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科普读物科学世界那些最重要的科学新发现

那些最重要的科学新发现

一场智识的探险,一次思想的旅行。史蒂芬·平克、贾雷德·戴蒙德、乔治·戴森、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等186位思想家的智慧碰撞,一场拓展科学思维的大思考

作者:约翰·布罗克曼 著 陈沛 译 湛庐文化 出品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ISBN: 9787518086856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61.99

类别: 科普读物 新书热卖榜, 科学世界 SKU:616d15c0f0f22475083a44f4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086856

编辑推荐

湛庐文化“对话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继《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世界因何美妙而优雅地运行》《哪些科学观点必须去死》《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那些科学家们彻夜忧虑的问题》《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2》之后,又一重磅力作!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技术创新管理专家陈劲、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乌镇智库理事长尼克、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财新传媒总编辑王烁、搜狗CEO王小川、果壳联合创始人小庄、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吴甘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苟利军、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等联袂推荐!

《全球概览》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纽约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集体盛赞!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世界上聪明的网站”Edge,每年一次,让全球众多伟大的头脑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共同解答关乎人类命运的同一个大问题,开启一场智识的探险,一次思想的旅行!

你认为当前重要的科学新发现是什么?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Edge创始人约翰·布罗克曼携手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天体物理学家李·斯莫林;宇宙学家保罗·戴维斯;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基因编辑先驱乔治丘奇,以及艺术家、发明家、企业家等多个领域的186位思想家,给你带来一场拓展科学思维的大思考。

18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思想家提出了186个应该广为人知的科学新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天文学、艺术、生物学、神经科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带给你一场脑力的激荡。

作者简介

约翰·布罗克曼

  • 美国知名的文化推动者、出版人,“第三种文化”领军人。
  • “世界上聪明的网站”(《卫报》赞誉)Edge的创始人。
  • 他旗下汇集了一大批世界*尖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每年就同一话题进行跨学科讨论。
目  录

01

Steven Pinker

史蒂芬·平克

量化人类所取得的进步

02

Freeman Dyson

弗里曼·戴森

事半功倍

03

Kurt Gray

库尔特·格雷

人类的“独一无二”

