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41951
本书可提升学生对于世界的理解,可以作为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课外读物。
本书特色:
◎提升中学生从生命科学到触类旁通的课外阅读本。
◎本书是作者在校本课程研发与事实的基础上的成果。
◎中学生生物读本,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生物学一线教师为中学生量身定做
◎本书可提升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的理解,可作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
世界的问题和学问都是同源的。本书站在生物学科的视角上,与读者一同审视了有关死亡、人性、信仰、科学、哲学等十个相关领域的问题。本书分享的内容全部是当代一线教师与中学生对于生活、生命的思考,意在引发读者对于对应问题的思想碰撞,进一步提升对于世界的理解,可以作为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课外读物。
目录
章 从生命科学谈起 / 001
第二章 面对死亡 / 011
第三章 思考人性 / 023
第四章 理解信仰 / 051
第五章 关于科学 / 065
第六章 关于哲学 / 073
第七章 关于神学 / 095
第八章 认识宗教 / 107
第九章 认识教育 / 121
第十章 认识艺术 / 140
第十一章 为了生活 / 159
延展阅读 / 175
参考文献 / 185
本书是我很久以来一直想写的一本书,其基础来源于我曾经在国际部给孩子们开设的一门名为“触类旁通的学问”的课程。我的学习经历、教育教学经验以及人生思考告诉我,世界的问题和学问都是同源的,是可以触类旁通的,是可以把任何一门学问的探讨作为基点拓展开去进而构建出整体的学问系统的。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尝试建立了“触类旁通的学问”课程并开展了两轮实践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本书并不是想给读者结论,而是希望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探讨给读者创设属于其自己的思考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读者可以寻找自己对问题的答案,因此,本书各章的写作内容仅仅代表作者及与作者交流过的朋友们的观点。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思考与观点,我希望与更多的读者朋友进行交流,希望让读者朋友们感受到“触类旁通”的力量,希望让读者朋友们通过本书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由于我是学习生命科学出身的,所以本书是从生命科学开始聊起的(章)。在我看来,一切学问的研究与追求都是为了“探索属于自我的终极问题”,终“实现属于自我的幸福人生”,因此,我们把死亡(第二章)、人性(第三章)、信仰(第四章)作为每一个人都需面对的终极课题和自我归宿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让大家意识到“面对死亡、思考人性、理解信仰,寻找使自我舒适的幸福”的重要价值。接下来,在第五章(科学)、第六章(哲学)、第七章(神学)中,我们探讨了“以人类理性为基础建立的学问”。人类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探索在这一系列人类理性基础上建立的学问,有助于大家从源头寻找属于自我的人生答案。人类并非只是由理性建立的动物,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更重要的力量来源于“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因此,在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我们进一步探讨了“理性与感性完美融合”的代表性学问——宗教、教育、艺术,希望对于她们的思考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追求完美人生的力量。在本书的后,我们归回到了“生活”(第十一章),因为“探索属于自我的终极问题”也好,“实现属于自我的幸福人生”也罢,这一切都是以“生活”作为载体的,踏踏实实在流淌的时间中幸福地探索自我、实现自我,是本书希望带给大家的思考,更是本书对大家的美好祝愿……
本书的写作与出版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啦!首先感谢与我一起编写本书的另外两名作者——孙啸晨老师和厉霞老师,孙啸晨老师对宗教、神学的热情与思考,厉霞老师对科学、生活的探讨与认识给了我很多启发,相信也会给大家带来很多启示;再要感谢马云韵——一个才气满满的姑娘——她既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现在的同事,相信大家可以在第十章她的文字中感受到她的“美”;还要感谢参与过“触类旁通的学问”课程的孩子们,正是他们对学问的渴求,正是他们对美好的向往才给了我无限动力,本书中有不少观念是孩子们带给我的启发,还有不少直接就是孩子的文字;然后要特别感谢实验中学,在她的文化、她的包容、她的博大熏染下,我受益太多;后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感谢的大家的支持、感谢大家的包容。
由于才疏学浅,书中难免有不成熟或不当之处,还请朋友们批评指正,期待与大家交流。
张超
2021年2月10日
本书是我很久以来一直想写的一本书,其基础来源于我曾经在国际部给孩子们开设的一门名为“触类旁通的学问”的课程。我的学习经历、教育教学经验以及人生思考告诉我,世界的问题和学问都是同源的,是可以触类旁通的,是可以把任何一门学问的探讨作为基点拓展开去进而构建出整体的学问系统的。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尝试建立了“触类旁通的学问”课程并开展了两轮实践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本书并不是想给读者结论,而是希望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探讨给读者创设属于其自己的思考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读者可以寻找自己对问题的答案,因此,本书各章的写作内容仅仅代表作者及与作者交流过的朋友们的观点。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思考与观点,我希望与更多的读者朋友进行交流,希望让读者朋友们感受到“触类旁通”的力量,希望让读者朋友们通过本书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由于我是学习生命科学出身的,所以本书是从生命科学开始聊起的(章)。在我看来,一切学问的研究与追求都是为了“探索属于自我的终极问题”,终“实现属于自我的幸福人生”,因此,我们把死亡(第二章)、人性(第三章)、信仰(第四章)作为每一个人都需面对的终极课题和自我归宿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让大家意识到“面对死亡、思考人性、理解信仰,寻找使自我舒适的幸福”的重要价值。接下来,在第五章(科学)、第六章(哲学)、第七章(神学)中,我们探讨了“以人类理性为基础建立的学问”。人类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探索在这一系列人类理性基础上建立的学问,有助于大家从源头寻找属于自我的人生答案。人类并非只是由理性建立的动物,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更重要的力量来源于“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因此,在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我们进一步探讨了“理性与感性完美融合”的代表性学问——宗教、教育、艺术,希望对于她们的思考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追求完美人生的力量。在本书的后,我们归回到了“生活”(第十一章),因为“探索属于自我的终极问题”也好,“实现属于自我的幸福人生”也罢,这一切都是以“生活”作为载体的,踏踏实实在流淌的时间中幸福地探索自我、实现自我,是本书希望带给大家的思考,更是本书对大家的美好祝愿……
本书的写作与出版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啦!首先感谢与我一起编写本书的另外两名作者——孙啸晨老师和厉霞老师,孙啸晨老师对宗教、神学的热情与思考,厉霞老师对科学、生活的探讨与认识给了我很多启发,相信也会给大家带来很多启示;再要感谢马云韵——一个才气满满的姑娘——她既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现在的同事,相信大家可以在第十章她的文字中感受到她的“美”;还要感谢参与过“触类旁通的学问”课程的孩子们,正是他们对学问的渴求,正是他们对美好的向往才给了我无限动力,本书中有不少观念是孩子们带给我的启发,还有不少直接就是孩子的文字;然后要特别感谢实验中学,在她的文化、她的包容、她的博大熏染下,我受益太多;后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感谢的大家的支持、感谢大家的包容。
由于才疏学浅,书中难免有不成熟或不当之处,还请朋友们批评指正,期待与大家交流。
张超
2021年2月10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