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88598丛书名: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由我国知名公共管理学者张成福教授领衔撰著的《公共管理学》,是一部畅销多年的经典教材。全书基于国际化的视野、批判性的思考、本土化的行动原则,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背景,围绕政府治理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对当代公共管理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和论述,在系统阐述公共管理学科主要理论的同时,充分反映了当前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的成就和经验。
与上一版相比,本书增加了“公共管理的价值”“公共管理的环境”“公共部门知识管理”三章,重写了“数字政府”“公共管理中的责任”“公共管理现代化”等章节,并对其他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充分反映了公共管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经济全球化、数字革命、知识经济、创新管理等前沿问题均在相关章节中得到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本书于2001年首次出版,先后被国内众多高校选为公共管理课程配套教材及公共管理考研、考博参考书,已成为成千上万读者系统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必读著作。
第1章 公共管理导论
1.1 公共管理的性质
1.2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1.3 公共管理学的特质
1.4 公共管理的理论变迁
第2章 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能力
2.1 作为一般管理者的角色
2.2 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
2.3 公共管理者的能力
2.4 公共企业家、公共企业家精神与公共管理者的创新能力
第3章 公共管理的价值
3.1 公共管理的价值及其重要性
3.2 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
3.3 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
3.4 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和实现的条件
第4章 公共管理的环境
4.1 作为开放系统的公共管理
4.2 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分析
4.3 公共管理的生态关系
4.4 主导公共管理变化的时代环境
第5章 公共部门的角色
5.1 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
5.2 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5.3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5.4 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5.5 政府失灵
5.6 矫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策略
第6章 公共部门的战略规划与管理
6.1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性质
6.2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
6.3 公共部门的战略规划
6.4 公共部门战略规划的方法与技术
6.5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与改进
第7章 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
7.1 公共政策的性质、类型与周期
7.2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
7.3 公共政策规划
7.4 公共政策执行
7.5 公共政策评估
7.6 公共政策制定的现代化
第8章 公共组织管理
8.1 组织的性质
8.2 公共组织的特性
8.3 公共组织设计与管理的一般原则
8.4 传统科层组织及其困境
8.5 弹性化政府的组织设计
8.6 组织设计:组织学习的观点
8.7 公共组织的能力与高绩效的公共组织
第9章 公共组织中的领导
9.1 领导与影响力系统
9.2 领导权力与领导效能
9.3 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
9.4 权变领导理论
9.5 转换型领导理论
第10章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
10.1 人力资源的特性
10.2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10.3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10.4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10.5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10.6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10.7 工作生活质量?D?D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略
10.8 现代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
第11章 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
11.1 公共预算的性质与功能
11.2 公共预算的原则
11.3 政府预算制度及其评估
11.4 政府会计
11.5 政府财务报告
11.6 政府采购管理
11.7 政府审计
第12章 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
12.1 绩效管理的性质与作用
12.2 公共部门服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衡量指标
12.3 标杆管理与绩效管理
12.4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第13章 公共部门知识管理
13.1 知识与知识管理
13.2 知识管理的基本流程
13.3 知识管理的模式和框架
13.4 公共部门知识管理的推动
第14章 数字政府
14.1 数字化社会与数字政府
14.2 数据与数据治理
14.3 数字化的公共服务
14.4 数字政府面临的挑战
第15章 公共危机管理
15.1 危机的性质与影响
15.2 公共危机管理与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
15.3 公共危机管理的战略
15.4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与政策
