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254412丛书名: 安全健康新知丛书
2.探讨了系统的安全管理理论、论述了实用的安全管理方法、介绍了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全书涵盖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经验及借鉴三大篇。
3.具有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的特点,可供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阅读,也是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培训和高校、科研单位安全科技人员以及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重要参考书。
《现代安全管理》(第三版)探讨了系统的安全管理理论、论述了实用的安全管理方法、介绍了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全书涵盖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经验及借鉴三大篇,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哲学与原理、安全系统科学原理、安全法学理论、安全教育学原理、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与方法、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安全生产系统战略、安全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国外安全管理经验、中国香港及台湾安全管理经验、中国大陆安全管理实例、行为科学管理实例、安全法治管理案例等。
《现代安全管理》(第三版)具有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的特点,可供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阅读,也是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培训和高校、科研单位安全科技人员以及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重要参考书。
章安全管理哲学与原理/2
节国家领导人的安全哲学思想2
第二节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哲学理解3
第三节从历史学的角度认识安全哲学5
第四节基于思维科学的安全哲学7
第五节安全管理原理8
一、安全管理公理(Safety Management Axiom)8
二、安全管理定理(Safety Management Theorem)10
第六节安全管理的发展11
一、安全管理理论的发展12
二、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12
三、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13
第二章安全系统科学原理/15
节安全系统论原理15
一、系统科学基本理论16
二、系统基本分析16
三、安全系统的构成16
四、安全系统的优化17
第二节安全信息论原理18
一、基本概念18
二、安全信息的功能18
三、安全信息的分类19
四、安全信息应用的方式、方法20
五、安全信息的质量与价值22
六、安全信息的处理技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23
第三节安全控制论原理23
一、一般控制论原理23
二、安全管理的一般控制原则24
三、安全管理策略的一般控制原理24
四、预防事故的能量控制原理24
五、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工程技术原理25
第四节安全协调学原理26
一、组织协调学原理26
二、专业人员保障系统的协调原理29
三、安全经济投资保障协调合理机制32
第三章安全法学理论/33
节安全生产法规的性质与作用33
一、安全生产法规的概念33
二、安全生产法规的特征34
三、安全生产法规的本质34
四、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35
五、我国的安全生产法治对策及任务36
第二节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37
一、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基本体系37
二、安全技术法规37
三、职业健康法规39
四、安全管理法规42
第三节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体系46
一、安全生产标准的分类与体系46
二、安全生产标准的作用47
三、安全生产国家标准颁布状况48
第四节我国主要的安全生产法规50
一、《宪法》与安全50
二、《刑法》与安全51
三、《安全生产法》52
四、《消防法》54
五、《特种设备安全法》54
第五节国际主要的安全生产法规内容简介54
一、ILO《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54
二、ILO《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56
三、ILO《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56
四、ILO《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57
五、ILO《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57
第四章安全教育学原理/58
节一般教育原理与安全教育学基础58
一、教育的本质58
二、教育的机理58
三、学习与教育的规律59
第二节安全教育的目的60
第三节安全教育学的基本原则60
第四节安全教育模式及技术61
一、安全教育方法61
二、安全教育的合理设计62
三、安全教育的技术62
第五节企业安全教育的对象、目标与内容62
一、企业决策层(法人及决策者)的安全教育63
二、企业管理层的安全教育64
三、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66
四、企业普通员工的安全教育67
五、职工家属的安全教育71
第六节安全工程学历教育72
一、我国安全工程类专业的基本情况72
二、师资与学科建设74
三、发达国家的工业安全学历教育74
第五章安全经济学原理/76
节安全经济学投入产出原理76
一、安全经济规律的基本分析77
二、综合分析与推论77
三、安全效益分析78
四、安全经济学原则78
第二节事故损失分析原理78
一、事故经济损失计算的基本理论78
二、事故损失估算的技术79
三、非经济损失的价值估算81
四、事故赔偿的理论82
五、事故损失的抽样调查研究83
第三节安全投资的理论分析85
一、安全投资抽样调查分析85
二、合理安全投资的分析87
三、安全经济的激励理论88
第四节安全效益分析原理92
一、安全微观经济效益的评价92
二、安全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94
