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67414
★作者音乐科班出身,有演奏经验,情感细腻,描绘生动。
★译者全新修订,文字优雅,著名乐评人赵越胜推荐作序。
★编者增设14首大师弹奏的肖邦作品,近距离感受古典音乐之美。
★全书采用关键词的方式,将肖邦的一生分为若干故事,层次明晰,便于阅读。
★专章进行作品分析和编年,避免冗长的术语打断阅读思路。
★中国*美的书设计者全新打造设计,双封面 精装。
展现一代大师的情感经历
这是一个权威专业乐评人的具有专业水准的肖邦传记。该书综合各国肖邦专家的研究成果,基于肖邦在波兰和法国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的众多史实,讲述了一个真实、完整的肖邦的故事,被视为权威传记。本书不仅非常细致地记述了肖邦的一生,还详细地介绍了在巴黎达官贵人沙龙里音乐气氛和肖邦音乐成就所获得的尊重和推崇,而且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肖邦与音乐就是完全一体的特质。19世纪的欧洲是文学和音乐天才辈出的时代,肖邦是这璀璨星空中极闪耀的一位,关于这些,本书有非常详细周全的描述和记录。
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在阐述肖邦生平和音乐造诣的同时,对围绕着传主的争论作了分析和评点,努力还原真相,大大拓展了读者的视界。第二,作者对肖邦的音乐作品评价极为深刻和全面,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这些乐评简洁而又系统,全部放在书后专门以一个章节来评述,并不像一般传记一样穿插生平其中,既干扰阅读,又无法说清楚。现在这样的体例的确眉目清楚,适合不同的读者阅读和选择。
沧海明月珠有泪(代译序)
前奏曲
第一部分 波兰
第一章 我是彻底的马佐夫舍人
一封信/从洛林到波兰/波兰的命运/1788年的波兰 /一个信仰基督的民族 /东方、西方/投入教学/热拉佐瓦-沃拉/肖邦寄宿学校/全国动乱
第二章 早年生活
初遇/狄更斯式描述/贫乏的曲目/天才钢琴家/1820年的华沙/风格不协调的城市/一个农业民族/王子般的教育/出名/家庭/最初的音乐会/一块金表/“音乐天才……”/中学岁月/“滑稽剧”/在沙法尼亚/民间音乐/年轻的演技高手/田园梦
第三章 年轻的大师
重返热拉佐瓦-沃拉/在雷纳兹疗养/艾米利亚之死/身体羸弱/青春期/暧昧不明/独立 /“钢琴是我的天地……”/革新/柏林之旅/作曲/画像/情愫初露/帕格尼尼/一双理想的手/游学 /维也纳/两场音乐会/布拉格、特普利兹和德累斯顿/花期女郎/家庭会议
第四章 忐忑腼腆的恋爱者
康斯坦斯/奇怪的倾诉/离去?/走向历险/音乐会/波图兹恩/打点行装/永别
第五章 从华沙到巴黎
人远情疏……/起义/在大教堂穹顶下/失败/一封信/斯图加特/日记/静夜/对钢琴诉说
第二部分 法国
第六章 1831年的巴黎
巴黎鸟瞰/从查理十世到路易-菲利普/新国王/反对派/动荡时期/街头巷尾/娼妓/四周/城关一带/交通/妙趣横生的街巷/我们散步去……/剧院/走在林荫大道上/去托尔托尼!/巴黎咖啡馆/古怪透顶的人/抒情舞台/意大利歌剧院/戏剧、绘画、文学
第七章 初步接触
卡尔克布雷纳/创作歌剧?/第一场音乐会/泡歌剧院/Zal…… /经济危机/交个手吧,巴黎!/舒曼的文章/艰难时期/相遇/授课/金钱问题/话题人物!/魅力十足的住所/ 社交界/李斯特/帕格尼尼/柏辽兹/阴晴不定的友谊/沙龙/在家乡/音乐会
第八章 神秘的恋爱
黛菲娜/信件下落?/伪造文书
第九章 我的忧愁
去德国旅行/重逢/玛丽亚•沃德辛斯卡/塔尔贝格/从马里昂巴德到德累斯顿/永别/莫雅-比耶达(我的忧愁)
第十章 桑
自画像/失败的婚姻/威尼斯情人/酒神女祭司/大鼻子一家/相遇/伦敦/一封信/顾虑重重
第十一章 马略卡
出发/帕尔马/瓦勒德莫萨/《雨滴》/离去/惨败/马赛
第十二章 诺昂
乡间的宁静/夏日的一天/葬礼奏鸣曲/五月的一个夜晚/失和/寻找住处/圣克鲁宫的音乐/肖邦的一日/美学观点/精灵的画像/普鲁斯特和肖邦/1841年/一部小说/德拉克罗瓦/奥尔良广场/父亲之死/露德维卡在诺昂
第十三章 感情风暴
摩擦生隙/文字游戏/索朗日/《卢克莱齐亚•弗洛里亚尼》/最后一个夏天/结婚计划/解除婚约/克莱桑热/撒谎的女人/心地正直的肖邦/婚礼/纸糊的城堡/暴力相向/决裂/大扫除/代人受过/肖邦“实例”
第十四章 孤独
悲惨的总结/波德莱尔所作的肖像/肖邦的敏锐/孤苦伶仃/巴黎最后一场音乐会/一个朝代的结束/街垒和巷战/重逢/出行?/战略/波兰发生了什么?/起义/打倒杜德旺太太!
