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200006
★北大哲学系教授邓艾民著作,权威、简明的《传习录》注本,学修阳明心学的上佳入门途径
★清华教授陈来作序推荐:即使放在今天的学术界,也仍然是阳明学研究的一流著作
★将引语和背景知识简明切要地一一注出,扫清阅读障碍
★将《传习录》与《王阳明全集》对照,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在义理上可以互相印证的条目作了贯通的考辨,从整体上把握王阳明的思想
★新版改为精装,装帧设计全面升级,赏心悦目,值得收藏及反复研读
本书首先将《传习录》所涉及的引语和背景知识简明切要地一一注出,为读者扫清了阅读的文字和知识障碍。第二,本书的特色在于将《传习录》与《王阳明全集》对照,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在义理上可以互相印证的条目作了贯通的考辨,从整体上把握王阳明的思想;并进一步将视野扩展到阳明后学,通过对王门弟子的著作及其思想的解读,“立体”地展示了阳明学的展开进程——为想深入理解和体会阳明心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拾级而上的阶梯。
序一 陈 来
序二 杨祖汉
传习录序 徐 爱
传习录上
传习录中
/ 答顾东桥
/ 答周道通书
/ 答陆原静书
/ 又
/ 答欧阳崇一
/ 答罗整庵少宰书
/ 答聂文蔚
/ 二
/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教约
传习录下
后记 左启华
艾民先生的书终于要出版了。
现在海内外的朋友多知道我和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的关系,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和邓艾民先生的关系。
艾民先生是我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1979年夏,研究生一年级结束,当时作教研室主任的张先生(岱年),要
我们“中国哲学史”专业的十个人,各报自己希望研究的方向。酝酿之后,我看大家多报“先秦”,于是就选了“魏
晋”。暑假过后,张先生告我:“你的方向要改一下。”决定由艾民先生作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艾民先生专长在宋明哲学,特别是朱子和王阳明。于是我就确定以“宋明”为方向,选定朱子为研究对象。以后的研究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艾民先生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文革”前在北大哲学系主掌系务工作。他虽然在北大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可是他推崇的,是他的朋友冯契。冯契与艾民先生在西南联大曾同学,又有志同道合之谊,但他们是终身相知的朋友。一般人极少推崇同行中的平辈同学和朋友,可是艾民先生多次向我说,他认为冯契的研究好,要我注意看冯契的东西。也是在艾民先生的建议下,我去旁听了数理逻辑专业的几门课。从这里看,他似乎也很欣赏逻辑分析的方法,因为冯契的特点,就是把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金岳霖的逻辑分析加以结合。
我给艾民先生写过一些读书报告,依次为“孟子”、“庄子”、“公孙龙”、《易传》、“郭象”。“庄子”的一篇在
1980年北大“五四科学讨论会”宣读过,“郭象”的一篇发表在《中国哲学》,而艾民先生比较欣赏“孟子”的那一篇。我也写过一篇“二程”,未获发表。但我的用力所在,主要还是朱子。记得上来读王白田《朱子年谱》时,对于朱子早年的“已发未发”说,颇觉难明,就写了一页问题,请问艾民先生。艾民先生要我自思而得之。于是我自己又去
用功,而终于深造之而有所得。此在愤悱启发之功,不可不归于艾民先生。
1979年到1980年,杜维明教授在北京访学,在北大的座谈结束后,与北大几位先生同游未名湖。杜教授问起艾民先生的研究兴趣,答“宋明理学”,杜即为之精神一振;又问喜欢何人,答以“王阳明”,杜大喜之。于是两人深谈良久。当时艾民先生主持北京市哲学会的工作,即邀请杜教授在北京市哲学会讲演,艾民先生特为介绍,当时北京研究中国哲学的名流都在座,我们也参加了旁听。
