不断穿梭于我的梦里……它们给我力量,让我在城市的楼群中也能安心工作,报效祖国。希望大家通过这本《康巴腹地》了解我的家乡,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做客,放眼昌都,投资昌都,发现昌都,这里是——传奇昌都,卓卓康巴。
——歌手 韩红
昌都,是西藏连接青海、四川和云南的枢纽,多民族在这里相互交融,使康巴腹地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三条汇集于此的*大河——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以及中国*长、*宽的南北向山系——横断山脉,使这里具有独特的“三江并流,平行岭谷”地貌特征,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您无论是想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一地区,还是选择一条精彩的进藏路线,这本书都是一部难得的宝典。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刘少创
提起西藏,我们首先会想到拉萨、纳木错,还有珠峰大本营,但是作为藏东门户的昌都却鲜为人知。这里丰富的自然景观能让背包客们饱览藏地风光。四条*主要的进藏线路同时经过昌都,这本书是*好的向导。
——职业旅行家 背包客小鹏
从芒康到类乌齐:丰富多样的康巴腹地景观
214国道跨越昌都的距离最长,连接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区域最多,景观呈“串珠”状分布。沿着214 国道从芒康县到类乌齐县,干旱河谷、山峰雪山、红层地貌、森地草原、塔林寺院等景观渐次进入视野,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澜沧江干旱河谷:宜人宜居的地方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占据了藏东地理地形的半壁江山,三条大江流经的三大峡谷,也是三大典型的干旱河谷,这是昌都地区最突出的自然景观和地貌特点。
1987年,我第一次沿214国道进藏,途经德钦奔子栏时,看到金沙江峡谷两岸沙砾瘠壤,基岩裸露,灌丛稀疏,荒凉的环境让我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然而我又好奇,峡谷如此荒凉,为什么山顶却大面积生长着高大茂密的乔木?为什么河谷地带的台坎地郁郁葱葱,青翠的田园和绿树围绕着一栋栋独特的藏族民居?后来慢慢才知道,干旱河谷并非穷山恶水,它是大自然精彩的地质景观,其独特的地貌形态早已存在于我们这个星球上,亿万年来一直展示着独具一格的地质之美。
干旱河谷的形成有地质和气候的基础内因,主要还是暖湿气流在翻越峡谷两侧高山迎风坡时爬坡变冷引发降水,所以山顶降雨频繁,植被茂盛,乔木高大。另一方面,气流经背风坡下降变热,到达谷地时成为干燥炽热、焚燎植物的“焚风”;同时,谷地在阳光照射下,江河溪流受热蒸腾形成“山谷风”,非但没有增加空气湿度,反倒加剧了“风干”程度,造就植被稀疏、土壤贫瘠、基岩裸露、高温高热的干旱河谷。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干旱河谷却成为藏东地区人类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事实上,河谷谷底海拔低、气温高、氧气充足,峡谷两侧陡峭高耸,阻挡冷空气进入谷地,使谷地成为天然的避寒“保温带”。同时,谷底的水资源丰富,溪流沟壑中分布着有限的植被。在远古流水侵蚀而成的坚固河槽台坎地,以及冲积扇和洪积扇长期堆积形成的地质稳定的缓坡地,千百年来,当地人通过对其利用和改造,扩展面积、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广种植物等,建造出一方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等植物生长、宜人宜居的局部环境。
214国道大部分路段沿澜沧江干旱河谷延伸,沿线有台坎坡地的地方,就有田园民居、树木植被的分布,就有麦浪翻滚、瓜果飘香的景象。这不仅是优良的生存平台,在褐黄背景里,一块块绿洲、一片片民居,与雪山、峡谷、江河共同绘制出一处处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沿着澜沧江往下,如美镇是观赏干旱河谷自然景观的打卡地。芒康县澜沧江峡谷如美段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位于他念他翁山扎隆雪山南侧,地质复杂,坡壁陡峭,多隘谷地形,澜沧江水面到山峰的高差超过3000米,干旱河谷分带特征十分明显。从海拔4376米的拉乌山山口到海拔3911米的觉巴山山口,直线距离不足25公里,而公路距离却达到了60余公里。也就是说,在这段跨越峡谷的公路上,可以完整观赏“山顶白雪皑皑、乔木高大茂盛,山腰植被稀疏、土壤贫瘠,山下气候炎热、民居秀丽、农耕繁忙”的干旱河谷景象。
峡谷两侧的拉乌山和觉巴山,多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山顶常有积雪,多高山流石滩,零星分布着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在海拔3000~4000米的迎风坡分布着川西云杉、冷杉、红杉、高山栎等组成的针阔叶混合林,以圆柏为主的稀疏而低矮的森林则分布在阳坡。从海拔3000米的森林带下线到海拔2600米的澜沧江一带,眼望之处尽是裸露的黄壤砾石和风化石灰岩,稀疏生长着白刺花、岩生忍冬、毛球莸、鞍叶羊蹄甲和旱生禾本科草类植被。南北是陡峭的隘谷区,澜沧江水从北面的槽谷中奔流而出,流经纵长3公里的如美镇河槽台坎地中央,向南流入新的隘谷区。东北部有绒曲,西接澜沧江,东至拉乌山,是该地域唯一相对平缓的坡谷带。
春夏两季穿越绒曲河谷是一种美的享受,荒凉的河谷里荡漾着绿意,河谷两侧是茂盛的高山栎与冷杉混合林和绿茵茵的灌丛草甸,谷地上幢幢精美的民居,周围杨树青青,桃梨花开,青稞麦浪,牛羊遍地,几许的诗情画意。
坐落在峡谷最低处的如美镇海拔2600米,和沿线动辄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相比气候温暖得多,物产丰富,是高寒区抵御寒冷的理想地。四周被高山封闭,只有一条国道东西穿越,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及人员食宿休整和物资集散地。
澜沧江昌都段的下游便是芒康县,而纳西民族乡是峡谷深处的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没有“标准”可循,不同审美观有不同的解释,只是共同认为“桃花源”都是与外界联系少、局部自然环境好、物产丰富、宜人宜居的封闭之地。
澜沧江峡谷纳西民族乡南北段就是这样,它被红拉山隔断在峡谷深处,谷底平均海拔2200 米,两侧却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只有214国道穿行其中。这一段是澜沧江流域纬度最低、气温最高、林线最低、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段。尽管山顶白雪皑皑,山麓却气候温暖、物产丰富。这段长65公里的澜沧江段,两岸零零落落地分布着芒康县的木许乡、纳西族民族乡、曲孜卡乡下辖的32个村一万余人。精美的藏族民居错落有致,柔美的田园里青稞、小麦、玉米、土豆绿油油,还有葡萄、西瓜、核桃、梨、石榴、桃树等组合丰富多样。不曾想到,亿万年形成的干旱河谷竟如此之美。
以澜沧江为界,东岸为云南,西岸为西藏。木许乡紧邻澜沧江,是干旱河谷的典型村落之一。放眼望去,村落之上尽是裸露的基岩,红褐色的土壤多含硅铁化物,利于吸热储温,使地表升温。而村里田园整齐,植被茂密,农作物丰富多样。
纳西民族乡和曲孜卡乡是这段峡谷中面积最大的台坎坡地,水资源丰富,沟壑纵横,气候干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曲孜卡乡还有温泉分布,因此成为干旱河谷里气候温暖宜人的康养地。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