第六章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与方法/97
节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97
第二节安全文化术语及概念98
第三节安全文化的范畴100
一、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100
二、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101
三、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101
第四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与方法102
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原理102
二、企业安全观念文化建设103
三、企业安全行为文化建设105
四、企业安全制度文化建设109
第五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一”工程118
一、一本安全文化手册118
二、一个安全文化发展规划(纲要)119
三、一套安全文化测评工具121
四、一系列安全文化建设载体123
第六节企业安全文化测评技术126
一、测评方法及工具126
二、测评指标体系127
三、测评指标及权重128
第七章安全行为科学理论/131
节安全行为科学基本理论132
一、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132
二、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任务134
三、研究安全行为的方法134
四、安全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135
五、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135
第二节人的行为模式136
一、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自然属性模式136
二、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社会属性模式137
第三节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138
一、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138
二、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139
三、影响行为的主要社会因素140
四、环境、物的状况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140
第四节事故心理指数分析140
一、事故原因与人的心理因素140
二、导致事故的心理分析141
三、事故心理结构及控制141
第五节安全管理的行为激励143
一、激励理论143
二、安全行为的激励144
第六节安全行为科学应用理论145
一、用行为科学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145
二、在安全管理中运用行为科学146
三、安全宣传与教育中运用行为科学146
四、安全文化建设用行为科学来指导146
五、塑造良好的安全监管人员心理品质147
第八章安全生产系统战略/148
节战略与系统基本概念148
一、战略思维基本概念148
二、系统思想的基本概念150
三、战略思维与系统思想的有机结合152
第二节战略系统方法对安全监管的作用及意义155
一、战略系统方法提升监管能力及效果155
二、掌握战略系统方法对安全监管的意义156
第三节安全生产监管战略系统模型156
一、安全生产监管战略分析156
二、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157
三、安全生产监管方法创新158
中篇安全管理方法
第九章安全管理模式/162
节宏观、综合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163
一、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制163
二、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发展163
三、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的建立164
第二节企业安全管理模式166
一、对象化的安全管理模式166
二、程序化的安全管理模式167
第三节安全生产标准化167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发展历史168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原理168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170
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审175
第十章风险管理技术/177
节风险管理概述177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177
二、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178
三、风险管理的内容179
第二节风险辨识方法182
第三节风险分级评价方法183
一、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183
二、风险分级评价的基本理论模型184
三、风险评价的类型184
四、风险分级评价的基本方法185
五、风险评价分级189
六、关联及组合风险评价技术190
第四节风险预警预控技术191
一、“三预”基本理论191
二、“六警”基本理论192
三、风险预警预控方法论194
第五节RBS/M——基于风险的监管196
一、RBS/M的理论基础196
二、RBS/M理论的应用原理及模式198
三、RBS/M理论的应用方法及实证200
第十一章安全管理技术/203
节人因安全管理203
第二节物因及隐患安全管理206
一、生产设备安全管理206
二、现场隐患管理207
三、危险源管理208
四、消防安全管理212
五、交通安全管理213
六、现场安全管理方法214
第三节环境因素安全管理221
第四节安全管理综合测评技术223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223
二、指标权重的设计225
三、测评工具的设计227
第五节特种设备政府安全监管绩效测评方法227
一、特种设备政府安全监管绩效测评(KPI)概述227
二、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安全业绩测评指标体系228
三、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机构安全业绩测评指标体系230
四、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业绩测评指标体系233
五、特种设备监察部门安全业绩测评指标体系236
第六节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策略239
一、设备管理相关理论239
二、分类监管策略体系思路242