1982年艾民先生从夏威夷参加“朱熹思想研究国际会议”回来,全力投入王阳明的研究,那时他给1982年入学的研究生开“王阳明哲学”的课,他写了讲义,从生平到哲学,论述很精彩、很细致。他让系里把讲义油印,发给
同学,要同学在讲义上面的边、眉处写他们的读后意见。他在学期结束时把这些讲义收回,要我来看(那时我已在系里教书),学生的评价也很好(如李仁山、景海峰)。其中《王阳明生平》一章,他曾在1981年秋天“全国宋明理
学讨论会”上讲过;他认为王阳明是封建时代的圣人。听说这个讲法当时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不过他并不在意。他的想法,是以这些讲义为基础,写成一本“王阳明哲学”的书。同时,他又作了王阳明《传习录》的注释,也是交由系里油印,作为研究生的教材,希望经过讨论修改后成为专著。这个时期是他学术创作旺盛的时期。他的这两部阳明学的著作,在他生前虽未出版,但可以说代表了80年代初中国大陆王阳明研究的水平。《传习录注疏》这部书,即使放在今天的学术界,也仍然是阳明学研究的一流著作。这里仅举一例:《传习录》条中:“‘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四部备要》本、《王阳明全集》本、陈荣捷先生本文字皆如此。而《传习录注疏》作“然非新字义”。下出校注:“《王文成公全书》本,‘新’讹作‘亲’,据闾东本改。”这个改正显然是正确的。本书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可惜,1983年他被发现得了癌症,次年过世,否则,他给予中国学术界的贡献一定会更大。他患病住院期间,我曾多次去探望,当时他在医院仍在积极修改这两项研究。在刚刚住院时,他对我说,王阳明哲学的书,还差几章,如果来不及,希望我帮他补写这几章;而《传习录注疏》的修改如来不及,就希望魏常海帮他完成。后,《传习录注疏》终于还是完成了。而王阳明哲学的部分后来也由冯契先生将之与艾民先生有关朱子的论文合并,在上海出版。
多年前,杨祖汉教授听我说起艾民先生有关于《传习录》的书稿,对我表示可以安排在台湾出版。于是我就将此意转达给邓师母左启华教授,她为了书稿的打字,付出了多年的辛苦。现在,这部书终于付印,既可以告慰艾民先生,也使邓师母的心愿得以达成。书将付印,邓师母要我写几句话,我就将艾民先生与我的渊源往来,略表出如上,亦用以纪念艾民先生。
公元2000年2月序于香港
陈来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梁启超: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杜维明: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陈来:《传习录注疏》这部书,即使放在今天的学术界,也仍然是阳明学研究的一流著作。这里仅举一例:《传习录》条中:“‘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四部备要》本、《王阳明全集》本、陈荣捷先生本文字皆如此。而《传习录注疏》作“然非新字义”。下出校注:“《王文成公全书》本,‘新’讹作‘亲’,据闾东本改。”这个改正显然是正确的。本书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传习录序
徐 爱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爱〔1〕既备录先生之教,同门之友有以是相规者。爱因谓之曰:“如子之言,即又拘执一方,复失先生之意矣。孔子谓子贡尝曰:‘予欲无言。’〔2〕他日,则曰:‘吾与回言终日。’〔3〕又何言之不一邪?盖子贡求圣人于言语之间,故孔子以无言警之,使之实体诸心以求自得。颜子于孔子之言,默识〔4〕心通,无不在己,故与之言终日,若决江河而之海也。故孔子于子贡之无言不为少,于颜子之终日言不为多,各当其可而已。今备录先生之语,固非先生之所欲。使吾侪常在先生之门,亦何事于此。惟或有时而去侧,同门之友又皆离群索居,〔5〕当是之时,仪刑〔6〕既远而规切无闻。如爱之驽劣,非得先生之言,时时对越〔7〕警发之,其不摧堕靡废者几希矣!吾侪于先生之言,苟徒入耳出口,不体诸身,则爱之录此,实先生之罪人矣。使能得之言意之表,而诚诸践履之实,则斯录也,固先生终日言之之心也,可少乎哉!”录成,因复识此于首篇〔8〕,以告同志。门人徐爱序。〔9〕