第16章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16.1 公共服务的民营化
16.2 非营利组织与公共服务
16.3 公共部门的目标管理
16.4 公共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
16.5 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
第17章 公共管理中的责任
17.1 公共管理中的责任概述
17.2 行政控制与责任
17.3 立法控制与责任
17.4 司法控制与责任
17.5 公民参与责任的维护
第18章 公共管理现代化:变革与发展
18.1 公共管理现代化的性质与动因
18.2 现代性与公共管理现代化的结构
18.3 公共管理的创新与现代化
18.4 中国政府治理改
第三版序言
作为一个人类实践领域,公共管理乃是这样一种活动,我们通过它创造有益于人、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公共价值,并通过它参与、创造、美化和完善我们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乃至世界和宇宙。作为一种学科或者研究领域,公共管理并非像新柏拉图主义者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纯粹的理论生活;纯粹的理论生活就是目的本身,纯粹的理论生活优越于实践生活,而实践生活被认为仅仅是指向某个目标的手段。公共管理的研究和思考,并非学者们在学术象牙塔中的自我式独白,而是根植于现实实践之中。没有理论的实践或者行动是盲目的,同样没有实践的理论是虚妄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检验和评价,反过来又促进新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公共管理研究的价值在于对时代所提出的各种挑战进行持续性的回应而不是被动的反应,对关系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共同问题予以思考和回答,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公共的价值。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人类历史的发展在今天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正在酝酿着一系列巨大变革,对于这一历史时代,人们有不同的称谓,如“全球时代”“数字时代”“第五次浪潮”“第四次工业革命”等等。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一句话,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文明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张力或者危机,这些危机表现在诸多方面,如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平危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和危机,使人类生活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风险的社会中,如果人类不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便存在着人类历史的终结、文明的终结甚至于我们生活终结的风险。我们似乎正在为建造一个越来越不适宜居住的世界,尽管人们想有主宰一切的欲望,但这种欲望似乎将人们引向毁灭,而不是解放和拯救。我们面临一个严酷的选择,进化或者灭亡。
就公共治理而言,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存在发展的赤字、服务的赤字、财政的赤字、能力的赤字、绩效的赤字和信任的赤字,治理体系本身也处在变革之中。从中国自身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我国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和由此矛盾引发及产生的其他问题,同时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自然便成为中国公共管理的核心议题。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时代的挑战,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就是变革、创新和不断的自我革命。变革就是为了永续的发展和进步,掌握时代和社会环境的脉动,不断改变思维模式,重新设计组织这一人类合作的载体的活动。变革和革命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外在的变革与革命,它涉及组织结构、功能及其运行的制度规则;二是内在的变革与革命,它涉及意识的转换、觉醒或者思维模式的变革。外在的变革与革命固然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内在的变革与革命则更为基础。因为外在的表象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在意识的投射,全然根植于人的意识。
传统的长青哲学(the perennial philosophy) 认为,实在乃是由存在和意识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大存有链”系统。从物质到生命,从生命到心智,再从心智到灵性,每一个层次都超越并包含了比它更低的层次关于长青哲学,可参见:赫胥黎.长青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完整意义上的人乃是身体、心智、精神(或者灵性、纯粹意识)的统一。而所谓的人的进化,乃是不断超越的过程。
这个世界的危机大部分来自于旧的范式和信仰,所以必须通过内在的革命,确立新的范式。内在革命的前提乃是我们要有一个开放的心灵。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思想及观念的制约,思想和观念乃是记忆、知识及经验的产物,是历史的成果,或者讲,人们一向是活在过往的历史中,所谓的知识无非都是过去的历史。开放的心灵意味着作为世俗的人们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们了解的知识,都是暂时性的知识,而非永恒不变的真理。开放的心灵意味着,在遇到任何和我们先前对事物的看法完全相悖,或者彻底相左的思想或观念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去排斥它,更不要轻易地视其为“异端邪说”,实际上,害怕异端邪说比异端邪说本身更为可怕,因为它剥夺了一个民族扩展其心智的机会。
内在革命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我们的思维的诱发性思维及其观点。主导我们思维的诱发性思维乃是这样一个假定:世界是分离的,不仅天、地、人是分离的,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分离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国与国之间,甚至男女之间彼此是分离的。正是这种分离二元思维,使我们受制于对立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