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Ⅰ》
本书摒弃了复杂的专业案例,而代之以通俗易懂的丰富案例,以帮助读者理解现代TRIZ理论。
《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Ⅰ》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创新的重要性及瓶颈1
1.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4
1.3什么是TRIZ5
1.3.1什么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6
1.3.2TRIZ的起源6
1.3.3阿奇舒勒的发现7
1.4有效学习TRIZ的方法8
第2章经典TRIZ和现代TRIZ11
2.1TRIZ推广的历史11
2.2经典TRIZ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12
2.3现代TRIZ理论14
2.3.1现代TRIZ理论体系的形成14
2.3.2现代TRIZ理论应用三大步骤17
2.3.3现代TRIZ理论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工具20
2.4国际TRIZ协会认证体系的设置25
第3章功能分析29
3.1什么是功能分析29
3.1.1工程系统和超系统29
3.1.2功能分析的步骤31
3.2组件分析32
3.2.1组件32
3.2.2选择合适的组件分析层级32
3.2.3组件分析的注意事项33
3.3相互作用分析34
3.3.1相互作用分析的步骤34
3.3.2相互作用分析的注意事项35
3.4功能建模36
3.4.1什么是功能36
3.4.2功能存在的三个条件37
3.4.3功能语言与日常用语的区别37
3.4.4主要功能40
3.4.5目标40
3.4.6功能的分类41
3.4.7有用功能的等级43
3.4.8价值44
3.4.9分析功能-成本图44
3.5创建功能模型47
3.5.1创建功能模型的步骤47
3.5.2功能模型的图形化表示48
3.5.3功能分析时的注意事项49
3.6功能分析案例52
3.6.1问题背景52
3.6.2组件分析53
3.6.3相互作用分析53
3.6.4功能建模54
3.6.5功能模型的图形化表示54
3.6.6功能缺点列表54
3.7小结56
第4章因果链分析57
4.1什么是因果链分析57
4.2缺点的种类59
4.2.1初始缺点60
4.2.2中间缺点60
4.2.3末端缺点62
4.2.4关键缺点63
4.2.5关键问题64
4.3关键缺点的解决64
4.3.1关键缺点的选择64
4.3.2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65
4.3.3矛盾的挖掘65
4.4因果链分析的步骤66
4.5因果链分析案例1:静电危害的消除67
4.5.1问题描述67
4.5.2问题解决步骤67
4.6因果链分析案例2:油漆溢出问题75
4.7小结77
第5章剪裁79
5.1什么是剪裁80
5.2剪裁组件的选择83
5.3剪裁规则84
5.4功能的再分配86
5.5剪裁模型及剪裁问题89
5.6建立剪裁模型的步骤90
5.7剪裁案例91
5.7.1建立功能模型91
5.7.2解决剪裁问题92
5.7.3激进的剪裁95
5.8剪裁的重要作用97
5.9小结98
第6章特性传递99
6.1使用特性传递的时机99
6.2什么是特性传递101
6.3特性传递的步骤103
6.4特性传递分析实例103
6.5小结106
第7章功能导向搜索107
7.1功能导向搜索的优点108
7.2什么是功能导向搜索109
7.3一般化的功能110
7.4领先领域110
7.5功能导向搜索案例1:在尿布上打孔111
7.6功能导向搜索的步骤112
7.7功能导向搜索案例2:鼻腔过滤器114
7.8小结117
第8章发明原理119
8.1发明原理的由来119
8.2发明原理的应用120
8.3发明原理内容详解124
第9章技术矛盾和矛盾矩阵137
9.1什么是矛盾137
9.2什么是技术矛盾138
9.3通用工程参数139
9.4阿奇舒勒矛盾矩阵142
9.5运用阿奇舒勒矛盾矩阵解决技术矛盾的步骤145
9.6案例:清除全自动数控车床刀具上的切屑问题147
9.7小结151
第10章物理矛盾的解决153
10.1什么是物理矛盾153
10.2物理矛盾的表述形式154
10.3物理矛盾的解决方法155
10.4分离矛盾的需求155
10.4.1基于空间分离156
10.4.2基于时间分离159
10.4.3基于关系分离161
10.4.4基于方向分离163
10.4.5基于系统级别分离165
10.5满足矛盾需求167
10.6绕过矛盾需求169
10.7解决物理矛盾的步骤170
10.8物理矛盾和技术矛盾之间的转化170
10.9小结172
第11章物-场模型与标准解系统173
11.1两个基本概念173
11.2物-场模型174
11.3有问题的物-场模型175
11.3.1不完整的物-场模型176
11.3.2有害的物-场模型176
11.3.3作用不足的物-场模型177
11.4标准解178
11.5应用标准解的步骤180
11.6物-场模型分析案例181
11.6.1捕鼠器181
11.6.2刀片组184
11.6.3测量针的温度187
11.7小结189
