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53130
1.庄子是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自由之魂、无冕之王。他学无不窥,却绝不游仕干禄,始终拒绝与他的时代合流。他面黄肌瘦,却视权势为腐鼠,送上门的相位也严词拒绝。他白眼向世,居陋巷编草鞋,却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他毒舌无敌,寓言、讽刺、冷幽默和语言迷宫,迷倒古今中外无数超级IP:司马迁、嵇康、阮籍、陶渊明、李太白、苏东坡、金圣叹、曹雪芹,卡夫卡、王尔德、博尔赫斯、梭罗、毛姆、尤金·奥尼尔、布莱希特……
2. 本书以庄子84岁的生平为主线,以百年战国风云为背景,生动还原庄子及其弟子与诸子百家、王侯将相的全息互动,于读者深入把握庄子思想与其时代的深刻关系、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本源大有裨益。
3. 本书细致梳理老子、范蠡、列子、杨朱、子华子等道人物,孔子、子夏、孟子、荀子等儒家人物,墨子、孟胜、田襄子、宋钘、惠施、公孙龙等墨家人物,十数位先秦诸子的生平思想,再现百家争鸣盛况。
4. 本书全景呈现战国七雄、庄子母邦等15个诸侯国的百年兴衰,及其彼此间合纵连横的复杂过程,再现战国中期波澜壮阔、血雨腥风的历史巨变。其间还穿插着72个王侯、94个将相的纵横捭阖、生死荣辱及众多士人、刺客、隐士非同凡响的行迹。
战国中期,正当中国历史大一统格局定局前夜,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时人心中谜团百结:血流漂杵、白骨盈野的战争何时终了?历史将走向何处?人性和文化将有何种变迁?
本书忠实再现了七十二位王侯、九十四位将相的纵横捭阖、生死荣辱,及众多士人、刺客、隐士非同凡响的行迹,呈现了一部全息互动的百年战国史,也展现了思想与历史的微妙互动,历史对人性的深刻影响;演绎了庄子一生行迹、思想形成过程、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互动,及其对时代与人性的冷眼旁观与独特评议,复活了一个傲视王侯一身骨气、学无不窥超越百家、卓然自立于整个战国时代乃至人类精神世界至高处的至人庄子形象。
庄子看透了战国谜局,也洞察到变局对人性和文化的戕害。他不卷入时代,自觉置身局外,以超然的姿态,在他自身克服了他的时代。
余世存序 大年生存史观中的个人//I
吴励生序 正本清源,天道//VII
楔子 庄前略史//001
引子 楚父宋母(前381—前370)
一 楚悼王崩吴起死楚,宋休公殁庄全逃宋//007
二 周封田齐宋后摄政,戴驩相宋庄全居蒙//011
三 白圭使宋戴驩亲楚,田和聘贤子綦逃名//015
四 田齐伐燕三晋共救,戴驩用术固位专权//019
五 赵伐中山魏救同宗,九方卜幸子綦祈福//023
六 季真使宋越王再弑,子綦治生梱子被劫//027
七 田午弑君子綦悲子,韩哀灭郑御寇避寇//031
八 史儋叛周作谶媚秦,聂政刺韩由相及君//036
九 宋桓成丁耽溺宫帏,轮扁论孔教诲田午//041
十 徐无鬼讽谏魏武侯,楚庄全娶妻宋狶韦//045
十一 魏武伐楚赵成攻秦,狗猛酒酸子綦解惑//049
十二 魏武侯死戴驩玩火,楚肃王崩庄母怀胎//053
部 弃儒学道(前369—前351)
一 烈王崩周田午叱主,赵韩迁晋庄周生宋//059
二 宋桓嘉孝郑缓骤贵,显王立威赵韩伐周//062
三 赵韩劫王周分二国,栎阳雨金秦祭五帝//066
四 苏宫落成蔡姬娱民,杨朱过宋子綦会友//071
五 魏惠伐宋攻取仪台,孟轲慕孔庄周敬墨//076
六 秦献效戎恢复斩首,庄全述祖抱愧范蠡//081
七 宋桓有为兼用儒墨,庄周学弈初闻阴阳//086
八 郑缓役人遣弟学墨,庄全适人命子习儒//090
九 赵韩伐秦魏迁大梁,庄读《诗经》质疑君臣//095
十 戴驩罢相剔成专权,庄读《尚书》质疑本末//101
十一 商鞅入秦进言三道,庄习礼乐得闻真君//105
十二 商鞅变法剔成亲魏,庄读《春秋》质疑圣贤//109
十三 助魏伐韩宋取黄池,庄读《周易》质疑泰否//113
十四 四国朝魏孙膑归齐,转师子綦庄闻九阶//118
十五 齐威振作邹忌变法,田襄死宋墨家移秦//123
十六 助魏伐赵宋桓骑墙,庄读《归藏》领悟泰道//127
十七 桂陵胜魏齐威称王,庄读《老子》得闻舌教//131
十八 襄陵胜齐魏惠止败,悔斥散木匠石改宗//136
十九 魏赵和解韩昭变法,欲为文木曹商易师//141
第二部 娶妻为吏(前350—前340)
二十 秦废井田宋桓黜儒,庄周成丁再闻泰否//149
二一 秦迁咸阳韩姬弑夫,孟轲休妻庄周娶妇//155
二二 秦增口赋韩昭朝秦,子綦丧我庄闻三籁//160
二三 晋室绝祀剔成变法,漆园入官庄周为吏//164
二四 赵肃朝周咸阳冬花,曹商败家庄周慰友//169
二五 五国谋齐淳于止伐,剔成擅刑子綦见微//172
二六 商鞅陷魏魏称夏王,华子谏韩韩识轻重//177
二七 亲附强魏剔成囚君,贬斥牺牲子綦悲宋//182
二八 秦储朝周魏惠伐赵,庖丁解牛宋桓悟道//186
二九 马陵决战齐再胜魏,兔死狗烹范蠡先知//191
三十 商鞅诈友败魏封君,剔成篡宋子綦尽年//195
第三部 辞吏拒相(前339—前331)
三一 惠施相魏志在偃兵,庄周钓鱼心寄鸿鹄//201
三二 孝公死秦商鞅车裂,戴偃逐兄庄周辞吏//205
三三 不害死韩君偃养虎,庄周羡技庖丁慕道//209
三四 宋社崩坏周鼎沉水,魏初朝齐杨朱悲歧//213
三五 魏再朝齐君偃行仁,戴盈相宋庄周拒聘//219
三六 魏三朝齐徐州相王,曹商扮孝庄周劝友//223
三七 楚威伐齐犀首相秦,庄周葬父骷髅托梦//229
三八 齐威攻魏淳于谏止,楚威伐越庄周劝阻//235
三九 君偃市恩司马刖足,楚威聘贤庄周辞相//240
第四部 循德达道(前330—前322)
四十 张仪入秦犀首返魏,庄子斥秦蔺且拜师//247
四一 秦攻河东魏伐楚丧,孟轲游齐戴盈访庄//253
四二 张仪相秦孟轲仕宋,君偃称王庄子斥贤//259
四三 张仪诈魏宋王易辙,庄子斥君朝三暮四//264
四四 孟轲丧母离宋归邹,曹商献玉庄斥卞和//268
四五 秦惠称王齐魏伐赵,雕陵射鹊庄子悟道//273
四六 孟轲仕滕恢复井田,庄子游魏讽谏惠施//278
