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89057
本书主要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和诠释中国文化及其特质。也是作者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至21 世纪前十年的学习过程与思想倾向的反映,从*早发表的学习哲学史方法论的《札记》,到方法学的自觉,从地下发掘的简帛到地上传世的文献,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探索到中西哲学比较的笔墨官司,从中国哲学的特色到华夏文化的要义,均有所涉猎。
读者对象:中国哲学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
《中国哲学的特色》论及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从场有论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哲学史方法论、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诸子学的历史命运、先秦诸子的真理史观、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家庭伦理、老庄道论及其异同、儒墨的区别与争论、郭店简与孟子、先秦儒学关于社会公正的诉求、道德心性的普遍性、孙中山的心性文明观、文化守成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传统、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等。
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 1
- 内在— 超越 1
- 整体— 动态 5
- 价值中心 7
- 生命本体 8
5.“仁之本体论”与“仁之宇宙观” 9
从场有哲学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性 15
- 创化日新 生生不已 17
- 相依相待 整体和谐 24
- 事实与价值的联结 语言与超语言的贯通 30
中国哲学:保持世界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必要的张力 39
“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 45
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51
- 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 51
2.“中国哲学”学科的主体性与中西哲学的对话性 54
3.“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与丰富性 56
内在式的批判 继承性的创新——兼谈思维训练与思想力的培养 61
哲学史方法论学习札记 69
- 延续性与非延续性 69
- 必然性与偶然性 76
中国哲学研究30 年的反思 83
- 三个阶段与主要成就 85
- 研究范式的转移 94
- 问题与前景 98
诸子学的历史命运 102
- 诸子之发展脉络与综合统一 103
- 诸子学的历史命运 112
《尸子·广泽》《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与《吕氏春秋·不二》中的真理史观之异同 120
1.“无相非也”的求同取向 120
2.“天下多得一际焉以自好”的存异取向 123
3.“务息十二子之说”的排他取向 128
4.“齐万不同”的超越取向 133
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 137
- 老子之道论 137
- 庄子之道论 145
- 老庄道论之联系与区别 151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157
- 楚简之人性天命说 157
- 楚简与《孟子》的思想联系与区别 163
- 余论:“情”与道德形上学 167
《周礼·地官司徒》《礼记·王制》中有关社会公正的论述 169
- 荒政 170
- 养老恤孤扶弱 173
- 颁职事及居处、土地、赋税、商业之制度与政策 175
- 选贤与能 179
- 德教及刑罚的慎重、程序化与私人领域的保护 181
墨儒两家之“孝”“三年之丧”与“爱”的区别与争论 185
- 墨儒论“孝”的差异 185
- 墨家对儒家“三年之丧”的批判及两家之歧见 192
- 墨家论“爱无差等”及其与儒家“爱有差等”的辨析 200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 206
1.“亲亲互隐”源于宗教伦理,意在保护私领域 206
-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强调孝敬父母 210
- 孔子、苏格拉底之家庭伦常观 217
论道德心性的普遍性——兼评儒家伦理是所谓“血亲情理” 222
- 道德“心性”还是“血亲情理”? 223
2.“仁”与“孝弟” 241
3.“仁”与“公德”“私德” 262
不只是为了辩护 269
- 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宋明理学,一个解释传统的问题 269
2.“发端”—关于推扩的问题 276
- 权力与腐败——关于一些现实性的问题 279
- 中国与西方——关于两种解释传统 282
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2008 年12 月4 日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演讲 285
- 先秦儒家弃绝私利吗?—涉及生存权、财产权的“制民恒产”论及土地、赋税、商业政策之平等观 285
- 最不利者应受到最大关怀—养老、救济弱者、荒政与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及其落实 287
- 最大的公正是机会的公平——开放教育、平民参政的制度安排及作为村社公共生活的庠序乡校 290
- 儒家是专制主义的护身符吗?——尊重民意、察举与官员自律,防止公权力滥用的思想及革命论 291
- 孔子“亲亲互隐”是鼓励腐败吗?——德教及刑罚的慎重、程序化与私人领域的保护 293
- 儒家是唯道德理想主义吗?——先秦儒学所内蕴的公平正义资源 294
附录 治学问答 296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的形上学,各不相同,但就其共性而言,完全不是西方哲学主流学派那样一种“超绝的”或“超自然的”形上学。方东美说:“我以‘超越形上学’一辞,来形容典型的中国本体论。其立论特色有二:一方面深植根于现实界;另一方面又腾冲超拔,趋入崇高理想的胜境而点化现实。它摒斥了单纯二分法,更否认‘二元论’为真理。从此派形上学之眼光看来,宇宙与生活于其间之个人,雍容洽化,可视为一大完整立体式之统一结构……据一切现实经验界之事实为起点,吾人得以拾级而攀,层层上跻,昂首云天,向往无上理境之极诣。同时,再据观照所得的理趣,居高临下,‘提其神于太虚而俯之’,使吾人遂得凭藉逐渐清晰化之理念,以阐释宇宙存在之神奇奥妙,与人类生活之伟大成就,而曲尽其妙。”“中国各派的哲学家均能本此精神……建立一套‘体用一如’、‘变常不二’、‘即现象即本体’、‘即刹那即永恒’之形上学体系,藉以了悟一切事理均相待而有,交融互摄,终乃为旁通统贯的整体。”rn在这种形上体系中,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本体界与现象界、理世界与气世界、真谛与俗谛、天国与人间、圣者与凡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正是中国主流学派本体论的特点。儒释道的形上学体系,从“宇宙”或“世界”之自然层面和实然状态出发,然不执着于此,不断地加以超化,进入具有价值意蕴的理想境界,诸如“道德宇宙”(儒)、“艺术天地”(道)、“宗教境界”(释)等等。rn中国哲学保留了对于“天”“天帝”“天道”“天命”的宗教意味的或神性意义的虔敬、敬畏、信仰、信念,肯定了这一超越的祈向,肯定了这一神圣性,但又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对宗教的信仰、上帝的存在做理性思辨上的证明,而是把这种宗教意味、神圣感与道德相结合,强调通过道德的实践上达于“天”。中国范畴“性”,无论是“天性”“人性”“物性”,都具有神性意味。中国范畴“诚”,亦具有宗教意味。中国形上学的超越意义、宗教信仰是不容否认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