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13855
中国从1979年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然而过去30多年间,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论调却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未遵循主流的、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进行改革开放。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说明现有的主流理论并未真正揭示在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维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道理。那么回顾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增长奇迹,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中国为人类发展史贡献的东方智慧?展望未来,中国式超常增长能否持续,又如何持续呢?
作为*早使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经济运行的中国学者之一,史正富教授优秀的学术背景和近20年投资公司的经营实践,使他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有着与一般经济学家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即跳出西方经济学的范式,自主建构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体系,《超常增长》即是作者创造性解释中国成功经验,探讨中国未来道路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成果。
《超常增长》是国内少有的对中国经济作70年长周期分析的原创著作,特别是书中对2013-2049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树立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增强对中国道路的自信。
本书以1979—2049年的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围绕基于超常投资力与超常购买力之上的超常增长,对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高增长与低波动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中国经济超常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维市场体制;本书还研究预测了中国至21世纪中叶的经济高速增长趋势,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打造国家发展战略基金、建立国家理财体系等建议和构想。
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分析至2049年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前景的原创著作,本书对于解答中国发展的种种疑问,进一步推动改革发展,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引言
第一章 超常规的中国经济增长
一、 超常增长率
二、 超低的经济波动
三、 快速的消费增长与效率提升
四、 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五、 中国克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践
第二章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与超常投资力
一、 竞争性地方政府与三维市场体制
二、 地方投资激励与投资水平
三、 地方投资激励的长期收益
第三章 美联储与国际超常购买力
一、 国际超常购买力的发生与成长
二、 资产泡沫与消费赤字
三、 产业外流与贸易赤字
四、 财政赤字与美元过度发行
五、 超常购买力的界限与危机
第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历史阶段
一、 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
二、 城镇化
三、 生态与环境
四、 能源与资源
五、 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
六、 国防建设
七、 积累、投资与消费
第五章 新增长阶段的超常增长
一、 走向2049年的增长图景
二、 寻找内生的超常购买力
三、 超常购买力的投放领域
四、 打造国家发展战略基金
第六章 新增长阶段的制度安排
一、 中国三维市场体制的四大支柱
二、 中国三维市场体制的比较优势
三、 中国三维市场体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 中国三维市场体制的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
附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超常增长》以1979-2049年的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认为中国有可能创造人类历史上长达70年之久的高速增长奇迹。书中指出,中国经济具有增长率超高和经济波动超低两个基本特征,创造了高投资、高增长和较高消费水平三者长期并存的超常成就,避免了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超常增长》是一部富有原创力的著作,它在理论上的探索引人注目,对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是国内少有的对中国经济作70年长周期分析的著作,特别是对2013-2049年后36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树立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增强对中国道路的自信。
史正富并没有陷于西方经济学的城池而不拔,凭着对西方经济学的精湛研究,对西方社会的真实了解和对中国改革发展的切身体验,从本世纪初开始,他就意识到西方经济学在解释中国发展和中国道路方面的局限性,试图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自主建构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体系。本书即是他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成果.
——摘自 2013年6月1日 解放日报《中国经济有长达70年超常增长期》 陈昕
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伴随之出现的诸多问题背后的逻辑,提出新的理论解释是中国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机遇,也仅有经由此才能把握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挑战和机会。史正富教授的这本新著系统地整理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和企业家双重身份对中国过去30多年发展的亲身观察和体验,是一本想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界人士都值得一读的好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林毅夫
一本十几万字的书中,却有如此多的理论与政策创新。从超常投资力、超常购买力,到国家发展战略性投资基金;从三维市场经济,到复合型国家理财、1.5次收入分配、国有资本的社会化以及政府的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史正富教授不仅解释了中国成功的经验,而且探讨了中国未来的道路。
——北京大学教授 陈平
中国迅速崛起的事实,早已超出了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诠释能力,它呼唤新政治经济学,呼唤中国人自己的话语创新。史正富教授的这本力作正是展现这种原创性研究的上品佳作。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震撼》作者 张维为
史正富教授是一位极具创造性思维的经济学家,或许因为他拥有近20年投资于真实世界的体察和感悟,使得他能从心所欲,构造自己的理论。《超常增长》一书堪称独一无二。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军
《超常增长》极富创造力,论述简洁有力。我同意书中几乎每一个论点。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王绍光
过去30多年,中国式超常增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中国发展奇迹”。回顾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增长奇迹,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中国为人类发展史贡献的东方智慧?展望未来,这一超常增长能否持续,又如何持续呢?