四七 五国相王三强结盟,庄子讽魏蜗角争雄//284
四八 张仪相魏惠施逃楚,射稽合道庄子斥术//291
第五部 庄惠初游(前321—前305)
四九 惠施返宋庄子弃鱼,庄惠辩用天人两行//303
五十 滕文问责孟轲至魏,庄惠辩儒孔子改宗//309
五一 伐齐大败魏惠愤死,不知鱼乐惠施返魏//315
五二 犀首合纵五国伐秦,秦宋结盟曹商骄庄//322
五三 宋王动武燕哙让国,庄子访友木雁两难//329
五四 墨家助秦伐灭巴蜀,宋王骄横强夺民妻//334
五五 张仪连横秦魏攻韩,孟轲恶禅齐宣伐燕//341
五六 齐宣灭燕谋于孟轲,乐毅存燕败于张仪//346
五七 张仪使楚怀王受骗,秦楚将战宋钘偃兵//353
五八 楚怀伐秦九国混战,燕昭复国孟轲离齐//360
五九 蜀相叛乱秦惠早夭,天下饥荒庄子借粮//369
六十 金蝉脱壳张仪归魏,示弱保民卫侯贬号//375
六一 秦武休兵乐毅谏赵,颜斶斥齐庄子讽宋//382
六二 秦窥周鼎甘茂伐韩,宋杀唐鞅庄子斥奸//389
六三 秦武入周举鼎暴死,赵武变法胡服骑射//394
六四 秦昭篡位甘茂逃齐,楚怀灭越齐宣谋秦//402
六五 秦平内乱赵伐中山,大梁盛会施龙辩名//409
第六部 庄惠再游(前304—前293)
六六 燕昭招贤谋报齐仇,惠施归宋与庄为邻//419
六七 孟尝伐楚宋王射天,庄子言鸡惠施闻道//424
六八 苏秦易主离齐仕燕,庄子丧妻鼓盆而歌//429
六九 四国伐楚宋取淮北,赵破中山苏秦使齐//434
七十 太子死韩列强争储,惠施殁宋庄子悼友//439
七一 秦劫楚怀赵禅幼主,屈原见放庄子著书//445
七二 孟尝返齐三国伐秦,仇赫相宋庄子疑赵//453
七三 纵横待赵齐湣听竽,魏牟隐楚东郭问道//458
七四 赵灭中山五国破秦,宋并滕国庄子怜民//462
七五 主父饿死孟尝伐燕,苏秦相燕庄子哀宋//468
第七部 宋灭庄殁(前294—前286)
七六 田甲乱齐孟尝罢相,鲲鱼化鹏逍遥南溟//479
七七 白起屠韩楚宋伐薛,天道真宰齐一万物//485
七八 苏秦重齐屈原自沉,丧我存吾养生有主//491
七九 秦再伐魏孟尝借兵,免刑全生至人间世//497
八十 孟尝使诈借秦伐齐,不事王侯德充之符//502
八一 孟尝技穷魏韩朝赵,葆德日进宗师天道//509
八二 秦王僭帝齐湣伐宋,息黥补劓因应伪帝//514
八三 五国谋秦齐再伐宋,悲民疾苦庄哀为臣//523
八四 齐湣灭宋康王死魏,复归鸿蒙庄子化蝶//536
尾声 蔺魏弘庄(前285—前282)
一 苏秦谋齐诈立三帝,蔺且释庄撰文五篇//545
二 乐毅破齐苏秦车裂,魏牟慕庄师事蔺且//551
三 李兑诛赵孟尝死薛,魏牟改宗尽弃方术//559
四 公孙偃兵游说赵燕,魏牟弘庄编纂《庄子》//565
煞尾 庄后略史//571
后记 知人论世,鉴往知来//575
余世存序:大年生存史观中的个人
远山先生的态度是严肃的,也是个人的。他不仓促草率,不是研读三年五年即宣布发现即推出产品,他是“准备半生,写作八年”。厚积薄发,因此,他的写作每一个字都经过心思长久的注视,都是心血之作。
这部作品是一个异数。它既是文学,也是历史,更是哲学。这里有一个人的思想史,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个人的知识学问。这部作品也恢复了汉语的尊严。
若干年后看,张远山先生的《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a 可能是当代汉语写作中的一件大事。但在今天,这部著作是以报摊图书的样式出现,而市场江湖的存在又非时髦、流行,因为它印着“纪念庄子逝世2300 周年”的庄严广告b。这几乎是庄子“材与不材”的散木象征,又是鲁迅的横站意象。
历史上有很多人格、精神、产品……被掩没的现象。陶渊明在其当时人眼里,只是二三流的诗人,《诗品》的作者把他列为中品;六七百年后,到了宋代,陶渊明才真正跻身一流诗人的序列。直到今天,墨子这样的思想家、冯梦龙这样的作家仍是被大大低估的人物。历史的接受之路并不平直,而是曲成万物。指望一个时代的主流知识界或市井文化给民族历史巨大的精神个体以公正的待遇,本身并不公正。因为这些精神个体之阔大多与民族集体意识的惰性、狭隘形成反差。
a 编者注:原文“《庄子传》”,为本书初版时主书名,现改为与本版一致的书名全称。下同,不另注。
b 编者注:指初版封面及其广告语。
对我们中国文化这样一个丰沛的存在而言,老子、庄子一类的道家学派人物的被低估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它反证中国文化在近的两千年间为儒法等精神趣味绑架。中国精神至今未能走出秦汉之制的阴影,而超迈三代,将五六千年的文明史“清一”、“汇通”,催生出日新又新的文明。
出于对庄子的兴趣、发现,张远山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从事他的“庄子工程”。自2008 年起,《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注译》先后问世,近的成果,则是这部《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这样的工作本身即是当代社会的奇观。在当代社会流行成功流行小康等等的“镀金时代”,远山先生以一己之力,以自由作家之身,寂寞地为庄子作注、平反、作传,既是时代的奇观,也是我们汉语世界真正的安慰。
《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以编年史体和章回体来写历史和人物,逐年叙述战国史事和庄子生平。从中可见作者的功力之深厚,传统叙事在他笔下得心应手,而人物风貌亦旧亦新,跟我们相通。未来的研究者,将会比较这部作品跟司马迁人物纪传的关系,将会比较作者语言风格跟金庸小说风格的区别。
这部作品的创新显而易见。战国时代变迁与庄子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时代的风云与历史人物们的表现,新的变化与思想家们的应对,以及人物的悲欢离合的细节……栩栩如生。它还原了战国时代,使《易经》、《尚书》、《诗经》、《道德经》、《论语》、《春秋》、《国语》、《战国策》、《孟子》、《庄子》等经典文献鲜活起来,经典真正还原为历史叙事。
作品里叙写了不少人的丑陋、罪恶,也写了不少人的思考,读来令人拍案。
