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607656
还在为汉语语法基础不牢固烦恼吗?
还在为“学”不能“致用”忧虑吗?
还在为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头疼吗?
还在为看不出句子的语病抓耳挠腮吗?
…………
那么,你一定需要这本书。
这是一本注重语言分析和知识运用的汉语语法基础读物,可以帮您从*基础的词类范畴和短语范畴开始,较为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法基础概念的内涵和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便快速了解并搭建起汉语语法知识框架。此外,该书将汉语中常见的语法错误单列一章,对语言使用中极易出现混淆的用法归类、剖析,并对各类语病背后的语法规律进行细致讲解,让读者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语言现象,理解语法规则。该书行文深入浅出,选取的用例多出自经典文学著作和作品,也有出自实际生活中的用例,极大地丰富了读者对各类知识点的认知,增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更实用的汉语语法知识
从词类的划分到短语的结构、功能和层次的辨别,再到句子成分分析,汉语语法中*为常见的基础问题都有涉及,同时对于重要知识点,还会给予明确的分类依据和形式标准,助您轻松实现各类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二、更细致的知识点辨析
对于易混淆的词类、句子成分和用法以及易用错的标点符号均进行了细致辨析,让您对语法知识的观察更加细致,理解更加准确。
三、更丰富的语法分析方法和实例
从结构分析、语义分析到动态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语言分析中的常用方法,并且每种方法都列有大量举例,便于理解;从一重复句到多重复句,逐类讲解复句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让您能够在循序渐进中学会举一反三。
四、更全面的语法观察视角
从常见的语法错误入手,深入剖析各种语病背后的语法规律,同时收录汉语标点符号用法,助您更好地理解与句中语音停顿、情感变化、结构变化等相关的知识。
《语法知识和运用》共七章,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句子、复句、句子常见的语法错误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全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汉语语法中的基础知识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说明,同时对重要知识点给予明确的分类依据和形式标准,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辨析。该书用例来源广泛,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汉语语法现象的丰富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知识,更好地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可供广大师生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使用。
第一章 概说1
一、什么是语法1
二、语法的性质2
三、汉语语法的突出特点5
第二章 词类10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10
(一)语法功能10
(二)概括意义11
二、实词13
(一)名词13
(二)动词15
(三)形容词19
(四)区别词20
(五)副词22
(六)数词25
(七)量词27
(八)代词29
(九)拟声词33
(十)叹词33
三、虚词34
(一)介词34
(二)连词35
(三)助词36
(四)语气词39
四、词类划分中的几个问题42
(一)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42
(二)充足条件与必要条件43
(三)一般规律与特殊现象44
(四)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和方言的差异46
(五)词的兼类现象47
五、易混词类的辨析51
(一)动词与形容词的辨析51
(二)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的辨析53
(三)形容词与副词的辨析53
(四)介词与动词的辨析55
(五)介词与连词的辨析56
(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辨析57
第三章 短语63
一 、什么是短语63
二 、短语的分类64
三 、短语的结构类型65
(一)联合短语65
(二)偏正短语66
(三)述宾短语67
(四)中补短语67
(五)主谓短语67
(六)同位短语68
(七)连谓短语68
(八)兼语短语69
(九)量词短语69
(十)方位短语69
(十一)介词短语70
(十二)“的”字短语70
(十三)“所”字短语71
(十四)比况短语71
四、复杂短语与层次分析71
五、短语的功能类型76
(一)名词性短语77
(二)动词性短语77
(三)形容词性短语78
六、多义短语78
(一)结构关系相同而层次不同79
(二)层次相同而结构关系不同80
第四章 句子83
一、什么是句子83
二、句子成分84
(一)主语谓语87
(二)述语宾语90
(三)定语与中心语93
(四)状语与中心语96
(五)补语与中心语99
(六)独立语106
三、句子分析113
(一)句子的结构分析113
(二)句子的语义分析117
(三)句子的动态分析131
四、句型141
(一)句型的特点142
(二)划分句型应注意的问题143
(三)现代汉语的句型系统144
五、句式148
(一)划分句式的依据148
(二)双宾句、连谓句、兼语句、主谓谓语句150
(三)“把”字句、“被”字句159
(四)存现句164
六、 句类166
(一)句子的语调166
(二)现代汉语的句类系统167
第五章 复句179
一、什么是复句179
二、复句与单句的区分182
(一)从结构上区分182
(二)从关联词语上区分184
(三)从语音停顿上区分186
三、复句的类型187
(一)并列复句188
(二)顺承复句189
(三)递进复句190
