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盒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903567丛书名: 新文化元典丛书·《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纪念版
★天下*一刊:《新青年》。100周年纪念版。
★一份唤醒沉睡中国的名刊,一轮20世纪壮丽的精神日出——凡追求进步之青年不可不读《新青年》
★由《新青年》研究专家——张宝明先生倾力主编,版本精益求精,值得信任
★由荣获三届“中国*美的书”书籍设计师——张胜先生精心设计,古朴典雅,值得收藏
★本套书为简体横排,内容共分十个专题类编成辑,分别为政治、哲学、思潮、青年妇女、文学、文学批评、文化教育、文字、翻译、随感等10卷。
《新青年》杂志为五四运动时代之急先锋。现传本渐稀,得此重印本,使研讨吾国人*近思想有所依据。甚可喜也。
一一蔡元培(为1935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重印《新青年》题词)
《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近二十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运动,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我们当日编辑作文的一班朋友,往往也不容易书藏全份,所以我们欢迎这回《新青年》的重印。
一一胡适(为1935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重印《新青年》题词)
像春雷初动一般,《新青年》杂志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冲出了封建的堡垒,确实感到自己是那时代的青年了
一一杨振声(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
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
一一鲁迅
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一次*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集于此,彼此激荡奔腾,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发,造成了种种历史的巨变。
一一周策纵(美国著名华裔学者)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运动中*具时代影响和历史影响的刊物。特隆重推出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纪念版。
这是一本*、蒋介石共同心仪与推荐的名刊,国共两党的领袖皆从中汲取营养,充实思想。据*的同窗好友周世钊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自己也说:“我在师范学校上学的时侯,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当时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有一段时期他们代替了粱启超和康有为,成为我的楷模。”
与*相类似的是,中共领袖人物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的成长过程中都铭刻着《新青年》的印记。
蒋介石也对《新青年》情有独钟,时间长达数年,而对其他杂志却很少涉猎。以下的记载来自他的日记:“看《新青年》杂志。”(1919年12月4日)“上午,看《新青年》。往访林士及执信。下午,看《新青年》。”(1919年12月5日)“看《新青年》,定课程表。”(1919年12月7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1919年12月10日)“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1920年4月9日)“上午看《新青年》杂志。”(1926年4月21日)“下午看《新青年》杂志。”(1926年5月5日)
一一《天下**刊:研究》
《新青年》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之滥觞与摇篮,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重要的刊物之一,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终使之成为无可否认的新文化元典。
众所周知,《新青年》是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一代名刊。它与“五四运动”息息相关。它不但是外来思潮译介的重要媒体,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新青年”。《新青年》是青年的导师,为青年传播福音。《新青年》风行一时,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它哺育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史上,伟绩卓著,彪炳千秋。《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一一张宝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今年(2015年)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重大影响的《新青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从《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运动爆发,一代新青年被唤起,他们表现出勇敢、自信和有理想,走上创造历史的前台,成为民族进取心的表达者和时代的先锋。
一一《人民日报》
学术与国粹
学术何以可贵,曰,以牖吾德慧,厚吾生。文明之别于野蛮,人类之别于其它动物也,以此。学术为吾人类公有之利器,无古今中外之别,此学术之要旨也。必明乎此,始可与言学术。盲目之国粹论者,不明此义也。吾人之于学术,只当论其是不是,不当论其古不古;只当论其粹不粹,不当论其国不国,以其无中外古今之别也。中国学术,隆于晚周,差比欧罗巴古之希腊。所不同者,欧罗巴之学术,自希腊讫今,日进不已。近数百年,百科朋兴,益非古人所能梦见。中国之学术,则自晚周而后,日就衰落耳。以保存国粹论,晚周以来之学术,披沙岂不可以得金。然今之欧罗巴,学术之隆,远迈往古。吾人直径取用,较之取法二千年前学术初兴之晚周、希腊,诚劳少而获多。犹之欲得金玉者,不必舍五都之市而远适迂道,披沙以求之也。况夫沙中之金,量少而不易识别。彼盲目之国粹论者,守缺抱残,往往国而不粹,以沙为金,岂不更可悯乎?
吾人尚论学术,必守三戒:一曰勿尊圣。尊圣者以为群言必折中于圣人。而圣人岂耶教所谓全知全能之上帝乎?二曰勿尊古。尊古者以为学不师古,则卑无足取。岂知古人亦无所师乎?犯此二戒,则学术将无进步之可言。三曰勿尊国。尊国者以为“鄙弃国闻,非励进民德之道”。(用《重组中国学报缘起》之语)夫尊习国闻,曾足以励进民德乎?国闻以外,皆不足以励进民德乎?吾以为此种国粹论,以之励进民德而不足,杜塞民智而有余。(古人以尊国尊圣故,排斥佛教,致印度要典,多未输入中国,岂非憾事?奈何复以此狭隘之眼光,蔑视欧学哉)
国粹论者有三派:派以为欧洲夷学,不及中国圣人之道,此派人昏聩不可以理喻。第二派以为欧学诚美矣,吾中国固有之学术,首当尊习,不必舍己而从人也。不知中国学术差足观者,惟文史美术而已。此为各国私有之学术,非人类公有之文明。即此亦必取长于欧化,以史不明进化之因果,文不合语言之自然,音乐绘画雕刻,皆极简单也,其它益智厚生之各种学术,欧洲人之进步,一日千里,吾人捷足追之,犹恐不及,奈何自画。第三派以为洲人之学,吾中国皆有之。“格致古微”时代之老维新党无论矣。即今之闻人,大学教授,亦每喜以经传比附科学,图博其学贯中西之虚誉。此种人即著书满家,亦与世界学术无所增益。反不若抱残守缺之国粹家,使中国私有之文史及伦理学说,在世界学术史上得存其相当之价值也。例如今之妄人,往往举《大学》“生众食寡为疾用舒”之说,以为孔门经济学。不知近世经济学说,“分配论”居重大之部分,《大学》未尝及之。即“生产论”及“消费论”中,赀其劳力与时间问题,原则纷繁,又岂“生众食寡为疾用舒”之简单理论所可包括。不但不能包括,且为“生产过剩”之原则所不容。倘执此以为经济学,何异据《难经》以言解剖,据《内经》以言病理,据《墨经》以言理化,据毛诗楚词以言动植物学哉?
(独秀)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