由于秦国吞并巴蜀,有了粮草接济,东方战争的形态发生变化,不必春耕秋战,而能连年久战了。由于春秋以来的战争加剧,到战国动辄“斩首”上万,中国秀的思想家们在对人性的思考中不再停留在孔子“乱臣贼子”阶段,而开始质疑人性本身的善恶。而像匡章那样的人开始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后来为了保家卫国,一步步走入庙堂,前后判若两人,也成为当时人思考的对象,说明“庙堂争权夺利毫无底线,乃是逆淘汰的大染缸”……这些现象都为作者捕捉到,并写进了作品。
历史的发展当然重要,但在作者笔下,它已经更多地属于背景,真正烘托的,是时代一流人物们的生活和思考。甚至儒墨的争竞也多属于背景,作者着力叙述的,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物们的生活和思考。在孟子的义利之辨外,在墨家巨子的变异之外,道家人物冷眼旁观世道人心,而活出了尊严。这个尊严,即是书中一再称赞的“真德”。在时代社会的热闹之外,作者高扬了人的尊严。
这种尊严,是还原,又是追认。即在春秋战国泥沙俱下中,在人命如草芥中,在处处有篡改、歪曲中,庄子们葆全了人性的真。在君臣父子快成为天经地义的罗网里,庄子们活出了自由,自适其适,活出了尊严。这一尊严在后来两千年大盗、乡愿合谋的中国生活中,尤其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求做奴隶而不得以及暂时做稳了奴隶位置的两种生存中,仍有第三种生存,有人性的真实美好。
这种尊严感,无疑更是对当下生活的态度。
显然,《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跟当下的戏说历史著作判然有别,也跟知识界的影射写作判然有别。戏说历史者在市井求利,影射写作者在主流求名。无论是证明儒教宪政主义,还是证明道家自由主义,都不过是挟自以为是的“知识正确”去裁剪先人著作。更不用说,那些借古人名头说事的历史小说、通俗历史,他们都以今人之心去轻薄古人。
远山先生的态度是严肃的,也是个人的。他不仓促草率,不是研读三年五年即宣布发现即推出产品,他是“准备半生,写作八年”。厚积薄发,因此,他的写作每一个字都经过心思长久的注视,都是心血之作。在写作上的严肃和尊严,当代人中,大概只有少数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在分科分工的当代,这部作品是一个异数。它既是文学,也是历史,更是哲学。这里有一个人的思想史,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个人的知识学问。这部作品也恢复了汉语的尊严。在理性主义的眼里,中国早期君主的重要讲稿《尚书》实在“诘屈聱牙”,记录历史的《春秋》不过是“断烂朝报”,即使群经之首的《易经》,也是要么晦涩,要么托命一如游戏……先秦在不少人眼里,既无古希腊人的理性,又无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至于高居庙堂的儒学伪道,即使当下占据知识界主流的学术,充斥市井的文艺,更是跟西方的理性、自由和个体本位大异其趣。但张远山的作品,则向我们表明,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思想家,在先秦所抵达的成就足以证明,汉语自有风骨、理性和关怀。
如作者《后记》所说,庄子主张“至知忘知,自知无知”,“吾生有涯,知也无涯”,略同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庄子主张“自适其适,以德为循”,反对“适人之适,役人之役”,略同于尼采的“不要跟随我,跟随你自己”。作者感叹:“隐于江湖的庄学真道,却与欧西古今大哲莫逆于心。”
从两千年来的儒学氛围中走出来并不容易,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开始,孔子被请回诸子行列。但对孔子和诸子的解读经历了反复。可见,我们民族要冲破大盗和乡愿的罗网,仍任重道远。两千年间,我们中国人一直活在伦理本位、儒家本位、王权本位、官吏本位的“差序格局”里,个人本位一直属于个案存在。甚至百年间的现代化转型,我们也是在儒家本位、革命本位、阶级本位等罗网中沉浮,这种迷失影响到我们的文史哲学思考,影响到我们官产学精英的存在状态。
我们今天知道,一个共同体的个体存在状态与其整体相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二者异质同构。是以中国人规模之巨,百年来千年来能称得上独立个体的人屈指可数。庄子说:“无知众人,因其无名无功而自卑,不敢因循内德,自适其适,而是迎合外境,适人之适,以便求取功名。适人而无技,必定无功无名,仍为无知众人。适人而有技,必有小功小名,于是成为小知。适人而有术,必有大功大名,于是成为大知。小知之学技,大知之学术,都是老聃所言‘为学者日益’,因而自矜其知,自矜功名,对下则自得而役人,对上则自卑而适人,仍是终身迎合外境而适人役人,不能尽其所受乎天,只能亏生、迫生,乃至受刑早夭。”将庄子这段话跟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做参照,可知大部分人抽离了现代化的真精神,即自由的、尊严的精神,即“真德”,而落入到各类现代说辞中去了。
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众多的汉语作品,都是求名求利的,少有明心见性之作,少有安慰、关怀和激励。《白鹿原》乃至莫言的作品只是半部杰作,它们多停在革命反思和故事本位中,尚未反思到个人本位;《拯救与逍遥》只是青春意气,它并未夯实人的价值。这类反思和意气,难以跟庄子们对匡章的同情理解和批评相提并论。
张远山的工作是少数例外之一。如果我们知道,张远山、庄子等人的生存,在汉语里被称为“至知”,只不过是“道术为天下裂”前的自然状态,是现代性为平实的自由精神;甚至儒生们称道的圣贤,也只是现代性为健康的公民人格……我们大概能理解,两千年来、百年来我国的世道人心跟文明之间的距离,我们国人的人生跟自由自尊人生的距离。两千年来,在人生中及格的国人学人屈指可数。