04

Stuart Pimm

斯图尔特·皮姆

2015 年全球生态评估报告

05

Laurence Smith

劳伦斯·史密斯

开裂、变薄、流动的冰川

06

Robert Trivers

罗伯特·特里弗斯

冰川

07

Jennifer Jacquet

珍妮弗·雅克特

我们共同的盲点

08

Bill Joy

比尔·乔伊

脱碳化的三个科学突破

09

James Croak

詹姆斯·克罗克

电流

10

Hans Ulrich Obrist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行动号召

11

Koo Jeong-A

郭贞娅

21 世纪与 22 世纪之间的桥梁

12

Scott Sampson

斯科特·桑普森

技术生态城市

13

Carl Page

卡尔·佩奇

低能核反应可以替代化石燃料

14

June Gruber

琼·格鲁伯

情绪影响环境

15

Milford Wolpoff

米尔福德·沃尔波夫

全球变暖再度来袭 :人类面临严峻考验

16

Giulio Boccaletti

朱利奥·博卡莱蒂

蓝色星球 2.0

17

Tor Nøretranders

托尔·诺雷特安德斯

高科技石器时代

18

Rory Sutherland

罗里·萨瑟兰

消费的去物质化

19

Bruce Parker

布鲁斯·帕克

科学让梦想成真

20

Dustin Yellin

达斯廷·耶林

大脑是一颗神奇的星球

21

Donald Hoffman

唐纳德·霍夫曼

放弃时空

22

Antony Garrett Lisi

安东尼·加莱特·里斯

还未发现的新闻

23

Lee Smolin

李·斯莫林

没有什么大新闻

24

Seth Lloyd

塞思·劳埃德

一百年的失败

25

Sarah Demers

萨拉·德默斯

希格斯玻色子之后的希望

26

Gerald Holton

杰拉尔德·霍尔顿

出乎意料而又令人难忘的信号

27

Leonard Susskind

伦纳德·萨斯坎德

关于物理世界如何运转的新闻

28

Frank Tipler

弗兰克·提普勒

黑洞蒸发理论的深层含义

29

Andrei Linde

安德烈·林德

真空的能量

30

Paul Steinhardt

保罗·斯坦哈特

宇宙大爆炸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

31

Stephon Alexander

斯蒂芬·亚历山大

异常

32

Brian G. Keating

布莱恩·基廷

眺望光到不了的地方

33

Neil Turok

尼尔·图罗克

简单

34

Gordon Kane

戈登·凯恩

大型强子对撞机正以全功率运行

35

Steve Giddings

史蒂夫·吉丁斯

打开爱因斯坦扭曲时空的新钥匙

36

Jeremy Bernstein

杰里米·伯恩斯坦

超级黑洞

37

Carlo Rovelli

卡洛·罗韦利

星系中央的超级黑洞

38

Rudy Rucker

鲁迪·拉克

无限的宇宙

39

Paul Davies

保罗·戴维斯

升级版LIGO和 升级版VIRGO

40

Frank Wilczek

弗兰克·维尔切克

新闻并不是真正的新闻

41

Sean Carroll

肖恩·卡罗尔

我们已经知道组成 人类的所有粒子和力

42

Amanda Gefter

阿曼达·格夫特

计算复杂性与现实的本质

43

Hans Halvorson

汉斯·霍尔沃森

爱因斯坦错了

44

Ross Anderson

罗斯·安德森

量子力学取代魔术?

45

Anton Zeilinger

安东·蔡林格

独立于时空的量子纠缠

46

Lisa Randall

丽莎·兰道尔

突破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47

Robert Provine

罗伯特·普罗文

太空探索的过去与现在

48

Nicholas Christakis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太空探索中的小坎:冥王星

