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733912
◎手帐控、数据控和颜控不可不看的一本书!
《亲爱的数据》的发起人兼参与人是欧美两位数据设计师乔治娅和斯蒂芬妮,她们用一张张普通的手绘明信片,展示*视觉可视化的玩法!在一年的时间里,每一周,她们都会选择一个主题,记录并采集自己生活和行为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再手绘到明信片上,以*古老的通信方式寄给对方。寄出的一方像密码专家一样对手绘加密,收到的一方像侦探一样搜寻蛛丝马迹,解读明信片上的数据,有点像两个高智商精英的切磋,又有点像两个平行世界的穿越游戏。
◎2015“信息之美”数据可视化金奖作品,亚马逊4.6星,豆瓣8.6分!
《亲爱的数据》项目出版之前就获得了“信息之美”的金奖(2015年)。“信息之美奖”全名为“凯度信息之美奖”(The Kantar Information is Beautiful Awards),是为了嘉奖信息与数据可视化的优秀作品而设立的奖项,向我们展示了数据可视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英美版的《亲爱的数据》出版后受到全球手帐爱好者和数据爱好者的欢迎,亚马逊平均得分4.5分上,豆瓣评分8.5分,被豆瓣读者誉为“设计师版的《查令十字街84号》”。
◎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的创意手帐!
《亲爱的数据》不仅改变了两位作者的生活,也向我们展现了信息设计如何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并激励我们找寻生活细微之处的创意与美,抛开语言带给我们的害羞和胆怯,去更直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亲爱的数据》是一本关于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的创意手帐,荣获2015年“信息之美数据可视化金奖”,被豆瓣读者誉为“设计师版的《查令十字街48号》”。
《亲爱的数据》是一个为期一年的项目,发起人兼参与人是欧美的两位数据设计师乔治娅和斯蒂芬妮。艺术节上的一次偶遇,让她们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和一生挚友,她们约定用数据的方式记录身边的生活,每周选一个主题,绘制成漂亮的明信片,漂洋过海邮寄给对方。
这些用数据密码编制的明信片上,记录着她们的百态生活:她们的嫉妒,她们内心积极的想法,她们的抱怨,她们买过什么东西,她们路过的门,衣柜里的衣服,听什么样的音乐,对手机的依赖程度,男朋友(老公)做的坏事……她们对生活数据的采集成为一种仪式,这些手绘明信片成了真实记录生活质感的方式。
经过一年的记录,她们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她们变得更用心去感受生活,对生活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探索欲,在更深层次上与自己,也与其他人联系起来。
《亲爱的数据》向我们展现了信息设计如何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并激励我们找寻生活细微之处的创意与美,让我们抛开语言带给我们的害羞和胆怯,去更直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preface
从纽约到伦敦,直线距离约6000千米,如果恰好有两位朋友分别居住在这两座城市,每周向对方寄送一张明信片,那么,在一年52周的时间里,这些互寄的明信片将跨越约624000千米的距离,绕赤道约16圈。正是乔治娅·卢皮,一个生活在纽约意大利女人,与斯蒂芬妮·博萨维奇,一个生活在伦敦的美国女人,共同创造了这样的“大”数据。
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大洲,不同的城市,但一次艺术节上的偶然相识,却让她们无意中意识到彼此几乎过着平行而相似的生活:“我们各自在国外生活(乔治娅从意大利搬到了纽约,而斯蒂芬妮,在科罗拉多的丹佛长大,现在生活在伦敦),我们年龄相同,都是独生子女。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是视觉设计师,都喜欢绘画,特别是用数据绘图。”
于是,她们选择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深入了解彼此,在一年的时间里,每一周,她们都会选择一个主题,记录并采集自己生活和行为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再手绘到明信片上,以最古老的通信方式寄给对方。寄出的一方像密码专家一样对手绘加密,收到的一方像侦探一样搜寻蛛丝马迹,解读明信片上的数据,有点像两个高智商精英的切磋,又有点像两个平行世界的穿越游戏。