第12章工程系统进化趋势191
12.1概述191
12.2经典TRIZ理论中的进化法则192
12.2.1S曲线进化法则192
12.2.2八大进化法则194
12.3经典TRIZ进化法则与现代TRIZ进化趋势的区别196
12.4现代TRIZ理论的工程系统进化趋势197
12.5动态性进化趋势200
12.5.1经典TRIZ理论的动态化法则200
12.5.2场的动态化204
12.5.3分割的动态化206
12.5.4功能的动态化208
12.5.5动态性进化趋势与发明原理和标准解的联系208
12.6小结209
附录210
附录1国际TRIZ协会一级认证要求210
附录2国际TRIZ协会二级认证要求211
附录3国际TRIZ协会三级认证要求212
附录4矛盾矩阵表213
《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Ⅱ 》
目录
第1章 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 1
1.1 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的定义 2
1.2 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的步骤 3
1.2.1 组件分析 3
1.2.2 功能建模 4
1.3 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的算法 10
1.4 一个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的实例 11
1.5 实例:双功能催化剂合成 16
1.5.1 过程简介 17
1.5.2 问题描述 21
1.6 小结 23
第2章 初始缺点的识别 25
2.1 初始缺点 26
2.2 缺 点 26
2.3 确定初始缺点的重要性 27
2.4 确定初始缺点的方法 28
2.5 识别初始缺点的算法 33
2.6 确定初始缺点的注意事项 34
2.7 小结 34
第3章 基于过程的剪裁 35
3.1 定义 35
3.2 剪裁操作的选择 36
3.3 剪裁规则 38
3.3.1 包含生产功能的操作的剪裁规则 38
3.3.2 包含条件功能的操作的剪裁规则 41
3.3.3 包含矫正功能的操作的剪裁规则 47
3.4 实施基于过程的剪裁的算法 56
3.5 实例:双功能催化剂合成 57
3.6 基于过程的剪裁规则列表 59
3.7 小结 60
第4章 特性传递 61
4.1 一个简单的例子 61
4.2 特性传递 62
4.3 几个重要概念 64
4.4 特性传递在现代TRIZ 理论体系中的位置 65
4.5 特性传递的算法 67
4.6 一个特性传递的实例 68
4.7 特性传递的细则 72
4.8 小结 82
第5章 标准解系统 85
5.1 物场模型 86
5.2 有问题的物场模型 88
5.3 标准解系统 90
5.4 运用标准解系统解决问题的算法 92
5.5 标准解详解 93
5.5.1 第1 类标准解——建立和拆解物场模型 93
5.5.2 第2 类标准解——增强物场模型 102
5.5.3 第3 类标准解——转换到超系统和微观系统 111
5.5.4 第4 类标准解——测量和检测 115
5.5.5 第5 类标准解——关于标准解应用的标准解 121
5.6 物场模型和标准解的应用流程 126
5.7 物场模型和标准解总结 127
5.8 小结 129
第6章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 131
6.1 ARIZ 总体介绍 131
6.2 ARIZ 的总体框架 134
6.3 ARIZ 模板及各步骤的详细解释 137
6.3.1 部分:问题模型 137
6.3.2 第二部分:资源分析 142
6.3.3 第三部分:理想终解和物理冲突 145
6.4 ARIZ 实例:封箱问题的解决 149
6.5 ARIZ 第三步之后各步骤的解释 161
6.6 小结 167
第7章 工程系统进化趋势介绍和S 曲线 171
7.1 S 曲线的起源 172
7.2 工程系统的S 曲线进化趋势 173
7.3 S 曲线的各个阶段 176
7.3.1 S 曲线的阶段 177
7.3.2 S 曲线的过渡阶段 187
7.3.3 S 曲线的第二阶段 201
7.3.4 S 曲线的第三阶段 209
7.3.5 S 曲线的第四阶段 225
7.4 S 曲线分析小结 234
第8章 基于TRIZ的专利战略简介及基于初始缺点识别和因果链分析的专利规避和布局 235
8.1 专利战略 236
8.2 基于TRIZ的专利战略 237
8.3 基于初始缺点识别和因果链分析的专利规避 243
8.3.1 基于初始缺点识别和因果链分析的专利规避的原理 244
8.3.2 基于初始缺点识别和因果链分析的专利规避的算法 246
8.4 基于初始缺点识别和因果链分析的专利布局 246
8.4.1 基于初始缺点识别和因果链分析的专利布局的原理 246
8.4.2 基于初始缺点识别和因果链分析的专利布局的算法 247
8.5 基于初始缺点识别和因果链分析的 专利战略案例研究 248
8.6 小结 250
附录1 经典TRIZ理论中阿奇舒勒版标准解 251
附录2 S曲线不同阶段的驱动力、标志和发展策略的总结 255
跋 259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