49

Gregory Benford

格雷戈里·本福德

已抵达冥王星,目标是 550 天文单位的远方

50

Lawrence Krauss

劳伦斯·克劳斯

宇宙带给我们离家不远的惊喜

51

George Dyson

乔治·戴森

火箭技术的进展

52

Peter Schwartz

彼得·施瓦茨

太空时代重回发射-返回模式

53

Scott Aaronson

斯科特·阿伦森

探索该在哪里止步

54

John Naughton

约翰·诺顿

体现计算机能力的新算法

55

Mark Pagel

马克·帕格尔

定制人体

56

Roger Highfield

罗杰·海菲尔德

细胞炼金术

57

Randolph Nesse

伦道夫·内瑟

潘多拉的盒子已经被打开

58

Paul Dolan

保罗·多兰

基因编辑

59

David Haig

戴维·黑格

人类嵌合体

60

John Tooby

约翰·托比

基因崩溃与生殖系工程之间的比赛

61

Robert Kurzban

罗伯特·库尔茨班

与病原体的持续斗争

62

Aubrey De Grey

奥布里·德·格雷

抗生素已死;抗生素万岁

63

Eric Topol

埃里克·托普

人类基因组的60亿个字母

64

Stuart Kauffman

斯图尔特·考夫曼

系统医学

65

Simon Baron-Cohen

西蒙·巴伦-科恩

在培养皿中培育大脑

66

Stewart Brand

斯图尔特·布兰德

自我驱动基因来临

66

Juan Enriquez

胡安·恩里克斯

生命的岔路口

68

Stuart Firestein

斯图尔特·法尔斯坦

报道价值的新闻

69

  1. Tecumseh Fitch

特库姆塞·菲奇

古DNA与复活灭绝动物

70

Max Tegmark

迈克斯·泰格马克

智慧竞赛正在升温

71

Yuri Milner

尤里·米尔纳

塔比星

72

David Christian

大卫·克里斯蒂安

外星人不会降临地球

73

Andrian Kreye

安德里安·克雷耶

人类并不是,但很孤单

74

Martin Rees

马丁·里斯

突破聆听计划

75

Mario Livio

马里奥·利维奥

银河系中的生命

76

Michael Norton

迈克尔·诺顿

火星上存在生命

77

Chris Anderson

克里斯·安德森

互联世界的惊人未来

78

Joscha Bach

约什查·巴赫

万物皆计算

79

Pamela Mccorduck

帕梅拉·麦克达克

为智慧确定原则,甚至规律

80

Noga Arikha

诺加·阿里卡

关于神经科学领域的重大新闻

81

Pamela Rosenkranz

帕梅拉·罗森克兰茨

细菌的影响力

82

Matt Ridley

马特·里德利

缺乏所导致的传染病

83

Nina Jablonski

尼娜·雅布隆斯基

细菌反斗城

84

Joichi Ito

伊藤穰一

粪便微生物移植

85

Alan Alda

艾伦·阿尔达

嗨,伙计们

86

Quentin Hardy

昆廷·哈迪

意识时代

87

Nathalie Nahai

娜塔莉·纳海

大规模个性研究方法

88

Margaret Levi

玛格利特·利瓦伊

大数据与更好的政府

89

Marti Hearst

马蒂·赫斯特

这是一条合你胃口的科学新闻

90

Roger Schank

罗杰·尚克

那些烦人的广告?预示着美好未来的到来

91

Thalia Wheatley

塔莉亚·惠特利

生物学与选择

92

Gloria Origgi

格洛丽亚·奥里吉

如何一起变坏

93

Ellen Winner

埃伦·温纳

心理学领域面临的危机

94

Judith Rich Harris

朱迪丝·哈里斯

科学研究的真相

95

Gary Klein

加里·克莱因

被数据蒙蔽的双眼

96

Philip Tetlock

菲利普·泰洛克

来自软心理学的认知崩溃

97

Paul Bloom

保罗·布卢姆

科学本身

98

Leo Chalupa

利奥·夏卢帕

科学不端行为日益严重的原因

99

Nicholas Humphrey

尼古拉斯·汉弗莱

次级科学

100

Jonathan Schooler

乔纳森·斯库勒

元科学的萌芽

101

Peter Gabriel

彼得·加布里埃尔

可视化思维时代

102

Howard Gardner

霍华德·加德纳

人之所以为人的含义变迁

103

Kai Krause

卡伊·克劳泽

完整的头颅移植

104

Rebecca Goldstein

丽贝卡·戈尔茨坦

天才的性别

105

Gino Segre

吉诺·塞格雷

科学的多样性

106

Michael Shermer

迈克尔·舍默

科学的民主化

107

Sheizaf Rafaeli

舍扎夫·拉法利

关于科学新闻的新闻

108

Tania Lombrozo

塔尼亚·隆布罗佐

科学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109

Nigel Goldenfeld

奈杰尔·戈登菲尔德

定量生物学

110

