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81919
量子物理学并非只能仰望,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
◎我是谁?我在哪里?
◎我的自我意识到底是什么?它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我能与客观世界产生怎样的互动?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我的定位在哪里?
◎为什么世界是这个样子?“人终将逝去”是什么意思?
对于生命中这些“重大问题”,人类从未终止过探讨,但没有一个答案可以真正解开人们的疑惑。
然而,我们自以为高冷的新物理学中其实栖居着一种富有诗意的探索方法。它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大开脑洞的方法,推动着我们跳出樊笼去看待自我、社会和物质世界,进而改变我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北京折叠》作者、雨果奖获得者 郝景芳
科幻作家 吴岩 鼎力推荐
◎这不是一本量子物理学的科普读物,而是用现代物理学的真知灼见更好地理解生活和生活中的哲学。
◎本书利用有关量子物理学的真知灼见,大胆地将量子物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方方面面。
◎结合量子理论探索了意识对个人、对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是怎样产生作用的。
◎帮助人们树立“量子世界观”,即用看待量子的方式来看待意识的世界观,它强调动态关系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能使我们与自己内心、与他人、与大自然建立彼此依存、相互融合的关系。
◎解答了人们应该如何与周围世界和睦相处、如何摆脱孤独感和疏离感的问题,成就自由的和负责任的、信守承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自我,*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1章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第2章 新物理学新在哪里
第3章 意识与猫
第4章 电子是有意识的吗
第5章 意识与大脑:两个经典模型
第6章 意识的量子力学模型
第7章 心灵与肉体
第8章 我是谁:量子身份
第9章 我的人际关系:量子亲情
第10章 自我的生存:量子永恒
第11章 走出自恋:新量子心理学基础
第12章 解放自我:量子责任
第13章 创造性自我:与世界共同创作
第14章 我们与物质世界:量子美学
第15章 量子真空
第16章 量子世界观?
推荐序
科学界最核心的困难至今仍然是谜
郝景芳 《北京折叠》作者、雨果奖获得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看这本书的动机很鲜明,我对“意识”问题很感兴趣。 我一直对意识问题很感兴趣,从中学看“第一推动”丛书开始,我就对《惊 人的假说》《皇帝新脑》最感兴趣。到了大学,我又把薛定谔的《物质与意识》 翻了又翻,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几乎改变了我整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毫无疑问,如何从物理物质中产生出精神意识,是整个人类科学史上最困难 的一个问题,至今无解。
石头和人有什么区别?相信连四岁的孩子都能回答出来。但是如果问“石头 和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则连全世界最伟大的头脑都不能确切地说出答案。 在科学革命最兴盛的年代,几乎所有科学家都相信,用伟大的机械力学和原子物 理,很快就能解开意识之谜。然而多年过去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比起当年的 知识,只进展了很小的一步。物理、化学和医学告诉我们,组成人体的物质与石 头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质子、中子、电子的搭配组合。那么意识呢,意识出 现在什么位置?
一种观点认为,意识,或者说精神或灵魂,就是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永远 都躲在科学家的能力范围之外。这是宗教或神秘主义最后的避风港,也是普罗大众对科学的驳斥——科学解释不了一切,科学解释不了我们最关心的灵魂问题,
因此不要认为科学万能。
另一种观点认为,意识不过是超级计算的结果,人脑产生意识是因为人脑中 有上千万个神经元时时刻刻在进行计算,只要计算机能够模拟这样的计算,一定 有同样的意识产生,这是早晚的事。这样的观点把意识等同于机器计算,因此相 信一切尽在当前的科学掌握中。
这是对意识问题的两种极端观点,也是“反科学至上论”和“科学至上论” 的核心争论。不幸的是,这两种观点都对解决真正的困难贡献甚微。神秘主义者往往回溯到传统宗教,从祷告、神迹或者开天眼、灵修中获得灵魂解答。即使保留对宗教和传统文化的敬重,也不能说这就是答案。这些做法都只是增加了个体想象,而对增进普遍认知毫无帮助。
与此同时,另一个极端,对计算机意识涌现的信仰,也不断遭到现实的打 击。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已经按照摩尔定律进化了三四十年,如今拥有了大数据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在最复杂的游戏中战胜人类,也能模仿人类说话和作曲,但是仍然无处可寻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它们只会完成一个指令,可以分毫不差,但显示不出任何自主性。
可以预测,无论是向灵修寻找,还是向机器寻找,都还要继续寻找很多年; 但很有可能,这两种寻找都是徒劳的。人类的意识发源于人类大脑,但很有可能 具有不同于机器计算的其他机制。唯有这种机制被发现,科学才有可能宣称自己知识的完备。
对此,我们面对的是一条艰难道路。
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看出这本《量子与生活》的意义。我不是说这本 书找到了终极的正确答案,而是说这本书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尝试性地迈出了一步。作者考虑到量子力学纠缠与坍缩和意识过程的相似性,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子机制作为人类意识的物理基础,这种尝试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虽然这是完全没有经过验证的理论猜想,但是我必须要鼓励和推荐这种思考和尝试,因为这是用人类已有的科学成果正面解答未知问题的探索性态度。如果不允许猜想,则科学永远不可能向未知拓展。在猜想的过程中能注重和现有科学系统的逻辑自洽,就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思考态度。
对我而言,把物质意识对比为粒子波,是一种非常有启发性的猜想。意识是纠缠态,这样的猜想的确可以解释包括回忆和想象在内的很多现象。无论最终作者的提法是否正确,我都要感谢她给了我这样的启发。人经常会受到这一生中读到的思想的启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确实很像是量子态的隔空纠缠。为此,我要感谢这本书。
这本书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但它提出的问题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并没有太大 的进展,在一个无色、无味、无感的物理世界中,人的主观体验从何而来,这是人类的谜中之秘。 希望这本书能抛砖引玉,启发未来更多的智慧大脑对这个终极谜题发起挑战。
感谢优秀的译者翻译出这样一本困难的著作,将深刻的问题带给了普通大众。希望未来更多这样的思考能够为人所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