三、基于风险分级的检验检测方案研究246
下篇安全管理经验及借鉴
第十二章国外安全管理经验/250
节国际劳工组织与职业安全卫生管理250
一、国际劳工组织及目标250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任务及特点251
三、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安全卫生国际监察252
四、国际劳工组织的工作252
第二节德国的安全管理经验253
一、积极推进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展253
二、建立综合的管理体系254
三、强化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254
四、明确职业安全卫生系统负责人的职责255
五、发挥劳动安全专家的作用255
六、重视未来发展研究256
第三节日本安全生产管理经验256
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集中、统一、高效256
二、法规完善,注重服务256
三、工伤保险与安全监督管理有机结合257
四、充分发挥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单位和社团中介机构的作用257
五、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措施257
六、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特点258
第四节国际壳牌石油公司的安全管理259
一、管理层对安全事项做出明确承诺259
二、明确、细致、完善的安全政策260
三、明确各级管理层的安全责任260
四、设置精明能干的安全顾问261
五、制定严谨而广为认同的安全标准262
六、严格衡量安全绩效262
七、实际可行的安全目标及目的262
八、对安全水平及行为进行审查263
九、有效的安全训练263
十、强化伤亡意外事故调查及跟进工作264
十一、有效的管理运行及沟通264
第五节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265
一、对安全的认识265
二、杜邦的安全哲学267
三、杜邦公司的安全目标267
四、杜邦的安全信仰267
五、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原则267
六、明确安全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先理念268
七、安全人人(层层)有责268
八、杜邦不能容忍任何偏离安全制度和规范的行为268
第六节美国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268
一、强化法规268
二、改进装备269
三、发展软科学269
第十三章中国香港及台湾安全管理经验/270
节中国香港特区的安全管理270
一、政府重视职业安全卫生的管理工作270
二、强调企业经营者的安全承诺270
三、推行全社会的《职业安全约章》271
四、建立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271
五、香港的十四项安全管理元素272
六、香港推进十四项管理主要元素应用于工业经营以外的组织272
第二节台湾职业安全卫生管理273
一、提高安全认识273
二、重视职业安全卫生策略与原则273
三、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与生产管理结合,强调员工参与274
四、把职业安全卫生事业变成企业的基本管理目标274
第十四章中国大陆安全管理实例/275
节城市安全生产模式创新实例275
一、“安如泰山”安全生产模式创建背景275
二、“安如泰山”安全生产模式创建的思路276
三、“安如泰山”安全生产模式的内涵276
第二节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案例278
第三节安全管理系统工程设计案例279
第四节企业安全管理评估标准范例281
第五节企业安全方针实例282
第十五章行为科学管理案例/284
节安全环境对工作心理的作用284
第二节美国公司推行的“自我管理”284
第三节用行为科学分析事故行为的实例285
一、情绪心理与安全285
二、事故临界心理剖析286
三、动机与行为关系的事故实例287
四、挫折发生后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288
第四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例289
一、安全核心理念范例289
二、企业先进安全文化形象图腾设计范例290
第十六章安全法治管理案例/293
节刑事处罚案例293
第二节事故仲裁案例294
第三节行政责任追究与处分案例297
参考文献/301
管理,就是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科学地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群体的活动,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开展的各项活动。安全管理就是组织或企业管理者为实现安全目标,按照安全管理原则,科学地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全体成员保障安全的活动。
安全生产管理是指国家应用立法、监督、监察等手段,企业通过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对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对生产安全事故进行预测、预警、监测、预防、应急、调查、处理,从而实现安全生产保障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活动是运用有效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通过共同的努力,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工艺、环境条件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控制危险危害因素,降低或减少生产安全事故,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经济损失;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员工、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方面;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责任原则是“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等。
为实现现代企业安全的科学管理,需要学习和掌握与安全管理科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理论、原理、原则、模式、方法、手段、技术等。
一、安全管理理论的发展
安全管理的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如表1所示。
阶段(低级):在人类工业发展初期,发展了事故理论,建立在事故致因分析理论基础上,是经验型的管理方式。这一阶段常常被称为传统安全管理阶段。