庄子、远山等人的努力正大,然而对这个积重难返的共同体来说,仍不足以撼动它固有的轨迹。这也是远山的“庄子工程”在当下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这样说,丝毫不减远山和庄子们的意义。事实上,在今天中国人迈向新生之旅中,远山们的工作已经成为火把、明灯,成为我们生存可信赖的营养和财富。
远山自承他的愿心是“颠覆秦火汉黜伪造的历史谎言”、“治疗庙堂伪道导致的民族内伤”、“接续江湖真道传承的先秦元气”……这是一种大时间观。市井文化多失去跟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通泰、美好。用庄子的语言,这是一种“小年生存史观”。但远山的工作是“大年”大时间观照下的个体安顿,这一工作如燃灯,如报春的燕子,是贞下起元的先声,他传达的是春天的消息,是元气淋漓的自由人生。
以此贺远山的《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问世!
作者简介:
余世存,1969 年生,学者,作家,代表作《非常道》、《类人孩》、《老子传》、《大民小国》、《家世》等。
吴励生序:正本清源,天道
我曾经在评论《庄子奥义》时直指出张氏(远山)之学术精神与章氏(炳麟)一脉相承,现在必须进一步指出其在“自坚其说”方面,比之章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论是“发明真相”还是“自坚其说”,无论是庄学义理阐发还是张氏义理的进一步发扬,无论是“天道”的终极建构还是“人间秩序”的终极解构,笔者均可负责任地说,张氏“新庄学工程”三书不仅集中国文史哲之大成,而且确实为中华学术发展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典范。换句话说,张氏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大学者,更是当代中国“新庄学”研究之人,一如《齐物论》(张氏复原本第八章)中所说:“万世之后而一遇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坦率地说,张远山的“庄学三书”(《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注译》、《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a)一开始就抓住了中国哲学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就是“天道”。许多学者谈论西方的“逻各斯”传统和中国的“道论”传统时,却不能意识西方的逻各斯传统在不同时期造就了无数的大师级人物,而中国的“道论”传统其实却在不断地萎缩,直至后只能感叹“一代不如一代”。
若论根本原因,恐怕就是“道术将为天下裂”。问题在于,“道术将为天下裂”究竟是“哲学的突破”还是“思想的倒退”呢?这在当下中国学界其实纠结重重:一方面我们不断欢呼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另一方面又要继续去论证“三代之治”尤其是西周的“公天下”的合理性。后者如果真的那么合理,所谓“政教合一”的王官之学乃至当下的体制化学术,我们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是前者确实值得欢呼,就像许多学者或根据雅斯贝尔斯或帕森斯或韦伯等所论证的那样,那是思想轴心时代所出现的一场精神觉醒运动,这才是后辈学者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我想同意后者的应该占多数。
a 编者注:原文“《庄子传》”,为本书初版时主书名,现改为与本版一致的书名全称。下同,不另注。
然而,不管是“道术将为天下裂”抑或“哲学的突破”,均关系到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发展的根本。因此何为“真道”,就不仅仍是困惑中国学界的问题,而且是个需要不断重思的问题。估计张远山一开始也便是由于困惑,之后为了正本清源,张氏之决绝,上下求索之壁立千仞,迥异于当下诸多学人的浅尝辄止而又喋喋不休。当然,即便张氏本人,对“天道”的认知,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移步换形,并步步为营,从《庄子奥义》到《庄子复原本注译》(三册)循序渐进,直至眼下的《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上下册)出版,其“无待之待”的“遥达”终臻完备。
1
在《庄子奥义》里,张氏对“逍遥游”的“逍遥”二字的解释,基本还是出于“自由”的认知:心灵的自由,基于对“道”的体悟;身体的自由,则是对“道”的顺从。并指出(庄子)“逍遥”对(老子)“无为”的重大突破,就是“无待”(蕴涵“无蔽”)。这一点跟晚清以降学者乃至当代陈鼓应对“逍遥”的理解距离其实不远,后者甚至干脆以为:“《逍遥游》提供了一个心灵世界——一个广阔无边的心灵世界;提供了一个辽阔无比的精神空间。”(《老庄新论》)也即“精神”由大解放而得到大自由。特别醒目的倒是,张远山一开始即突出强调了“道”的至高地位,而这又是他跟所有解庄者逐渐拉开距离的突出标志。这很重要,其意味着并非仅为精神自由,更是一种精神实体。另外需要特别指出,对所有解庄者所据郭象版庄子的谬解之断然拒斥,是熟悉张氏“新庄学”的人都一目了然的(比如说这可能跟他早阅读流行的郭象版“庄子”对其精神的扭曲和智慧的侮辱有关,也可能跟现世实存的秩序与内在的生存感受密切相关),但是,能够真正把握到他的理论内发动力即由此生发,并确实意识到由此产生的颠覆力量和勇气,可能需要对他“新庄学工程”的深入解读方能领会得到。如:“‘逍遥’是庄学核心名相,因此冠名‘内七篇’之首。郭象谬解‘逍遥’为‘自得’,‘自得’谬说贯穿郭注始终。唐人成玄英以降,治庄者喋喋不休地蹈袭‘自得’谬说,连局部驳斥郭象者也无例外。然而庄子从未说过‘自得’,而是一再重言‘不自得’。”因为得(德)乃“道”所分施,所以“至德不德”,等等。