第十五章 走向苏格兰迷雾
为什么伦敦?/简•斯特林/失望/艺术家云集之处/在康斯勃罗公爵夫人家/音乐会/ “我打发时日……”/苏格兰女人/走向苏格兰/庄园式小城堡/“如同我自己的族人一般 ……” /作曲?/向格拉斯哥、爱丁堡一路走去/忧郁
第十六章 精灵之死
时好时坏/庸医/德拉克罗瓦/身后出版的作品/夏佑街/ “我的厌倦……”/一次拜访/他当时的模样……/求援/一封信/离奇的故事/露德维卡到来/提图斯/旺多姆广场/最后的日子/临终告解/黛菲娜/临终之言/ “不了……”/《安魂曲》/最后的敬意
跋 (终曲)
作品分析
1.17首波洛乃兹
2. 57首玛祖卡
3. 两首协奏曲
4. 为钢琴和乐队所作其他作品
5. 为钢琴所作的三部协奏曲
6. 4首叙事曲
7. 4首谐谑曲
8. 26首前奏曲
9. 14首圆舞曲
10. 27首练习曲
11. 19首夜曲
12. 4首即兴曲
13. 4首回旋曲
14. 室内乐
15. 其他作品
16. 19首歌曲
唱片介绍
肖邦生平和作品编年表
译后记
再版 跋
沧海月明珠有泪
读加沃蒂著《肖邦传》——代译序
赵越胜
……
平日欣赏研习肖邦的作品,不免关注他生活的轨迹与他创作的关系。为此,常希望手边有部有分量的肖邦传。以前读过三、五种,都不甚满意,大多编排史料,就事论事,对深入理解肖邦的作品无甚裨益。桑的自传,洋洋十大册,关涉肖邦,自是提供了不少有趣的资料。而事关决裂仅一味指责肖邦,只能当作一面之辞。莫洛阿的名著《乔治·桑传》则对桑多有维护。他是让桑的纵横才气镇住了。我隐约感觉,要想理解肖邦,需要跳出巴黎——诺昂一线,而换以更广阔的十九世纪欧洲历史、文化、社会视角。这样才可能使论述别开生面。加沃蒂所著《肖邦传》就是这样一部著作。
加沃蒂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音乐科班出身,曾听过丹第的课,后出任荣军院的管风琴师,有过一段演奏家的经历。他的兴趣在音乐学,干脆作了乐评家,任《费加罗》报音乐专栏的主笔。他是科尔托的好友,极信服并推崇科尔托对肖邦作品的诠释,甚至为科氏作了一部传记。他的肖邦传不仅材料翔实,细节清晰,而且文采斐扬。他极爱肖邦,所以走笔情感充沛,笔下人物血肉丰满,更能结合音乐分析,来观察人性,读起来引人入胜。
加沃蒂写肖邦,却从波兰历史下笔,把我们径直带到肖邦音乐所由以生的根基处。波兰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几百年来,它不断被周围列强蹂躏、瓜分,今天你挖走一块,明天我吞食一角。不夸张地说,波兰的历史是血与泪写就的,被奴役的耻辱,世世代代烙在波兰人心头。据说,波兰人的眼神中总透着忧郁,甚至他们的微笑都带着伤感。但波兰人作过奴隶,却从不是奴才。这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表面上看,他们都受屈辱、被压迫,但奴隶的屈辱是由暴力强加的,而奴才的屈辱是自愿寻来,并欣欣然乐在其中的。所以奴隶不下跪,像米开朗基罗“被缚的奴隶”,绳索加身仍挣扎挺立,因为他们记得住自己的耻辱,一有机会,这耻辱的记忆便化作抗争的行动。波兰人一次次起义,屡仆屡起,只为要成为一个自由的、有尊严的民族。这种忧伤其表、勇毅其里的精神,就是那个独特的波兰字zal所指称的东西,它是发自波兰民族历史深处的独特心理感受,也萦绕肖邦心头。加沃蒂对肖邦生平的描述和音乐分析,始终不忘这个视角。
加沃蒂花了相当篇幅论述了肖邦早年所受的音乐教育,充分肯定肖邦某些早期作品的成熟。他有意识地纠正人们的习惯看法,肖邦的音乐成熟于巴黎。他强调肖邦的启蒙老师齐夫尼对他的决定性影响。这位巴洛克式的老人极有洞见地认定小肖邦是个罕见的天才,他用来护持这个天才顺利成长的法宝是借助巴赫和莫扎特的神灵。齐夫尼禁止肖邦“去练那些时髦却糟糕透顶的东西”,只让他弹“莫扎特小奏鸣曲和令人生畏的巴赫平均律中那些容易弹的前奏曲和赋格”。让肖邦“感觉像在自己家里那样自如”,让他知道他是巴赫和莫扎特这个艺术家庭的一分子。后来,肖邦在巴黎,在一位学生面前背奏《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与赋格,对吃惊的学生说“这是忘不了的”。加沃蒂总结道:“是啊,人在幼时所学,那些滋养了最初萌发的想象力,让人在童年时就一见钟情的东西,会留在记忆里,直到生命终结。”他断言,肖邦的艺术风格来源于此,“即使在最富激情的时刻,他也从未忘记过这两个古典大师教给他的写作和思考原则。”