智者有言,如何解释历史,就决定了你如何选择未来。因此,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回答中国发展奇迹是如何产生的。
有人认为这归因于压低消费。过往34年,中国GDP中的消费占比约59%,投资占比约38%,相比常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消费占比低,投资占比高。然而,中国消费规模或消费水平的增长却是令人惊异的。同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消费总额从1979年的2000多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约23万亿元。以1990年不变价计,则年均增长率高达9.0%;按人均消费计算,年均增长约7.9%,在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中名列前茅。
有人认为这是依靠过度投资。如上所述,中国的投资率确实显著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也超出东亚其他储蓄率较高的经济体。但是,以资本产出比这一综合指标来看,改革开放之初的10年,中国的资本产出比为3.38,近10年达到3.95。横向来看,这一数据并不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1965年到2010年的资本产出比是5.29,其中2005年到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更是达到22.64;日本从1980年到2010年的资本产出比为14.69,其中2000年到2010年更是高达37.16。纵向来看,中国资本产出比虽然在提高,但并非过度投资所致,而是国家重型工业化和大规模城市化这一历史进程背后的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随着这一阶段的深入和第三产业的成长,资本产出比将趋于稳定或微降。
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果。的确,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保证了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但是,人口红利同样先后作用于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亚洲各国,观察这些国家,不难发现其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异,这意味着人口红利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
那么,中国式超常增长的根本原因何在?本书的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包含了战略性中央政府、竞争性地方政府和竞争性企业系统的三维市场体制,是把中央政府的战略领导力、地方政府的发展推动力与企业的创新活力有机结合的新型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征性制度安排的形成与演进,标志着中国已初步形成一种与西方常规市场经济有着系统性差异的、新的经济制度类型。
在这样一个三维架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中的企业着力创新、谋求发展,是资源配置的微观主体;竞争中的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方法构造了可持续的“投资激励体系”,降低企业投资创业的投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均衡投资水平,并通过提供类似“总部服务”的职能帮助企业突破部门官僚主义的障碍,造就了中国经济的超强投资驱动力;中央政府在制定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一方面总揽全局,把握发展与稳定的平衡,另一方面抓住全球化契机,审时度势地果断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有效吸纳了美国消费赤字、财政赤字、贸易赤字提供的“国际超常购买力”,从而为中国经济高投资和高增长创造了额外的市场机会。
正是这样一种中国体制产生的超强投资驱动力和国际市场的超常购买力,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得以避免常规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在1994年后的20年中持续高位运行,创造出超常增长与超低波动并存的奇迹。
当然,中国30多年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辉煌的背后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所有者缺位与垄断经营、收入差距过大与收入分配不公、政府规模过大、市场失序、官员腐败、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或是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伴生现象,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生结果。这些弊端的克服和解决不可能通过进一步市场化,而只能诉诸政府行政改革。如果说前30多年改革的主题是解构计划、创造市场的话,那么,下一轮改革的主题就是政府部门的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新的增长阶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超常增长的制度基础仍将有效运行,但是,国际超常购买力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将消失殆尽。长期来看,虽然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等预示着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它们只是市场经济常态运行下的需求,对应的只是市场经济的常规经济增长。如要实现前述超常增长,则需要市场体系之外的某种第三方需求。过去,它是以美元超发为基础的国际超常购买力;今后,有什么类似的长期购买力可以替代它呢?
问题的提出实际已经预示了问题的答案。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常规运行下,中国的储蓄规模必然过大;另一方面,未来增长的供给方面存在着诸多约束,从能源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到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等各个领域,都需要长期巨大的资金投入。相对自然环境良好的欧美国家而言,这是打造国家基础资产所必需的“额外投资”;相对国民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而言,这是构造和谐社会必需的基础工程。可见,实现未来超常增长的关键,在于寻找到能使过度储蓄与额外投资相联结的恰当机制,从而使两方面的难题同时解决。
为此,设立综合性的国家发展战略基金就不失为一种选择,即实施对生态资产与战略性资源的长期投资,在为常规市场运行注入超常购买力的同时,建设并永续运营国家战略性基础资产。这是本书提出的关键设想。可以说,对生态建设、国土整治、能源资源、人力资本等战略性瓶颈要素的投入,即这些作为超常购买力出现的投资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公共工程”,而是中国长期发展与人民长期福祉所必需的战略性基础工程;只要运作正常,它极有可能成为回报较好的长期投资。
可以充分预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华诞之时,在GDP总量和人均GDP上,中国都将成为世界领先国家。届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在全球范围的制度竞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制度优势;作为有别于西方经典模式的发展道路,它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最重要的制度基础时,也为人类制度文明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从而为世界范围的文明和制度多样性贡献出中国智慧。有了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自己的路就一定能走稳、走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