假如说《庄子奥义》奠定了张氏“新庄学”义理的基础和框架,《庄子复原本注译》则对“新庄学”义理做详尽而全面的阐释和进一步拓深。尤为重要的是,“天道”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并逐步体现在复原注译的每一篇的“题解”和“附录”之中。仍以“逍遥游”解读为例,在复原本里其甚至开宗明义:“‘逍’训消隐,意为自‘逍’己德。‘德’为‘道’施,故宜永葆。‘德’低于‘道’,不可自矜,不可外荡外显,而当自‘逍’。……‘遥’,训趋赴,意为‘遥’达彼道。‘遥’达彼道,信仰天道,以客观天道为宇宙至高存在,永不自矜尽知天道。天道只能不断趋近,不能终极达致,因为‘无极之外复无极’。”这样,把“逍遥”解释为“自由”就被进一步解释为对“天道”的认知,不仅如此,他甚至把严复当年还有点朦胧的意识(“一切世间所可言者,止于对待。若真宰,则者也”)明晰化乃至体系化了。颇有意味的是,历来以为庄子哲学具有解构性特征——比如陈鼓应以为“逍遥游”还有重估价值的意义,其明显受到尼采观念的影响;庞朴则说:儒家理论都是建构性的,而道家的观点都是解构性的。儒家想尽一切办法来进行建构,而道家却一个劲儿地消解儒家构筑的东西(《中国文化十一讲》)——在张氏力图体系化的重新解释当中,倒具有相当程度的建构性了。
这实在是种理论倒转,而且这种倒转的气魄表面上看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其精神内核和理论深层却是为了把“天道”彻底地彰显出来。甚至还不仅仅是理论勇气的问题,更是学术功力能否胜任的问题。假如我们对当年章太炎与胡适关于治经治子之间的纠结争论还有印象,一定记得章氏的治经治子经过校勘训诂这一初门径后必须各有所主的主张,所谓治经乃“客观之学”治子是“主观之学”,后者讲求的是“自坚其说”云云。我曾经在评论《庄子奥义》时直指出张氏(远山)之学术精神与章氏(炳麟)一脉相承,现在必须进一步指出其在“自坚其说”方面,比之章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诸如“庄学四境”(无知、小知、大知、至知——对“道”的体悟之有无和程度)、“庄学三义”(顺应天道、因循内德、因应外境)、“道术九阶”(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撄宁—撄而后成)、“庄学至人”(践履三义、抵达至境、成道九阶)等等,其间术语、概念、范畴均来自张氏的全新创作。这种创作肯定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通过对庄子文本的细读归纳出来的,典型的是《庄子奥义》中“余论一”所展示的“庄学奥义的全息结构”,不仅可以让人领会到文本细读的功夫,而且其归纳之全面之细致确实让人叹为观止。如他为了归纳的方便,甚至绘制出十几张图表:除了“内七篇”的篇名结构表和单篇结构表之外,“庄学四境的动植象征系统”、“庄学四境的排行隐喻系统”、“‘内七篇’角色四境表”、“寓言六式(除了‘内七篇’寓言表,六式是:‘结构一:四境俱全的完整式。5 例’、‘结构二:专明一境的特别式。7 例’、‘结构三:基本式、完整式减去无知。15 例’、‘变式一,基本式减去小知。11 例’、‘变式二,基本式减去大知。5 例’、‘变式三,基本式减去至知’)”等,后干脆把“内七篇”庄学义理用一幅“南溟吊诡图”做立体展示。而所有这些图示和展示,并非毫无根据的猜想,有力的根据就是庄门弟子为“内七篇”所撰的一篇序(《杂篇· 寓言》)和一篇跋(《杂篇· 天下》)。
“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钧。”“天下”篇中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蔓延,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张氏的重新解释以及相关图表制作便是以此为根据,并由此出发也由此复归的。也就是说,“新庄学”的重新解释,首先必须彻底面对的是“庄学三言”,张氏概括的是其既对庄学之敌构成“拼图障碍”,同时又为“庄学之友”所设的“拼图提示”,他说:“晦藏其旨的寓言,暗示支离其言的卮言之奥义。支离其言的卮言,点破晦藏其旨的寓言之奥义。变文转辞的重言,确证卮言的支离之义,确证寓言的晦藏之旨。”张氏在“庄学三言”的破解上所花的巨大心力,历代解庄者确实少有人能比。与此同时,为了颠覆“郭(象)注成(玄英)疏”千百年来形成的“旧庄学”话语的重重障蔽,也即把被“郭注成疏”完全颠倒了的庄学真貌与话语真相重新颠倒过来,更是特别严峻考验了张氏的校勘训诂的传统国学功夫和功力,而《庄子复原本注译》三册,便集中体现了张氏这种国人荒疏已久而他居然驾轻就熟的功夫与能力。
一个作家可以不懂庄子,但如果没有庄子的那种心态和文化精神,恐怕就有基因缺陷。我对远山的文字也特别喜欢:干净,明快,内敛,非常有力量。——韩少功(《中华读书报》)
我几次读庄,积累下许多困惑,张远山的读法帮我解除了一些,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思路。——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
我对一本书的*好评价就是这本书像作者。书中纵横的气质、自以为是的气质、偏执的气质、楞头青的气质、三秒或四秒钟的绅士气质,都在张远山的身上清晰可见。——毕飞宇(《玉米》、《推拿》作者)
远山先生的态度是严肃的,他是“准备半生,写作八年”。厚积薄发,因此,他的写作每一个字都经过心思长久的注视,都是心血之作。这部作品是一个异数。它既是文学,也是历史,更是哲学。这里有一个人的思想史,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个人的知识学问。这部作品也恢复了汉语的尊严。——余世存(《书屋》杂志)
三八 齐威攻魏淳于谏止,楚威伐越庄周劝阻
前332 年,岁在己丑。庄周三十八岁。宋康王六年。
周显王三十七年。秦惠王六年。楚威王八年。魏惠王后元三年。韩宣王元年。
赵肃侯十八年。齐威王二十六年。燕易王元年。鲁景公十四年。卫孝襄侯三年。
越王无疆十一年。中山成公十八年。
秦相公孙衍遣使至魏,要求魏惠王把阴晋(今陕西华阴)割让给秦国。
魏惠王问惠施:“公孙衍不满寡人与天下偃兵,去年叛魏相秦。如今要求寡人割让阴晋,先生有何良策?”
