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7689452
《生命的反转:急重症科医生手记》
★每个家庭都要懂的急重症医学常识。关键时刻,能救人命
急重症往往发生在一瞬间,病程急、黄金抢救时间短。一线急重症医生视角,抽丝剥茧式讲述急诊重症患者故事,为读者呈上一席酣畅淋漓的医学科普盛宴,提前为你蹚平急重症中不为人知的深坑。
★普及医学知识,增加你对急重症认识
家中老人突然晕倒就是脑梗?身上莫名起疹子会是什么急症?胸痛就是心肺问题吗?恐水就一定是狂犬病吗?腹痛有多少种病症可能?什么是应激性心肌炎?
详细解读主动脉夹层、心肌梗死、肺栓塞、急性出血性坏死肠炎、病毒性心肌炎、登革热、墨菲征、急性胰腺炎、房颤、恙虫病、肺结核、垂体卒中、宫外孕等35种常见急重病症。
★患者虽不是医生的亲人,但疾病永远是医生的敌人
缓解医患关系、消除误解、弥合分歧的佳作。
★案例件件真实,带你深入一线重症科生死场、人间世
有血有泪,亲历人性临危时刻的两难与抉择,探查人性幽微。
★一本可以当成侦探小说看的医学科普,比悬疑片更加扑朔的疑难病症
如美剧般推理的诊疗过程,悬念感、紧迫感伴随始终。17个如过山车般的精彩故事,节奏进奏,让你肾上腺素飙升。堪称中国版《良医》 《豪斯医生》。
★受医学科普大V高度认可
快手大V@脑科医生(新宾药匣子)、抖音大V浙大二院@乳腺外科陶思丰医生、华科大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程才@才哥谈心@医路向前巍子@Dr.X@飒姐 等知名专家齐声力荐。
《急救,比医生快一步》
◎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中老年各个年龄层的突发疾病和意外状况急救方法,文字 图示,可操作性强。
◎作者贾大成为北京急救中心资深专家,拥有50年急救经验;多年来致力于急救普及教育,走进3000多家单位举办急救知识讲座,座无虚席。
◎附赠不同于原书赠品的全新《居家急救速查速用手册》,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随时随地都可翻阅,快速查找,方便使用。
◎救亲朋,救自己,救他人,我们不能只会打120。
◎哪怕你掌握了一种急救知识,关键时刻也能救上一命!
◎当同事一头栽倒在办公桌前,当老人忽然倒地,你还想束手无策吗?
《生命的反转:急重症科医生手记》
一个病症的背后,有很多的可能,面对复杂的病情,医生需要“按图索骥”,对症下药。
每一次急诊救治都是一场对疾病种类的逻辑推理。重症医学科中的诊疗过程,有时可以上演一场关乎生命的“大反转”……
本书以故事形式,讲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难症状,以及医生如何像侦探一样,从疑惑不解到抽丝剥茧,综合种种原因,ZUI终得出确诊结果与背后逻辑。对确诊过程中关键症状的发现、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处置及其如何改变了医生的医学认知,或改变了患者的人生命运,进行了细致而发人深省的描写。
《急救,比医生快一步》
北京急救中心资深专家贾大成新书。从猝死到心梗,从脑血管病到外伤,从成人急救到儿童急救,贾医生结合自己50年的现场和临床急救经验,手把手教给读者紧急情况下的救命方法。包括中风的判断方法、气道异物的海姆立克急救法、AED的使用方法、包扎伤口的方法、烧伤的处理方法等,分步骤讲述,条分缕析,配有手绘图 实拍图,干货满满,帮助读者快速涨知识、get新技能,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出手相救,而不是只能等待救护车。
《生命的反转:急重症科医生手记》
目录
胸痛未必就是心肺问题 2
一次寻常的“心肌梗死”诊断 3
判断心肌梗死就看这两个指标 7
一路“绿灯”的冠脉造影剂 9
多少英雄好汉,折在三种胸痛疾病之下 12
排除三种胸痛大病,又迎来腹痛 15
闻“恐水”而色变,我们恐的到底是什么 20
年轻人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热,首先考虑肺炎 21
急诊科是病房排头兵 25
一杯水引发的集体恐惧 28
呼吸困难、乏力、恐水,生命出现大危机 31
有救了!“晨轻暮重”之后,绝症诊断被推翻 37
小小“阑尾炎”,竟能让人住进ICU 41
无论肾结石还是阑尾炎,其实都不难搞 42
微创改开腹,摊上大事了 49
小阑尾“戴罪立功” 52
“心门”不能随便开,关不上了才真叫糟糕 55
医生开那么多检查单,总是有道理的 56
听到心脏杂音,关键问题浮出水面 60
手术风险很大,却是的生机 64
屋漏偏逢连夜雨:两个并发症同时出现 72
被忽略的皮疹 76
怀疑颅内感染?患者脖子却活动自如 77
肺部、泌尿道、颅内??几种常见的感染灶均被排除 83
一通扫射后,“敌人”依旧身份不明 86
发现皮疹!终于看到希望的转角 91
抗凝药是把双刃剑 95
中老年人出现腹痛,一定要关注心电图 96
医生对病因的推测速度,时常赶不上病情的发展速度 100
不遵医嘱服药,后果很严重 109
检验也不能保证100%准确 113
一份急诊科检验报告:不算太差,也不算正常 114
奇怪!抗生素没奏效,大多数推测也证据不足 117
