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3100567
及时洞察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动力
深度剖析历史大变局下的战略选择
聚焦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形成先进理论引领中国发展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形成先进力量解释中国成就
加强自身制度创新,为世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畅通双循环 构建新格局》一书由郁建兴教授领衔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小组”撰写。该书立足于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紧扣时代脉搏,深刻分析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优势、短板、重点等,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融入了浙江工商大学优势学科教研成果,建构了新发展格局统计评估体系,对如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系统性的阐述。
导 论 / 1
(一)新发展格局的提出 / 3
(二)新发展格局更强调国内大循环和自主创新 / 4
(三)加快构建新格局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 7
(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家的使命:增强自主性和引领性 / 8
一、新发展格局“新”在何处? / 11
(一)新战略基点:扩大内需 / 13
(二)新关键任务:产业创新 / 15
(三)新循环主体:国内大循环 / 19
(四)新开放格局:国际大循环 / 22
(五)新互动关系:双循环相互促进 / 24
二、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 27
(一)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 29
(二)强大国内市场的内涵、特征与当前短板 / 32
(三)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主要思路 / 38
三、着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 43
(一)扩大内需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 / 45
(二)当前扩大内需的现实基础与主要挑战 / 50
(三)当前扩大内需的主要思路 / 54
四、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 63
(一)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要意义 / 65
(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主要问题 / 69
(三)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 / 76
五、加快产业创新 / 83
(一)产业创新赋能双循环新格局的理论逻辑 / 85
(二)产业创新的现实基础与主要挑战 / 88
(三)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 91
(四)产业基础高级化 / 95
(五)产业链现代化 / 98
六、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103
(一)金融助力双循环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05
(二)当前金融基础设施的不足 / 108
(三)夯实金融基础设施的主要思路 / 111
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 115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实现国内大循环打下较好基础 / 117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国内大循环具有很大空间/ 120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建议 / 127
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135
(一)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涵 / 137
(二)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制度挑战 / 141
(三)通过制度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 147
九、建设高质量自贸试验区 / 153
(一)自贸试验区助力双循环 / 155
(二)建设高质量自贸试验区的挑战与方向 / 157
(三)如何建设高质量自贸试验区:以浙江自贸试验区为例 / 159
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 / 167
(一)行业协会商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 / 169
(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的主要思路 / 172
十一、新发展格局的统计评价体系 / 183
(一)从统计数据看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挑战 / 185
(二)统计评价新发展格局的思路 / 188
(三)如何开展统计评价 / 193
后 记 / 199
导 论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主的要素红利逐渐用尽,传统比较优势明显弱化,出口增速和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目标,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释放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潜能。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标志着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已经逐渐从模仿和追赶阶段,走向自主创新和引领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新发展格局的提出
尽管每一年都不平常,2020 年的不平常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中国作为正在快速崛起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大国,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挑战和阻力是十分正常的。近年来,中国几乎每年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在最近三年,中美经济贸易争端被许多人认为是影响中国发展的最大外部不确定因素。
2019 年 12 月,在历时近 22 个月的谈判后,中美两国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很多人比较乐观地认为,我国 2020 年的经济,尤其是外贸将重回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当时谁都不知道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世界的多个角落开始蔓延,并在后来影响了全球大多数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世界格局和秩序。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广、影响之深、影响之久,超出了所有人在年初时的预想。
回望 2020 年,面对这场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中国成为全世界最早恢复生产生活的国家,不仅实现了全国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更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
对比当前某些西方国家的抗疫乱象、治理乱象和政治乱象,中国在 2020 年的表现,极大地坚定了我们的“四个自信”,尤其是对“中国之治”的制度自信。2020 年 5 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讲述了“双循环”观点、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迅速得到了国内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中国真正做到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新发展格局更强调国内大循环和自主创新
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机,与中美发生经贸争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时间点基本重合,但并不意味着构建新发展格局只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权宜之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长远发展大势和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为把握战略主动而采取的“先手棋”。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思想性和指导性。
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决定了我们要更重视国内大循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通过开放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再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释放我国的资源禀赋,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实现了经济腾飞。当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产能和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这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底气。从生产能力看,我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2019 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 28.1%,220 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居民消费情况看,2020 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首次超过美国同口径的零售及食品服务销售总额,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预计到 2035 年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倍。今后,随着我国经济总体规模的不断成长,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都将持续增强。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提高经济增长自主性和内生稳定性的必然选择,具有战略意义上的长期性。
供需不平衡不充分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要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在多个领域是世界第一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国内市场,存在着高端生产不足与低端产能过剩并存,市场上高价位商品中的国产品牌“凤毛麟角”,重要行业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被“卡脖子”,农民收入较低影响“工业品下乡”等一系列导致国内大循环不畅的问题。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结合在一起,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将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需求转化为牵引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动力。
自主自立的科技创新是新发展阶段的关键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阶段,创新尤其是自主自立的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关键的任务。在经济总量较小、产业技术水平较低时,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合作,引入相对先进的技术和标准,与发达经济体形成产业链上的高低搭配,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当我国经济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各行业开始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时,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产业纵向合作关系就更多地转为横向竞争关系,技术引进与合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在我国处于领先位置的 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我国企业已进入“无人区”,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更上一层楼。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和市场基础性作用,加快产业创新,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做实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自给自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范围决定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任何国家想要通过分工提升其生产力水平,都必须增加本国市场的规模,并积极融入更大的市场中,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表明,先进科技只有不断扩大其使用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大化实现其价值。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科技革新为内涵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幕徐徐拉开,全人类对科技进步的追求不会停歇。一个国家只有开放,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全人类共同创造的先进科技成果。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