Clifford Pickover

克利福德·皮寇弗

数学与现实

111

Kevin Kelly

凯文·凯利

人造学习

112

Keith Devlin

基思·德夫林

关于学习的真正科学

113

John Mather

约翰·马瑟

贝叶斯程序学习

114

Jaeweon Cho

赵宰元

粪便标准货币

115

Jim Holt

吉姆·霍尔特

高等算术的讽刺

116

Michael Vassar

迈克尔·瓦萨

破产的人看不上人行道上的20美元钞票

117

David Myers

戴维·迈尔斯

我们怕错了事情

118

Ed Regis

埃德·里吉斯

健康饮食的转变

119

Peter Turchin

彼得·图尔钦

含脂食物对健康有益

Stephen Stich

120

史蒂芬·斯蒂克

认知科学改变道德哲学

121

Oliver Scott Curry

奥利弗·斯科特·柯里

道德来源于肉体

122

James O’Donnell

詹姆斯·奥唐纳

人们制造暴力,因为这是正确的做法

123

Ziyad Marar

齐亚德·玛拉

跨学科社会研究

124

Adam Alter

亚当·奥尔特

知识融合

125

Timothy Taylor

蒂莫西·泰勒

武器技术推动了人类的进化

126

Buddhini Samarasinghe

布迪尼·萨马拉辛哈

免疫系统:生物医学研究的大一统理论

127

Michael Hochberg

迈克尔·霍克伯格

利用我们的天然防御抵御癌症

128

Todd Sacktor

托德·萨克特

对大脑疾病有效的抗癌药物

129

George Johnson

乔治·约翰逊

强大的致癌物可能是熵

130

Anthony Grayling

安东尼·格雷林

癌症的衰落

131

David Buss

戴维·巴斯

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面临性爱危机

132

Jared Diamond

贾雷德·戴蒙德

重要的因素

134

Helen Fisher

海伦·费希尔

所有成瘾之母

134

John Gottman

约翰·戈特曼

信任的尺度

135

Christian Keysers

克里斯琴安·凯泽斯

光遗传学

136

Terrence Sejnowski

特伦斯·谢诺沃斯基

脑科学的现状

137

George Church

乔治·丘奇

提高智商的神经学新闻

138

Kate Jeffery

凯特·杰弗里

记忆是不稳定的虚构

139

Stephen Kosslyn

斯蒂芬·科斯林

不断进步的我们

140

Alison Gopnik

艾莉森·高普尼克

幼儿能掌握电脑

141

Lisa Feldman Barrett

莉萨·费德曼·巴瑞特

会预测的大脑

142

Alun Anderson

阿伦·安德森

新的成像工具

143

Paul Saffo

保罗·萨福

传感器:加速科学探索的步伐

144

Syed Tasnim Raza

赛耶德·塔斯尼姆·拉扎

医学领域的3D打印

145

Brian Knutson

布赖恩·克努森

深层次科学

146

Neil Gershenfeld

尼尔·格申菲尔德

设计现实

147

  1. J. Enfield

尼克·恩菲尔德

指向手势催生了语言

148

Eduardo Salcedo-Albarán

爱德华多·萨尔切多-阿尔巴兰

宏观犯罪网络

149

Thomas Metzinger

托马斯·梅青格尔

虚拟现实成为主流

150

Timo Hannay

蒂莫·汉内

变化的两种趋势

151

Andy Clark

安迪·克拉克

将深度学习成像

152

Jamshed Bharucha

贾姆希德·巴鲁查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重获新生

153

David Dalrymple

戴维·达尔林普尔

可微编程

154

Steve Omohundro

史蒂夫·奥莫亨德罗

深度学习、语义学与社会

155

Thomas Bass

托马斯·巴斯

半机械人的我们

156

Douglas Rushkoff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

反科学

157

Rodney Brooks

罗德尼·布鲁克斯

重新审视人工智能

158

Bongard

乔舒亚·邦加德

我,其中之一

159

Alexander Wissner-Gross

亚历山大·威斯纳-格罗斯

数据集比算法更重要

160

Bruce Hood

布鲁斯·胡德

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模型反映了本质主义的偏见

161

Abigail Marsh

阿比盖尔·马什

神经网络预测技术

162

Joel Gold

乔尔·戈尔德

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小界线

163

Ara Norenzayan

阿拉·洛伦萨扬

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164

