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7122170115920
1 唯美诗经,流传千年。鸟兽鱼虫,万物有灵。
2 100幅图片,79篇小品文,从诗经里的动物说开,流传三千年也不再冰冷,让它丰满、亲切,与我们的今天和过去有关
《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305首诗歌。本书从《诗经》出现的79种动物(鸟兽鱼虫)说开,联系古今文化,让它们更丰满、亲切,与我们的今天和过去有关。本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全新视角,让《诗经》里的动物不再冰冷,而是穿越两千五百多年,来到你的面前。
自序 动物们还在,却不在那个旷野了
三千年前的先祖在旷野奔波的时候,比我们今天看到的动物种类多得多。仅《诗经》里出现的,就有至少136种。
那时的大多数动物们,除了作为食物,基本没什么内涵,也许少数具有图腾意义吧。但终归是简单的,也是鲜美的。它们进入诗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通常与先祖的心情有关,就那么信手拈来,做比喻或象征,然后流传三千年,成为一个个沉甸甸的文化符号。
从简单,到厚重,是三千年的文化填充。如今回顾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动物,已经不那么“野”了,而是华夏文明的一个个小载体,像被琥珀包裹着一样晶莹剔透,可供反复玩味。但很多时候,我们阅读《诗经》,也只是轻轻地掠过它们,至于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历代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如何打磨过,却知之甚少。
也许,将动物名字从《诗经》里扒出来,是一项有趣的事情。
这是我夜晚的享受。因为这是埋头于祖先的歌声中的快乐工作。
大多数动物都是今天中国人亲眼见过的,也有少数已成为珍稀品种,变得高贵起来。但这种高贵所蕴含的危机,足以令今天的人们惭愧。而且,我们也不像祖先那样,喜欢将动物编进歌词,显然,随着生存能力的提高,动物在我们生活里,已经被大量出现的肉类食物贬低了。
——同样是食物,动物们在三千年前养育了中华文明,而今却成为文明的牺牲品。这个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前一种方式的死亡,在人类发展史中更具有神圣意义,而后者,是相对庸俗的。所以,祖先愿意使所有生活中遇到或用到的动物——包括苍蝇、老鼠——唱起来、跳起来,其中流露的人与自然的亲切感,是今天所罕见的。
虽然我们并不愿意回归到三千年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但,内心深处一种隐隐的渴望,却难以描述和消除,那就是:如果能在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同时,像祖先们那样自由奔放于花草、动物繁多的旷野,该多好啊……
旷野大多死了。
动物们还在,但它们不在那个旷野了。
三千年的世界变化或颠覆,很大很大。
这是我夜晚翻阅《诗经》的一点情绪波动。好在,越来越厚重的动物们,用各种被填充的文化趣味,消弭了部分遗憾。将它们单独拿出来赏玩,发现有《诗经》的朴素和单纯做底色,这个世界就仍是有希望的。因为,一代代的人能从那么苍茫的旷野里走出来,造就如此绚丽的世界,就一定有更高的智慧来塑造和维持一种真正的美。
这种真正的美,既是人工斧凿的,也是符合自然的。就像猎人养育的鹰犬一样,它们既是宠物,也是战士——即便在离开人群之后,它们也能深深地融于旷野,不被曾经的人味污染、戕害,在树林里、河流边自由散漫地流浪。
本书选取《诗经》中39种动物,将它们沾染的人味大致表现出来——我是指文化层面。因为从这个层面可以有很多说道,是《诗经》本身没有提供的。但作为我们的文化原典之一,《诗经》的朴素与单纯中,蕴藏着与大自然一样的辽阔与壮美,后来的某些文化发展,都不过是站在其肩膀上而已。所以,朴素与单纯,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如阳光、空气和水。
麟:祥瑞仁兽,护风水保庶民
宝宝两岁半游故宫,先是拔了拔天安门西侧小门的一颗松动的门钉,之后趁人不注意钻进栏杆里,摸皇上家麒麟的脚丫子。这一系列闹腾让我很疲惫—— 子不教,父之过也!