52周,那些构思精巧、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明信片,成为她们了解彼此生活不同面向的“信使”,更让她们从艺术节上偶然相遇的一面之交,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和一生挚友。而这52周的明信片汇聚在一起,便成就了2015年“信息之美”数据可视化金奖作品——Dear Data。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她们是如何认真地玩这个游戏的(以第一周斯蒂芬妮寄给乔治娅的明信片为例)。
第一周:时钟的一周
如何阅读,斯蒂芬妮给出了提示:
手绘以时钟的表盘为最基本的数据载体和表达形式。(每条线=一天中的一个小时,顺时针移动;每条分割线上的一段=一天,一周从中心开始向外移动)。
其中,表盘用标志性符号代替:
普通箭头符号代表打电话的时间,箭头末端带有圆圈的符号代表用手提电脑上网的时间,浓黑的粗箭头代表使用微波炉的时间,等等,旁边还标注了在不同事情上花费的时间。接下来,把这些提示运用到明信片正面的手绘中,便可以了解斯蒂芬妮在这一周中的时间耗费在哪儿。手绘中,放射状指针有24条,代表一天的24小时;每根指针有7条线段,代表这一周的7天。每条放射状指针的每一条线段代表每一天,其上不同的箭头代表这一天时间耗费在哪儿。
看完表盘,一周所做的事情一览无余,而且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在读者大快朵颐的时候,两位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却是喜忧参半。数据的收集、整理、绘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的主题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数据统计和测算工具,还要对抗生活和工作中的琐事困扰,一旦没有下意识记录数据,便会留下数据空缺。数据可视化的呈现和设计过程也是反复琢磨,几易其稿。手绘过程中也常因明信片沾染了墨迹或是对方没有收到又再次返工。创作过程中的这些酸甜苦辣,甚至一些特有的小情绪,也被两位设计师以画外音的方式记录在卡片上,成为回味她们创作过程的独家花絮。
在《大脑法则》(Brain Rules)一书中,发展分子生物学家约翰·梅迪纳(John Medina)提到,视觉占用了我们大脑中一半的资源,眼睛是迄今我们最主要的感官。
《亲爱的数据》呈现给我们的,不是一种简单的视觉输入,而是整合了数据多个维度信息的“感知数据组”,这些手绘展现出数据强烈的内在逻辑和秩序感,同时又直达人心,摄人心魄。或许,这便是手绘与数据结合所带给我们的独特的审美和强烈的感染力。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亲爱的数据》(Dear Data)这本书,我便对它一见倾心。独特的数据手绘创意、明信片邮递通信方式以及清新脱俗的气质,都让人眼前一亮,深为着迷,因此,得知有机会翻译此书的时候,我兴奋了许久。翻译过程并不因为它是图文书而显得轻松。因为文字都是手写体,有些笔迹也颇为潦草,认读花了不少功夫。每次翻译一周主题,都仿佛一次解密的过程,首先要理解两位设计师的创作思路,再分析其符号和代码所指代的意义,然后才能转译为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而又不失其准确性。
在此,要特别感谢牛瑞华老师对这本书的高度认可以及对我本人的信任,辛苦地洽谈版权,托人不远万里从美国带回样书,并委托我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给予了我最大的理解和空间。同时,也要感谢家人的支持和陪伴,可以让我安心完成翻译工作。还要感谢喜欢这本书的读者朋友,你们的认同会让我今后更加努力地发掘好书、翻译好书。
然而,百密一疏,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一些疏漏,恳请各位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译者 曾熙
2020年6月
从我们年轻的时候起,我们就沉迷于收集和整理来自周围世界的信息。
斯蒂芬妮记得与父亲去看棒球比赛,帮他填写棒球计分卡,用铅笔在纸上绘制一局又一局的比赛,她对于能够捕捉事物的精彩瞬间并将其整齐、妥善地保管以便日后重温而倍感兴奋。
乔治娅记得,还是孩子的时候,她喜欢收集和整理各种物品,放入透明文件夹,然后她会非常细心地贴上标签。彩色的纸片、小石子,来自祖母裁缝店的织物、纽扣,销售的收据和其他更多东西构成了她的藏品,她记得根据它们的颜色、大小和尺寸对她的宝贝进行分类,再绘制小标签来说明如何读懂它们时的快乐。
直到长大成人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在收集数据,而这些数据是我们作为信息设计师工作时可以交流的东西。
我们几乎在无意中过着平行的生活,当在艺术节上相遇时,我们意识到彼此是多么的相似。我们各自在国外生活(乔治娅从意大利搬到了纽约,而斯蒂芬妮,在科罗拉多的丹佛长大,现在生活在伦敦),我们年龄相同,都是独生子女。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是视觉设计师,都喜欢绘画,特别是用数据绘图。