惠施说:“公孙衍的父母宗族,都在故乡阴晋。他背叛故国故主,却不背叛故乡宗亲,也算难得。大王既然与天下偃兵,不如割让阴晋给秦。公孙衍感念大王之德,就会劝阻秦惠君伐魏。”
魏惠王别无良策,只好同意。
秦惠君得到阴晋,改名宁秦。
齐威王怒斥田婴:“你轻信惠施花言巧语,前年劝说寡人与魏惠王在徐州相王结盟。去年楚威王怒伐徐州,魏惠王为何违背盟约,拒绝救齐?魏惠王采用惠施之策,三朝寡人,必定意在激楚伐齐,借楚败齐。寡人先伐魏国,再伐楚国!”
田婴既不敢自辩,也不敢谏阻。
齐威王命令田忌伐魏。
齐军来伐,魏惠王大惊。
白圭上朝,攻击惠施:“大鼎烹煮小鸡,气派固然很大,但是多放水就淡而无味,少放水又焦而不熟。惠施之言正是如此,所以相魏以来多有失策。大王听信其言,与赵和解,与秦联姻,去年赵肃侯、秦惠君照样伐魏。大王听信其言,三次朝齐,与齐偃兵,今年齐威王照样伐魏。”
魏惠王强忍怒气,质问惠施:“先生能否解释,齐威王为何再次伐魏?”
惠施说:“大王朝齐,意在激楚伐齐。前年徐州相王,相约伐楚,已经成功激怒楚威王,所以楚威王去年伐齐徐州,大败齐军。齐威王认为大王拒绝救齐,乃是背盟,所以怒而伐魏。大王不必忧虑,我有办法让齐威王退兵。”
魏惠王怒气大减:“有何办法?”
惠施说:“去年楚威王伐齐徐州,大王不救,齐威王迁怒于主持徐州相王、齐魏结盟的田婴。如今想让齐威王退兵,不能寄望于田婴,只有寄望于淳于髡。”
魏惠王听从其言,遣使拜见淳于髡:“齐国稷下,贤人无数。唯有先生能够劝说齐威王停止伐魏,挽救两国百姓。敬献玉璧一双,文马二乘!”
淳于髡笑纳重礼,晋见齐威王:“魏惠王朝齐,与大王结盟;楚威王伐齐,与大王为敌。如今大王伐魏,不仅背盟失信,导致将来无人愿意朝齐,恐怕还会招来楚威王再次伐齐!”
齐威王说:“魏惠王与寡人相约伐楚,去年却拒绝救齐击楚,岂非背盟失信在先?”
淳于髡说:“去年楚威王伐齐,大王固然可以抱怨魏惠王不救齐。但是去年赵肃侯、秦惠君伐魏,魏惠王是否可以抱怨大王不救魏?”
齐威王说:“先生言之有理,寡人不再伐魏。”
正在此时,有人禀报齐威王:“淳于髡劝阻大王伐魏,乃是接受了魏国重赂。”
齐威王问淳于髡:“有无此事?”
淳于髡说:“有。”
齐威王不悦:“先生如何辩解?”
淳于髡说:“魏惠王杀我赏我,都不影响大王伐魏之不利。魏惠王送我礼物,也不影响大王退兵之有利。大王停止伐魏,既能避免背盟失信,又能免除两国兵祸,还能让我顺便得利,何乐不为?”
齐威王大笑,命令田忌停止伐魏,转而联魏伐赵,围攻邯郸。
惠施成功阻止齐威王伐魏,重获魏惠王信任。
赵肃侯面对强敌,不计后果,掘开漳水堤岸,水淹齐、魏联军。
齐、魏联军被迫退兵。
楚威王去年伐齐大胜,雄心大起,于是今年伐越。
庄周三十八岁,去年受到庄氏同宗热情挽留,留在楚国,直至今年。得知楚军伐越,于是晋见楚威王。
楚威王大悦:“令尊遭遇吴起之乱,不幸流亡宋国。寡人去年胜齐大赦,先生立刻返楚,寡人深感欣慰。楚惠王曾拜令祖庄生为国师,先生家学深厚,必能有以教我!”
庄周问:“两代先王,已与诸侯休战数十年。大王为何重启战端,去年伐齐,今年伐越?”
楚威王说:“春秋以降,周室暗弱,天命在楚。吴称王则伐吴,越称王则伐越。越灭吴后,历代楚王久有灭越之志。寡人即位以后,一直准备伐越。两代先王与诸侯休战,并未遏制诸侯与楚争霸天下。前年齐、魏相王,相约伐楚,所以寡人去年伐齐大胜,今年乘胜伐越。”
庄周说:“《老子》有言:‘唯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大王如此好战乐杀,怎能得志于天下?《老子》又说:‘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兵强则不胜。’魏惠王好战乐杀,起初尽管常胜,终被齐击败。大王尽管去年伐齐大胜,怎能确保今年伐越必胜?”
楚威王说:“越人四世弑王,这是政乱;数世未曾胜楚,这是兵弱。如此政乱兵弱,寡人当然必胜!”