(四)选择复句191
(五)解说复句193
(六)转折复句195
(七)假设复句196
(八)条件复句198
(九)因果复句200
(十)目的复句201
四、多重复句202
(一)什么是多重复句202
(二)如何分析多重复句204
(三)多重复句分析例解207
五、复句的变化与紧缩217
(一)分句位置的变化217
(二)紧缩复句218
第六章 句子常见的语法错误221
一、词类误用224
(一)名词误用为动词225
(二)形容词误用为动词226
(三)动词误用为名词227
(四)名词误用为形容词227
二、搭配不当228
(一)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229
(二)述语与宾语搭配不当230
(三)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232
(四)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233
三、残缺或多余236
(一)主语残缺或多余236
(二)谓语残缺或多余237
(三)宾语残缺或多余239
(四)定语、状语、补语残缺或多余240
四、语序不当243
(一)修饰成分易位易职243
(二)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排列顺序不当245
五、句式杂糅246
(一)前后牵连246
(二)句式混杂248
六、几种特殊句型中常见的语法错误248
(一)“把”字句中常见的语法错误248
(二)“被”字句中常见的语法错误250
七、分句之间缺乏逻辑关系252
八、分句次序混乱253
九、关联词语使用不当254
(一)错用关联词语254
(二)关联词语搭配不当255
(三)缺少关联词语257
(四)滥用关联词语257
(五)关联词语位置不当258
第七章 标点符号的运用260
一、标点符号的作用、类别与书写260
二、标点符号的用法262
(一)句号(。)262
(二)问号(?)266
(三)叹号(!)271
(四)逗号(,)277
(五)顿号(、)284
(六)分号(;)291
(七)冒号(:)295
(八)引号(“ ”)301
(九)括号(( ) )306
(十)破折号(——)313
(十一)省略号(……)319
(十二)着重号(·)324
(十三)连接号(—)326
(十四)间隔号(·)328
(十五)书名号 (《》)330
(十六)专名号 ()334
(十七)分隔号 (/)335
参考文献337
语言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有很多信息要传达给别人,也希望从别处获得更多新的知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信息的交流和学习活动都要凭借语言来进行,包括书面语的运用。虽然现代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手机、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信息的工具和途径,但是没有哪一种能够完全代替或脱离语言而起作用。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语文常谈》)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效率和状况。语言运用能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至关重要的。
语法是语言的要素之一,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语言结构与语言意义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例如,“不吃饱”与“吃不饱”,用词相同而语序不同。前者是偏正关系,表示主观上不想吃饱;后者是中补关系,表示想吃饱却无法做到。又如,“她的衣服做得好”,同一个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究竟是指她身上穿的衣服好,还是指她做衣服的手艺好,这不光涉及语言结构问题,还涉及深层的语义关系问题。再如,“好容易来了”与“好不容易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这说明语法现象是非常复杂的。
传统语法非常重视语言结构的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传统语法研究的基础上,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逐渐成为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一理论认为,句法分析是句子分析的基础,然而句法分析是不自足的,还必须进行语义的和语用的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描写性与实用性的结合。语法研究比以往更重视对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话题、预设等的分析。例如,结构分析基础上的语义指向分析,重在揭示句法成分的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我喝醉了酒”,补语“醉”的语义指向主语“我”,表示“我”醉了。“我喝干了酒”,补语“干”的语义指向宾语,表示“酒”干了。“我喝完了酒”有歧义,是因为补语“完”的语义指向不确定,既可以指向谓语中心语“喝”,表示喝的动作完结了(即不喝了),也可以指向宾语,表示“酒”没有了。如果只进行结构分析,揭示出主谓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等结构方式,得出的结果是三个语例的结构方式完全相同,这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不清楚,句子所表述的内容就难以准确把握,造成歧义的原因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说明。
学习语法就是为了理性地认识语言的结构规律,用其指导语言实践,做到正确地用词造句,纠正语病,把语言表达得准确规范。很难想象一个连句子都说不通顺的人,能把确切的意思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别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语法错误而影响交际,甚至引起严重后果的事情,不乏其例。人们对语言的深入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而基于理性层面的学习,则尤为重要。