这本书是关于我们,乔治娅和斯蒂芬妮,如何通过向对方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而成为朋友的故事。但我们并不是通过在咖啡馆、酒吧或在社交媒体上聊天成为朋友的。相反,我们采用老式的通信方式。在一年的时间里,每一周,我们都会给彼此寄送明信片,明信片上描述了一周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并不是写下发生的事——我们画出来。我们并不试图画出发生在身上的每一件事,而是每周选择一个主题。
每个星期一我们都会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来收集一周的关于自己的数据:我们抱怨的次数、我们嫉妒的次数;什么时候、与谁进行了身体接触,我们听到的周围的声音。然后我们在一张明信片大小的纸片上创作图画来代表这一数据,再把明信片投递到英国的信箱(斯蒂芬妮)和美国的信箱(乔治娅)。
在52周的时间里,对我们生活数据的采集成为一种仪式。在将这些信息翻译成手绘可视化图形之前,我们会花上一周的时间来关注并记录下我们的活动或想法。在明信片的正面,会有一份独一无二的对我们每周数据的描述;在另一面(除了必要的邮资和地址外),我们会把我们的绘图浓缩成详细的线索:让收件人解密图片并想象她的新朋友在一周前发生了哪些事的代码。
我们开启“亲爱的数据”这个项目作为通过数据了解彼此的方式,我们的数据对我们来说是最熟悉的素材:但我们很快发现,我们也变得与自己更为和谐,因为我们抓住了身边的生活,并且勾勒出了我们于细节处发现的隐藏的模式。通过关注自己的行为,我们影响自己的行为。
我们相信,从生活中收集到的数据可以是世界的快照,就像照片捕捉时间的微小瞬间一样。数据可以描述我们生活中每一个方面的隐藏模式,从我们的数字化生存到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每一株植物、每一个人、我们参与的每一次交互都可以被绘制、计数和测量,而这些测量就是我们所称的“数据”。一旦你意识到数据可以从这颗行星上的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和事物中收集起来,你便知道如何找到这些无形的数据,你开始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中看到这些数据。
我们能在周围的世界中找到数据,是因为我们全都在生活中创造数据:我们的购物,我们在城市中的穿行,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探索,都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前行时留下紧随我们的“数据线索”。这一数据被收集、统计和计算——在大的范围内,被寻求洞见和答案的公司或研究机构——在更小的范围内,被寻求更加了解自身的个体使用数据来“量化”自我,从而成为更高效、更优化的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被称为生活在“大数据”时代,在这个时代,算法和计算被视为解开普适问题的新钥匙,无数的应用程序可以检测、聚合和可视化我们的数据,帮助我们成为高效的人。我们更喜欢用一种较慢的、模拟的方法来着手处理数据。与其说我们把“亲爱的数据”作为一个“个人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个自我量化项目,这是一个微妙——但重要的——区别。与使用数据就是为了变得更加高效的观点不同,我们认为可以使用数据来变得更加人性化,在更深层次上与我们自己,也与他人联系起来。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在许多方面激励你:画画(即使你认为自己不是艺术家);放慢脚步,欣赏生活中的小细节,并与他人建立联系。你会在这本书里找到我们的52张卡片,连同我们构思和绘制时的想法。它们没有被编辑过:它们和最初收到的邮件一模一样,突出了一年中的学习、怀疑和优柔寡断,以及爱、爱情和幽默。
带着所有跨越大洋的旅途中的磨损痕迹,它们共同构成一份个人的数据日记,我们先与彼此分享,现在与你分享。
我们也将展示我们从这一年收集到的日常数据中所学到的东西,详述我们如何从收集到的东西和艺术进程中获取意义。这一年是带着紧张和不安开始的,而收官时我们对在瞬间中捕捉和绘制生活倍感自信:在开始时不需要考虑太多。
我们把数据看作一种创造性的材料,就像颜料或纸张,也把它作为以全新的方式观察和参与我们世界的结果。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激励你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你的世界,在这里,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你展示和表达的创造性起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