庄周说:“人类之知,如同眼睛,可以远望百步,不能自见眼睫。庄蹻作乱楚境,大王不能禁止,这是政乱;魏、秦数世伐楚,楚国数世失地,这是兵弱。楚国政乱兵弱,不在越国之下,大王却认为伐越必胜,岂非可以远望百步,不能自见眼睫?”
楚威王说:“先生不愧为庄生后人,寡人不再伐越!但愿先生不再返宋,辅佐寡人治国。”
庄周说:“大王从善如流,实为楚民之福。不过我葬父祭祖已毕,妻儿仍在宋国,正要返宋。”
庄周离开楚国郢都,返回宋国蒙邑。
庖丁前来探望:“你送亲归葬,认祖归宗,为何不留在楚国,却再次返宋?”
庄周说:“我留楚一年,与庄氏同宗相处,已经身心俱疲。一入庄氏宗祠,看见无数神主,左昭右穆,密密麻麻,我就头晕目眩。除了庄生神主十分亲切,列祖列宗都很陌生。五服之内的无数长辈晚辈,大量叔伯兄弟,见面之时泪汪汪,转身以后如路人。他们大多囿于儒墨,盲从俗见,热衷富贵,不明天道。我与他们相处,苦于应酬,勉强敷衍,实在话不投机,难以沟通。我终于明白了,人们生活在宗法之中,只能适人之适,难以自适其适。我又同时明白了,姬姓诸侯为何仅过数代,就会互相变成敌国,终又与周天子为敌,争相代周为王。所以决意返宋。”
庖丁深有同感:“是啊!血缘相近,不如心灵相通。交友可以选择,同宗不能选择。除此之外,有无其他见闻?”
庄周又说:“我在楚国宛邑,寻访范蠡之墓,没能找到。结果意外听说,有一老一少两个宋国儒生盗墓。”
庖丁失笑:“你大概不会想到,两个宋国儒生是谁。老儒乃是裘氏,小儒则是曹商。”
庄周大惊:“曹商不是正在为父服丧六年吗?”
庖丁说:“曹商号称为父服丧,在坟墓旁边搭建茅屋,穿麻衣,睡泥地,食长素,戒女色,公开扮演孝子。但在茅屋下面挖了地下室,锦衣玉食,食荤行房。服丧三年,生了两个儿子,仍未得到宋君偃表彰,终于失去耐心,不再扮演孝子。裘氏也对宋君偃大为失望,于是带着曹商游楚求仕。楚威王师事子华子,不喜孔子之徒,裘氏、曹商用尽盘缠,于是在楚国盗墓,结果被捕。楚威王把二人交还宋国,希望宋君偃恢复亲楚。宋君偃大怒,儒者主张厚葬久丧,二人竟然盗墓,而且盗掘楚墓被抓,大损宋人名誉,只是碍于正在崇儒,此事不便张扬,于是悄悄释放了二人。此事知者甚少,我在宫中,才有所闻。”
庄周感叹:“宋人愚蠢,楚人聪明。我在郢都街头,看见有个楚人贩卖长矛和盾牌。那人先举起矛说:‘我的长矛,无坚不摧!’边说边挥舞长矛,刺破众物。围观众人轰然叫好。那人又举起盾说:‘我的盾牌,无锐不挡!’边说边挥舞盾牌,迎挡众物。围观众人又轰然叫好。我忍不住问:‘用你的长矛,刺你的盾牌,将会如何?’那人回答不出,众人一哄而散。”
庖丁大笑:“宋人固然愚蠢,楚人固然聪明,然而天下人大多上首下知,毫无智慧。”
三九 君偃市恩司马刖足,楚威聘贤庄周辞相
前331 年,岁在庚寅。庄周三十九岁。宋康王七年。
周显王三十八年。秦惠王七年。楚威王九年。魏惠王后元四年。韩宣王二年。
赵肃侯十九年。齐威王二十七年。燕易王二年。鲁景公十五年。卫孝襄侯四年。
越王无疆十二年。中山成公十九年。
西匈奴的义渠部落发生内乱。
秦惠君命令庶长操征伐义渠,报了四年前义渠袭秦之仇。
义渠王被迫向秦惠君称臣。
秦惠君又命公孙衍伐魏,再次攻打魏国西部的雕阴(今陕西甘泉)。
魏国西部守将龙贾,领兵五万,迎战公孙衍。
中原继续大旱,宋国饥荒严重。
宋君偃听从戴盈之言,开仓放粮,赈济饥民。
蒙邑县令按照宋桓侯旧例,发放给支离疏三钟粟和十捆柴。
宋君偃自诩仁君,微服私访,发现宋民无人感恩,于是召问群臣:“寡人兼用儒墨,推行仁政,放粮赈饥,救济贫残,已有数年,为何宋民仍不爱戴寡人?”
戴盈说:“主公尽管推行仁政数年,却未取消剔成君的重税。赈济只能惠及少数宋民,减税才能惠及所有宋民。”
惠盎附议:“主公如果恢复宋桓侯的轻税,必能赢得宋民爱戴。”
宋君偃于是废除戴剔成的什二税,恢复宋桓侯的什一税。
司马熹反对:“当今诸侯,无不变法争雄,富国强兵。主公听信儒墨迂阔之言,降低赋税,必将导致民富而国贫。即使宋民爱戴主公,诸侯一旦伐宋,仍将亡国。”
宋君偃大怒,刖了司马熹一足,罢其右师之职,改命惠盎为右师。
卫人司马熹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不仕列强,求仕弱宋。先唆使戴剔成弑君篡位,后唆使戴偃逐兄自立,乱宋多年,被刖一足。如今成为刑余之人,更难求仕列强,于是离开宋国,转往中山求仕。
卫人唐鞅,齐人田不礼,原先投靠司马熹,如今失去靠山,只好等待机会。
楚威王召见昭阳:“当年楚惠王师从庄生,雄霸中原。庄周乃是庄生之后,其父遭遇吴起之乱,客居宋国。去年庄周送父归葬,寡人有幸得见,实为天下大贤,寡人打算重用。”
昭阳反对:“如今天下诸侯无不弃文尚武,废礼崇法,大王怎能重用书生?”
