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564764
《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有计划地访问一些当事人,希望他们能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口述回忆,让采访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应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出版说明
前言
上篇 1958年在中国
章 一件科学差事
第二章 北京的科学与科学家
第三章 在北京的生活
第四章 友谊宾馆和苏联大使馆:在北京的中苏合作
第五章 运动与驱使
第六章 去南方出差
第七章 去北方出差
第八章 在北京的后几周:我们谈论政治
下篇 1960年在中国
第九章 回到中国
第十章 对昆明的初印象
第十一章 潮流逆转
第十二章 在昆明的后一个月
第十三章 在中国的后几周:与时间赛跑
人名索引
在1961年8月,我终于实现了我长时间梦寐以求的愿望——离开苏联,去一个民主国家生活。现在我住在加拿大,我可以阅读任何一本来自这个世界任何地方的杂志、书籍或是报纸;我可以毫无顾忌地与任何人谈论任何可以想得到的话题并写下我的想法。
当我来到加拿大,在我的当务之急中,有一件事就是获得有关共产集团的任何可以获得的材料。从我阅读的有关红色中国的出版物中我想到:把我从1958年到1960年在中国的经历记录下来,西方读者对它可能会感兴趣。作为一位曾在北京、昆明等地工作过的苏联科学家,我有机会观察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而我的观察可能与那些在中国只待了几周或是数月的人,或是离开中国十几年,甚至从没去过中国的人来说,可能在角度上会有些不同。我在中国的行迹并非局限在官方规定的范围之内;我的交往也不仅仅局限于译员或是事先安排好的人员(这些人员是专门应对资本主义或是其他共产主义国家来客的)。我有机会与数十甚至数百位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行政官员进行交谈,他们之中既有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也有具有数十年教学经验且事业有成的老教授。
正是这些想法催促我写出这本书。我并不打算说明今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只是想原原本本地写出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我自己对它们的看法。以我的地位,很显然我只能主要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两点:一是那儿科学家的生活与工作,二是中苏关系。当然不言而喻的是,还有许多其他事情没有逃过我的眼睛,并被我记录下来。
我是在乌克兰出生的,并在那儿上了一个四年制的市立学校。这是因为当时一个全日制中学的学费是60卢布,而在那里只要10个卢布。以后我在成人夜校里完成了我的中学教育。
尽管在1917年布尔什维克已经在彼得格勒夺了权,但是两年之后他们才控制了乌克兰。在政权建立之后的1920年,我作为一名志愿兵参加了红军,一年后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技术院校搞研究。同时我自学了英语、法语与德语,为的是能够阅读用那些语言书写的、对我的化学专业必不可少的文献。
从1925年到1961年的整整36年中,我从事化学研究。早年我也在基辅与莫斯科教书。我还被派遣出国从事科学研究,这包括:去英国与法国(1934-1935),去奥地利(1956),去印度(1959)与中国(1958-1960)。利用出国的机会,我练习外语技巧,同时尝试了解这些国家在物理与化学领域的研究机构。
从1930年起,我在苏联科学院的位于列宁格勒的普通化学实验室工作,该实验室是由著名的化学家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库尔那科夫院士领导的。他的研究兴趣涵盖了理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方方面面,而且他还想在他的学生与同事之间寻找知音。正是因为他的教导,我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专业里,而是把自己的科研扩展到电化学、盐湖化学、溶液理论、合金理论以及其他诸多化学系统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