本书力求系统科学地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进行介绍,并及时反映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对相关知识有重点地加以阐释。同时,本书注重“实用”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大对易混问题的辨析和正反用例的比较。书面语是口语之外最重要的语言形式,语言中的语音停顿、情感变化、特殊含义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标点符号来表现。语法结构及其变化,更与标点符号的运用密切关联。因此,书中加入了标点知识的介绍。本书注重用例的规范性与涵盖性。用例多选自近几十年出版的文学作品及报刊,也有一些选自我国著名作家早期的白话文著作;同时,选取用例时兼顾小说、散文、政论及政府重要文件等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也吸收了一些网络中新兴的表达方式。本书用例来源范围较广,部分用例选用时略有改动,其中带有“*”号的例句意指该句为不合语法或表述有误的句子,特此说明。希望本书能够将读者的语法学习逐步引向深入,对提高读者的语言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有所帮助。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恳切期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五、易混词类的辨析
一个词类的语法功能是指该词类所有词都具有的共性。这种共性很多,有的还可能跟别的词类形成交叉,而且一个词类内部各个词又有不同的个性,这就给词的分类及词性的确定带来困难。我们在给词划类时,应更多地关注只有该类词才具备而别的词类不具备的语法功能,这种带有区别性特征的语法功能就是语法特点,也就是它的个性。下面对一些易混词类加以辨析。
(一)动词与形容词的辨析
这两类词的辨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是否具有兼类现象。动词与形容词都可以作谓语,合称谓词。动词大多能带宾语,但形容词不能;有些形容词兼有动词的特点,不带宾语时是形容词,如“文化生活很丰富”中的“丰富”是形容词,“丰富了文化生活”中的“丰富”带了宾语,则是动词。这属于词的兼类现象。
第二,能否带宾语。大多数动词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形容词一般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很正确”“很坚强”等。心理动词与一般动词不同,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很喜欢”“很想念”等。区分的办法是看被程度副词修饰时能否带宾语,能带宾语的是心理动词,否则为形容词。可以说“很喜欢小孩”“很想念亲人”,所以“喜欢”“想念”是心理动词;但是“很正确”“很坚强”后面都不能带宾语,所以“正确”“坚强”是形容词。
第三,重叠方式。动词和形容词大都可以重叠,但重叠的方式和作用不同。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后一音节读轻声,如“看看”“说说”“尝尝”;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后一音节无需轻声,如“高高举起”“小小寰球”“弱弱地问”,这些词在口语里往往儿化且变读阴平,如“好好儿”“早早儿”“快快儿”。
双音节动词采用ABAB式重叠,重叠部分轻读,如“休息休息”“考虑考虑”“商量商量”;双音节性质形容词采用AABB式重叠,前字重叠部分轻读,后字重叠部分重读,如“高高兴兴”“干干脆脆”“清清楚楚”,口语中有的后两个音节可变读阴平,如“舒舒服服”“明明白白”“漂漂亮亮”。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如果采用ABAB方式重叠,就是动词了,如“舒服舒服”“高兴高兴”。从重叠以后的作用看,动词重叠表示动量减小,带有“尝试”的意味;形容词重叠以后正好相反,表示程度加深。
(二)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的辨析
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都可以充当状语。例如:
①昨天来西安(时间名词) → 已经来西安(时间副词)
②现在开始上课 (时间名词)→ 刚刚开始上课(时间副词)
③过去发生(时间名词) →曾经发生(时间副词)
④秋天回家(时间名词) →经常回家(时间副词)
以上语例中的状语由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充当,需要加以辨析。这两类词的主要差别是:
第一,时间名词可以修饰名词作定语,如“昨天的事情”“现在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作定语,只能作状语,如上例中“已经”“刚刚”等是时间副词。
第二,时间名词可与介词构成介词短语,如“[从昨天]开始”“工作〈到现在〉”,“昨天”“现在”是时间名词,同样,“晚上、早晨、去年、从前、秋天、星期日”等都是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不能与介词构成介词短语,如“经常、常常、终于、永远、马上、立刻、曾经”等都是时间副词。
这两条标准只要满足一条便可以确定是时间名词,因为副词除了作状语外不能再作其他成分。
(三)形容词与副词的辨析
副词的语法功能是作状语,形容词也常常作状语,而且有些表示情状的副词与形容词的语义比较相近,二者容易混淆。例如:
①猛然发现 → 偶然发现
②亲自接见 → 亲切接见
③马上前进 → 迅速前进
④一概反对 → 一致反对
⑤大肆批判 → 彻底批判
判断以上语例中充当状语的词是形容词还是副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形容词一般都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副词不能。可以说“非常偶然”“很亲切”,所以“偶然”“亲切”是形容词;不能说“非常猛然”“很亲自”,所以“猛然”“亲自”是副词。
第二,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副词不能。“偶然现象”“亲切的态度”中的“偶然”“亲切”都修饰名词,是形容词;而“猛然”“亲自”不能修饰名词,是副词。
