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55530
1.易学名家写给大众的《易经》入门
北大哲学博士、北中医国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将自己四十年精研易理的经验融入文字,用历史故事、现实事例阐发《周易》中的微言大义,破解大众对《易经》晦涩难懂的认知迷思,去神化,去玄妙化。
2.一本书读懂易经思想,渐进式解读的通俗读本
从《易经》的诞生、作者、文化意义、演变过程讲起,追根溯源;先整体入手,宏观了解,再逐一详解64卦、384爻具体的含义和应用;剖析阴阳五行、四象八卦、河图洛书、太极图蕴藏的人生智慧,从会用到懂用,解得透彻,解得详细。
3.文白对照,图文并茂,更加直观和实用
综合古今易学研究成果,原文+阐释+实例扩展;插入卦象图示,明确每一卦的内容,提供生活化的解卦示范与深入浅出的义理启示,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易经》。
4.做人做事的人生指南,解决当下种种困惑迷思
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管理下属,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与不同的上司怎样相处……无论你是教师、企业领导、员工,还是照顾家庭的父母,都可以去学习感悟,从张其成讲解的《易经》里找到答案,学到不郁闷、不*、知天命、懂人事的人生处世哲学!
为什么说《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儒释道共奉的经典?
故宫三殿、清华大学的校训、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名和《易经》有着怎样的关系?
自强不息、物以类聚、正大光明等常用的成语都出自《易经》?
身在职场,我们怎样运用《易经》的智慧与领导、同事相处?
……
本书凝聚张其成教授四十余年研究《易经》的精华和成果,作者将经义中的阴阳动静、得失吉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平实易懂。*部分系统阐述《易经》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卦爻辞的解读方法等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则详细解读《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句爻辞,帮助读者懂得知变应变的法则,获得做人、做事的启示。
《易经》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六十四卦,对应着世界和人生的六十四种场景,每个场景对应着不同的阶段。张其成教授侧重于揭示《易经》中蕴藏的中华文明基因,并融合现代的道德准则、管理策略、教育方法、人生态度等,帮助读者灵活运用《易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做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
目 录
序言 《易经》:百姓日用而不知//001
前言 我学习《易经》的经历//001
部分 《易经》入门
一 《易经》的文化地位 – 003
《易经》是本什么书? – 003
学习《易经》有什么用? – 007
《易经》的文化地位 – 010
二 《易经》的作者 – 015
三皇与《易经》 – 015
神农炎帝与《连山易》 – 017
轩辕黄帝与《归藏易》 – 019
周文王与《周易》 – 020
孔子与《易传》 – 022
三 四象和八卦 – 025
四象的秘密 – 025
伏羲与八卦 – 027
八卦是怎么画出来的? – 029
先天八卦的次序之谜 – 031
怎样从八卦中推出自然事物? – 034
后天八卦的方位之谜 – 038
第二部分 《易经》六十四卦解读
导言 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秘密 – 045
一 乾卦——自强不息,龙马精神 – 049
二 坤卦——阴柔美好,承载万物 – 065
三 屯卦——万物始生,克难向前 – 078
四 蒙卦——启蒙奋发,因材施教 – 084
五 需卦——保持耐心,善于等待 – 090
六 讼卦——慎争戒讼,化解矛盾 – 096
七 师卦——统众之道,顺应人心 – 101
八 比卦——处世之道,创造和谐 – 107
九 小畜卦——守住自我,走向成功 – 113
十 履卦——按礼行事,谨慎小心 – 120
十一 泰卦——天地交泰,互相沟通 – 126
十二 否卦——打通否塞,学会包容 – 133
十三 同人卦——同民同德,会同和谐 – 139
十四 大有卦——保有美德,实现富有 – 145
十五 谦卦——永葆谦虚,方得善终 – 151
十六 豫卦——有所节制,快乐之道 – 156
十七 随卦——择善而从,慎选时机 – 162
十八 蛊卦——解除蛊惑,纠正过错 – 168
十九 临卦——领导艺术,智慧管理 – 174
二十 观卦——观察之道,符合本心 – 180
二十一 噬嗑卦——严明刑法,刚柔相济 – 187
二十二 贲卦——修饰之美,人文化成 – 193
二十三 剥卦——防止剥落,分享共赢 – 199
二十四 复卦——万物复兴,回归正道 – 205
二十五 无妄卦——顺其自然,不可妄为 – 211
二十六 大畜卦——积善积德,防微杜渐 – 217
二十七 颐卦——颐养之道,为人为己 – 224
二十八 大过卦——改过纠错,互相帮助 – 230
二十九 坎卦——化险为夷,趋吉避凶 – 236
三十 离卦——散发光明,美丽人生 – 243
三十一 咸卦——感应之心,贵在和合 – 248
三十二 恒卦——持之以恒,长久之道 – 254
三十三 遁卦——退隐之道,以退为进 – 261
三十四 大壮卦——强盛法则,坚守正道 – 266
三十五 晋卦——晋升之道,彰显德行 – 271
三十六 明夷卦——韬光养晦,转暗为明 – 278
三十七 家人卦——治家有方,推及天下 – 285
三十八 睽卦——解除背离,化分为合 – 292
三十九 蹇卦——进退合宜,渡过艰险 – 299
四十 解卦——忧患意识,解除艰难 – 306
四十一 损卦——减损私欲,利己利人 – 312
四十二 益卦——损己益人,合乎时机 – 319
四十三 夬卦——果断决策,明辨是非 – 326
四十四 姤卦——相遇相知,中正包容 – 333
四十五 萃卦——会聚之道,在人在德 – 340
四十六 升卦——积小成大,顺势上升 – 345
四十七 困卦——困境奋起,不改志向 – 351
四十八 井卦——修身养己,施惠别人 – 356
四十九 革卦——革除旧弊,创立新制 – 361
五十 鼎卦——打破惯性,破旧立新 – 367
五十一 震卦——谨慎行事,勿犯天道 – 373
五十二 艮卦——抑制私邪,安于本分 – 378
五十三 渐卦——循序渐进,按矩前行 – 383
