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71819
论述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应该掌握的文献资料
全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上编:中国近代文献中的教育资源概览。主要收集、整理并挖掘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历史文献中的教育资源、素材及内容,旨在从近代文献史料学的类别、时段及问题等层面进行构建与呈现。 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历史时期的文献。分别就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宪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洋军阀统治后期教育的发展变革为依据,就其主要的教育制度、事件、人物、思想、活动等方面以历史文献的素材、资源、内容、体裁及文本方式加以展现与刻画。下编:中国近代教育转型与变革的重要专题文献。本编依照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涉及的专题内容,系统全面地加以整理与呈现教育政策与教育宗旨、学堂与科举、教师与学生、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课程与教科书、教学方法与测评技术、教育经费与管理、教育学与心理学、教育社团与教育实验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概述
第一章 中国近代史料与近代教育史研究
第一节 文献与史料述要
第二节 国内主要工具书与目录索引
第三节 国外主要工具书与目录索引
第二章 中国近代史料的教育史资源挖掘(上)
第一节 中国近代公文档案史料
第二节 中国近代政府政书文件
第三节 文编、文集
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料的教育史资源挖掘(下)
第一节 日记、笔记、书札、回忆录
第二节 传记、年谱
第三节 地方志
第四节 报刊史料
第二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料及内容介绍(上)
第四章 中国近代教育史直接史料
第一节 教育政策规程
第二节 教育家文集、传记及年谱
第三节 教育刊物
第五章 中国近代教育史间接史料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史间接史料——通史类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史间接史料——专题类
第三节 中国近代教育史间接史料——著作类
第六章 中国近代教育史工具书
第一节 辞书、辞典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其他
第三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料及内容介绍(下)
第七章 国外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史料
第一节 国外中国近代教育史主要史料
第二节 国外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成果要览
第八章 中国近代教育史主要研究成果要览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史主要研究成果——通史类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史主要研究成果——学制类
第三节 中国近代教育史主要研究成果——各级各类教育类
第四节 中国近代教育史主要研究成果——大学校史类
第五节 中国近代教育史主要研究成果——教育思想类
第六节 中国近代教育史主要研究成果——教育专题史类
第四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主要内容与史料(上)
第九章 鸦片战争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史料
第一节 清代科举制度
第二节 清代传统学校制度
第三节 清代书院制度
第四节 教育思潮
第五节 西方教会教育的登陆
第六节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十章 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史料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新旧教育观念之论辩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书院与科举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
第四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第五节 洋务运动时期教会教育的发展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史料
第一节 维新教育思潮与近代教育的拓展
第二节 维新派开展的教育改革活动
第三节 维新运动时期主要学堂举要
第十二章 清末新政、宪政时期教育主要内容与史料
第一节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主要内容与史料
第二节 清末宪政时期主要教育内容与史料
第三节 清末留日教育运动
第四节 西方教会的办学高潮
第五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主要内容与史料(下)
第十三章 民国早期教育主要内容与史料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民初教育改革
第二节 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复古主义教育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第十四章 五四运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史料
第一节 五四运动与近代教育的转型
第二节 美国现代教育家与中国新教育运动
第三节 现代教育实验的推行
第四节 西方教会教育的调整
第六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专题史料
第十五章 中外教育交流史
第一节 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综合类
第二节 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专题类
第十六章 中国近代区域教育史
第一节 中国近代主流区域历史与教育文献史料
第二节 边疆与少数民族教育史料
第十七章 学科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史
第一节 学科教育史
第二节 课程史
第三节 教学方法史
第十八章 教科书史
第一节 晚清早期的教科书
第二节 国人编译教科书活动
第三节 近代教科书编审制度
第四节 教科书体裁及内容的讨论
后记
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在史学界颇有争议。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将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中国近代史的时限范围。但在事实上,高等学校的文科教材又把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中国现代史对象范围。针对学术问题探讨的观点则更为多样复杂。一种明显的设计方案是将明末清初作为近代中国历史的发端,并以此与西方近代历史加以比较和呼应;同时,中国近代史下限则根据社会历史分支学科,也就是专门史或研究领域的差异分别选择确定,例如,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或之后、20世纪20年代末、20世纪30年代初或抗战爆发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就中国近代教育史而言,一些学者甚至将洋务运动作为近代教育的开端,而将1922年新学制的推行作为近代教育的末尾。起止年限的规定包含对教育史质性的理解,这是不言而喻的。对一本学术作品而言,这自然就会影响其立论取向、体例设计、内容选材以及层次逻辑的呈现。中国近代教育史料学根据近代教育史自身的内容及文本形态,充分考虑近现代历史分期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及立论依据进行独特的选择规划,即以明代后期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的背景及源流,其重心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近代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显然,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末新政和宪政、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都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科的重点板块和主要载体。在这期间,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许多近代教育历史资源的内容记载并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延续不断的;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的教育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教育也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在体例和结构的设计上需加以必要的延续。
中国近代教育史与整部中国教育史一样,属于教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将之归于教育学,组织机构及专业人员,包括学生培养和就业都在教育学的体系结构内进行。其实,从学科本性来说,这并不完全契合。因为,中国近代教育史无论是体裁、内容还是立论的方法与表达的语言风格,都带有极强的人文性和文献解读色彩,这是历史学的范式。与此不同的是,教育学属于科学化较强的学科,就犹如教育行为和方式是带有科学化和操作性的专门行为一样。于是,教育史的问题与内容也离不开教育学的专业性规范。这种教育学专业学科的介入与结合,使得教育学体系的学科价值更为突出,但也容易导致中国近代教育史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被淡化。尤其是在历史学范式下,内容论证材料和分析阐述、语言文字所依赖的证据,或者说实证性的史实是什么、从何而来、发挥什么作用等方面受到明显的忽略或者边缘化。因此,中国近代教育史料学的功能一方面旨在梳理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科的历史脉络及不同阶段的内容与呈现方式;另一方面有助于该学科问题探讨中的史实拓展和挖掘。这与教育学中质性研究的方法论要求是一致的。目前,教育学界有教育学学的名词,又称元教育学的范畴演绎。那么,中国近代教育史料学应该也有中国近代元教育史的意味。如果这个名词成立,但愿我们所做的尝试性构思及初创作品能够为该领域发挥作用,具有抛砖引玉的价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