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733110
◆名家传记,名家执笔编订,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善本。
鲁迅是中国20世纪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近代文学巨匠。他早年留学于日本,后来弃医从文,他用笔耕不辍的文字为新一代青年们指引方向,在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同志也曾对他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该书是鲁迅与其妻子许广平女士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期间两地互通的书信合集,按具体时段分为三集,共收录往来书信135封,并由鲁迅编辑成书,是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善本。作为了解鲁迅更真实、更接地气的书信材料,具有极高的可阅读性和收藏价值。
◆“神秘”人物,本色出镜,再现民国才女风范!
相对于鲁迅,知道许广平的人恐怕并不多,也只是停留在“鲁迅夫人”的层面上。其实鲁迅与许广平*终能走到一起,除了相互的爱慕外,更多的是彼此的欣赏。
在两人结识初期,以“小鬼”自称的许广平在北师大风潮中表现得尤为积极、活跃,在鲁迅的辅导、鼓励下,也能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她后来辗转广州,在广东省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在1927年中山大学期间,担任鲁迅的助教。迁居上海后,她辞去工作,专心照料鲁迅的饮食起居,帮助鲁迅查阅资料、校对稿件等,从而换来了鲁迅写作生涯的井喷时期。可以说,许广平的才思文笔在当时女性中是出类拔萃的,只是她后来选择牺牲自我,身处皓月之后而被掩盖了光华。
◆相濡以沫,共克时艰,饱含历史与真情的回忆!
在书信中,亦师亦友的二人在时局探讨、请教中彼此了解、萌生情愫,逐渐发展成为恋人、夫妻。既有对生活的浪漫情趣,也有对时局的透彻剖析,既有温情满满的关心,亦不乏激励进取的鼓励,理性而务实,率真而可爱,字里行间中见证了一对革命恋人的相识相恋,也印证了他们“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的无悔爱情。
◆针砭时弊,警醒世人,为深陷迷茫与困境中的青年人指引方向!
19世纪末,正值旧中国贫患积弱、外强肆意的年代,鲁迅以笔为匕首为投枪,向封建礼教、旧传统发起一次次冲击,有着“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顽强韧劲与不屈精神,被看作是“现代中国的民族之魂”。他在《两地书》中对时局剖析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针砭时弊,以身作则,指导和告诫不谙世事的青年人如何调整心态、走出困境,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门径。
本书是鲁迅先生与其妻子许广平女士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期间两地互通的书信合集,按具体时段分为三集,共收录往来书信135封,并由鲁迅编辑成书。在书信中,亦师亦友的二人在时局探讨、请教中彼此了解、萌生情愫,逐渐发展成为恋人、夫妻。既有对生活的浪漫情趣,也有对时局的透彻剖析,既有温情满满的关心,亦不乏激励进取的鼓励,理性而务实,率真而可爱,字里行间中见证了一对革命恋人的相识相恋,也印证了他们“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的无悔爱情。
序言
集 北 京
(一九二五年三月至七月) 1
第二集 厦门—广州
(一九二六年九月至一九二七年一月) 85
第三集 北平—上海
(一九二九年五月至六月) 255
二四
广平兄:
午回来,看见留字。现在的现象是各方面都黑暗,所以有这情形,不但治本无从说起,便是治标也无法,只好跟着时局推移而已。至于《京报》事,据我所闻却不止秦小姐一人,还有许多人去运动,结果是说定两面的新闻都不载,但久而久之,也许会反而帮它们(男女一群,所以只好用“它”)的。办报的人们,就是这样的东西。——其实报章的宣传,于实际上也没有多大关系。
