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11461丛书名: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二辑
编辑推荐
费兆馥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长期致力于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中医诊断学教学与诊法客观化研究领域中享有直名,曾任各类教材主编、副主编、主审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书是根据费兆馥教授授课讲稿的精要内容编撰而成,总结了费兆馥教授长期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和学术观点。 全书分诊法、八纲、辨证、分部诊断,病案五篇,共28章,概念明确,论理清楚。其中:分部诊法:篇,按临床疾病诊察习惯,从形态、感觉、功能异常三个方面,着重讨论了各部位常见病证。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费兆馥教授授课讲稿的精要内容编撰而成,总结了费兆馥教授长期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和学术观点。
全书分诊法、八纲、辨证、分部诊断,病案五篇,共28章,概念明确,论理清楚。其中:分部诊法:篇,按临床疾病诊察习惯,从形态、感觉、功能异常三个方面,着重讨论了各部位常见病证。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费兆馥教授中医诊断学教学经验和理念。讲稿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缩短了基础教学与临床诊疗的差距,使学习者得到启迪,有助于提高临床应诊能力。
本书可供各层次的中医院校师生、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西医学习中医、自学中医人员参考使用。
全书分诊法、八纲、辨证、分部诊断,病案五篇,共28章,概念明确,论理清楚。其中:分部诊法:篇,按临床疾病诊察习惯,从形态、感觉、功能异常三个方面,着重讨论了各部位常见病证。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费兆馥教授中医诊断学教学经验和理念。讲稿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缩短了基础教学与临床诊疗的差距,使学习者得到启迪,有助于提高临床应诊能力。
本书可供各层次的中医院校师生、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西医学习中医、自学中医人员参考使用。
目 录
绪论
篇 中医诊法学
章 中医诊法的原理和方法
节 中医诊法的原理
一、中医诊法的原理
二、中医诊法的特点
第二节 中医诊法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诊法学的起源
二、中医诊法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诊法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一、中医诊法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法学的学习要求
第二章 望诊
节 望神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
三、神气盛衰的程度及其临床意义
四、望神的方法及注意点
第二节 望色
一、色诊的原理和意义
二、色诊的主要内容
三、色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 望形态
一、望形态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身形的内容
三、望姿态的内容
四、望形态的方法
五、形态和体质
第四节 望排出物
一、望排出物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排出物的内容
三、望排出物的方法和注意点
第五节 望络脉
一、望络脉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络脉的内容
三、望络脉的方法
第三章 闻诊
节 听声音
一、声音发生的原理及听声音的意义
二、听声音的内容
第二节 嗅气味
一、病气的产生及意义
二、嗅气味的主要内容
三、嗅气味的方法及注意点
第四章 问诊
节 问诊的意义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全面问诊
二、重点问诊
三、常规问诊
第三节 问主诉症状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异常感觉
四、问饮食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第四节 问生育
一、问月经
……
第五章 切诊
第六章 舌诊
第七章 脉诊
第二篇 八纲
章 八纲的形成
第二章 八纲征象
第三章 八纲辨证
第三篇 辨证
章 中医辨证的概述
第二章 病因辨证
第三章 外感病辨证
第四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五章 脏腑辨证
第六章 经络辨证
第四篇 分部诊断法
章 头颅(脑)
第二章 颜面、五官
第三章 颈项
第四章 胸部
第五章 腹部
第六章 背部、腰部
第七章 二阴
第八章 四肢
第九章 皮肤、毛发
第五篇 病案书写和选读
章 病案书写
第二章 病案选读
跋
篇 中医诊法学
章 中医诊法的原理和方法
节 中医诊法的原理
一、中医诊法的原理
二、中医诊法的特点
第二节 中医诊法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诊法学的起源
二、中医诊法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诊法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一、中医诊法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法学的学习要求
第二章 望诊
节 望神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
三、神气盛衰的程度及其临床意义
四、望神的方法及注意点
第二节 望色
一、色诊的原理和意义
二、色诊的主要内容
三、色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 望形态
一、望形态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身形的内容
三、望姿态的内容
四、望形态的方法
五、形态和体质
第四节 望排出物
一、望排出物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排出物的内容
三、望排出物的方法和注意点
第五节 望络脉
一、望络脉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络脉的内容
三、望络脉的方法
第三章 闻诊
节 听声音
一、声音发生的原理及听声音的意义
二、听声音的内容
第二节 嗅气味
一、病气的产生及意义
二、嗅气味的主要内容
三、嗅气味的方法及注意点
第四章 问诊
节 问诊的意义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全面问诊
二、重点问诊
三、常规问诊
第三节 问主诉症状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异常感觉
四、问饮食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第四节 问生育
一、问月经
……
第五章 切诊
第六章 舌诊
第七章 脉诊
第二篇 八纲
章 八纲的形成
第二章 八纲征象
第三章 八纲辨证
第三篇 辨证
章 中医辨证的概述
第二章 病因辨证
第三章 外感病辨证
第四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五章 脏腑辨证
第六章 经络辨证
第四篇 分部诊断法
章 头颅(脑)
第二章 颜面、五官
第三章 颈项
第四章 胸部
第五章 腹部
第六章 背部、腰部
第七章 二阴
第八章 四肢
第九章 皮肤、毛发
第五篇 病案书写和选读
章 病案书写
第二章 病案选读
跋
媒体评论
`
在线试读
篇 中医诊法学
章 中医诊法的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诊法的原理
中医诊法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贯穿着中医整体观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整体观指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表与内脏、局部与全身,功能与情志都有密切的联系;人与自然界亦保持“天人相应”的密切联系。首先人体内在精气营血的盈亏,能显露在体表的神色和形态。当体内脏腑功能出现异常变化时,必然在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上反映出来。包括形体组织、五官九窍等器官在神色形态,感觉、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的变化。医生通过目察、耳闻、鼻嗅、口问和触摸按压等诊察方法加以了解,并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便可推断体内脏腑的病变。所以《丹溪心法》指出:“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说明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是整体观理论基础上的“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由此及彼”地探测和推理。
《灵枢•外揣》:“近者司内揣外”,“故远者司外揣内”。司,伺通。揣,推测。即为通过诊察病人外在的表现,可以推测体内五脏的变化。这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方法。
……
章 中医诊法的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诊法的原理
中医诊法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贯穿着中医整体观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整体观指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表与内脏、局部与全身,功能与情志都有密切的联系;人与自然界亦保持“天人相应”的密切联系。首先人体内在精气营血的盈亏,能显露在体表的神色和形态。当体内脏腑功能出现异常变化时,必然在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上反映出来。包括形体组织、五官九窍等器官在神色形态,感觉、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的变化。医生通过目察、耳闻、鼻嗅、口问和触摸按压等诊察方法加以了解,并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便可推断体内脏腑的病变。所以《丹溪心法》指出:“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说明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是整体观理论基础上的“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由此及彼”地探测和推理。
《灵枢•外揣》:“近者司内揣外”,“故远者司外揣内”。司,伺通。揣,推测。即为通过诊察病人外在的表现,可以推测体内五脏的变化。这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方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