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405427
本书可谓《伤寒论》宋本、唐本白文本之定本。
底本现存*:宋本《伤寒论》甄选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本为底本,文字、图章清晰,文前的徐坊墨笔题记为其他版本所没有;唐本《伤寒论》底本为日本丹波元简收藏的元大德本《千金翼方》卷九、十,为现存善本。
文字准确可靠:在优秀底本的基础上,钱超尘先生对照数十种《伤寒论》传本,改正大量错讹字。比如,原文“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经与《脉经》、唐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多个版本进行校勘,发现“胃中”二字为衍文;若不明,则影响研读及临床应用。
厘清《伤寒论》版本流传史:钱超尘教授根据数十年《伤寒论》文献研究成果,绘制成“《伤寒论》版本传承一览表”,完整呈现了两千多年来《伤寒论》的流传过程。
毕生文献研究成果:书中附有钱超尘教授毕生《伤寒论》文献研究*为突出的成果,如医学史上很少涉及的《伤寒论》在隋朝的流传情况;唐本《伤寒论》字数为何少于宋本;等。
学经方,作临床,须读正本《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临床辨证处方之根基,若根基出现偏差,句意不明,甚至有误,则无法掌握经方精髓,更无法作好临床。本套图书是学习、研究《伤寒论》以及临床实践不可逾越的一套书。
中国《伤寒论》文献研究*人——钱超尘教授,以现存*《伤寒论》版本为底本,精确点校,正误溯源。
宋本《伤寒论》以善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本《伤寒论》为底本;唐本《伤寒论》以日本丹波元简收藏的善本元大德本《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为底本。
全书简体横排,与底本体例保持一致,改正底本错讹字,并在关键处作详细校注。
后附钱超尘教授数十年《伤寒论》文献研究成果以及底本完整书影,以期呈现善本原貌,全面认识其特点及价值,厘清《伤寒论》传承史,为学习《伤寒论》提供更准确、更有价值的资料,为临床和文献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宋本《伤寒论》 目录
刻仲景全书序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医林列传
仲景全书目录
伤寒论卷
辨脉法
平脉法第二
伤寒论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伤寒论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伤寒论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伤寒论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目录《伤寒论》/·伤寒论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伤寒论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伤寒论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伤寒论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伤寒论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伤寒论后序
附一:《伤寒论》在隋代之流传
附二:宋本《伤寒论》文句正讹
附三:校注所据底本书影参照
附四:影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
唐本《伤寒论》 目录
绍圣三年国子监牒文
《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
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
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
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
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
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
太阳病杂疗法第七
阳明病状第八
少阳病状第九
《千金翼方》卷第十伤寒下
太阴病状
少阴病状第二
厥阴病状第三
伤寒宜忌第四
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
霍乱病状第六
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
附一:唐本《伤寒论》字数为何少于宋本
附二:《千金翼方》版本简考
附三:辑校所据底本书影参照
附四:影印元大德本《千金翼方》卷九、卷十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治平二年(1065)刊行的大字本《伤寒论》及北宋元祐三年(1088)刊行的小字本《伤寒论》。金大定十二年(南宋乾道八年,即1172年,见金代王鼎《注解伤寒论后序》)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注释详明,便于使用,逐渐取代北宋无注大字本《伤寒论》、小字本《伤寒论》。南宋及元,宋本《伤寒论》未再刊行。明万历年间仅有元祐三年小字本《伤寒论》一线单传,此版本为著名藏书家赵开美发现,翻刻于《仲景全书》中,后底本亡佚。北宋原刻《伤寒论》今已不存。赵开美刻本逼真原刻,赵开美称翻刻本《伤寒论》为 “宋板《伤寒论》”,其实为赵开美刻本也。“宋板《伤寒论》”之称始见于赵开美序,今人通称之“宋本《伤寒论》”,实为赵开美本《伤寒论》。二者是同一概念。
今世宋本《伤寒论》原刻本,皆存于中国,计五部。笔者从1984年4月13日始访宋本《伤寒论》,至2010年8月末才得以目睹之、手抚之、笔记之、拍摄之,前后凡二十六年。中国所藏五部原刻本为:①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大楼一部;②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一部;③上海图书馆一部;④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一部;⑤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一部。此五部有初刻本、修刻本之别。第②、③、④是初刻本,有少许讹字;①、⑤是修刻本,将讹字改为正字。①的卷首有著名藏书家徐坊题记,内有大量学术信息,而⑤中无徐坊题记。
此五部皆为国宝级文献,而尤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大楼所藏为优。本书所据底本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大楼所藏《伤寒论》。此本卷首有清末著名藏书家徐坊墨笔题记,题记称他家既藏有赵开美本,又藏有北宋治平二年大字本《伤寒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1982年原卫生部制定“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同年6月在“中医古籍整理规划”会议上,经专家讨论,确定十一部中医古籍为卫生部重点中医古籍。这十一部重点中医古籍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中藏经》《黄帝内经太素》。
宋本《伤寒论》原刻本凡“摶”(tuán) (简体作“抟”)字皆作俗体“”,与“搏”形体极近,后世铅字排印本、计算机录入本、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均误作“搏”,本书皆予改正,作简体“抟”。
撰写此书的目的是:①将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大楼所藏宋本《伤寒论》推向社会,使广大读者看到宋本《伤寒论》确切真实的内容;②卷末附少许版本史知识,以加深读者对宋本《伤寒论》的理解。所附文字不多,欲详细研究、考证张仲景《伤寒论》版本流传史,可以参阅笔者《〈伤寒论〉文献新考》(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宋校正医书局始创子目,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始列于各节前,低两格刻印。本书依宋本《伤寒论》体式亦低格录入,并将字体改为楷体,以便与经文相区别。另,某些卷末有“伤寒论卷××”几字,有些卷末无,现仍依原书,无者不加,有者不删。此外,对于书中所存异体字、通假字,为保存宋本《伤寒论》原貌,不予修改。——钱超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