今天看见《现代评论》,所谓西滢也者,对于我们的宣言出来说话了,装作局外人的样子,真会玩把戏。我也做了一点寄给《京副》,给他碰一个小钉子。但不知于伏园饭碗之安危如何。它们是无所不为的,满口仁义,行为比什么都不如。我明知道笔是无用的,可是现在只有这个,只有这个而且还要为鬼魅所妨害。然而只要有地方发表,我还是不放下;或者《莽原》要独立,也未可知。独立就独立,完结就完结,都无不可。总而言之,倘笔舌尚存,是总要使用的,东滢西滢,都不相干也。
西滢文托之“流言”,以为此次风潮是“某系某籍教员所鼓动”,那明明是说“国文系浙籍教员”了,别人我不知道,至于我之骂杨荫榆,却在此次风潮之后,而“杨家将”偏偏来诬赖,可谓卑劣万分。但浙籍也好夷籍也好,既经骂起,就要骂下去,杨荫榆尚无割舌之权,总还要被骂几回的。
鲁迅先生的晚年
( 一九二六——一九三六)
作者:许广平
这里所谓晚年是指的先生全部生活的后十年间。也就是说:从四十六岁至五十六岁。依照一般欧美人士的看法,四五十岁还是壮年,正是事业开展的时代,并不能算是走到末年。在鲁迅自己,也是这样想念着的,所以他仍然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凌厉之气,真是不可一世,看看他这一期的工作,也正担当得起这种自负。而一些同时代比他年纪较青的人有时尽管讥笑他似乎不服老,却未必像他一样拼着死来工作。很不幸的,他竟病死了,在他是成为晚年的五十六岁的值得我们纪念的一年。
这一期的生活,有几点大略说起来和以前的数十年表面上是不大相同的,虽然质的方面是仍然一贯着。
一、开始度避难的生活
向来以学者兼官吏的姿态安静地生活着的,自从一九二六年,因“三一八”惨杀案后,被列在当局屠戮者的点名册之内,从三月至五月因消息的时张时驰,避了三次不同的住处了。后终于感到压迫的加紧,不易容身而到厦门。在广州,身历了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被血吓得目瞪口呆而去。到沪之后,又以参加“自由大同盟”“民权保障同盟会”“左联”等而几次三番地东逃西避,但只是变换居处,并不肯离开上海,屹然从事战斗的使命。
二、被限制于笔墨生涯
如上所说,他曾经做了十五年之久的官吏,又兼任了十多年教师生活。到了一九二六年在厦门,似乎稍偏重于教学,一九二七在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兼教务主任,也是以学校生活做主体的,不过这只是极短的时间。大部分的生活,从到了上海之后,曾经到过几个地方讲演,以及担任过劳动大学的教课数次,因为他尖锐的词锋,似质朴而具有潜在的煽动力的感人的演说,惊动而且触怒了一些敌视者们,毅然密令各学校不得请他去讲演,除了偶尔的机会,突击一下的演讲之外,这一期他不能如以前一样的经常能在讲堂上灌溉一般青年以正确的理论的粮食了。这是很可惜的,他在讲堂上的感动力,并不亚于他的文章,凡是直接听过他讲演的人一定都会觉得到。这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在我们,对于他,就只能被限于笔墨,来传达他对社会的意见,和青年们相见了。
三、更坚决地做实践的战士
鲁迅无疑地被承认为一位思想上的战士了,我们从他的呐喊起,反封建,反旧礼教等等,以至反正人君子的伪善,反帝,反法西,反侵略,一步紧似一步,战线由无物之阵至大敌当前,从枪口对内转而对外,从少数而至多数,从比较旁观而直接参与,不但用了笔,更实际参加团体活动,遵守一切纪律,不屈不挠地埋头苦干下去。
四、鲁迅译著共五十余种,而在一九二六至三六年出版的,不下四十种。
也就是说,他十年间的成就,超过他全生涯,约占到五分之四,这一个可惊的数目,在他生命史上诚然是光辉的一环了,这是从量的方面说。再检讨这大量的生产,从质的方面看,是否粗制滥造品呢?不是的,其中有富切中时弊,改革社会意见的杂感短评;适合社会精神粮食的社会科学理论的翻译,以及新时代儿童读物的介绍和特具卓见的古代及近代木刻的;每一发动,都有确定不移的良好效果。到如今,他逝世三周年了,似乎遥远也瞬忽的时光,也许有忘记的了罢!然而到处响着和他相同的呼声,到处走着和他一同的步武的人们,敢说不是少数的。这些人们,没有从他受到什么约束在他活的时候。他也许没有想到这潜在力的深且远,而到现在萌芽出来,枝叶荣长了,越是多年生长的乔木,它的茁发,被人觉察得到的程度愈迟。
伟大的建筑,它的基础是需要特别加倍打桩的稳固,才载得起这一重量的。在中国,这一大片地基上,要从几千年来的积弱,半封建的余毒,和几十年来的被侵略,半殖民地的魔手之下,建筑起民族自由,解放的合乎现代社会的国家,这建塔者的任务,块的基石,鲁迅奠起来了,很稳固地扎住了,遗留给我们的未完责任,凡相信鲁迅的人们,一定知道用什么方法,很快地把这一建筑赶紧完成。
( 原载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九日上海《文艺新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