五十四 归妹卦——男婚女嫁,天地和谐 – 388
五十五 丰卦——丰盛硕大,又中又正 – 394
五十六 旅卦——行旅客居,谨慎安宁 – 400
五十七 巽卦——谦虚顺从,有节有度 – 405
五十八 兑卦——真诚平和,快乐之道 – 411
五十九 涣卦——挽救涣散,凝聚人心 – 416
六十 节卦——节制之道,合理适中 – 421
六十一 中孚卦——保有底线,诚信立身 – 427
六十二 小过卦——小处入手,小事可为 – 433
六十三 既济卦——沉稳冷静,谨慎守成 – 439
六十四 未济卦——事业未竟,周而复始 – 445
《易经》:百姓日用而不知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易经》这本书。毫无疑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易经》。
《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是占卜的书,还是历史的书?是哲学的书,还是科学的书?是管理的书,还是养生的书?或许它什么都是,又或许它什么都不是。当你静下心来,真正走入《易经》,你会发现这部距离今天这么遥远的古书,原来离我们是这么的近。在不经意的一餐一饭、一呼一吸、一言一行当中,或许你已经在运用《易经》了。正如《易经》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易经》,但自己却不知道。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其实都与这部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我们对它却有太多的不解和误解。其实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从这种不解和误解中慢慢走出来的。
经过几十年的研读,我发现:《易经》是一部“天书”,一部蕴藏天道大规律的书;《易经》是一部“人书”,一部教人做人做事、健康快乐生活的人生指南。它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吉、什么时候凶,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样趋吉避凶、趋利避害。
西方有《圣经》,东方有《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一部原创的伟大经典,这部经典奠定了这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而如果只能选一部奠定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经典的话,那肯定就是《易经》了。因为《易经》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不可以不读《易经》。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相传三皇中的伏羲创作了八卦,神农炎帝创作了《连山易》,轩辕黄帝创作了《归藏易》,直到周文王姬昌才给我们留下了《周易》。因为《连山易》《归藏易》早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说的《易经》就是指《周易》。
《易经》对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孔子明解《易经》而开创儒家,老子暗解《易经》而开创道家。西汉末年,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与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家。从此,中华文化就被称为“一源三流,三教合易”,“一源”就是《易经》,“三流”就是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家。
《易经》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而且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它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中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易经》中的八卦、六十四卦究竟潜藏着什么秘密?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太极图又究竟暗藏着怎样的人生密码?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悟来自远古的智慧,体悟古圣先贤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学习《易经》,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呢?我想至少会有三点收获。
,穿越时空,感悟远古文明的大智慧。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不安,如果你能用余暇的片刻看一看这部来自远古的经典,你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当你的心慢慢静下来的时候,你会遇见远古祖先的大爱、大智、大美,你会和古圣先贤进行生命的沟通、灵魂的对话,真切地感受那远古文明的神奇和温暖。
第二,敬畏天道,感知宇宙变化的大规律。“举头三尺有神明”,宇宙是浩瀚的,天道是威严的,古圣先贤用六十四卦神秘符号展现了宇宙周期变化的大规律,孔子称之为“天命”,老子称之为“天道”。当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易经》的一卦一爻时,你会惊奇地感受到原来天道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第三,改变命运,掌握趋吉避凶的大法则。《易经》的魅力不是算命,而是“改命”。孔子五十岁读懂了《易经》而知天命。今天,当我们读懂了《易经》,也可以尽早一点“知天命,改人命”——“我命在我不在天”——人的命运原来是可以改变的。
我想很多人都试着读过《易经》,可是一看到《易经》里那些难懂的卦爻符号和古奥文字就读不下去了。《易经》本来是容易读的经典,现在却变成了“难经”——难读的经。可是,当你换一种阅读方式,当你有恰当的引领,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受,你会发现原来看不懂的《易经》却可以看懂了。《易经》真的很容易,它其实是在唤醒我们灵魂深处的简单、容易和纯粹。