第二阶段(初级):在电气化时代,发展了危险理论,建立在危险分析理论基础上,具有前预防型的管理特征。这一阶段提出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常常被称为科学管理的初级阶段。
第三阶段(中级):在信息化时代,发展了风险理论,建立在风险控制理论基础上,具有系统化管理的特征。这一阶段提出了风险管理概念,是科学管理的高级阶段。
第四阶段(高级):21世纪以来,提出以本质安全为管理目标,推进兴文化的人本安全和强科技的物本安全,是人类现代和未来不断追求的目标。
表1安全管理理论的发展
发展阶段理论基础方法模式核心策略对策特征
低级阶段事故理论经验型凭经验感性,生理本能
初级阶段危险理论制度型用法制责任制,规范化、标准化
中级阶段风险理论系统型靠科学理性,系统化、科学化
高级阶段安全原理本质型兴文化文化力,人本物本原则
上述四个阶段管理理论,对应的具有四种管理模式。
事故型管理模式:以事故为管理对象;管理的程式是事故发生—现场调查—分析原因—找出主要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实施整改—效果评价和反馈。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经验型,缺点是事后整改,成本高,不符合预防的原则。
缺陷型管理模式:以缺陷或隐患为管理对象,管理的程式是查找隐患—分析成因—关键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实施整改—效果评价。其特点是前管理、预防型、标本兼治,缺点是系统全面有限、被动式、实时性差、从上而下,缺乏现场参与、无合理分级、复杂动态风险失控等。
风险型管理模式:以风险为管理对象,管理的程式是进行风险全面辨识—风险科学分级评价—制定风险防范方案—风险实时预报—风险适时预警—风险及时预控—风险消除或削减—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其特点是风险管理类型全面、过程系统、现场主动参与、防范动态实时、科学分级、有效预警预控,其缺点是专业化程度高、应用难度大、需要不断改进。
安全目标型管理模式:以安全系统为管理对象,全面的安全管理目标,管理程式是制定安全目标—分解目标—管理方案设计—管理方案实施—适时评审—管理目标实现—管理目标优化。其特点是全面性、预防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综合策略,缺点是成本高、技术性强,还处于探索阶段。
可以说,在不同层次安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次是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飞跃,第二次是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飞跃。目前我国的多数企业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着次的飞跃,少数较为现代的企业在探索第二次飞跃。
二、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
管理也是一门技术。安全管理技术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前提和决定性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做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强化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技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已经大显身手,未来,安全文化管理的手段将成为重要而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
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及特点
安全管理科学首先涉及的是基础或日常安全管理,有时也称为传统安全管理,如安全责任制、安全监察、安全设备检验制、劳动环境及卫生条件管理、事故管理、“三同时”和“五同时”等基础管理,以及安全检查制、“三全”管理、三负责制、“5S”活动、“五不动火”管理、审批动火票的“五信五不信”、“四查五整顿”、“巡检挂牌制”、防电气误操作“五步操作管理法”、人流物流定置管理、三点控制、安全班组活动等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方法等。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更需要发展科学、合理、有效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现代安全管理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必由之路。一个具有现代技术的生产企业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安全管理科学。目前,现代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工程中活跃、前沿的研究和发展领域。
现代安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安全管理哲学、安全科学决策、安全规划、安全系统管理、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协调学原理、事故预测与预防理论、事故管理模型学、安全法制管理、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标准化管理、无隐患管理、安全行为抽样技术、安全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PDCA循环模式、HSE管理体系、OHSMS、NOSA等综合性的管理模式; SCL、PHA、LEC、JHA等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评价的危险预知活动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以及亲情参与制、轮流监督制、名誉员工制、四不伤害活动、三能四标五化六新、三法三卡、班组安全建设等基层和现场管理方法。
现代安全管理的意义和特点在于:要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传统的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传统的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传统的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过去企业只顾生产经济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传统的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主动、本质、前的安全管理程式;变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价值)。