Luca De Biase

卢卡·德·拜厄斯

关于结果的科学

165

Irene Pepperberg

艾琳·佩普伯格

互联性

166

Linda Wilbrecht

琳达·威尔布里奇特

生命早期面临的困境及其对集体的影响

167

Mary Catherine Bateson

玛丽·凯瑟琳·贝特森

我们仍然很落后

168

Daniel Goleman

丹尼尔·戈尔曼

神经网络攻击,手印以及同情心的缺失

169

Diana Reiss

黛安娜·赖斯

放飞无人机

170

Susan Blackmore

苏珊·布莱克摩尔

是蓝黑色还是白金色

171

Eric Weinstein

埃里克·温斯坦

人为资本主义与噱头经济

172

Gregory Cochran

格雷戈里·柯克伦

欧洲人的起源

173

Hazel Rose Markus

黑兹尔·罗斯·马库斯

白金法则:很难遵守,但值得

174

John Mcwhorter

约翰·麦克沃特

适应长有羽毛的恐龙

175

Laura Betzig

劳拉·贝齐格

人类也是动物

176

Diana Deutsch

黛安娜·多伊奇

新闻的时效性

177

Samuel Arbesman

塞缪尔·阿贝斯曼

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越来越高

178

Brian Christian

布赖恩·克里斯蒂安

语言:始于艺术,归于科学

179

Victoria Wyatt

维多利亚·怀亚特

图像和技术的融合

180

Christine Finn

克里斯蒂娜·芬恩

思想的有效交融

181

Ernst Pöppel

厄恩斯特·波佩尔

把握当下

182

Elizabeth Wrigley-Field

伊丽莎白·里格利-菲尔德

在人类变化的水平之间建立联系

183

Steve Fuller

史蒂夫·富勒

挑战大学教育的价值

184

Maximilian Schich

马克西米利安·席希

解释学超循环

185

Melanie Swan

梅兰妮·斯万

透过区块链加密技术重新审视权威性

186

Robert Sapolsky

罗伯特·萨波尔斯基

结尾:我们可能都会悲惨地死去

前  言

1981年,我成立了一个名为“现实俱乐部”(Reality Club)的组织,试图把那些探讨后工业时代话题的人们聚集在一起。1997年,“现实俱乐部”上线,更名为Edge。

在Edge中呈现出来的观点都是经过推敲的,它们代表着诸多领域的前沿,比如进化生物学、遗传学、计算机科学、神经学、心理学、宇宙学和物理学等。从这些参与者的观点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自然哲学:一系列理解物理系统的新方法,以及质疑我们很多基本假设的新思维。

对每一本年度合集,我和Edge的忠实拥趸,包括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凯文·凯利(Kevin Kelly)和乔治·戴森(George Dyson),都会聚在一起策划“Edge年度问题”,而且常常是在午夜。

提出一个问题并不容易。正像我的朋友,也是我曾经的合作者,已故的艺术家和哲学家詹姆斯·李·拜尔斯(James Lee Byars)曾经说的那样:“我能回答一个问题,但我能足够聪明地提出这个问题吗?”所以,我们要去寻找那些可以启发不可预知的答案的问题,那些激发人们去思考意想不到之事的问题。

现实俱乐部

1981—1996年,现实俱乐部是一些知识分子间的非正式聚会,通常在中国餐馆、艺术家阁楼、投资银行、舞厅、博物馆、客厅,或在其他什么地方举办。俱乐部座右铭的灵感就源于拜尔斯,他曾经说过:“要抵达世界知识的边界,就要寻找复杂、聪明的头脑,把他们关在同一个房间里,让他们互相讨论各自不解的问题。”

1969年,我刚出版了一本书,拜尔斯就找到了我。我们俩同在艺术领域,一起分享有关语言、词汇、智慧以及“斯坦们”(爱因斯坦、格特鲁德·斯坦因、维特根斯坦和弗兰肯斯坦)的乐趣。1971年,我们的对话录《吉米与约翰尼》(Jimmie and Johnny)由拜尔斯创办的“世界问题中心”(The World Question Center)发表。

1997年,拜尔斯去世后,关于他的“世界问题中心”,我写了下面的文字:

詹姆斯·李·拜尔斯启发了我成立“现实俱乐部”以及Edge的想法。他认为,如果你想获得社会知识的核心价值,去哈佛大学的怀德纳图书馆里读上600万本书,是十分愚蠢的做法。在他极为简约的房间里,他通常只在一个盒子中放4本书,读过后再换一批。于是,他创办了“世界问题中心”。在这里,他计划邀请100个聪明的人相聚一室,让他们互相讨论各自不解的问题。

理论上讲,一个预期的结果是他们将获得所有思想的总和。但是,在设想与执行之间总有许多陷阱。拜尔斯确定了他的100个聪明的人,依次给他们打电话,并询问有什么问题是他们自问不解的。结果,其中70个人挂了他的电话。

那还是发生在1971年的事。事实上,新技术就等于新观念,在当下,电子邮件、互联网、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真正实现了拜尔斯的宏大设计。虽然地点变成了线上,但这些驱动热门观点的反复争论,却让“现实俱乐部”的精神得到了延续。