身处浪漫主义风起云涌的时代,肖邦通常被当作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但这种分类对肖邦本人毫无意义。据肖尔茨考证,肖邦本人甚至从来没提起过这个词。所以,加沃蒂以为,相比较而言,肖邦的精神气质更是古典主义的。他指出“他对同时代音乐家毫不感兴趣,门德尔松、舒曼、柏辽兹,甚至对李斯特本人,他都不予任何关注。在他看来有价值的,只有过去的杰作和他个人的作品,这位伟大的浪漫派人物,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古典主义者”。肖邦的沉默,表明他内心遗世而独立,他对同行的吝于夸赞,说明他心中另有标准。因为我们知道上述的几位浪漫派大师在一逞快意时,常常流为抒情无节制,耽迷于作品外表的华丽炫目,堆砌出怪诞夸张的音乐造型。
涅高兹以为,对天生富有创造性想象力的人来说,任何音乐都是标题性的。同理,对他们,一切真正好的音乐都是抒情的。抒情不是浪漫主义的特权。巴赫《意大利协奏曲》之行板,《长笛与羽管键琴奏鸣曲》之西西里舞曲,《哥德堡变奏曲》之二十一变奏,《管风琴三重协奏曲》(BWV530)之慢板,《管弦乐第二组曲》之 G弦上的咏叹,更不要提莫扎特那些美不胜收的乐章。岂止是抒情,其婉转低回、一唱三叹真摧人心肝。只是那个“度”拿捏适宜。由理智主导激情,悲哀也带着高贵。作为一个音乐行家,加沃蒂始终在这个传统上考究肖邦的音乐。他举肖邦《前奏曲》op 28为例,认为这组作品表现出肖邦“接续巴赫”的雄心。第一首C大调同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第一首C大调,不仅在调性与音型上明显相关,甚至两首曲子的庄严与宁静也如此相像。我们知道,肖邦后期创作的玛祖卡更是巧妙使用对位技术的典范。可以说,肖邦一生的创作皆托庇于古典主义大师。
但谁能否认肖邦作品的梦幻性呢?冷月下摇荡波心的《船歌》,寒星里徘徊碧空的《夜曲》,逆旅中怀恋故土的《玛祖卡》……,对听者而言,它是多么不同于巴赫的作品。在巴赫吟诵的地方,肖邦歌唱,在巴赫把路德教的祷文写入音乐时,肖邦把音乐谱入诗行。肖邦的作品精致却不矫饰,抒情却不滥情,忧伤却不嚎哭,绮旎却不风骚。听懂了肖邦的人都能感到他的音乐织体丰厚繁复又晶莹剔透。深灰色的悲哀衬着宝蓝的底色。即使泪水盈眶,泪珠也不落下。极合我们先人“哀而不伤”的审美要求。加沃蒂说得好,“没有哪一种音乐以如此纯净的手段来解说无尽梦幻,正在这点上,本性属于浪漫派的肖邦,从不对某种说不清的歇斯底里般的幻觉让步,即使他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也持守一种古典的严谨”。
肖邦的传记甚多,但这本《肖邦传》却仍是一部特色鲜明、内容扎实、叙述有趣、专业突出的读物。书的主体部分记录了肖邦的一生,是一个为音乐而生、而长、而死的天才。音乐、钢琴、肖邦,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同义词。他给钢琴演奏、钢琴作品所带来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同时,我们也可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文化。像肖邦与李斯特在沙龙中不用灯烛照亮而演奏的故事读来也让人忍俊不住。书后的乐评的确系统而专业,是难得的行家观点,对音乐人士和爱好者极具帮助。
加沃蒂的《肖邦传》情感细腻、描绘生动,其原因在于加沃蒂本人也是法兰西艺术学院艺术院院士,是音乐科班出身,曾有过演奏师的经历。正是基于此,他笔下肖邦的轮廓才能如此清晰和准确的呈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他广征博引、搜集用心之外,他的生花妙笔,对肖邦生平、音乐创作水准、特色的准确把握,都是这部传记成功的内在因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