恙虫病?不是已经被排除了吗? 122
“无辜”的20cm小肠 133
女性便血不能大意,失血量大更要重视 134
出血灶在哪儿?小肠里发现小小出血点 141
概率再小的事件,也可能切实发生 145
胸片照出一双白肺,医生的努力却没白费 148
前一秒喘气说话,后一秒心脏停搏 149
突发呼吸困难,必须警惕气胸 153
找到双肺变白的原因,又引起新的担心 161
妻子昏迷的真相,藏在“难言之隐”里 165
无缘无故的昏迷,不能只考虑低血糖 166
病危通知都下了,感染灶依旧是个谜 173
丈夫的坦白证实了医生的猜测 181
服用降压药长期没效果:可能是其他疾病的锅 186
中老年人头痛不是小事 187
心脏停搏10分钟、血压坐了过山车??还有救吗? 193
这种罕见的肿瘤,可没少折腾人 199
再暴躁的患者,在病魔面前也没了脾气 203
“特殊”的肺炎患者 204
“它不过比肺炎难缠一点,但不是绝症” 208
久治无果,或许穿刺能找到答案 212
肺穿刺的重磅发现:肉芽组织、多核巨细胞 218
ICU里的“一波十三折” 224
有家族病史,就不能只考虑肺炎 225
不管病因如何,先上呼吸机再做CT造影 229
“风险再大,都需要治疗” 234
出现这几个症状要考虑多发性骨髓瘤 238
心碎是一种病 243
年纪轻轻突发“心梗”的单身汉 244
肌钙蛋白值升高,不一定就是心肌梗死 247
什么是应激性心肌炎? 250
我是1型糖尿病患者,也是个失恋的女孩 252
“她倒在地上的时候,旁边散落着平时常用的胰岛素” 253
“脑死亡”是否等同于真正的死亡? 257
医生有时也得干侦探的活儿 261
一通起“死”回生的电话 265
即使“阅片无数”,医生也是普通人 270
咳嗽两年,“咳到怀疑人生” 271
抓到了!气管里潜伏两年的“真凶” 274
用真实病例告诉你啥叫“祸不单行” 277
育龄女性、腹痛休克、停经,医生听完汗流浃背 278
怀孕本是件好事,碰上宫外孕就成了大麻烦 285
两种少见的脏器破裂,竟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发生 290
《急救,比医生快一步》
引 子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__ 001
章
猝死:事发突然,鬼门关上拉人
“病魔之首”:好大的来头_ 014
突然却不意外:猝死的征兆_ 021
你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吗?_ 029
远离“四大雷区”,永不“躺枪”_ 034
运动性猝死是个什么鬼?_ 040
生死时速:是那“黄金4分钟”_ 043
人人懂得心肺复苏术,急救武装到牙齿_ 050
救命神器:AED_ 063
第二章
急性心梗:和时间赛跑的急症
心梗到底是何方神圣?_ 070
胸痛:急性心梗典型的警示信号_ 076
有些症状虽不典型,但也不是省油的灯_ 081
年轻人得心梗更危险_ 090
心梗急救四步走_ 096
院前急救很重要,及时送医更不可少_ 101
关键时刻请给医生多一些信任和理解_ 106
第三章
急性脑血管病:急救前要分清病症
江湖传言“宁心梗不中风”的急性脑血管病_ 112
“一笑二抬三说”,发现苗头,立马打120_ 115
脑血管病就是生活方式病_ 120
120到来之前,重要的是防止窒息_ 127
急救应该怎么救?老人倒地到底扶不扶?_ 132
第四章
外伤:急救方法有章可循
急救意识能救人,别怕“小题大做”_ 138
受伤别乱动,没有外伤不代表没有伤_ 142
动脉大出血:用力压_ 145
止血带:用对能救命,用错会害人_ 152
小血管出血:哪里出血压哪里_ 158
这些情况要用填塞止血法_ 162
包扎伤口:要学会“就地取材”_ 166
烧伤的处理:一冲、二盖、三走_ 175
严重外伤:不能随便用水冲和用药_ 179
崴脚和断肢:哪儿来的回哪儿去_ 182
骨折固定:关键是要“制动”_ 187
搬运伤者:小心点儿,再小心点儿_ 197
重大灾难性事故:如何自救和互救?_ 204
第五章
儿童意外伤害:考验父母急救知识的时刻来了
70%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里_ 210
让孩子从小树立急救观念和安全意识_ 214
“冲动是魔鬼”,教育孩子要用对方法_ 217
气道异物:海姆立克急救法一招搞定_ 221
果冻“锁喉”:用口腔负压吸引法_ 231
溺水急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_ 235
警惕溺水孩子“隐藏”的颅脑、颈椎损伤_ 239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防止呕吐所致窒息重要_ 243
误食生活用品:是否催吐要分情况_ 245
警惕家里的“小物”变“大患”_ 249
外出旅行,孩子不能远离家长视线 _ 253
咬伤急救:结扎伤肢,尽快去医院_ 257
后 记_ 261
《生命的反转:急重症科医生手记》
这是一本医学科普书。