我就吓唬宝宝:那个可怕的动物叫什么?宝宝居然记得导游的讲解:是麒麟,不可怕!我问:为什么不可怕?宝宝说:麒麟不踩小虫子,不咬小孩子。
我只好指着远处的警察说:再乱摸,警察叔叔要抓的。宝宝嗖地又钻进栏杆,与麒麟在一起,说:抓不着!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周南·麟之趾》)
如果古籍记载没错,那么,孔子见过麒麟,并因此决定结束《春秋》的编订工作。时为周敬王九年(鲁哀公十四年),君王打猎,叔孙氏的家臣钥商抓获一尊麒麟,但大家都不识,因为它“麕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据《京房易传》),叔孙氏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后来派人请孔子来辨认,才真相大白,但已经迟了。孔子很悲伤,以袖抹泪。学生子贡颇惊讶,问老师为何如此失态,孔子说: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之后为麒麟写下挽歌——
唐虞世兮麟凤游,
今非其时来何求?
麟兮麟兮我心忧。
当时孔子71 岁,垂垂老矣!这位人间真麒麟、真龙凤,满腔热血几近干涸,难再沸腾。“吾道穷矣”——他的流泪,并非为自己,而是因为世界无法变好。一位老菩萨的心肠,永怀同体大悲。也许,那只貌似误闯人间的麒麟,正是来接孔子回他的“真正故乡”吧?
从《诗经》到《春秋》,麒麟已经被神化为罕见的吉祥物。民间后来认为它是龙的孩子,各种描述很多。奇怪的外貌里面,包含一颗善良的心,传为“仁兽”。现代考古发掘的青铜器上,已经常见麒麟雄姿,所以它的形象传承,没有很大异议。故宫里的麒麟,更精美,更生动,可谓集中国古代麒麟之大成。
当然,也有很多古人认为麒麟可能不是神兽。清代学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有道——
单呼麟者,大牡鹿也;呼麟麟者,仁兽也。麒麟可单呼麟。
——这个说法虽令人失望,但能够对应孔子时代可以见到麒麟的事实。也许麒麟真的是某种类似鹿的野兽,只是外貌与一般鹿不同吧?比如非洲的长颈鹿,也有颜色泛灰白的,老远就很惹眼。在物以稀为贵的心理中,被抬高、放大。
有趣的是,《清史稿》中记载不少牛产麒麟的事,仅雍正至乾隆年间,至少就有8 起。有的说得比较详细,如雍正五年——
寿州民家牛产麟,一室火光,以为怪,格杀之,剥皮,见周身鳞甲,头角犹隐也。
——而2015 年的泰国,也有水牛产出一只“头似鳄鱼、有鳞片”的动物,被中国网民惊呼为麒麟。
在无法确定古人究竟看见了什么的情况下,不妨先确定麒麟的概念的确对应某种实物。而概念永远比实物存在得久远,它还能演变为实物无法表达的很多内容。“麟儿”的诞生,与《麟之趾》有关,是对刚出世娃娃的美称和祝福;而“凤毛麟角”则可以指天下英才。
麟、凤、龟、龙并列为四大灵兽,其祥瑞由来已久。而故宫之所以安排很多麒麟“站岗”,大约与古代风水学有关,据说麒麟可以化解“五黄煞、天斩煞、穿心煞、镰刀煞”等多种煞气。活人可以依靠麒麟的护佑,死人也能求助于它——目前能看到的早麒麟形象,在南京的南朝帝王陵,似乎担任守墓的责任。在《红楼梦》里,麒麟则是史湘云的护身符。而历史上以麒麟自称的各种真假人物,就多了去——河北“玉麒麟”卢俊义、京剧大家“麒麟童”周信芳等。
从野兽到神兽到青铜兽、石兽,麒麟这一路变形,反映了中国人丰富而宏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层面,麒麟永在且生机勃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