后,衷心地欢迎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对宇宙生命有好奇心的人,对人生有困惑、烦恼的人,能和我一起走入《易经》,走入远古文明,也一起走入生命的深处,与古圣先贤来一场亲密的对话。
张其成所推崇的以《易经》为首的国学五经确实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加以精读,他的讲解通俗易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其成的学问根底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周易》。他是以《周易》为核心,贯通了儒释道医,见解独到,精彩纷呈,十分难得。
——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其成首次提出“易道主干”的观点,确认了以“易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无疑是名符其实的“当代新易家”的杰出代表。
——任俊华(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易经》是中华*经,也是*难读的一部经,可是经过张其成教授轻松、幽默的讲解,就把这层神秘的面纱揭开了,露出了美妙而纯真的面容。这部*难读的经变成了*容易的经了。
——白燕升(著名主持人)
学习《易经》有什么用?
《易经》就像是一部教人做人做事的人生手册、行动指南。《易经》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违背天道。“人在做,天在看”,所以按照天道做就吉,不按照天道做就凶。
很多人都说看不懂《易经》,但是《易经》这本书里有两个字你肯定看得懂。哪两个字呢?有人说是“乾坤”,有人说是“阴阳”。我说:“如果乾坤、阴阳你都懂了,我还讲什么?那我走了。”
那是哪两个字呢?是“吉凶”。《易经》的句式一般都是这样的:前面一句话是“什么什么”,后面一句话是“吉”或“凶”,就是前面一句话是描述,后面一句话是判断。前面那句话我们一般都看不懂,但后面的吉凶我们都看得懂,所以《易经》就是讲吉凶的吗?错了!《易经》的精华其实是前面那句你看不懂的“什么什么”,前面那句话和后面的“吉”或“凶”是因果关系,前面那句“什么什么”是因,后面的“吉”或“凶”是果,我们一定要重视因,轻视果。所以看到“吉”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而是要注意因为什么而吉;言外之意就是你不遵循这个因就会凶。当然,看到“凶”的时候也不要紧张、害怕,要看它是因为什么而凶;相应地,你不这样做就会吉。所以,《易经》的重点不是讲什么时候会吉,什么时候会凶,而是讲怎么做才能趋吉避凶。所以,不能把《易经》简单地看作是一本讲如何算命的书,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本讲如何改命的书。
很多人问我:“学了《易经》有什么用?”我经常这么回答:“大的作用我不敢说,但至少有三个小的作用:不会郁闷,不会,不会痴呆。”这不纯粹是玩笑话,因为《易经》真的是人生指南。
你可能会说:“《易经》是几千年以前的书,在现代社会还有用吗?现代社会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古人哪能知道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都使用高科技了,都有互联网了。”可是大家想过没有,我们的科技虽然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可是我们一日三餐要吃饭,晚上要睡觉,男女之间要谈恋爱,人活着要劳动、工作,人有喜怒哀乐,人一辈子有生老病死,这一切和古人有什么区别呢?和古代相比,现代有的东西是变了,但有的东西没有变,而且永远也不会变,所以《易经》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
《易经》的“易”字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的字形就像蜥蜴;另一种写法,上面是一个“日”字,下面是一个“月”字,“日”就是太阳,“月”当然就是月亮,月亮也叫太阴,所以“易”字上面是阳,下面是阴,它是讲变化的。“易”字的本意指蜥蜴,后来演变出变化、变易的意思,原来蜥蜴的“易”就加了一个虫字旁。
《易经》很简单,就是讲阴阳变化的。“易”字有三种意思:是变易,第二是不易,第三是简易。变易就是变化,不易就是不变,简易就是简单、容易。因为《易经》其实是简单的,它只有两种符号:一种是阴爻(),一种是阳爻()。阴爻和阳爻这两种符号的三次组合就是八卦,也就是2的3次方等于8;阴爻和阳爻这两种符号的六次组合就是六十四卦,也就是2的6次方等于64。
学习《易经》的目的就是抓住不易,随时变易,回归简易。也就是说,要抓住不变的,然后随机应变,后回归至简至易、简单平易。
我们想一想,在生活中、工作中,在处理婚恋关系、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矛盾、烦恼、困惑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不开心呢?根据2009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中的一篇流行病学调查估算,我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9000多万人,并呈现继续攀升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会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当然,还有一种病,叫作焦虑症。现在可以说全民都处于焦虑的状态,只是或轻或重的不同而已。造成抑郁或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像竞争的激烈、压力的加大等。在当今变化多端的环境下,我们能不能找到不易、不变的东西呢?能不能让我们的心慢慢回归到简单平易呢?比如,有的人情场失恋、职场失意,痛苦不堪,无法解脱,那能不能静下心来用《易经》的智慧想一想婚恋中、职场中究竟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再进一步想一想人生中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只有找到不变的东西,我们才能随机应变、随时而变、随势而变。
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易经》的个字,叫作“元”。《易经》乾卦一开始就说“元亨利贞”,就是说只有抓住了“元”这个不变的东西,才可以无往而不胜,才可以亨通、吉利。
