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38636
1. 比较全球经验,解析本土现状,立足当下中国发展困境,聚焦上海发展道路。
2. 呼吁取消人口自由流动门槛,倡导用发展大城市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谏言以人均GDP的均衡取代对区域GDP均衡的追求。让建设用地指标可以跨省流转,让农民工同等享受大城市的公共福利待遇,让留守儿童进入城市接受教育,让城市病在拥挤中解决……成见之外,情理之内。
3. 逃回北上广!系统论证发展大城市对个人、群体、国家的好处!
4. 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具影响力青年学者陆铭教授多年研究、力倡观点结晶,基于实证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5. 4.4亿次点击,165万粉丝关注,“罗辑思维”倾情推荐,《大国大城》深入探讨大国难题。
经济学家陆铭教授的《大国大城》关注的是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作者比较了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并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上篇 大国难题】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1. 欧洲正经历大考
2. 为什么大国梦如此迷人?
3. 大国的难题
4. 发展中大国的困境与机遇
5. 统一市场符合公共利益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1. 三个有关空间的误解
2. 自由移民的意义
3. 空间的力量 : 3M 与3D 47
4. 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要素流动和政策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1.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为城市化“立法”
2. 世界不是平的
3. 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向与人口流向相悖
4. 以效率换均匀的代价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1. 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 何不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改革?
3. 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4.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之殇
5. 转变发展方式为何那么难?
【下篇 大城之解】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1. 大城市的生机
2. 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3. 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4.“ 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5. 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1. 中国城市发展:全球趋势的又一例证
2. 国家规模与首位城市:国际视角
3. 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4. 中国的巨型城市:以上海为例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1. 城市化模式 : 事实胜于雄辩
2. 外来人口是负担还是财富?
3. 城市化会遭遇耕地瓶颈吗?
4. 拥挤的绿色城市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1. 农民工留下青春和健康,带走自己
2. 歧视的原则
3. 户籍制约了消费
4. 为什么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5. 大城市的收入差距
6.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1. 应对城市病的国际经验
2. 治理“城市病”:宜疏不宜堵
3. 集聚有利于污染减排
4. 贫民窟是“非典型性城市病”
5. 城市管控 : 对人,还是对行为?
结语 为了公共利益
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代后记)
致谢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一般来说,走一公里才能找到一朵松茸。”卓玛说。松茸是一种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食用菌,甚至还远销日本。在香格里拉的一个小村,村民在雨季的每天凌晨3点出门上山找松茸,如果去晚了,松茸就被别人挖走了。
这是央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个故事。两个月,两个人,5000元,这样采松茸的季节每年只有两个月。与此同时,2015年最让人揪心的事件,就要数发生在全国多地的留守儿童自杀、意外死亡、遭受性侵、集体犯罪了。甚至《舌尖上的中国》这样一部反映美食的节目,也意外地引起了人们对一个与美食毫不相关的数字的关注,那就是,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
生活在城里的人,很容易会对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留守儿童心生同情,但人们很少意识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千里之外。
如果从中国的中西部出发,千里之外便是中国的沿海地区。这里有全世界最密集的工厂和楼群,每天有无数的船只从繁忙的港口进进出出,连接起这个世界工厂和地球的每个角落。
与工业的繁荣一同发生的,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感觉到周围出现了越来越多操着各种口音的外乡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截至2014年底,中国的“农民工”群体数量超过2.7亿,其中,跨地区迁移的“外出农民工”数量超过1.6亿。全部农民工中,有超过1.6亿人在东部地区务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接近60%。
在这个乐于安守故土的国家,同时也在这个长期以来由政府决定人们在哪儿工作和居住的国家,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带来了人们的恐慌。在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大城市,人们不断抱怨交通的拥挤,比如地铁的大客流,甚至把雾霾也归结为人太多。在一次有关城市人口问题的讨论会上,有一位来自政府的官员说,我们今天先不讨论是不是应该控制城市人口的问题,先来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在被列举的工作成绩中,包括了这样一条: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通过提高各种门槛,减少了2万外来人口子女在本地上学。
有人口流入地,就一定有人口流出地。根据媒体的报道,东北这个“共和国长子”,从之前的人口流入地变成了人口流出地—根据人口普查资料,在2000—2010年期间,东北三省的人口净流出为200万人。一时间,“东北经济告急”的声音不绝于耳。不仅东北,安徽、四川、湖北……人口净流出的省份还可以列出一串。在大部分人的想像中,这都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青壮年劳动力,于是,人们一边抒发乡愁,一边列举出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窘境,仿佛认为是城市化抽干了农村的血脉所致。果真如此吗?
在涉及公共政策问题的讨论中,很多人都不知道,阻碍社会福利改善的就是我们自己。
于是,我决定和我们自己谈谈。
于是,我决定说说国家和城市,以及它们与我们的关系。
于是,我决定出发。
这时,我想俯视一下我们这个宁静而美丽的星球。感谢现代科技,这件事非常容易。
根据美国的卫星数据制作而成的世界夜晚灯光地图,从世界范围来看,灯光亮度高的地方,总是集中在全球陆地的一小部分。从图上可以看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灯光亮度基本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这一点,我们的邻居韩国和朝鲜对比非常强烈。而如果看一个国家内部,例如看美国,夜晚灯光亮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和人口的集中程度,人口高度集中的东海岸连成片的都市带和西海岸的狭长地带比较亮。同样,欧洲比较亮的地方是西欧的一些大城市附近。
借助这样一张图,我们看到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全球的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这种现象叫做“空间集聚”。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2009》在开篇即指出,全球有半数的经济活动位于1.5%的陆地区域—开罗以埃及总面积的0.5%创造了整个国家一半以上的GDP,巴西中南部三个州的生产活动也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但这三个州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中国的人口空间分布会不会走出一条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道路?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周围的种种问题、矛盾、冲突与城市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有什么关系?
为了说清楚这些问题,不妨让我们先看看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先从表面上不相干的欧债危机开始。从城市人口的分布,跳到欧债危机,是不是闪得太快了?
别急,跟我来。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若想通过城市化的方式将这些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中国目前的城乡政策仍然需要以国际视野,从外部借鉴经验。在科学的逻辑和事实基础上,判断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并结合中国实际状况,给出消化这些经验的方式,陆铭教授的这本《大国大城》,其很重要的价值之一,正在于此。
——胡永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
陆铭是他那一代专业经济学家的思想家,我一直这样想。专业经济学家,由于承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通常难以思想。中国经济学叙事,于是常割裂为缺乏学术的思想和缺乏思想的学术。我读陆铭这本书,更强化了我关于陆铭的上述想象。这里的经济学叙事,充分*越了教义主义的经济学。中国经验,在陆铭的叙述里,不再是经济学教义的中国脚注,也不再是经济学家读不懂的中国传说。
——汪丁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