正如拜尔斯所说:“要做成非凡的事情,你必须找到非凡的人物。”每一个Edge年度问题的中心都是卓越的人物和伟大的头脑,其中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他们都是当今各自领域的执牛耳者。我在1991年发表的《第三种文化的兴起》(The Emerging Third Culture)一文和1995年出版的《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The Third Culture: Beyo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中,都写到了第三种文化,而上述那些人,他们正是第三种文化的代表。

第三种文化

经验世界中的那些科学家和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工作和著作构筑起了第三种文化。在渲染我们生活的更深层意义以及重新定义“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等方面,他们正在取代传统的知识分子。

第三种文化是一把巨大的“伞”,它可以把计算机专家、行动者、思想家和作家都聚于伞下。在围绕互联网兴起的传播革命中,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Edge是网络中一个动态的文本,它展示着行动中的第三种文化,以这种方式连接了一大群人。Edge是一场对话。

第三种文化就像是一套新的隐喻,描述着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灵、整个宇宙以及我们知道的所有事物。这些拥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还有那些著书立说的人,正是他们推动了我们的时代。

这些年来,Edge已经形成了一个选择合作者的简单标准。我们寻找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能用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来扩展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的看法。其中,一些人是畅销书作家,或在大众文化方面名满天下,而大多数人不是。我们鼓励探索文化前沿,鼓励研究那些还没有被普遍揭示的真理。我们对“聪明地思考”颇有兴趣,但对标准化“智慧”意兴阑珊。在传播理论中,信息并非被定义为“数据”或“输入”,信息是“产生差异的差异”(a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这才是我们期望合作者要达到的水平。

Edge鼓励那些能够在艺术、文学和科学中撷取文化素材,并以各自独有的方式将这些素材融于一体的人。我们处在一个大规模生产的文化环境当中,很多人都把自己束缚在二手的观念、思想与意见之中,甚至一些知名的文化学者也是如此。Edge由一些与众不同的人组成,他们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真实,不接受虚假的或盗用的真实。Edge的社区由实干家而不是那些谈论和分析实干家的人组成。

Edge与17世纪早期的无形学院(Invisible College)十分相似。无形学院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前身,其成员包括物理学家罗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数学家约翰·沃利斯(John Wallis)、博物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等。这个学会的目标就是通过实验调查获得知识。另一个灵感来自伯明翰月光社(The Lunar Society of Birmingham),一个新工业时代文化领袖的非正式俱乐部,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和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都是其成员。总之,Edge提供的是一次智识上的探险。

用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话来说:“Edge心态开放、自由散漫,并且博识有趣。它是一份好奇之中不加修饰的乐趣,是这个或生动或单调的世界的集体表达,它是一场持续的、令人兴奋的讨论。”

媒体评论

伟大头脑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们拥有“金手指”,可以指点未来;而在于他们时时将思想的触角延伸到意识的深海,他们发问,不停地发问,在众声喧哗间点亮“大问题”和“大思考”的火炬。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 段永朝

建筑学家威廉·J.米切尔曾有一个比喻:人不过是猿猴的1.0版。现在,经由各种比特的武装,人类终于将自己升级到猿猴2.0版。他们将如何处理自己的原子之身呢?这是今日*尖思想者不得不回答的“大问题”。

 

 ——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胡泳

 

“对话伟大的头脑”这套书中,每一本都是一个思想的热核反应堆,在它们建构的浩瀚星空中,百位大师或近或远、如同星宿般璀璨。每一位读者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星际穿越,你会发现思考机器的100种未来定数,而奇点理论不过是星空中小小的一颗。

——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吴甘沙

 

一个人的格局和视野取决于他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而他未来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现在的阅读。这套书会让你相信,在生活的苟且之外,的确有一群伟大的头脑在充满诗意的远方运转。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 周涛

 

作为美国知名的文化推动者和出版人,约翰·布罗克曼邀请了世界上各个领域的科学精英和思想家,通过在线沙龙的方式展开圆桌讨论。“对话伟大的头脑”这套书就是活动参与者的观点呈现,让我们有机会一窥“强大脑”的独特视角,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第十一届文津奖”获奖图书《星际穿越》译者 苟利军

 

未来并非如我所愿一片光明,看看大师们有什么深刻的思考和破解之道,也许会让我们活得更放松一些。

——丁香园创始人 李天天  

 

