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76619丛书名: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MBA、MPA、MPAcc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真题精讲系列
《中公版·202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MBA、MPA、MPAcc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真题精讲系列:写作范文100篇》一、书内含码,码上有课
本书的一部分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真题,配有二维码,考生扫码即可听课,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掌握写作技巧,课程生动直接,让考生告别无声读书时代。
二、真题范文,洞悉规律
本书精选60篇历年真题范文,旨在帮助考生准确把握综合能力考试中写作题型的命题规律,并洞悉其命题趋势,通过大量的训练形成良好的应试写作能力。
三、分类模拟,聚焦热点
本书精选常考热点话题,为考生奉上40篇精彩模拟范文,其难度、风格、特点均与真题相似。
四、网上学习,随时随地
购书享有中公题库,中公优课等多样增值服务。
《中公版·202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MBA、MPA、MPAcc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真题精讲系列:写作范文100篇》是一本全面覆盖综合能力考试中写作真题的图书,共收录100篇优秀的写作范文。全书根据写作试题的题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论证有效性分析,共45篇范文,包括2005年1月—2020年12月写作真题的25篇范文以及20篇模拟范文。下篇为论说文,共55篇范文,包括2000年1月—2020年12月写作真题的35篇范文以及20篇模拟范文。并在后的附录中为考生准备了各类型文章的写作素材,让考生笔下生花。
上篇论证有效性分析
章历年真题(2)
2020年12月真题(2)
2019年12月真题(3)
2018年12月真题(5)
2017年12月真题(7)
2016年12月真题(8)
2015年12月真题(10)
2014年12月真题(12)
2014年1月真题(13)
2013年10月真题(15)
2013年1月真题(17)
2012年10月真题(19)
2012年1月真题(21)
2011年10月真题(22)
2011年1月真题(25)
2010年10月真题(26)
2010年1月真题(28)
2009年10月真题(30)
2009年1月真题(31)
2008年10月真题(33)
2008年1月真题(35)
2007年10月真题(37)
2007年1月真题(38)
2006年10月真题(41)
2006年1月真题(42)
2005年10月真题(44)
第二章模拟题(46)
1.个税起征点问题(46)
2.企业诚信问题(48)
3.居家养老问题(49)
4.电商低价竞争问题(51)
5.企业创新问题(53)
6.小企业与大企业(54)
7.证书与能力(56)
8.企业发展问题(58)
9.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与“看病难”(59)
10.小学生减负(61)
11.高薪能否留住人才(62)
12.投资医院和老人护理院是否可行(64)
13.论文查重是否能够避免抄袭(65)
14.消费者能否进行网络维权(66)
15.富人捐款对抗疫情(68)
16.学历是否重要(69)
17.“精致穷”是否值得提倡(71)
18.企业协同发展(72)
19.网络直播是否有益无害(73)
20.人性执法与“美罚单”(75)
下篇论说文
章历年真题(78)
2020年12月真题(78)
2019年12月真题(79)
2018年12月真题(80)
2017年12月真题(81)
2016年12月真题(82)
2015年12月真题(84)
2014年12月真题(85)
2014年1月真题(86)
2013年10月真题(87)
2013年1月真题(89)
2012年10月真题(90)
2012年1月真题(91)
2011年10月真题(93)
2011年1月真题(94)
2010年10月真题(96)
2010年1月真题(97)
2009年10月真题(98)
2009年1月真题(100)
2008年10月真题(101)
2008年1月真题(102)
2007年10月真题(104)
2007年1月真题(105)
2006年10月真题(106)
2006年1月真题(107)
2005年10月真题(109)
2005年1月真题(110)
2004年10月真题(112)
2004年1月真题(114)
2003年10月真题(115)
2002年10月真题(116)
2002年1月真题(117)
2001年10月真题(118)
2001年1月真题(119)
2000年10月真题(121)
2000年1月真题(122)
第二章模拟题(124)
1.谦虚与怀疑(124)
2.社会道德(125)
3.学会舍得(125)
4.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126)
5.论“照镜子”(127)
6.包容和谐(128)
7.未雨绸缪的重要性(128)
8.竞争合作(129)
9.名与利(130)
10.惜时勤俭(131)
11.借力而行(131)
12.德与学(132)
13.尚拙(133)
14.形式主义(134)
15.“水与舟”如“员工与企业”(135)
16.追求成就人生(135)
17.“知”与“行”(136)
18.改革创新(137)