四、掌握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之意义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进步,需要安全科学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的出路,就是研究和认识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科学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以及职业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推行,新世纪人们将不断探求先进、适用、有效的安全科学原理。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科学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安全科学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任何科学的东西,必然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现代安全管理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才能为降低人类利用技术的生命、健康、经济、环境的风险代价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书第三版由罗云主编,许铭副主编,参编人员还有:程五一、樊运晓、鲁华璋、罗斯达、常成武、李峰、游建川、仝世渝、徐东、黄西菲、李彤、黄玥诚、曾珠、李平、李永霞。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特种设备风险管理和安全生产系统战略方面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内容,反映了当代企业安全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但是,发展和进步是永恒的,本书内容创新是相对的,存在不足和疏漏是必然的,我们期望读者的批评、指正和建议。
罗云
2015年10月于北京
版前言
安全生产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安全保障是人民生活质量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然而今天我们的社会却面临着严重的安全事故问题。
全球每年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生各类事故2.5亿起,这意味着每天发生68.5万起,每小时发生2.8万起,每分钟发生近500起,每秒钟就有8个家庭尝到事故带来的苦果。每年所发生的事故造成近400万人丧生;同时有1500万人受到失能伤害;35%的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
全世界每年死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人数约为200万[据国际劳工组织(ILO)报告]。这比交通事故死亡近百万人、暴力死亡56.3万人、局部战争死亡30万人、艾滋病死亡31.2万人、吸毒死亡十余万人都要多。职业领域每天有过5400人死于工作中的事故;每分钟有4人因工伤死亡。因此,职业工伤和职业病成为人类的严重的死因之一。
2002年我国各类安全事故(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等)死亡总人数约14万人,如果包括学校、家庭、农业等领域的事故,每年有数十万人丧生。2002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达10.9万人,工矿企业死亡人数近1.5万人。图1和图2是我国各类事故和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趋势统计,可以看出各类事故死亡总人数的平均增长率为6.28%,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平均增长率为64%。我国每天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8起;每周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2~3起;每月发生死亡30人以上的事故1~2起。
图 1 1990~2002年我国各类事故死亡总人数趋势
(包括工矿企业、道路、水运、铁路、火灾、民航)
事故死亡总人数; 事故指数; 事故指数趋势线; 死亡人数趋势线
图 2 1990~2002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趋势
道路交通死亡人数;◆ 道路交通事故指数; 道路交通事故指数趋势线; 死亡人数趋势线
面对如此严峻的事故形势,人类将如何应对?社会各界应担负什么职责?我们的国家将如何解决?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从安全科学原理我们寻求到了一个答案,这就是预防事故的“三E对策”理论,即预防事故需要实施工程技术对策(Engineering)、教育对策(Education)和管理对策(Enforcement)。本书是专门论述安全管理对策的理论和方法的著作。
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群体的活动,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开展的各项活动。安全管理就是生产经营单位的经营者、生产管理者,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按照一定的安全管理原则,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的活动。
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研究安全科学管理的规律,需要安全科学管理原理的指导,更需要掌握安全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为了帮助读者系统学习和掌握安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我们遵循“理论方法模式(实例)”的形式逻辑,在本书中探讨了系统的安全管理理论、论述了实用的安全管理方法、介绍了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本书涵盖安全管理的理论、原理、原则、模式、方法、手段、技术等内容。本书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知识性:本书较为综合、全面、系统地介绍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并且从多种角度介绍安全管理的案例和模式。无论是政府管理人员还是企业安全专业人员,学习本书对系统接受安全管理知识都是有益的。
科学性:本书是站在现代安全管理科学的角度来陈述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建立安全科学管理的系统构架。不但深入到管理哲学、系统科学和管理体系,还具体涉及人因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管理、现场管理等;不但引进了诸多国外的经验,也总结了国内多个行业成功的方法和案例。