与世界上伟大的头脑对话,虽然不一定让你自己也伟大起来,但一定是让人摆脱平庸的方式之一。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刘兵

  

以科学精神为内核,无尽跨界,Edge就是这样一个精英网络沙龙。每年,Edge会提出一个年度问题,沙龙成员依次作答,终结集出版。不要指望在这套书里读到“ABC”,也不要指望获得完整的阐释。数百位精英在这里直接回答“大问题”,论证很少,锐度却很高,带来碰撞和启发。剩下的,靠你自己。

——财新传媒总编辑,BetterRead公众号创始人 王烁

 

术业有专攻,是指用以谋生的职业,越专业越好,因为竞争激烈,不专业没有优势。但很多人误以为理解世界和社会,也是越专业越好,这就错了。世界虽只有一个,但认识世界的角度多多益善。学科的边界都是人造的藩篱,能了解各行业精英的视角,从多个角度玩味这个世界,综合各种信息来做决策,这不显然比死守一个角度更有益也有趣吗?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兰小欢

 

如果每位大思想家都是一道珍馐,那么这套书毫无疑问就是佛跳墙了。很多名字都是让我敬仰的当代思想大师,物理学家丽莎 ·兰道尔、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他们都曾给我无数智慧的启发。如果你不只对琐碎的生活有兴趣,还曾有那么一个瞬间,思考过全人类的问题,思考过有关世界未来的命运,那么这套书无疑是好的礼物。一篇文章就是一片视野,让你站到群山之巅。

——2016年雨果奖获得者 郝景芳

 

关注Edge并阅读上面的文章已经十几年了,越到后来越发现,打动我的不是布罗克曼及其周围那批作家的睿智,甚至不是他们的渊博,而是他们讨论问题的边界感,一种在专业视角下对世界彬彬有礼的试探。

——果壳联合创始人,“科学艺术研究中心”主编 小庄

在线试读

1981年,我成立了一个名为“现实俱乐部”(Reality Club)的组织,试图把那些探讨后工业时代话题的人们聚集在一起。1997年,“现实俱乐部”上线,更名为Edge。

在Edge中呈现出来的观点都是经过推敲的,它们代表着诸多领域的前沿,比如进化生物学、遗传学、计算机科学、神经学、心理学、宇宙学和物理学等。从这些参与者的观点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自然哲学:一系列理解物理系统的新方法,以及质疑我们很多基本假设的新思维。

对每一本年度合集,我和Edge的忠实拥趸,包括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凯文·凯利(Kevin Kelly)和乔治·戴森(George Dyson),都会聚在一起策划“Edge年度问题”,而且常常是在午夜。

提出一个问题并不容易。正像我的朋友,也是我曾经的合作者,已故的艺术家和哲学家詹姆斯·李·拜尔斯(James Lee Byars)曾经说的那样:“我能回答一个问题,但我能足够聪明地提出这个问题吗?”所以,我们要去寻找那些可以启发不可预知的答案的问题,那些激发人们去思考意想不到之事的问题。

现实俱乐部

1981—1996年,现实俱乐部是一些知识分子间的非正式聚会,通常在中国餐馆、艺术家阁楼、投资银行、舞厅、博物馆、客厅,或在其他什么地方举办。俱乐部座右铭的灵感就源于拜尔斯,他曾经说过:“要抵达世界知识的边界,就要寻找复杂、聪明的头脑,把他们关在同一个房间里,让他们互相讨论各自不解的问题。”

1969年,我刚出版了一本书,拜尔斯就找到了我。我们俩同在艺术领域,一起分享有关语言、词汇、智慧以及“斯坦们”(爱因斯坦、格特鲁德·斯坦因、维特根斯坦和弗兰肯斯坦)的乐趣。1971年,我们的对话录《吉米与约翰尼》(Jimmie and Johnny)由拜尔斯创办的“世界问题中心”(The World Question Center)发表。

1997年,拜尔斯去世后,关于他的“世界问题中心”,我写了下面的文字:

