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035750
本书阐释了关于“善”、“道德德性”、“行为”、“具体的德性”、“公正”、“理智德性”、“自制”、“快乐”等十部分内容和观点。
卷 善
1.善作为目的
2.善与政治学
3.政治学性质
4.幸福作为善
5.三种生活
6.柏拉图的善概念
7.属人的善的概念
8.属人的善概念的辨护
9.幸福的获得
10.在世幸福
11.后人的命运对幸福的影响
12.称赞与幸福
13.德性引论
第二卷 道德德性
1.道德德性的获得
2.实践的逻各斯的性质
3.快乐与痛苦作为品质的表征
4.合德性的行为品质的表征
5.德性的定义:种
6.德性的定义;属差
7.具体的德性引论
8.适度同过度与不及的关系
9.适度的获得
第三卷 行为
1.意愿行为
2.选择
3.考虑
4.希望
5.德性、恶与能力具体的德性
6.勇敢的范围
7.勇敢的性质
8.相似于勇敢的其他品质
9.勇敢与快乐和痛苦
10.节制的范围
11.节制的性质
12.放纵
第四卷 具体的德性(续)
1.慷慨
2.大方
3.大度
4.在对待小荣誉方面的德性
5.温和
6.友善
7.诚实
8.机智
9.羞耻
第五卷 公正
1.公正的性质与范围
2.具体的公正
3.分配的公正
4.矫正的公正
5.回报的公正
6.政治的公正
7.自然的公正与约定的公正
8.公正、不公正与意愿行为
9.受公正、不公正的对待与意愿行为
10.公道
11.对自身的不公正
第六卷 理智德性
1.理智德性引论
2.两种理智德性及其对象
3.科学
4.技艺
5.明智
6.努斯
7.智慧
8.明智的种类
9.好的考虑
10.理解
11.体谅
12.明智与智慧的作用
13.明智与道德德性的关系
第七卷 自制
1.自制、不能自制和关于它们的流行意见
2.不能自制方面的疑难
3.不能自制与知识
4.不能自制的范围
5.兽性与病态
6.怒气上的不能自制与欲望上的不能自制
7.坚强与软弱
8.不能自制与放纵
9.自制与固执
10.不能自制与明智的不相容性快乐
11.对快乐的三种批判意见
12.快乐与实现活动
13.快乐与幸福
14.肉体快乐
第八卷 友爱
1.友爱方面的意见与难题
2.三种可爱的事物
3.三种友爱
4.友爱中的相似性
5.友爱品质和友爱的活动
6.友爱的数量方面
7.不平等的友爱
8.友爱中的爱与被爱
9.友爱、公正与共同体
10.政治共同体的政体形式
11.不同政体中的友爱与公正
12.家室的友爱
13.平等的友爱中的抱怨与公正
14.不平等的友爱中的分歧与公正
第九卷 友爱(续)
1.不相似的友爱中的公正
2.不同回报责任的冲突
3.友爱的终止
4.友爱与自爱
5.友爱与善意
6.友爱与团结
7.施惠者更爱受惠者的原因
8.两种自爱
9.幸福的人也需要朋友的原因
10.朋友需有限量的原因
11.好运中的朋友与厄运中的朋友
12.共同生活对于友爱的意义
第十卷 快乐
1.快乐问题上的两种意见
2.快乐是善的意见
3.对快乐是恶的意见的反驳
4.快乐与实现活动
5.快乐在类属上的不同幸福
6.幸福与实现活动
7.幸福与沉思
8.沉思与其他德性的实现活动
9.对立法学的需要:政治学引论
附录一 全书内容提要
附录二 亚里士多德生平简表
附录三 关于亚里士多德德性表
附录四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现代校订、翻译、注释本书目
名称索引
术语索引
廖申白同志历时一年半多,其中在英国牛津大学三个月,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作了艰苦的研究,完成《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的译注工作。这书,就其注释方面讲,对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家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所作的精细详尽的诠释,作了认真慎重的精选,并加上自己颇有创建的新诠释,可说是在同西方伦理学大师走在共同的创新大道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表示中国人在介绍西方文化方面,又进了一步。这是可庆的事。至于本书对亚里士多德原著的译文,可说是流畅准确,胜过前人译本,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译注者要我在书前写几句话,这是我乐意做的事。
译注者喜欢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我也佩服亚里士多德(当然,我们都不是完全同意亚里士多德各种理论的人)。一个研究西方哲学或伦理学的人,如果忽略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乃是一件大憾事。德国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施莱格尔(F.Schlegel,1772-1829)曾说:“一个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这段话在西方哲学界流传甚广甚火,直至现在。这是因为哲学上柏拉图被列为理想主义始祖,重视“理型”(Idea)、“理想”,甚至重视共产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重视现实、生命力,主张返于自然,在自然中逍遥,反对君主专制(甚至包括柏拉图的哲学家皇帝[Philosopher King]),拥护立宪政体:人民决定国家的目的,专家依据实行。