19.恒心毅力(138)
20.敬业奉献(138)
附录(140)
上篇
论证有效性分析
章 历年真题
2020年12月真题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眼见者未必实”。从哲学上说,事物表象不等于事物真相。我们亲眼看到的,显然只是事物的表象,而不是真相。只有将表象加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看到真相。换言之,我们亲眼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东西,即“眼见者未必实”。
举例来说,人们都看到了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也就是说,太阳绕地球转。但是,这只是人们站在地球上看的表象而已,其实这是地球自转造成的。由此可见,眼见者未必实。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过,人们只看到了房子的“有”(有形的结构),但人们没看到的“无”(房子中无形的空间)才有实际效用,这也说明眼见者未必实。
老子还说,讲究表面的礼节是“忠信之薄”的表现。韩非解释时举例说,父母和子女因为感情深厚而不讲究礼节,可见讲究礼节是感情不深的表现。现在人们把那种客气的行为称作“见外”,也是这个道理。这其实也是“眼见者未必实”的现象。因此,如果你看到有人对你很客气,就认为他对你好,那就错了。
逻辑问题解析
本题题干论证中存在以下逻辑漏洞,供参考:
(1)偷换概念。由“哲学上事物表象不等于事物真相”去论证“我们亲眼看到的只是事物表象”,是将哲学上的事物表象和亲眼看到的事物表象视为同一个概念。哲学上事物表象是指基于知觉,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感性形象。亲眼看到的事物表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2)推不出。由“事物表象不等于事物真相”去论证“亲眼看到的不是事物真相”,这是推不出的。对于某些事物而言,真相与表象是统一的,我们看到的表象即真相,如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说,肚子饿既是表象也是真相,所以我们亲眼看到的未必就不是真相。
(3)误用条件关系。文中断定“只有将表象加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看到真相”。将表象加以分析可能有助于看到真相,但未必是看到真相的必要条件,可能还存在着看到真相的其他途径,如通过论辩也可以看到真相。
(4)推不出。由“人们对旭日东升、夕阳西下认识的变化”未必能推出“眼见者未必实”。因为人们对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的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可能确实会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本身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5)推不出。由“没看到的‘无’才有实际效用”去论证“眼见者未必实”,是推不出的。因为“没看到的‘无’才有实际效用”强调的是房子中无形的空间才实用,而“眼见为实”强调的是眼见的东西是否客观存在。
(6)以偏概全。由“老子、韩非关于礼节的认识”去论证“讲礼节就是感情不深”。纵使老子、韩非是大思想家,但他们的观点未必能代表人们的普遍认知,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其实,人们可能会因敬忠守信、真挚诚恳而讲礼节,也会因敬爱父母、愈发不敢怠慢而讲礼节。
(7)误用条件关系。文中断定“如果你看到有人对你很客气,那么他对你就不好”。但是,有人对你客气就一定是对你不好吗?未必。可能存在着正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友好与善意,而不敢失了礼数的情况。这样的客气难道是不友好的表现吗?
参考范文
难说眼见者未必实
论证者从表象不等于真相、老子和韩非等人的言论出发,得出结论“眼见者未必实”。但这一过程存在诸多缺陷。
首先,由“事物表象不等于真相”未必能推出“看到的不是真相”。因为对于某些事物而言,真相与表象可能是统一的,即内在与表现形式是一致的。如比萨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表象就是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真相。所以我们亲眼看到的表象有可能就是真相。
其次,人们对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的认识发生变化就意味着眼见未必实了吗?不可否认,随着认识水平的提升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的认识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无论这种认识如何变化,我们也不能否认从古自今人们所看到的“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显然,我们不能罔顾这样的事实去断定“眼见者未必实”。
再次,由老子、韩非的言论不能以偏概全地得出讲礼节是感情不深的结论。事实上,纵使老子、韩非贵为大思想家,但他们的言论只能代表自身的主张,未必是一种普遍认知。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可能会因敬忠守信、真挚诚恳而讲礼节,也会因敬爱父母、愈发不敢怠慢而讲礼节。由此怎么能说人们讲礼节是不重感情的表现呢?