《易经》是天道的规律、人生的指南,我用三句话来概括一下《易经》讲的是什么:《易经》是宇宙变化周期的大规律,是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是人生为人谋事的大智慧,简单地说就是大规律、大法则、大智慧。
那么,这么深奥的《易经》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应用呢?其实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都在用《易经》。《易经》里就有一句话“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老百姓天天都在用,但是却不自知。我们都听说过阴阳、五行、八卦,我们还经常说:“昨天你还说得好好的,今天怎么就变卦了?”“变卦”就是《易经》里的概念。
《易经》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能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阴阳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分成两大类,五行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分成五大类,八卦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分成八大类。阴阳、五行、八卦这三者其实是一回事,阴阳的细分就是五行,五行的细分就是八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是智慧,反过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就是知识,《易经》是教我们智慧的,而不是教我们知识的。学会了“不易”“简易”“变易”这三个词,你就学会了《易经》。
《易经》的文化地位
《易经》这本书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究竟是什么地位呢?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易经》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什么叫“元典”呢?“元”就是“头”的意思,我们都知道正常情况下人出生时是头先出来的,头代表初始、的地位,《易经》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也就是位的经典。
每个民族都有一部自己的元典,按时间先后来排,就是《吠陀经》《圣经》《易经》《古兰经》,这四部经典分别代表了四大文化。《吠陀经》是印度文化的经典,《圣经》是西方文化的经典,《古兰经》是伊斯兰文化的经典,而《易经》是中国文化乃至东亚文化的经典。因为《易经》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而且也是日本、韩国等民族所共同推崇的经典。
我们来看看这四大经典。《吠陀经》是印度历史上一切文化的源头,也被称为《天启经》,是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重要、根本的一部经典。《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它包括两部分:《旧约圣经》(或称《旧约全书》)和《新约圣经》(或称《新约全书》)。《旧约圣经》是犹太教的经典;《新约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当然基督教也信奉《旧约》。《圣经》构成了西方的文化传统,成了西方文明的支柱。《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它把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阿拉伯民族连接成一个伟大的民族。
我们的《易经》很有意思,它没有发展出一个宗教,而是影响了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它又对中国化的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经典。
具体来说《易经》的文化地位,我用三个来概括。
个,《易经》是人类轴心时代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
轴心时代指公元前500年左右,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他发现,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世界各主要民族历史上都出现了一个文化的高峰,雅斯贝尔斯把这个高峰称为“轴心”。轴心是什么意思呢?开车的人都知道,车轮的中间叫车轴,也就是说如果把文化比喻成车轮,那这个车轴就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形成的。后来的文化虽然有所发展,这个车轮越来越大,但是都没有偏离这个车轴(轴心)。也就是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形成第二个轴心。
轴心时代的西方正值古希腊文明时期,古希腊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时期出现了一批巨人、巨著:古希腊神话,如大家都知道的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之首宙斯,生了一堆儿女,其中的一对双胞胎,一个是太阳神阿波罗,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这两个神代表的日神文化与酒神文化就代表着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与情感力量;古希腊史诗,如《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悲剧,如三大悲剧作家;历史著作,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古希腊医学,如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当然重要的,也是伟大的就是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出现了一批伟大的哲人,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概念判断推理AEIO这些理论至今没有被超越。