楚威王说:“寡人师从子华子,学习《尚书》多年。子华子以史为鉴,教导寡人,武力只能打天下,不能治天下。寡人曾问子华子:‘为何古代多有不求富贵、心忧社稷的贤人,当今天下再也没有?’子华子说:‘贤人古今都有。大王只要真心寻找,必能找到。’庄周正是今之大贤,寡人打算拜为国师。”
昭阳说:“假如庄周是不求富贵的贤人,就不会接受礼聘;假如庄周接受礼聘,就不是不求富贵的贤人。”
楚威王不悦,把昭阳降为上柱国。派遣两位大夫,携带千金赴宋,礼聘庄周为相。
庄周三十九岁,迁居蒙邑东门。
两位楚大夫乘着马车,到达蒙邑,没在南门找到庄周。
邻居说:“剔成君实行重税以后,荆园只能勉强维持,早已入不敷出。庄周去年自楚返宋,卖掉了城外的荆园和南门的大宅,迁居东门的小屋,就在蔺氏陶匠铺旁边的窄巷巷底。”
两位楚大夫又往东门,找到堆满陶器的蔺氏陶匠铺。
马车无法进入窄巷,只好下车步行。
两位楚大夫走到巷底,站在门外,躬身行礼:“庄周先生是否在家?”
钟离氏开门问:“找他何事?”
两位楚大夫说:“奉楚威王之命,求见庄周先生!”
钟离氏说:“他去东门集市卖草鞋了。明日请早!”
两位楚大夫回到南门,住在日渐破败的曹氏旅店。
第二天一早,两位楚大夫再次来访,庄周仍然不在。
钟离氏说:“他大清早出门,在东门外面的濮水岸边钓鱼。”
蔺陶匠的儿子蔺且,已经十岁,听见马车声,过来看热闹,自愿为两位楚大夫带路。
两位楚大夫跟随蔺且,步出东门,走到濮水岸边,远远看见一位渔父的背影。
楚大夫走下泥泞的河滩,趋步上前,站在下风,躬身行礼:“奉楚威王之命,敬奉千金,欲以国事劳累夫子!”
庄周坐在岸边,手持钓竿,头也不回:“你们见过用于祭祀的牺牛吗?穿上锦绣外衣,饲以草料豆角,养在牢笼之中。等到牵入太庙献祭之时,牺牛宁愿从未享用锦绣外衣和草料豆角,仍旧成为孤苦的牛犊,是否还能如愿?”
两位楚大夫面面相觑,不明其意。
庄周放下钓竿,转身站起:“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楚王用丝巾包裹,竹箱装盛,供在庙堂之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龟甲供奉在尊贵的庙堂呢,还是宁愿活着,摇摆尾巴爬行于泥泞的河滩呢?”
两位楚大夫说:“宁愿活着,摇摆尾巴爬行于泥泞的河滩。”
庄周笑了:“二位请回!我宁愿活着,摇摆尾巴爬行于泥泞的河滩。”
两位楚大夫归楚复命。
楚威王感叹:“正如子华子所言,古今都有不求富贵的贤人!但是今人仅知古之贤人,不知今之贤人。后人却会称道今人不知的贤人,不会称道今人臣服的寡人,更不会称道今人羡慕的你们!”
两位大夫惭愧垂首,不敢答话。
楚威王仍让昭阳担任上柱国,不予复相,以免昭阳像昭奚恤一样狐假虎威。
蔺陶匠带着蔺且,郑重拜见庄周:“久闻先生是南伯子綦的高足,一直不敢打扰。今有一疑,特来请教:先生家境贫困,为何拒绝楚威王千金聘相?”
庄周说:“我讲个故事,你们就会明白。”——
周景王听信宾孟之言,打算废黜太子姬猛,改立幼子姬朝。
太子太师下门子,太子太傅单穆公,共同反对改立太子。
周景王诛杀下门子,犹豫是否诛杀单穆公,暂缓废立太子。
宾孟苦思良策,到洛阳城外散心,看见一只雄鸡,啄去自己的漂亮尾羽,十分惊奇。
宾孟的侍从说:“年关将近,家家都要祭神。这只雄鸡不愿充当牺牲,所以啄去尾羽,因为祭品必须完美无缺。”
宾孟急忙入宫,向周景王进言:“禽兽无知,这只雄鸡不明大义,所以不愿为了主人而充当牺牲。人类有知,臣子无不深明大义,全都愿意为了天子而充当牺牲。”
周景王心领神会,命令公卿跟随自己,前往巩县打猎,准备趁机射杀单穆公。
尚未成行,周景王暴病而亡。
蔺陶匠问:“先生拒楚聘相,是否与雄鸡去羽用意相同?”
庄周微笑不语。
蔺且说:“不仅如此,宾孟之言实在不通?”
庄周问:“哪里不通?”
蔺且说:“既然臣子无不深明大义,自愿为了天子而充当牺牲,周景王何必把单穆公骗去打猎?可见并非人人愿意为了天子而充当牺牲。如果人类与禽兽的区别,乃是人类自愿充当牺牲,禽兽不愿充当牺牲,人类岂非比禽兽低贱?”
庄周大为惊讶:“你小小年纪,竟然如此颖悟。那你是否明白,老聃辞官传道,也与周景王废立太子有关?”
蔺且说:“敬请先生赐教!”
庄周说:“老聃担任东周史官,正是周景王之时。周景王被宾孟唆使,打算改立幼子姬朝为太子,欲杀单穆公未果而暴死。太子姬猛继位,即周敬王。宾孟仍不死心,又唆使姬朝争位,叛乱长达五年。老聃不愿卷入东周乱政而沦为牺牲,于是辞官归陈。老聃死后百余年,乱政愈演愈烈,道术日益式微。《邶风·式微》有言:‘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邶风·匏有苦叶》亦言:‘深则厉,浅则揭。’老聃之徒认为,身处道术式微之世,如果贪图爵禄富贵,必将助桀为虐,残害百姓,同时近刑近名,难以全生。”
蔺陶匠、蔺且受教而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