后,有人对你很客气就一定对你不好吗?恐怕未必。真实的情况可能是,人们正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友好与善意而不敢失了礼数,这样更有助于缔结深厚的情谊,如真心相待的合作伙伴、朋友、师生之间的客气,难道能说是不友好的表现吗?
一言以蔽之,如果我们轻信了“眼见者未必实”的言论,恐怕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
范文简评
本文的引论部分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提出问题,并予以质疑,态度鲜明。本论部分分四点铺陈开来,挑出具有代表性的漏洞进行深入的分析,质疑有力。结论部分点明主题,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2019年12月真题
北京将联手张家口共同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中国南方的一家公司决定在本地投资设立一家商业性的冰雪运动中心。这家公司认为,该中心一旦投入运营,将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
北京与张家口共同举办冬奥会,必然会在中国掀起一股冰雪运动热潮。中国南方许多人从未有过冰雪运动的经历,会出于好奇心而投身于冰雪运动。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好商机,不能轻易错过。
而且,冰雪运动与广场舞、跑步等不一样,需要一定的运动用品,例如冰鞋、滑雪板与运动服装,等等。这些运动用品价格不菲而具有较高的商业利润。如果在开展商业性冰雪运动的同时也经营冬季运动用品,则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另外,目前中国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但相对于网络商业,人们更青睐直接体验式的商业模态,而商业性冰雪运动正是直接体验式的商业模态,无疑具有光明的前景。
逻辑问题解析
本题题干论证中存在以下逻辑漏洞,供参考:
(1)误用条件关系。文中断定“南方本地设立并运营商业性冰雪运动中心将会获得可观经济效益”。但是,冰雪运动所需的基础设施数量、质量和安全性要求相对较高,准入门槛也较高,而且南方平均气温相对较高,人工维持冰雪环境所需成本可能也不会很低,经营总利润并不一定可观。
(2)判断。文中断定“冬奥会必然会在中国掀起一股冰雪运动热潮”,这未必正确。冬奥会带来的社会效应并不一定体现在冰雪运动领域,可能更多人仅限于观看比赛及相关新闻报道。即便冬奥会对冰雪运动产生部分积极影响,也可能仅限于北方部分区域的部分人群,其影响力不一定辐射到南方。
(3)推不出。由“中国南方许多人从未有过冰雪运动的经历”去论证“他们会好奇”,这是推不出的。因为没有某方面经历的人不一定会对那方面经历好奇,也可能会感到抗拒和排斥。
(4)推不出。由“许多南方人好奇”也未必会推出“他们会投身于冰雪运动”。好奇不意味着一定会去参与冰雪运动,他们有可能只是比以前更加关注这方面的新闻报道,更主动地了解那些运动员的比赛状况,而不会亲力亲为。
(5)推不出。由“中国南方许多人从未有过冰雪运动的经历”以及“中国南方许多人会出于好奇心而投身于冰雪运动”去论证“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商机,他们会去商业性冰雪运动中心消费”,这是推不出的。因为没参与过且出于好奇心而投身于冰雪运动的南方人可能并不多,冰雪运动在南方的市场规模可能不够大。而且即便有大量南方人愿意参与冰雪运动,他们也可能不会去商业性的冰雪运动中心,而是选择冬天去北方滑雪,或者去综合性的游乐场滑旱冰。
(6)推不出。由“冬季运动用品有需求、价格不菲以及有较高利润”未必能推出“如果经营冬季运动用品,则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为冬季运动用品的需求量和利润率如果真的足够高,很可能吸引大量公司踏入这个市场,到时这家公司的运动用品销售将受到来自其他公司的激烈竞争,利润也难以保证。
(7)推不出。由“人们更青睐直接体验式的商业模态”以及“商业性冰雪运动是直接体验式的商业模态”去论证“商业性冰雪运动具有光明的前景”,这是推不出的。因为商业性冰雪运动如果仅仅比网络商业更受青睐,而不如传统零售商业更有竞争力的话,更多人可能还是会选择后者。另外,我国直接体验式商业模态的发展历史不长,这方面整体运营经验不足,服务质量也不一定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