与大多数知识讲解类的科普书籍不同,这本书力图通过讲述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医疗抢救故事,来达到普及急诊、重症科医学常识的目的,这些精彩的故事基本上都是真实的案例。其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令人懊恼,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人拍案叫绝,有的让人辗转反侧……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肯定能让普通读者更加了解医学、了解人体,了解医生诊断治病的过程,了解疾病的复杂性。
一个危重病人的抢救,通常需要很多科室的鼎力协助。这个过程当中,医生的临床思维处于主导地位。临床医生要思考:为什么患者会有这个症状(比如胸痛)?症状背后的真正病因是什么?只有找到真正的病因,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治疗。
但医生寻找病因的过程往往是不顺利的,因为疾病通常是千变万化的,医生需要在繁复的临床资料中抽丝剥茧,进行逻辑推断,再加上必要的、合适的辅助检查(比如 CT、彩超等),才有可能揪出症状背后的“元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小时、数天、数周时间,甚至有少数病例是医生穷尽努力依旧一头雾水的——这自然跟临床医生的水平、经验有关,但也跟疾病本身的异常复杂性有关。
当然,现实中绝大多数病例都是相对简单的,医生只需要快速地评估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少数病例属于疑难杂症。本书专门记录了那些疑难的、复杂的、“有意思”的病例,并不代表现实生活中的临床情况都这么复杂,读者朋友们对此不要过于担心。
书中经常会出现的两个人物,一个是急诊科医生老马,另一个是重症医学科医生华哥。老马在急诊科摸爬滚打将近二十年,知识储备极广,经验丰富,目光犀利,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将了。华哥从医将近十年,头两年在医院各大科室轮转值班,博采众长,后来定岗在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出色的重症医学科医生,特点为悟性高、临床思维活跃。
老马和华哥的关系很好,用老马的原话说就是“亦师亦友,难兄难弟”。
为什么说“亦师亦友”?因为好几年前,华哥就在急诊科轮科学习,当时他的带教师傅就是老马。华哥的勤勉得到老马的赏识,于是老马对华哥的传授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为什么叫“难兄难弟”?因为后来的工作中,急诊科的危重症病人经常被送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抢救,老马和华哥因而时常碰头,而且经常是半夜三更共同抢救病人,睡不好觉,故称为“难兄难弟”。
本书以老马和华哥亲身经历过的急诊科病例为主线,对很多疾病和治疗原理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即便没有医学知识基础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希望对诸君有所帮助。
《急救,比医生快一步》
脑梗死发生后,3小时内溶栓治疗效果较好,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因为血栓形成后,梗死区周围的脑组织只是暂时丧失功能,如果能尽快使血管再通,恢复血液供应,那么这部分脑组织就可能避免坏死。每延迟一分,脑血管病患者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就会少一分:时间是救治脑血管病患者的关键之一。
为了防止仰卧位导致的舌后坠,以及呕吐物、分泌物引起的窒息,施救者可以将患者放置为“稳定侧卧位”,如果患者口中有呕吐物、分泌物、假牙等异物,应立即清理。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适当安慰患者,保持环境安静,缓解其紧张的情绪。不要让强光照着患者,同时保持周围的空气流动,如果身边有氧气,同样可以给患者吸氧。在医生对患者进行明确诊断之前,不要擅自给患者服用药物。
还可做一些简单的检查,比如呼唤一下患者,看其是否还有意识,能不能回应你;如果有血压计,测量一下血压,做好记录,等等。
另外不能随意搬动患者,以免加重病情。如果必须要搬运,具体的方法是:一个人托住患者的头部和肩部,一个人托住患者的背部和臀部,另一个人托起患者的腰部和腿,几个人一起用力,将患者平抬到硬的木板床或担架上,而且搬动的时候要保证水平移动,不要抱、拖、背、扛患者。
不同症状的脑血管病患者,处理的方法有一定的差别。
一起来学急救新技能
昏迷、休克、晕厥患者分别该怎么处理?
昏迷
1.让患者保持安静,卧床,撤掉枕头,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2.保证患者的气道通畅,不要给患者喝水、喝药,采取“稳定侧卧位”;
3.赶快打急救电话120;
4.迅速去有CT设备的医院。
休克
1.马上让患者平卧,撤掉枕头,保持安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