这一时期,两河流域诞生了希伯来经典——犹太教的《圣经》,而在东方的古印度则诞生了婆罗门教的经典,如《梵书》《吠陀经》等,还有古印度的史诗、哲学经典《奥义书》。在我们中国,轴心时代正值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诞生了《易经》,公元前500年左右诞生了诸子百家的作品,包括《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
这些经典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原创经典,它奠定了其民族的文化精神,到后来也都没有偏离,还都在按照这种文化精神持续发展。这么多经典只有一部是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这部经典就是《易经》。它的文字系统是对符号系统的解释,这两者是一种互动的、互补的、互为解释的关系。
第二个,《易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家共同信奉的书。
在先秦的典籍当中,除了《易经》,其实还有很多经典,如《书经》《诗经》《礼经》等。这些书都是非常古老的,但其中只有《易经》是儒家和道家都信奉的。比如《书经》《诗经》《礼经》这些书,道家就不怎么提。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之首,当然早是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后来《乐经》失传了。你肯定要说了,我们背的顺序都是《诗》《书》《礼》《易》《乐》《春秋》,怎么我却说成《易》《诗》《书》《礼》《乐》《春秋》呢?其实,这是两种排列方式。这两种排列方式都是在汉代形成的:以《易经》为首的排列方式是以时间先后来排列的,所以《四库全书》中经部的经就是《易经》;而我们大家背的顺序把《诗经》排在位,是按照教学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因为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小孩子可以先读,不能一开始就教他们《易经》。
道家信奉的三玄(三本玄妙的书)是哪三本呢?《道德经》(或称《老子》)、《庄子》(或称《南华经》)和《易经》。
儒家五经和道家三玄里都有《易经》,这是一部他们都共同尊奉的经典。其他的古老经典要么是儒家尊奉,道家不尊奉;要么相反。汉代以后,儒家信奉《易经》,形成了“儒家易”学派,道家也信奉《易经》,形成了“道家易”学派。
汉代以后,儒家说理没有不根据《易经》的,比如董仲舒就按照易理来建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的儒家系统。
北宋时,理学形成了,如大家都熟悉的周敦颐、程颐、程颢,他们的代表作很多都是解释《易经》的。
到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从易学里面来的,所以他把自己的住所叫“玩易窝”,就是在易学里面玩味出了心学的思想。所以,儒家可以分成两大元典系统:一个是以《易经》为代表的五经系统(《易经》的系统),另外一个是以四书为代表的元典系统(四书的系统)。
道家也是这样,比如汉代的《淮南子》、严君平的《老子指归》等,都和易学有关系。东汉时期,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周易参同契》,这本书是讲怎么炼丹的,它就是把《易经》、老子和炉火这三者结合起来讲丹道的学说。后来道教中无论是全真道还是正一道,都跟《易经》有关系。
到了今天,我们在中华文化主干问题上仍有争论,有人说中华文化以儒家为主干,也有人说以道家为主干,这就形成了“儒家主干”和“道家主干”的两派观点。他们的主要依据就在于《易经》,儒家说《易经》是儒家的,道家说《易经》是道家的。
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到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它主要是与《易经》《老子》《庄子》及儒家的先秦典籍相结合,其中《易经》的作用非常大。当年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上层知识分子是排斥的。
为什么后来佛教一下子又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了呢?有一个趣闻,据说佛教徒看到《易经》第二卦坤卦里面有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非常兴奋,认为《易经》与佛教一样都是讲因果报应的,所以佛教一下就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了。在隋唐时期佛教形成了八个宗派,非常鼎盛,其中中国特色的就是禅宗。所以说《易经》是一本儒道佛都信奉的书。
第三个,《易经》是中国科学史上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就提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道非常广大,包括了天文学、地理学、兵法、数学、历法学、音律学、医学、农学、化学(炼丹)、物理学等。这些都可以“援《易》以为说”,就是说都可以引用《易经》来解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喜欢《易经》的人把多学科的知识都放到《易经》里面去,形成了易学这门学说,叫“易说愈繁”。
我们都知道先秦早的经典(五经)对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除了《易经》,其他四部经典对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的影响非常小。《易经》不仅对汉代以及之后的政治、伦理、宗教、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比如天文学、数学、历法学、化学、物理学等也都有重要的影响。
《易经》除了对自然科学有影响,还对生命科学有重大的影响,也就是对中医学有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中医学就是直接从《易经》的思维方式上产生出来的,有句话叫“医源于《易》”(中医源于《易经》)。所以,《易经》是影响中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经典。
总结一下,如果把中华文化比喻成一条河流,《易经》就是这条长河的源头。它是一泓清泉,以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水流汇成了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