施莱格尔的话,充分表明亚里士多德在整个西方哲学(包括伦理学)史、文化史上地位的重要。事实上,从后来的发展看,施莱格尔的话也是真的:当柏拉图的学园(Academy)衰落后,继起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学园(Lyceum)。亚里士多德曾明确地说:“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可见师徒二人的理想就不一致。希腊灭亡后,有新柏拉图主义出现。罗马灭亡后,基督教兴起,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先是以柏拉图思想讲基督教义,后来又以基督教义讲柏拉图思想。他写下《天城》(Cityo,God)来发展柏拉图的《理想国》(Republic),这本书在欧洲流行了七八百年。但紧接着出现了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他却采用亚里士多德思想来解释基督教义,这种传统后来盛行一时。至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并立或轮流成为当时人们崇敬的圣哲。英国的莫尔(T.More,1478-1535)写了一部《乌托邦》,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延伸;培根(F.Bacon,1561-1626)写了一部《新大西岛》,他是想用科学知识来建立一个理想国,这显然是受了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所以,从思想史或文化史的发展情况来看,施莱格尔说的话,可说是完全真实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两人的思想,确实代表了人类思想和气质的两个不同方向。指出这个线索很有价值,可帮助我们对西方思想与文化作深入的理解。
《尼各马可伦理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在欲望之中,一类似乎是普遍的,另一类则是特殊的、由于习惯而养成的。例如,食欲是正常的,每个没有食物的人都会想要干燥的或液体的食物,有时则是两者都要。当一个人年轻而强壮时,性欲——如荷马所说——也是如此。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以同种方式来进食或性交,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同样的事物或与同样的异性性交。所以这些欲望又是特殊的。不过,这其中还是有某种正常的东西。因为,尽管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到愉悦,人们都认为有些东西比另外一些东西更令人愉悦。在正常的欲望上,很少有人做错,而且只可能有一种错,即过度。因为,吃喝到肠胃发呕的程度必定是超过常量的,因为正常的欲望只是补足所需。所以在这方面做错的人被称作贪食者,因为他们在进食上超出了满足需要的常量。只有极其卑贱的人才会这样做。但是在那些特殊的快乐上,则有许多人会做错,并且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做错。因为,虽然那些被说成是“爱某某事物的人”可能或者是由于爱了不适当的对象,或者是爱到了多数人莫及的程度,或者是以不适当的方式来爱了,才被这样称呼的,放纵的人却在这三方面都是错误的。他们爱着不适当的(实际上有害的)对象,即使他们所爱是适当的对象,他们也是以不适当的方式来爱,并且爱到超过多数人的程度。所以,在快乐方面过度是自我的放纵,是应受谴责的。在痛苦方面,节制同勇敢的情形有些不同。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面对了痛苦而被称为节制的,也不是因为他没有能面对痛苦就被称为放纵的。放纵的人被称为放纵是因为他由于没有得到快乐而不适当地感觉痛苦(由快乐造成的痛苦);而节制的人被称为节制则是由于他在没有得到快乐或回避快乐时不感觉痛苦。
所以,放纵的人欲求所有快乐或那些突出的快乐。他受欲望的宰制,只追求这些快乐而不追求其他的东西。所以,他感觉着两种痛苦:得不到快乐的痛苦和渴望着快乐的痛苦,因为欲望就包含着痛苦,尽管因快乐而痛苦十分荒谬。而缺少对快乐的爱或是在这种爱上不及的人则是很少的。这种冷漠不是人的本性。甚至其他的动物也区分食物的种类,喜欢某种食物而不喜欢别的食物。一种存在物如若对什么都不感到快乐,在这种事物与那种事物之间不会做任何区分,就不是人类。一个这样的人没有专门的名称,因为很少有这样的人。节制的人在这些事物上处于这两者之间。他不以放纵的人喜爱的那些事物为快乐,相反,他厌恶那些事物。他也不以不适当的事物为快乐,对于这些事物中的令人愉悦的事物也不会过度地快乐。在没有这些事物时他也不感觉痛苦或产生对这些事物的欲望。或者,他也感觉到适度的痛苦和欲望,而不会不适当地,以及在不适当的时候感觉到这种痛苦和欲望。对那些既令人愉悦又有益健康并且适合的事物,他将适度地期望获得之。对其他那些令人愉悦的事物,如果它们不妨碍这些目的,不有悖于高尚[高贵]或超出他的能力,他也是这样。①因为,如果不遵守这些限制,对这类快乐的享用就会超过配得。②而节制的人在这些事物上则遵循逻各斯的指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