〔1〕徐爱字曰仁,号横山,余姚人。生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据王守仁《年谱》,死于正德十三年(1518);据《明儒学案》,死于正德十二年(1517)。正德三年进士,历官南京工部郎中。徐系王守仁妹夫,王守仁出狱赴龙场前,徐成为王的个弟子。徐爱所记《传习录》诸条,系正德七年至八年王守仁赴南京任职前与徐在南归旅途中谈话语录。王守仁晚年以“致良知”为宗旨,但徐爱所记语录中,已有致良知的学说了(参见《明儒学案》卷十一)。
〔2〕见《论语·阳货篇》第十九章。
〔3〕见《论语·为政篇》第九章。
〔4〕语本《论语·述而篇》第二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语本《礼记·檀弓上》:“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索,散。
〔6〕语本《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仪,象;刑,法。
〔7〕语本《诗·周颂·清庙》:“对越在天。”对,配;越,于。
〔8〕闾东本,首篇作“篇首”。
〔9〕日本佐藤一斋所藏嘉靖二十三年(1544)德安府重刊南元善兄弟校本(以后称南本)及闾东本,此序前另有南大吉序言一篇,其文如下:
天地之间,道而已矣。道也者,人物之所由以生者也。是故人之生也,得其秀而灵,以言乎性则中矣,以言乎情则和矣,以言乎万物则备矣,由圣人至于途人,一也。故曰:“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故古者大道之明于天下也,天下之人相忘于道化之中,而无复所谓邪慝者焉。率性以由之,修道以诚之,皞皞乎而不知为之者。是故大顺之所积也,以天则不爱其道也,以地则不爱其宝也,以人则不爱其情也,以物则不爱其灵也,圣人于此夫何言哉!恭己无为而已矣。至其后也,道不明于天下,天下之人相交于物化之中,而邪慝兴焉。失其性而不知求,舍其道而不知修,斯人也,日入于禽兽之归而莫之知也。是故万物弗序而天地弗官矣。圣人生而知道者也,贤人学而知道者也,其视万物无一而非我。而斯人之不知道也,若己推而入于鸟兽之群也,理有所不可隐,心有所不容忍,恶能已于言哉。故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故夫圣贤之言,将以明斯道示诸人,使天下之人晓然知道之在是,庶民兴焉。庶民兴,则邪慝息;邪慝息,则万物序而天地官矣。夫然后圣贤之心始安而其言始已也。是故其言也,求其是则已矣,非以为闻见之高也;求其明则已矣,非以为门户之高也。而后之为圣贤之学者,其初也,执闻见以自是,而不知圣人之所是者,天下之公是也;立门户以自明,而不知圣人之所明者,天下之同明也。故其后也,言愈多而愈支,支则不可行矣;门愈高而愈小,小则不可通。皆意也,己也,胜心之为也。而世之号为豪杰者,方皆溺于其中而莫之知也,其亦可哀已矣!夫天之命于我而我之具于心者,自有真是真非,至明而不容有蔽者也。故天下之言道者至不一也,苟以平心观之,易气玩之,则其是是非非,自不能遁吾心之真知也。唯夫闻见已执于未观之先,而门户又高于既玩之际,则其言虽是也,蔽于闻见之私而不知其是;指虽明也,隔于门户之异而不通其明。道之不明于天下,治之所以不能追复前古者,其所由来远矣!是录也,门弟子录阳明先生问答之辞,讨论之书,而刻以示诸天下者也。吉也,从游宫墙之下,其于是录也,朝观而夕玩,口诵而心求,盖亦自信之笃。而窃见夫所谓道者,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无朝夕人心之所同然者也。故命逢吉弟校续而重刻之以传诸天下。天下之于是录也,但勿以闻见梏之,而平心以观其意;勿以门户隔之,而易气以玩其辞。勿以录求录也,而以我求录也,则吾心之本体自见。而凡斯录之言,皆其心之所固有,而无复可疑者矣。则夫大道之明于天下,而天下之所以平者,将亦可俟也已。
嘉靖三年冬十月十有八日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绍兴府知府门人渭北南大吉谨序。
又此序后另有小段文如下:
南逢吉曰:“此徐子曰仁之自序其录者。不幸曰仁亡矣,录亦散失。今之录虽非其全笔,然其全者不可得,而此序序录之意则备矣,故仍置于首,用以告夫同志者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