詹姆斯·李·拜尔斯启发了我成立“现实俱乐部”以及Edge的想法。他认为,如果你想获得社会知识的核心价值,去哈佛大学的怀德纳图书馆里读上600万本书,是十分愚蠢的做法。在他极为简约的房间里,他通常只在一个盒子中放4本书,读过后再换一批。于是,他创办了“世界问题中心”。在这里,他计划邀请100个聪明的人相聚一室,让他们互相讨论各自不解的问题。

理论上讲,一个预期的结果是他们将获得所有思想的总和。但是,在设想与执行之间总有许多陷阱。拜尔斯确定了他的100个聪明的人,依次给他们打电话,并询问有什么问题是他们自问不解的。结果,其中70个人挂了他的电话。

那还是发生在1971年的事。事实上,新技术就等于新观念,在当下,电子邮件、互联网、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真正实现了拜尔斯的宏大设计。虽然地点变成了线上,但这些驱动热门观点的反复争论,却让“现实俱乐部”的精神得到了延续。

正如拜尔斯所说:“要做成非凡的事情,你必须找到非凡的人物。”每一个Edge年度问题的中心都是卓越的人物和伟大的头脑,其中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他们都是当今各自领域的执牛耳者。我在1991年发表的《第三种文化的兴起》(The Emerging Third Culture)一文和1995年出版的《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The Third Culture: Beyo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中,都写到了第三种文化,而上述那些人,他们正是第三种文化的代表。

第三种文化

经验世界中的那些科学家和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工作和著作构筑起了第三种文化。在渲染我们生活的更深层意义以及重新定义“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等方面,他们正在取代传统的知识分子。

第三种文化是一把巨大的“伞”,它可以把计算机专家、行动者、思想家和作家都聚于伞下。在围绕互联网兴起的传播革命中,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Edge是网络中一个动态的文本,它展示着行动中的第三种文化,以这种方式连接了一大群人。Edge是一场对话。

第三种文化就像是一套新的隐喻,描述着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灵、整个宇宙以及我们知道的所有事物。这些拥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还有那些著书立说的人,正是他们推动了我们的时代。

这些年来,Edge已经形成了一个选择合作者的简单标准。我们寻找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能用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来扩展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的看法。其中,一些人是畅销书作家,或在大众文化方面名满天下,而大多数人不是。我们鼓励探索文化前沿,鼓励研究那些还没有被普遍揭示的真理。我们对“聪明地思考”颇有兴趣,但对标准化“智慧”意兴阑珊。在传播理论中,信息并非被定义为“数据”或“输入”,信息是“产生差异的差异”(a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这才是我们期望合作者要达到的水平。

Edge鼓励那些能够在艺术、文学和科学中撷取文化素材,并以各自独有的方式将这些素材融于一体的人。我们处在一个大规模生产的文化环境当中,很多人都把自己束缚在二手的观念、思想与意见之中,甚至一些知名的文化学者也是如此。Edge由一些与众不同的人组成,他们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真实,不接受虚假的或盗用的真实。Edge的社区由实干家而不是那些谈论和分析实干家的人组成。

Edge与17世纪早期的无形学院(Invisible College)十分相似。无形学院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前身,其成员包括物理学家罗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数学家约翰·沃利斯(John Wallis)、博物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等。这个学会的目标就是通过实验调查获得知识。另一个灵感来自伯明翰月光社(The Lunar Society of Birmingham),一个新工业时代文化领袖的非正式俱乐部,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和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都是其成员。总之,Edge提供的是一次智识上的探险。

用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话来说:“Edge心态开放、自由散漫,并且博识有趣。它是一份好奇之中不加修饰的乐趣,是这个或生动或单调的世界的集体表达,它是一场持续的、令人兴奋的讨论。”

抢先评论了 “那些最重要的科学新发现”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阅读更多
缺货

陶哲轩教你学数学

EUR €25.99
阅读更多
缺货

悖论:破解科学史上最复杂的9大谜团

EUR €25.99
阅读更多
缺货

化学视觉之旅三部曲 神奇的化学元素1 神奇的化学元素2 化学世界的分子奥秘

EUR €116.97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第四版)

EUR €30.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