第三,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副词不能。可以说“情况很偶然”“态度极亲切”,“偶然”“亲切”是形容词;“猛然”“亲自”不能作谓语,是副词。
还应注意一些同形同音词的区分,如“脾气怪”“脸要洗净”中的“怪”“净”分别作谓语和补语,描写事物的性质,是形容词;又如“小狗怪好看”“净干坏事”中的“怪”“净”都作状语,表示程度或范围,是副词。
(四)介词与动词的辨析
现代汉语里的介词大部分由古代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有些介词的意义已经很虚了,如“从”“以”“自”“对于”“关于”等。它们一般不作谓语,即使有时带名词性宾语,也只能组成介宾结构,如“从这里出发”“以英雄为榜样”“关于这个问题”中的“从”“以”“关于”都是介词,这相对容易区分。但是还有部分词,既有介词用法,又保留了动词用法,如“在、用、比、拿、到、给、遵照”等,这些词在不同结构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功能,容易发生界线模糊的情况。例如:
①小明今天在家学习(介词) → 小明今天不在家(动词)
②你会用毛笔写字吗(介词) → 我不会用毛笔(动词)
③你比他高(介词) → 大家比干劲,比成绩(动词)
区别动词与介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动词与介词的作用不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介词用于引入动作行为的方式、处所、时间及凭借工具等,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作修饰成分。
第二,动词能单独作谓语、谓语中心语,介词不能。以上几例中箭头左边的“在”“用”“比”不能单独作谓语中心语,只能与后面的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修饰中心语,所以是介词;箭头右边的“在”“用”“比”单独作谓语中心语,是动词。
第三,动词后面可以加动态助词“了”“着”“过”,如“他不在了”“我会用了”“他们比过了”,介词后面不能加“了”“着”“过”。
(五)介词与连词的辨析
有些词如“和”“跟”“同”“与”等既有介词用法,又有连词用法,而且它们两边都可以出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NP1 和(跟、同、与) NP2”格式,应注意辨析。例如:
①和:爸爸和妈妈都参加了我的毕业典礼。(连词)
我已经和妈妈说了我的想法。(介词)
②与: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连词)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介词)
区分这些词的介词与连词用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作连词时所连接的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联合关系,一般来说位置可以互换而不影响基本表意,如例①的“爸爸和妈妈”也可以说成“妈妈和爸爸”。而作介词时只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具有直接的结构关系,所以其前后成分的位置不能互换,否则会发生意义上的变化,如例①中“我已经和妈妈说了我的想法”,“和”是介词,如果变为“妈妈已经和我说了我的想法”,则与原意不符。
第二,作介词时前面可以插入其他修饰语,而作连词时不能,如例②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与”前面不能插入修饰语,“与”是连词;又如例①中“我已经和妈妈说了我的想法”,“和”前面加入了状语“已经”,这是因为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允许前面有其他状语存在;再如“医生详细地同患者讲了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同”前面能插入修饰语,因此是介词。
第三,作连词时往往可以省去不用,书面上用顿号表示,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作介词时则不能省去。
(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辨析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与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在用法上各不相同。“的”用在定语的后面,表示定中关系,如“静静的夜晚”;“地”用在状语的后面,表示状中关系,如“慢慢地走”;“得”用在补语的前面,表示中补关系,如“跑得很快”。结构助词“的”还可以附加在实词或短语的后面,构成“的”字短语。“的”字短语的功能相当于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
三个结构助词的分形使用,可以准确有效地表达语意。例如:
①做得再好也没有用
→ 做的再好也没有用
②爷爷耐心地劝说使他火气顿消
→ 爷爷耐心的劝说使他火气顿消
以上语例用了不同的结构助词,含义是不同的。例①用结构助词“得”,是说“做”的过程中,手艺无论多么好,也没有用,是对工艺的评价(意思是“何必那么认真地做”);而用结构助词“的”,是说“做成的东西”质量再好也没有用,是对成品的评价(可以理解为“还是买现成的好”)。例②用结构助词“地”,整个主谓结构“爷爷耐心地劝说”作主语,是说爷爷耐心劝说的过程使他消了火气;而用结构助词“的”,使得“劝说”成为主语中心语,“爷爷”和“耐心”是两个定语,表达的意思是何种“劝说”使他消了火气。由此可见,结构助词的不同会带来表意的差异。
信息时代,人们传达的内容需要准确而规范,这样可以提高语言交际的时效性。但是,在书面语中,结构助词混淆误用的现象却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语言的表达与理解。例如,“哭的笑的都有”,是说有人哭,有人笑;如果写成“哭得笑得都有”,就有了语病,让人无法理解。所以,运用结构助词,不可不慎。
结构助词的误用,最普遍的是将“地”“得”误用为“的”,也有将“的”误用为“地”“得”或混淆“地”“得”的情况。下面逐一进行讲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