通俗性:本书的主要对象可以是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安全生产专业工作者,同时,也可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重要的参考书。
作者以诚挚的心,向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安全科学管理体系中进行前探索和做出卓越贡献的专家表示敬意,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我国安全科学管理体系和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才有今天的发展。
本书引用了许多前辈和专家的研究成果,除了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以表尊重外,作者在此再表诚挚谢意。同时,作者向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以及对本书的编写提纲提出宝贵意见的专家、老师、学长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罗云
2003年10月于北京
第二版前言
安全生产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安全保障是人民生活质量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然而今天我们的社会却面临着严重的安全事故问题。
(1)全球每年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生各类事故2.5亿起,这意味着每天68.5万起,每小时2.8万起,每分钟近500起,每秒钟就有8个家庭尝到事故带来的苦果。所发生的事故造成近400万人丧生;同时有1500万人受到失能伤害;35%的从业人员接触职业危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GDP。
(2)全世界每年死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人数约为200万(据ILO报告)。这比交通事故死亡近百万人、暴力死亡56.3万人、局部战争死亡30万人和艾滋病死亡31.2万人、吸毒死亡10余万人都要多。职业领域每天有5400多人死于工作;每分钟有4人因工伤导致死亡。因此职业工伤和职业病成为人类的严重的死因之一。
(3)我国2002年各类安全事故(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等)死亡总人数约14万人,如果包括学校、家庭、农业等领域的事故,每年有数十万人丧生。2002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达10.9万人,工矿企业死亡人数近1.5万人。图1是我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趋势统计,可看出各类事故总死亡人数的平均增长率为4.90%。我国每天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8起;每周发生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2~3起;每月发生死亡30人以上事故1~2起。
图1 1990~2008我国各类事故死亡总人数趋势图
面对如此严重的事故形势,人类的对策是什么?社会各界应担负什么职责?我们的国家如何作为?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从安全科学原理我们寻求到了一个答案,这就是预防事故的“3E对策”理论。即:预防事故需要实施工程技术对策(Engineering)、教育对策(Education)和管理对策(Enforcement)。本书是专门论述安全管理对策的理论和方法的著作。
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群体的活动,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开展的各项活动。安全管理就是生产经营单位的经营者、生产管理者,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按照一定的安全管理原则,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的活动。
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研究安全科学管理的规律,需要安全科学管理原理的指导,更需要掌握安全科学管理方法和技术。为了有助于系统学习和掌握安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我们遵循“理论方法模式(实例)”的形式逻辑,在本书中探讨了系统的安全管理理论、论述了实用的安全管理方法、介绍了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本著作涵盖安全管理的理论、原理、原则、模式、方法、手段、技术等内容。著作的特点表现于以下方面。
(1)知识性:较为综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并且从多种角度介绍了安全管理的案例和模式。无论是政府管理人员或是企业安全专业人员,学习本书对系统接受安全管理知识是有益的。
(2)科学性:首先本书是站在现代安全管理科学的角度来陈述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安全科学管理的系统构架,不但深入到管理哲学、系统科学和管理体系,还具体涉及人因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管理、现场管理等;不但引进了诸多国外的经验,也总结了国家多个行业成功的做法和案例。
(3)通俗性:本书的主要对象可以是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安全生产专业工作者。本书也可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也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书。
作者以诚挚的心情,向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科学管理进行过前和卓越探索的专家表示敬意,因为有了他们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我国安全科学管理和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才有今天的发展。
本著作引用了许多前辈和专家的研究成果,除了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以表尊重外,在此作者再表诚挚谢意。同时,作者向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以及对本书的编写提纲提出宝贵意见的专家、老师、学长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罗云
2009年7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